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聚铝絮凝实验

二炼钢转炉浊环水絮凝沉淀试验报告二炼钢转炉浊环水系统主要用于炼钢烟气的降温、净化,由于在净化过程中吸附了烟气中的氧化铁、氧化钙等杂质颗粒,使循环水的PH、浊度、悬浮物、总碱度变高。
为了达到水质的稳定,设置了颗粒分离器及沉淀池等设备,并投加絮凝药剂和阻垢缓蚀药剂来处理水质。
由于二炼钢转炉浊环水中悬浮物及溶解物成分、含量、水温、PH 值随转炉冶炼过程周期性动态变化,单一的加药絮凝方式难以控制预期的除泥效果,从而影响生产的稳定运行。
根据实际情况,初步采用聚合氯化铝和阴离子型絮凝剂配合投加,通过实验室进行选型比较并确定投加量,定于6月8日上午在转炉浊环水系统进行絮凝沉淀实验。
【试验时间】
2013年6月8号 -6月10日
【试验地点】
转炉浊环水系统
【试验步骤】
1.首先将聚合氯化铝按2%的浓度搅拌溶解,絮凝剂PAM按3%0的浓度
搅拌溶解。
2.6月8日11:00开始加药,首先调节阀门,控制聚铝液体的流量
在2m3/h,观察浊环回水加药口处是否形成矾花,若形成矾花状的絮凝体,再调节阀门,控制PAM液体的流量在2m3/h左右,然后密切观察转炉浊环水的絮凝沉降效果,取水样分析化验浊度。
具体
数据见下表:
结论:经过现场观察幅流沉淀池中的浊环水水质变清,出水水质较好,取样化验浊度在80NTU左右,预期实验效果明显。
但由于初次实验,两种药剂的投加时机以及投加量上需进一步调整改进。
只要科学管理,精细操作,相信转炉浊环水质处理效果一定会更好。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篇一: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静置沉淀时间/min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g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水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比/%0 5 10 20 30 60 1200 1 2 3 4 5 679.0438 80.7412 1.6974 81.7603 83.2075 1.4472 64.1890 65.4972 1.3082 66.1162 67.3286 1.2124 73.7895 74.9385 1.1490 83.4782 84.6290 1.1508 75.0332 76.1573 1.124131.0 30.0 30.0 30.0 30.0 31.0 31.00.0548 0.0482 0.0436 0.0404 0.0383 0.0371 0.0363846.0 808.0 780.0 724.0 664.0 500.0 361.01.860 0.883 0.395 0.230 0.069 0.02111.40 20.44 26.28 30.11 32.30 33.76100 87.96 79.56 73.72 69.89 67.70 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 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0.0548g/ml水样体积31.0悬浮物的浓度:C5?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0.0371g/ml水样体积31.0沉淀速率:u?h?10(500-250)??0.069mm/sti?6060?60C0-C50.0548-0.0371?100%??100%?32.30 C00.0548C50.0371?100%??100%?67.70 C00.0548沉淀效率:E5?残余颗粒百分比P5?篇二:混凝沉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实验6絮凝沉淀

絮凝沉降实验是研究浓度一般的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
一般是通过几根沉降柱的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降曲线。
为污水处理工程某些构筑物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6.1 实验目的1. 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 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6.2 实验原理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会互相碰撞形成新的颗粒,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不同,去除率不仅与颗粒的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取样不但要考虑时间,而且要考虑取样的位置。
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絮凝沉淀采用的方法是纵深分析法。
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式中:η——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ηT ——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被全部去除的颗粒的去除率,这部分颗粒具有沉速 u ≥u 0=H/T ;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取样口位置; h ——沉淀时间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5-1)式可解读为,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η由两部分组成,沉速 u ≥u 0=H/T 颗粒被全部去除,沉速u <u 0的颗粒只有部分被去除。
在不同水深的这些颗粒的沉淀效率也不相同,也是大的沉淀快,小的沉淀慢。
取样口设在H 0,在 0H H ≤的某一水深,满足沉降所用时间x x h H u u =条件时,这部分颗粒也就被去除掉了,因此 1()T n T n ηηη++--=∆所反映的就是 )()()(112211-+++++-++-+-+=n T n T nT T T T T H h H h H h ηηηηηηηη (5-1)环境工程原理系列实验 蔡建安编著颗粒沉速从u 0 降到u s 时,所能够去除的那些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絮凝沉淀实验报告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3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310)/(t3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废水絮凝沉降实验

废水絮凝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 实验本实验,选择最佳凝剂的类型。
2. 学会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混凝剂条件(包括最佳投药剂量、最最佳pH值)的方法。
