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分析课件

合集下载

钩虫病 PPT课件

钩虫病 PPT课件
传染病学
五、临床表现
(一)钩蚴引起的症状

1、钩蚴性皮炎

2、呼吸系统症状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2、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1)贫血

(2)循环系统症状

(3)其他
传染病学
钩蚴性皮炎
传染病学
钩 蚴 性 皮 炎
传染病学
钩蚴性皮炎
传染病学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传染病学
临床表现
钩蚴性皮炎 钩蚴性肺炎
传染病学
成虫致病
肠钩虫病
胃病样:恶心、呕吐、反酸、嗳气、上腹痛 肠病样:腹胀、腹痛、腹泻 消化道出血:柏油样粪便
贫血 贫血性心脏病 异嗜症(机制:缺铁与毒素的作用) 小儿营养发育不良 婴儿钩虫病(先天性感染)
黑便、腹泻、贫血、支气管炎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二)粪便检查
粪检虫卵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检查;钩蚴培养法
传染病学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土壤接触史 病原学检查 (二)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溃疡、其他缺铁性贫血
传染病学
八、治疗
(一)钩蚴性皮炎的治疗 (二)驱虫治疗
1、阿苯达唑 2、甲苯达唑 3、复方甲苯达唑 4、复方阿苯达唑 (三)一般治疗
钩虫病
一、概念 临床特点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钩虫寄生 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 劳动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心功 能不全、儿童发育障碍。
传染病学
二、虫卵 杆状蚴
经皮
丝状蚴 幼虫 成虫(小肠)

钩虫致病性-获奖版PPT课件

钩虫致病性-获奖版PPT课件

2.成虫致病
婴幼儿钩虫病
感染途径:母亲在田间耕作时,将婴儿放在地上或将尿片晾 在地面上,且未经晾干使用,从而使婴儿接触疫土感染钩蚴。 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或经母乳感染婴儿。
➢ 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导致婴儿严重 感染的是十二指肠钩虫。
钩虫的致病性
测试一下
1.钩虫的致病阶段有哪些? 主要致病阶段是什么?
2.成虫致病
贫血Leabharlann 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下肢浮肿
反甲
2.成虫致病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 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可能 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 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 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等损伤,导致的 消化道症状主要有: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 腹泻等;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
1.幼虫致病
呼吸道症状
➢ 急性钩蚴感染,钩蚴移行至肺, 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 胞浸润,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 血痰及哮喘。
2.成虫致病
贫血
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婴幼儿钩虫病
钩虫成虫以口囊附着于肠粘膜上
2.成虫致病
贫血
钩虫为何会引起人慢性贫血?
➢ 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 ➢ 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自 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
钩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学习内容: 钩虫的致病性

寄生虫-钩虫ppt课件

寄生虫-钩虫ppt课件

1.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表现


针刺、烧灼感,奇痒 充血斑点(丘疹),红肿、水疱 “粪毒”、“痒疙瘩” 脓疱 结痂 脱皮自愈(2-3W)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2.呼吸系统病变
钩蚴移行至肺,穿破毛细血管,引起 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 症状: 阵发性咳嗽 血痰 哮喘
致病机理 钩虫幼虫和成虫均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丝 状 蚴——侵入皮肤——钩蚴性皮炎
发育中幼虫——移行至肺——肺部炎症

虫——寄生小肠——消化道症状 异嗜症 慢性失血——贫血 (最严重)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

十二指肠钩虫危害较大


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十二指肠钩虫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 虫种
3. 虫卵
大小:(57-76)(36-40)μm
形状:椭圆形,两端钝圆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极薄(镜下很细的黑线)
四 细 胞 期 卵
内容物:2-4个卵细胞,卵细胞
与卵壳之间有明显间隙
多细胞期卵
两种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生活史的过程包括: 1. 在土壤的发育 2. 在人体的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主:人
钩虫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可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 关 十二指肠钩虫 1 ~3 万/ 天/ 条 美洲钩虫 0.5~1万/天/条 寿命 3年左右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课件

