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合集下载

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设计

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设计

第13章正弦波振荡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也称信号产生电路,通常也称振荡器,它用于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信号,例实验室的各种信号的产生电路。

按振荡器输出信号的波形来分有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两大类。

13.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一、振荡产生的基本原理:1.什么是正弦波振荡器?无ui →有uo(正弦波)(必须要有能源Vcc)2.如何产生正弦波振荡?U fU o设:U i = U im Sinωt首先将开关S接到1端,U i作用于Au →U o =U i Au(开环),→U f = U o Fu = U i Au Fu(闭环)。

当U f = U i时,再将开关S倒向2端,此时无U i,但U o不变仍为正弦波,即放大器产生了正弦波振荡。

∴自激振荡的条件为:U f = U i二、电路自激振荡的条件(一)振荡的平衡条件:U f = U i 即Au Fu = 11.振幅平衡条件:︱Au Fu︱= 12.相位平衡条件:ψa +ψf = 2nπ(n = 0.1.2……n)作为一个稳态振荡电路,相位平衡条件和振幅平衡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利用幅平条件可以稳定U o的幅度,利用相平条件可以确定振荡频率。

(二)振荡的建立与稳定振荡的建立:一合上电源Vcc是一个阶跃电压为非正弦,利用付氏级数分解为若干个正弦波的迭加,其中就有我们所需要的fo的成分,如果能有一个选频网络将它选出,尽管它很小,但经放大→会增大一点→反馈 → 放大,U o 的幅度会越来越大,最终达到预定的数值。

∴ 振荡的建立过程中:︱Au Fu ︱>1;要有选频网络; 振荡的稳定: 负反馈;晶体管的非线性;(三)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放大电路 + 反馈网络(正) 其中包括选频和稳幅环节 (四)正弦波振荡器的分类(依据选频网络)RC 正弦波振荡器 (低) LC 正弦波振荡器 (高)石英晶体振荡器 (fo 的稳定性高)U o•13.2 RC 正弦波振荡器一、RC 桥式正弦波振荡器(文氏电桥振荡器) (一)原理图(二)RC 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200)//(91ωωωω-+=u F •当ω=ωo=1 / RC 即f =fo = 1 / 2πRC 则:Fu = Fumax = 1 / 3ψf = 03//arctan00ωωωωF --=ϕ0(三)振荡电路分析 1.起振条件:由自激振荡条件: ︱Au Fu ︱= 1; ψa +ψf =2n π;及RC 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Fu ∣= 1 / 3 ;ψf = 0; 要求:︱Au ︱= 3;ψa = 2n π; 实际振荡电路:Au 由集成运放担任;Fu 为RC 串并联网络(正反馈),具有选频特性;R 1R f 负反馈用于稳幅;构成电桥;(1)分析电路是否满足振荡条件幅频条件:当ω=ωo 时 ∣Fu ∣= 1 / 3 ∴ 只需Au = 3即可R 1R f 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 Au = 1+ R f / R 1相频条件:已知 ψf = 0;且可分析出ψa = 0∴ ψa +ψf = 0 满足相平条件其实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正反馈就一定可以满足ψa +ψf = 2n π∴ 相平条件的判断可用瞬时极性法解决。

用Multisim软件模拟正弦波振荡器电路

用Multisim软件模拟正弦波振荡器电路

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设计一.设计要求1.要求振荡器的工作频率在30MHZ附近。

2.频率的稳定度为1%—5%。

二.设计原理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正反馈原理构成的反馈振荡器,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类振荡器。

另一类是负阻振荡器,它是将负阻器件直接连接到谐振回路中,领用负阻器件的负电阻效应去抵消回路中的损耗,从而产生出等幅的自由振荡。

本次实验采用负反馈振荡器产生正弦波。

原理框图如下:1、平衡条件与起振条件(1)振荡的过程当接通电源时,回路内的各种电扰动信号经选频网络选频后,将其中某一频率的信号反馈到输入端,再经放大→反馈→放大→反馈的循环,该信号的幅度不断增大,振荡由小到大建立起来。

随着信号振幅的增大,放大器将进入非线性状态,增益下降,当反馈电压正好等于输入电压时,振荡幅度不再增大进入平衡状态。

(2)起振条件——为了振荡起来必需满足的条件由振荡的建立过程可知,为了使振荡器能够起振,起振之初反馈电压Uf 与输入电压Ui 在相位上应同相(即为正反馈);在幅值上应要求Uf >Ui ,即:起振条件:2T K F n ψψψπ=+=|()|1T jw KF => (3)平衡条件——为维持等幅振荡所需满足的条件振幅平衡条件:|()|1T jw KF == 相位平衡条件 :2T K F n ψψψπ=+=其中n=0,1,2,3…2、稳定条件振荡器工作时要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既要振幅稳定,而且相位要稳定。