3. 加深对混凝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水中的胶体颗粒均带负电,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和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等三种因素使胶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三者中的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电荷,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料的吸附凝聚。
同时,由于双电层状态的存在而产生的水化膜,也会因投加混凝剂降低电位,而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料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胶稳后的脱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欲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混凝剂直至较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中,不仅受水温、投加剂的量和水中胶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还受水中的pH值的影响。
如pH值过低(小于4),则所投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OH)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高(大于9时),它又会出现溶解,生成带电荷的络合离子,不能很好地发挥混凝作用。
另外,混凝过程中的水力条件对絮凝体的形成影响极大,整个混凝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混合和反应。
混合阶段要求使药迅速而均匀的扩散到全部水中,以创造良好的水解和聚合条件,因此,混合要求快速而剧烈搅拌,在几秒钟内完成;而反应阶段则要求混凝剂的微粒通过絮凝形成大的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絮凝体,因此,搅拌强度或水流速度随絮凝体的结大而逐渐降低,以免大的絮凝体被打碎。
本实验水流速度及搅拌速度已确定,可不考虑水力条件的影响。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絮凝沉淀_精品文档

4.2絮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的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50—500mg/L范围的颗粒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型。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变化的。
我们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21 000()()......() T T T T T T n T nH H HH H Hηηηηηηηη++++-=+-+-++-去除率同分散颗粒一样,分成两部分:全部被去除的颗粒和部分被去除的颗粒。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1.有机玻璃沉淀柱:D ≥100mm,高H=1.5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
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4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吃,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20ml比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有万公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虑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珠江水6.絮凝剂:硫酸铝、硫酸亚铁7.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四、实验步骤:1、取珠江水做水样,实验前取水50L。
2、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用小烧杯去少量水样,投加絮凝剂至产生絮花状沉淀,按比例往水池中加入絮凝剂,并进行搅拌,待搅拌均匀后,用比色管取20ml,此即搅匀后的原污水,可测量其SS值。
测量方法:取20ml水样后,用抽滤机抽滤,用少量清水将量筒清洗2-3次,将洗涤后的水同时进行抽滤,待抽滤完成后取出滤纸,用瓷盘盛放,与下面实验完成后,一起烘干沉重,并记录下重量W23、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准确称取21张滤纸(1张用于测量原水SS值,20张分别测定各沉淀时间下的SS值)记录下各滤纸的净重W1,并标明标号。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doc精品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doc精品【关键字】情况、⽅法、条件、质量、运⾏、问题、系统、继续、健康、快速、配合、保持、统⼀、加深、发现、掌握、了解、规律、特点、稳定、需要、⼯程、能⼒、⽅式、作⽤、⽔平、速度、关系、设置、增强、分析、凝聚、形成、保证、发挥、取决于、⽅向沉淀实验实验报告篇⼀:⾃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样来源柱⾼静置沉淀时间/min表⾯⽫表⾯⽫编号质量/g表⾯⽫和悬浮物总质量/g⽔样中悬浮物质量/g⽔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作⽔(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0 5 10 20 30 60 1200 1 2 3 4 5 679.0438 80.7412 1.6974 81.7603 83.2075 1.4472 64.1890 65.4972 1.3082 66.1162 67.3286 1.2124 73.789574.9385 1.1490 83.4782 84.6290 1.1508 75.0332 76.1573 1.124131.0 30.0 30.0 30.0 30.0 31.0 31.00.0548 0.0482 0.0436 0.0404 0.0383 0.0371 0.0363846.0 808.0 780.0 724.0 664.0 500.0 361.01.860 0.883 0.395 0.230 0.069 0.02111.40 20.44 26.28 30.11 32.30 33.76100 87.96 79.56 73.72 69.89 67.70 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 时刻:(⼤家注意哦!这部分⼿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样中悬浮物质量=表⾯⽫和悬浮物总质量-表⾯⽫质量,如表格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絮凝沉淀实验报告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3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310)/(t3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7、浮物固体浓度计算悬浮性固体浓度cmg/l={(w1-w2)3100031000}/v式中:w1——滤纸重;w2——滤纸+悬浮性固体的重量;V——水样体积,100ml。