《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课件
感染者。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 少污染源,切断传播途
径。
加强监管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 对食品、水源和环境的 监管,确保公共卫生安
全。
提高公众对蛔虫、鞭虫和钩虫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01
02
03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 等形式普及蛔虫、鞭虫和 钩虫的防治知识,提高公 众的认知水平。
社区参与
02
这些寄生虫通常通过接触被污染 的水或土壤传播,也可通过食物 或直接接触感染者传播。
蛔虫、鞭虫和钩虫对人体的影响
蛔虫、鞭虫和钩虫感染会对人 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如腹 泻、腹痛、贫血等症状。
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和免疫力下降,影响儿童的生 长发育。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还可能 引起休克和死亡。
螂等传播媒介。
健康教育
通过学校和社区开展健康教育 活动,提高公众对蛔虫、鞭虫 和钩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疫苗接种
针对特定人群,如儿童和学生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蛔虫、鞭虫和钩虫的控制策略
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驱虫药,以清除肠道
内的寄生虫。
定期筛查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 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治疗建议
医生建议患者口服阿苯达唑等 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个人卫 生和饮食习惯。
预防措施
医生强调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 生的重要性,建议加强卫生宣
传教育。
病例二:鞭虫感染的病例分析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42岁,因长期便秘、腹痛、消瘦 等症状就诊。
治疗建议
医生建议患者口服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

犬猫的寄生虫病(钩虫病)-宠物医生课件

犬猫的寄生虫病(钩虫病)-宠物医生课件
钩虫病
钩虫病是钩虫寄生于犬、猫小肠 引起的以贫血、消化紊乱和营养 不良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病。
【病原】
病原种类很多,感染犬、猫故钩虫有犬钩虫、巴西钩虫、锡兰钩 虫和狭头钩虫等,但最常见的是犬钩虫和狭头钩虫。
犬钩虫为淡黄色,呈线状,头端稍向背侧弯曲,口囊很发达,口 囊前缘腹部两侧有3对锐利的钩状齿。雄虫长10~12mm,雌虫长 14~16mmo虫卵为浅褐色,呈钝椭圆形,大小为 56~75p.mx37~47pLm,新排出来的含有8个卵细胞。
【治疗】
对症状轻的可直接用下列药物驱虫: ①盐酸左旋咪唑10mg/kg体重,口服。 ②丙硫苯咪唑50mg/kg体重,口服,连用3日。 ③甲苯咪唑(安乐士)100mg,每日2次,连用3日。
④阿苯哒唑虫清)400mg,口服,连用3日。 ⑤盐酸丁咪唑0.22ml/kg体重,皮下注射。 値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5mg/kg体重,皮下注射。 对贫血严重的犬必须输血、输液,待症状缓和后再驱虫。
狭头钩虫为淡黄白色,两端稍细,口弯向背面,口囊发达,前腹 缘两侧各有一片半月状切板。雄虫长5~8.5mm,雌虫长7~10mm,虫 卵形状与犬钩虫相似,大小为65~80um*40~50um。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当的条件下(20~30龙),经1230/b时孵化出幼虫,幼虫再经1周左右蜕化为感染性幼虫。犬、猫 吞食感染性幼虫进入体内,停在肠内,逐渐发育至成虫。感染性 幼虫还可穿过皮肤、黏膜进入犬、猫外周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 心、肺,再沿支气管、气管和咽喉移行至口腔,再咽下,最后停 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犬、猫通常经口感染或经皮肤和口腔黏膜而感染,也可经胎盘和 乳汁感染。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症状】
消瘦、衰弱、贫血、结膜苍白,排带有腐臭气味黏液性血便,呈 柏油状,经皮肤感染的会发生皮炎。轻度感染的犬、猫不表现临 床症状。

《蛲虫钩虫》课件

《蛲虫钩虫》课件

治疗方法与预防措
04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 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需在医 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
对于钩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如肠穿孔、大出血等,可能需 要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清洁,勤洗手,避免直 接接触肛门和粪便。
饮食卫生
注意食物的清洁和卫生,避免饮用 生水或食用未煮熟的蔬菜和肉类。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蛲虫和钩虫的 形态特征、生活史、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可以 全面了解蛲虫和钩虫的基本知识 和防治方法,提高对肠道寄生虫
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研究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其 传播规律和致病机制,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皮肤症状
钩虫感染可能导致皮疹、水肿 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荨麻
疹。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检测出钩虫卵,这是最常 用的诊断方法。
痰液检查
痰液检查可以检测出钩虫卵,对于呼吸系统 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帮助。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贫血等症状,有助于 诊断钩虫病。
皮肤活检
对于皮肤症状明显的患者,皮肤活检可以帮 助确诊钩虫病。
02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肛门瘙痒
由于蛲虫在肛门附近产卵,引 起肛门周围瘙痒,夜间尤甚。
腹痛
由于寄生在肠道的蛲虫刺激肠 壁,引起腹部疼痛,尤其是夜