振幅稳定条件:AF 与Ui 的变化方向相反。

相位稳定条件:相位与频率的变化方向相反三. 设计步骤 1.选定电路形式。

选择电容反馈式的改进型振荡器——克拉泼振荡器。

下图是克拉泼振荡器的交流等效电路。

它是用电感L 和电容C3的串联电路构成,且C3<<C1,C2。

C1C2L1C3.此回路的总电容C 只要由C3决定,因为C1,C2和并联对电路总电容的影响很小。

所以电路的振荡角频率为10311LC LC ωω≈== 反馈系数12C F C = 振荡器频率取32MHZ ,则C3电容取50PF ,电感L1取500nH 。

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设计过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振荡频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振荡频率。

2.确定电路参数:根据振荡频率,计算RC电路的参数,即电阻R和电容C 的值。

对于正弦波振荡电路,振荡频率f与R和C的关系为f=1/2πRC。

因此,已知振荡频率f,可以求出R和C的值。

3.设计电路:根据计算出的R和C的值,设计RC正弦波振荡电路。

电路一般由放大器、RC电路和正反馈网络组成。

放大器可以选择合适的运放或比较器等器件,RC电路选择相应的电阻和电容器件,正反馈网络可以选择相应的电阻或电容元件。

4.调整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电路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放大器的反馈系数、RC电路的元件值等来调整振荡频率和幅度。

5.测试电路:在调整完成后,对电路进行测试,观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并产生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总之,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电路参数、元件选择、电路结构等因素,并经过调整和测试来获得最佳性能。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正弦波振荡器是一种能够产生正弦波的振荡器,在电子线路设计中非常重要。

它有着
广泛的应用,如信号源、调制器和解调器等。

本文主要介绍电子工程中一种高频正弦波振
荡器的设计原理。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参数有振荡频率、可靠性、污染物、灵敏度和稳定性等。

综合以上几个参数可以构建出一个满足要求的正弦波振荡器。

实现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首先需要搭建电路,电路框图如下所示:
(图)
这是一个普通的多级高频正弦波振荡电路。

它包括四个级别,分别是上放大级、下放
大级、延迟级和信号调节级。

由于这个电路有两个放大级,其频率可以调节范围比较大,但最大的频率不能超过2GHz。

像栅极电容器、延迟电阻等元件可用来控制和调节振荡频率。

这些元件不仅可提升振荡频率,而且还可以降低振荡振幅,以及改善振荡器的可靠
性和稳定性。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是一项有趣的研究课题。

它可以满足工业和商业应用的各种需求,正弦波的清晰度和稳定度也极大地增强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高频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原
理完全可以参考上文的框图,依据电路的架构结合参数,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性需求进行振
荡电路的搭建。

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实验进行最后的优化,以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调试方法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调试方法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调试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调试方法。

你说这正弦波振荡电路啊,就好像是一个有个性的小孩子,得好好琢磨才能让它乖乖听话。

设计正弦波振荡电路,那可得有耐心。

先得选好元器件,这就跟给小孩子挑衣服似的,得合适才行。

电容、电感啥的,都得精挑细选,不然这电路可就“不听话”啦。

然后呢,要搭建起电路的框架,这就像是给小孩子搭积木,得有个稳固的结构。

调试的时候啊,那可真是个有趣又有点头疼的过程。

就好像哄孩子睡觉,得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

你得慢慢调整那些参数,一点点地试,看看这输出的正弦波是不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有时候啊,它就是不出来你期望的波形,你就得像哄孩子一样,耐心地去找到问题所在。

你想想看,要是这电路一会儿输出个奇奇怪怪的波形,一会儿又没了动静,那不就跟小孩子闹脾气一样嘛。

你得去找到它为啥不高兴,是电容不合适啦,还是电感闹别扭啦。

在调试的过程中,你还得有双敏锐的眼睛,能看出那些细微的变化。

这就好比你能看出孩子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知道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电阻值的改变,就能让整个电路“焕然一新”,就跟孩子突然开心起来一样神奇。

而且啊,你还得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不然面对那些复杂的电路,你不就抓瞎啦?这就像你要是不懂孩子的心思,怎么能哄好他呢。

你得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说,有时候你觉得一切都准备好了,可就是没波形出来,那你就得去检查检查是不是哪里连线松了,或者是不是某个元件坏了。