篇二: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一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如果不明白也可以仔细阅读课本p33的内容。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
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由于悬浮固体浓度低,而且颗粒之间不发生聚集,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密度都保持不变,互不干扰地各自独立完成匀速沉降过程。
自由沉淀实验一般在沉淀柱里进行,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在沉淀柱内,某个沉淀时长t对应着一个颗粒沉速u0=h/t。
此时颗粒物的总去除效率为e?(1?p0)?1u0?p00udp式中e----总沉淀效率;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百分数(也就是我们测定的残留率);1-p0----沉速大于或等于u0的颗粒去除百分数;u0----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u----小于最小沉降速度u0的颗粒沉速。
工程上常用下式计算e?(1?p0)??p?uu0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d=150mm,高h=1700mm。
工作水深即由柱内液面至取样口的距离。
2.配水系统一套。
3.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4.本实验使用浊度来代替悬浮物的测定。
1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的实验步骤来写,下面的是参考。
1.检查沉淀装置连接情况、保证各个阀门完全闭合;各种用具是否齐全。
3.准备实验用原水。
先将一定量的高岭土和自来水投入到配水箱中,然后启动搅拌装置使分散均匀。
4.配水箱中水质均匀后,启动水泵,同时打开进水管及沉淀柱底部的放空阀门,适当冲洗管路中的沉淀物。
稍后,关闭放空阀门,进水至刻度线处。
同时启动秒表记录时间,沉淀实验开始。
5.当时间为时,用量筒在取样口处取水样100ml(注意:取水样时,需先放掉一些水,以便冲洗取样口处的沉淀物),在每次取样前后读出水面高度h。
6.测定浊度。
五、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整理按照上课时说的方法列表并计算。
以颗粒沉速u为横坐标,残留率p为纵坐标,用计算机绘制u-p关系曲线。
将此曲线图打印后贴在实验报告中,用于下面的图解。
习题:利用图解法列表计算某个指定沉速u0(自己指定,可选用实验结果曲线范围的某个沉速)时悬浮物的总去除率。
(总去除率即是实验原理部分的公式所定。
)图解法如图所示:对于某个沉速u0,曲线上可以对应p0,这样就求出了去除率的第一部分。
图中需要积分的面积即为公式e?(1?p0)?1u0?p00这样就求出了去除率的udp中的?udp,0p0第2部分。
具体计算时,可以列表求出每个矩形的面积,然后加起来:23篇二:化学沉淀实验报告化学沉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检测h2po2-分别与ca2+、ni+形成沉淀的难易程度。
实验原理:h2po-2+ca2+→ca(h2po2)2h2po-2+ni2+→ni(h2po2)2实验配方:nah2po2?h2o25g/lh3po320g/l丙酸10ml/l乳酸20ml/l 实验步骤:首先配制1000ml溶液,ph:4.6—4.8。
㈠cacl2沉淀1:取50ml溶液,加温至85℃,加入200g/l的cacl2溶液。
2:第一次加入0.25mlcacl2溶液,每次间隔5min至明显形成沉淀为止。
㈡nicl2沉淀与cacl2相同,将cacl2换成nicl2?6h2o即可,浓度取200g/l。
实验数据记录:㈠当所取cacl2溶液用量为3g/l 时(0.75ml),沉淀反应现象明显,即产生ca(h2po2)2 沉淀。
㈡当所取nicl2溶液用量为10g/l时(2.5ml),沉淀反应现象明显,即产生ni(h2po2)2沉淀。
实验结果分析:ca2+更易与h2po2-结合产生ca(h2po2)2沉淀。
篇三: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静置沉淀时间/min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g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水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比/%0510203060120XX2345679.043880.74121.697481.760383.20751.447264.189065.4 9721.308266.116267.32861.212473.789574.93851.149083.478284.62901.150875.033276.15731.124131.030.030.030.03 0.031.031.00.05480.04820.04360.04040.03830.03710.03 63846.0808.0780.0724.0664.0500.0361.01.8600.8830.3950.2300.0690.02111.4020.4426.2830.1132.3033.7610087.9679.5673.7269.8967.70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e-u、ui~pi曲线如下: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0.0548g/ml水样体积31.0悬浮物的浓度:c5?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0.0371g/ml水样体积31.0沉淀速率:u?h?10(500-250)??0.069mm/sti?6060?60c0-c50.0548-0.0371?100%??100%?32.30c00.0548c50.0371?100%??100%?67.70c00.0548沉淀效率:e5?残余颗粒百分比p5?篇四: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细胞,局域活跃的吞噬功能。
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鸡血红细胞,30min后处死小鼠,取出腹腔液,以冷亚甲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