人体寄生虫钩虫课件ppt课件

人体寄生虫钩虫课件ppt课件

钩虫所致反甲
Severe hookworm anaemia in the same patient showing nail deformities (koilonychias). In this condition, the nails become thin and concave with raised edges.
2019
-2Leabharlann 主要教学要求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 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 诊断方法 3、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019
-
3
概述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 是其形态学的特征。钩虫口囊发达,内含锐利切器。感染 钩虫后可因长期慢性失血造成贫血。钩虫分布广泛,几乎 遍及全世界,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的感染率较 高。据调查表明,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约9亿。钩虫病在 我国的流行也较广泛,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 病之一。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十二指肠钩口线 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 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此 外,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犬钩口 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 )和巴西钩口线虫也可侵入 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仅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2019 4
2、不同点: 鉴别要点 体形 十二指肠钩虫 “C”型 美洲钩虫 “S”形
口囊
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2对钩齿
1对板齿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二三分支 二二分支 两刺呈长鬃状, 一刺末端呈钩状, 末端分开 常包套于另一刺 的凹槽内 有

钩虫PPT医学课件

钩虫PPT医学课件
活: 肉红色、半透明 死: 灰白色 顶端: 口囊. 体内: 头腺.咽腺.排泄腺. 尾端: ♀ 圆锥型.
♂ 膨大.交合伞.
两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区别
A.d
N.a
体 形 “C” 口 囊 两对钩齿
“S” 一对板齿
交合伞 略圆
略扁
背辐肋 由远端分2支 由基部分2支 每支又分3小支 每支又分2小支
2.虫卵
3、异嗜症(allotriophagy) 异嗜症---可能跟缺铁有关.
异嗜症(患者在吃木屑)
4.婴儿钩虫病(infantile hookworm disease) 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 最常见为排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不振。 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杂音,肝、脾肿大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多见于急性病人.
4.改良加藤法 检测感染度,用于疗效考核。
五. 流 行
(一)分布 世界:约9亿。 我国:约2.5亿。 新疆、青海、内蒙等地没有钩虫流行。 以海南省感染率最高。广东省平均感染率为 6.56% 。 南方高于北方,主要流行于农村。
北方以A.d 为主,南方以N.a 为主,两种钩虫流
行区重迭的现象非常普遍。
透明无色,椭圆形, 60×40 µm, 壳薄, 内含2---8个卵细胞, 以4个最常见, 卵壳与细胞之间有空隙.
(两种钩虫卵难以区别) 但注意与脱蛋白质膜蛔 虫卵区别.
二. 生活史
土壤