这就像孩子哭了,你得先看看是不是尿布湿了,还是饿了。

总之啊,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调试可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但当你最终看到那漂亮的正弦波输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值了!就像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呀!你说是不是?这就是正弦波振荡电路的魅力所在,让你又爱又恨,却又忍不住去钻研它,征服它!。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RC正弦波振荡电路简介RC正弦波振荡电路是一种基于电容(C)和电阻(R)元件的电路,可以产生稳定的正弦波电信号。

这种电路常见于信号发生器、音频放大器和频率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

原理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RC网络的充放电特性。

当电容器充电时,电流会通过电阻器,同时电流也会通过电容器。

充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会逐渐增加,直到达到充电电压。

一旦充电电压达到,电容器将开始放电,电流仍然通过电阻器,但是方向相反。

这样不断循环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将产生连续的正弦波信号。

设计方法1. 选择合适的电阻值和电容值选择合适的电阻和电容值是设计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关键。

其中,电阻决定了振荡频率,而电容决定了振荡周期。

根据公式:f = 1 / (2 * π * R * C)其中,f为振荡频率,π为圆周率,R为电阻值,C为电容值。

可以调整R和C的数值来获得所需的振荡频率。

2. 确定放大倍数RC正弦波振荡电路通常需要放大信号的幅度。

可以通过添加一个放大器来实现,放大器通常采用运算放大器或晶体管等元件。

3. 稳定性分析在设计RC正弦波振荡电路时,需要考虑电路的稳定性。

稳定性可以通过研究电路的极点和传递函数来评估。

如果电路的极点位于左半平面,那么电路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通过合适的选择元件值,可以实现稳定的振荡电路。

应用RC正弦波振荡电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信号发生器RC正弦波振荡电路可以用作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稳定的正弦波信号,用于实验、测试和测量等应用。

2. 音频放大器RC正弦波振荡电路经过合适的放大器可以用于音频放大器中,用于放大音频信号。

3. 频率计RC正弦波振荡电路可以用于频率计,通过测量电路振荡频率来实现对待测信号频率的测量。

结论RC正弦波振荡电路是一种基于RC网络的电路,可以实现稳定的正弦波振荡。

通过选择合适的电阻和电容值,设计合适的放大倍数和稳定性分析,可以实现所需的振荡频率和信号幅度。

最简单三极管正弦波振荡电路

最简单三极管正弦波振荡电路

最简单的三极管正弦波振荡电路通常是由两个三极管、两个电容、两个电阻以及一个电源构成的自由多谐振荡器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接在Q2的基极输入,Q2的集电极输出又接在Q1的基极输入。

接通电源后,通过基极电阻R2和R3同时向两个三极管Q1和Q2提供基极偏置电流,使两个三极管进入放大状态。

当电路开始工作时,由于某种微小的差异(如噪声),Q2的放大作用将这个差异放大并反馈到Q1的基极,再经过Q1的放大,形成连锁反应,迅速使Q1饱和,Q2截止。

这时,D点变成低电平“0”,C点变成高电平“1”。

Q1饱和后相当于一个接通的开关,电容C1通过它放电,C2通过它充电。

随着C1的放电,由于有正电源VCC的作用,Q2的基极电压逐渐升高,当A点电压达到0.7V后,Q2开始导通进入放大区,电路中又会立刻出现连锁反应,使Q2迅速饱和,Q1截止。

这时,C点电位变低电平“0”,D点电位变高电平“1”。

这个时候电容C2放电,C1充电。

这一充放电过程又会使Q1重新饱和,Q2截止。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振荡。

这个电路产生的振荡波形并不是正弦波,而是矩形波。

要得到正弦波,通常需要使用更复杂的电路,如LC振荡器、变压器反馈振荡器或者Colpitts振荡器等。

这些电路可以通过适当的滤波器将矩形波转换为正弦波。

需要注意的是,振荡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三极管的型号、电路元件的选取、电源电压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调试和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建议在设计和使用振荡电路时,先充分理解相关的原理和知识,并进行适当的仿真和测试。

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RC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电气工程系 王文川任务三 RC 正弦波振荡电路一、RC 正弦波振荡器任务描述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描述学习目标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认识。

重点: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描述。

难点: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学习RC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及其振荡条件2、学会测量、调试振荡器二、实验原理从结构上看,正弦波振荡器是没有输入信号的,带选频网络的正反馈放大器。

若用R、C元件组成选频网络,就称为RC 振荡器,一般用来产生1Hz~1MHz的低频信号。

1、RC移相振荡器。

电路型式如图12-1所示,选择R>>Ri图12-1 RC移相振荡器原理图振荡频率起振条件放大器A的电压放大倍数||>29电路特点简便,但选频作用差,振幅不稳,频率调节不便,一般用于频率固定且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合。