成虫→- 虫卵→杆状蚴→丝状蚴--------→ 成虫
(人小肠)
(感染期幼虫)
小肠


穿进皮肤


小V、淋巴管

气管

右心

小支气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吸附点创口不断流血。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体内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每天导致的失血量 约为0.14~0.4ml,美洲钩虫可导致的失血 量约为0.01~0.09ml。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量失血。 长期失血后体内的铁储备量可逐渐耗尽而 形成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营养不 良。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 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 况有关。 一般以贫血为主要症状 。
治疗
三,对症治疗 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 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 服用铁剂时间宜长2-3个月,以补足组织内 贮铁。 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 小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预防
一,管理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管理, 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 或 1%碘酒等涂擦手足。 三,保护易感人群; 高发区可集体驱虫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 或淡红色(吸血后) 雌虫较雄虫大,雄虫尾端有交合囊。
病原学
十二指肠钩虫;雌虫长10~14mm, 宽0.4~0.7mm;雄虫长8~11mm, 宽0.3~0.5mm。虫体略弯曲
口腔有牙齿2对
十二指肠钩虫
病原学
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
温度为15~38℃时经5~8天
即可孵成具有感染性的
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 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华南、 华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较多,其他各省 也很普遍。 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 则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钩虫感染者,钩虫病人 传播途径-----皮肤
生吃蚴污染蔬菜可经口传染。 当赤足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地或水田中, 此蚴即能钻入皮肤而获得感染。
临床表现
一,幼虫引起的表现; 1 钩幼性皮炎 2 咳嗽、咳痰、咽部发痒,严重者痰中带血
与低热。可持续数周。 肺部可有干罗音或哮鸣音。 胸片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阴影。 数日后自行消退。
临床表现
二, 成虫引起的症状
⑴消化系统钩虫咬附小肠粘膜发生许多出血点和 浅小损伤,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胃肠功能紊乱,引 起消化道症状。 早期有食欲改变,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者常 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嗳气等类似球部溃疡或十 二指肠炎表现。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异嗜如喜食生米、泥土等,
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 可出血全身水肿和腹 水。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贫血---低;周围血HB↓
实验室检查
三,粪便检查 1 直接涂片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 2 虫卵计数法;适合于调查研究及疗效考核,
每克大便含卵少于2000个为轻度感染, 2000~11000个为中度感染;11000以上 为重度感染 3 培养法;检查钩蚴。此发不能用于快速诊 断诊断。 4粪潜血试验可阳性。
临床表现
⑵ 贫血是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 重度感染后3-5月可逐渐出现严重的进行 性贫血,病人有头昏、眼花、耳鸣、乏力、 劳动后心悸、气促、记忆力减退、表情淡 漠、皮肤苍白或呈腊黄色等症状。 长期严重贫血病人心脏扩大,心前区有吹 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增速和血压降低
临床表现
患儿期严重感染可有 生长发育障碍,面色 苍黄、皮肤干粗、毛 发疏稀、失去光泽易 于脱落。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不愿活动。
钩虫病
概述
钩虫病是钩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以十 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引起人类感染最为 重要。 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产卵,虫卵可进入 泥土,孵出幼虫,长成丝状幼虫。 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钻入人体的 皮肤粘膜时,导致人体病理损害。 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 浮肿、腹痛及胃肠 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
(俗称粪毒)
病人的钩虫感染涉及到脚趾的右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钩蚴所致的症状
肺部病变:当蚴侵入血循环在体内移行到 肺泡时,可引起肺泡、肺间质出血和炎症。 蚴蠕动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成虫引起的症状
主要为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 广泛出血及溃疡。
钩虫在小肠粘膜上 经常更换吸附点,并分泌 抗凝血物质。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与性别 农村较城市受染机会多,与随地大便习惯 及人粪施肥以致污染地面有关。 一般以青壮年为多,儿童较少,男性患者居 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钩蚴所致的症状
皮疹发生在皮肤接触
污染的土壤或沙子,
是幼虫穿透皮肤刺激局部
皮肤发生痒性丘疹,
有的1-2天转成水泡,
约数日内自行消退。
钩虫生活史
钻入皮肤→皮下组织→侵入血管及淋巴管 →右心→肺泡→支气管→会厌(咯出)吞咽入 胃→小肠发育成虫。 以上过程约需4~5周,而每一成虫在体内 的寿命,十二指肠钩虫为5~8年,美洲钩 虫为3~6年。
钩虫生活史
幼虫由污染的食物经口侵入人体,则直接 至小肠发育成为成虫。 但有一部分幼虫仍可从消化道粘膜钻入血 循环中,则其发育过程与从皮肤侵入者相 同。 幼虫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发育为成虫, 称为先天感染,但比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四,胃肠纤维镜检查
诊断
流行区有接触史或粪毒史 严重贫血 粪便检查有钩虫卵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 溃疡 其他原因的贫血
治疗
一,钩幼皮炎的治疗; 左旋咪唑涂肤剂 15%阿笨达唑软膏 皮炎广泛者服用阿笨达唑10~15mg/日, 分2次,连服3天。
治疗
二、驱虫治疗 阿笨达唑,400mg/日,1次/日,连服2~3天。 甲苯达唑、200mg/日,1次/1日。 复方甲苯达唑,成人每日2片,连服2日。 服用2周后查钩虫卵,转阴率在70%--90% 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 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 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丝状蚴
幼虫在热带地区可维持
生命6~9周,
在温带可维持6个月,
在寒带(1~15℃)
则易于死亡。
钩虫卵 在低于5-10℃时易死亡,
钩虫生活史
◎生活史两种钩虫均寄生 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内 ◎寄生在肠内的雌雄成虫 交配后,每天排1万~2万 虫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阴 暗潮湿的环境中,经5~8 天即可在泥土中孵成具有 感染性的丝状蚴。 ◎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 在不同情况下,得以钻入 人体的皮肤粘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