频率范围几赫~数十千赫。

2、RC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电路型式如图12-2所示。

振荡频率起振条件 ||>3电路特点可方便地连续改变振荡频率,便于加负反馈稳幅,容易得到良好的振荡波形。

图12-2 RC串并联网络振荡器原理图3、双T选频网络振荡器电路型式如图12-3所示。

图12-3 双T选频网络振荡器原理图振荡频率起振条件 ||>1电路特点选频特性好,调频困难,适于产生单一频率的振荡。

注:本实验采用两级共射极分立元件放大器组成RC正弦波振荡器。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1、+12V 直流电源2、函数信号发生器3、双踪示波器4、频率计5、直流电压表6、 3DG12×2 或 9013×2电阻、电容、电位器等四、实验内容1、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1)(1)按图12-4组接线路图12-4 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2) 断开RC串并联网络,测量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及电压放大倍数。

(3) 接通RC串并联网络,并使电路起振,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电压uO波形,调节Rf使获得满意的正弦信号,记录波形及其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刘辛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题目: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初始条件: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一台、示波器一台、万用表一块、面包板一块、元器件若干、剪刀、镊子等必备工具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技术要求:
设计一个正弦波振荡电路,使它能输出频率一定的正弦波信号,振荡频率测量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电源电压变化±1V时,振幅基本稳定,振荡波形对称,无明显非线性失真。

2、主要任务:
(一)设计方案
(1)按照技术要求,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多种)并进行比较;
(2)以模拟器件电路为主,设计一个正弦波振荡电路(实现方案);
(3)依据设计方案,进行预答辩;
(二)实现方案
(4)根据设计的实现方案,画出电路逻辑图和装配图;
(5)查阅资料,确定所需各元器件型号和参数;
(6)在面包板上组装电路;
(7)自拟调整测试方法,并调试电路使其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8)撰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封面: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任务书
目录(自动生成)
正文:1、技术指标;2、设计方案及其比较;3、实现方案;
4、调试过程及结论;
5、心得体会;
6、参考文献
成绩评定表
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时间:17周-18周
17周:明确任务,查阅资料,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包括实现方案)并答辩;
18周:按照实现方案进行电路布线并调试通过;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负责老师)签名:年月日
正弦波振荡电路
1.技术指标
1.1初始条件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一台、示波器一台、万用表一块、面包板一块、元器件若干、剪刀、
镊子等必备工具。

1.2技术要求
设计一个正弦波振荡电路,使它能输出频率一定的正弦波信号,振荡频率测量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电源电压变化±1V时,振幅基本稳定,振荡波形对称,无明显非线性失真。

1.3正弦波振荡电路原理
正弦波振荡电路是一个没有输入信号,依靠自激振荡产生正弦波输出信号的电路。

正弦波振荡电路也称为正弦波振荡器,其实质是放大器引正反馈的结果。

正弦波振荡电路一般由放大电路、选频网络、正反馈电路、稳幅环节四部分组成。

选频网络通常不是独立存在,有时和正反馈网络合二为一,有时和放大电路合二为一。

其基本原理如下:在直流电源闭合的瞬间,频率丰富的干扰信号串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经过放大后出现在电路的输出端,但是由于幅值很小而频率又杂,不是所要求的信号。

此信号再经过选频及正反馈网络把某一频率信号筛选出来(而其他信号被抑制),再送回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整个电路的回路增益应略大于1,这样不断循环放大,得到失真的输出信号,最后经稳幅环节可输出一个频率固定、幅值稳定的正弦波信号。

总的来说,正弦波振荡电路大致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正弦波振荡电路作用过程
2.设计方案及其比较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类型根据选频网络的组成元件可大致分为RC正弦波振荡电路、LC
正弦波振荡电路、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三种。

其中RC正弦波振荡电路一般用来产生1Hz到1MHz范围内的低频信号,而LC和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则一般用来产生1MHz以上的高频信号。

对于产生高频信号的LC正弦波振荡电路,主要有变压器耦合式LC振荡器和三点式LC 振荡器两大类。

其中变压器耦合式LC振荡器又可分为共发射极LC振荡器和共基极LC振荡器;而三点式LC振荡器又可分为电感三点式LC振荡器和电容三点式LC振荡器。

而对于产生低频信号的RC正弦波振荡电路,主要有RC文氏桥振荡电路和双T型RC振荡电路两类。

2.1方案一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图2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电路
图 3 交流通路
相位条件:如图2所示,当线圈L1上端电位为“+”时,L2下端点位为“-”,此时L1与L2公共端电位低于L1上端电位而高于L2下端电位,即Vf与Vo反相,经过倒相放大后,形成正反馈,既满足相位条件。

振幅条件:适当选择L2和L1的比值,使AvF>1,满足振幅条件,即电路可以振荡。

由于反馈电压Vf取自L2两端,故改变线圈抽头位置,可调节振荡器的输出幅度。

L2越大,反馈越强,振荡输出越大,反之,L2越小,反馈越小,不易起振。

电路振荡频率为
其中M是L1与L2之间的互感系数。

2.2方案二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图 4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电路
图 5 交流通路
相位条件:当线圈1端电位为“+”时,3端电位为“-”,此电压经C1和C2分压后,2端电位低于1端而高于3端,即Vf与Vo反相,经V倒相放大后,使1端获得“+”电位,形成正反馈,满足相位条件。

振幅条件:适当选择C1和C2的数值,使电路具有足够大的放大倍数,即可产生振荡,电路振荡频率为
其中C'为串联电容。

2.3方案比较
(1)对于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优点:工作频率范围为几百kHz到几MHz。

缺点:反馈信号取自于L2,其对f0的高次谐波的阻抗较大,因而引起振荡回路的谐波分量增大,使输出波形不理想,即波形失真较大。

(2)对于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优点:输出波形好,电路的频率稳定度高,工作频率可高达几十MHz到几百MHz的高频波段范围。

缺点:调节不方便。

3.实现方案
图6 RC文氏桥振荡电路原理图
3.1原理与说明
如图6所示,RC串并联构成选频网络,其中R1与R2阻值相等,均为10k,C1与C2容值相等,均为0.033uf,Rp和R3构成反馈网络,R3阻值取15k,R4、D1、D2构成稳幅电路,R4阻值取15k,调节Rp可改变反馈系数,从而改变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满足振荡的幅度条件,二极管利用其稳压特性来限制输出幅度,改善输出波形,避免失真。

由图4所示RC串并联电路可得
其中


则得
(1)当上式分母中虚部系数为零时,RC串并联网络的相角为零。

满足这个条件的频率可由
式(1)求出:
或(2)将(2)代入(1)中有
(3)由上可得:(4)
(5)由式(4)及式(5)可知,当
或(6)幅频响应的幅值为最大,即
(7)而相频响应的相位角为零,即(8)起振条件:|AF|≥1 ,A≥3
3.2布线图
图 7 布线图
4.调试过程及结论
4.1调试过程
首先,用两根导线从面包板引出地线和输出端,然后打开直流电源调至12v电压输出,再分别引出+12v、-12v和接地三根导线端,将+12v和-12v分别接入运算放大器的4端和11端,尤其注意极性,上端接正极,下端接负极,打开示波器,红夹子接输出端,黑夹子接地线,如图8所示,接通后发现波形较粗,调整示波器的周期、幅度至波形适中,此时波形失真,用螺丝刀调整电位器大小并观察波形变化,直至波形不再有肉眼可分辨的失真,调整示波器使其显示出周期、频率、峰峰值,如图9所示,记下数据后,再根据元件参数计算出理论值,并比较。

图 8 完整电路
图 9 显示数据
4.2设计结论
由公式计算出频率的理论值为480Hz,比实际值461.3Hz稍大。

5.心得体会
三个学期,不长不短,感觉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真的很重要。

好像这个学期一直在围着它转,从最开始的理论课,到后来的实验课,再到后来的电子线路辅助设计选修课,以及这次的课程设计。

这个过程中,真的学了很多东西,不再是理论计算,而是真正的需要自己动手、动脑,提案、答辩、调试、撰写,每一步都需要自己亲自去完成,其中有甜有苦,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会纠结很久很久,有时候会因为问题得到解决而高兴好久。

那种亲自去播种后所得到的收获,不管多少,总是很让人享受的。

调试那天,因为示波器与实验课的示波器稍有差别,便不敢随便调弄,调整波形时便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

尤其是频率实际值的得出,并不知道示波器可以直接显示数据,便根据所选择的档位去数格子计算频率,后来经过老师提点,并亲自师范,才知道。

另外,在撰写这篇说明书时也遇到了瓶颈,很多要求并不知道该如何去设置,例如行间距、居中标页码等,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试探的,确实耗费了很久的时间,但是也相应地掌握了编辑文档的一些必备技能。

总的来说,对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并不满意,确实看到了进步的自己,但是总感觉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不应该做得这么吃力,说到底,可能还是功夫下得少。

6.参考文献
[1]吴友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周新民.工程实践与训练教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说明书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