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疆域极盛时

合集下载

从夏朝到清朝历史版图演变

从夏朝到清朝历史版图演变

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

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

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

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

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

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立。

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

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

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

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

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

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称“王”,和西周国王并立,周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册封楚王为“楚子”而已,因此楚国不算西周的疆域。

在整个西周历史上和楚国的战争几乎也是没有断绝过。

历史趣谈揭秘大明朝的疆域最远到哪里?版图有多大

历史趣谈揭秘大明朝的疆域最远到哪里?版图有多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大明朝的疆域最远到哪里?版图有多大导语:明成祖朱棣时期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派遣亦失哈对黑龙江流域进行探险,陈诚出使帖木儿帝国的首都赫拉特。

我们比较多的关注郑和下西洋,却明成祖朱棣时期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派遣亦失哈对黑龙江流域进行探险,陈诚出使帖木儿帝国的首都赫拉特。

我们比较多的关注郑和下西洋,却很少知道亦失哈对黑龙江流域的探险活动和陈诚出使西域。

1409年,明成祖在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居住的中国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

不久派遣亦失哈率探险队前往黑龙江下游地区,要求当地的野人女真归附明朝,以便明朝在远征鞑靼之时没有后顾之忧。

经过两年的准备之后,亦失哈于1411年率领1000人分乘25只船,从今日的吉林市出发,沿着松花江而下进入黑龙江。

起初野人女真部落的居民们与之有些对立情绪,但亦失哈用大量丰厚礼物收买了部落首领,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其首府位于今日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利奇斯基区的特林附近。

这个地方也是1260年至1320年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所在地。

这次亦失哈的船队经过了松花江、乌苏里江、乌尔米河、牡丹江和嫩江。

野人女真派遣由178人组成的进贡使团,跟随亦失哈回到北京。

永宁寺遗留的石经幢,1904年被毁。

海的对面就是库页岛。

1413年至1414年期间,亦失哈第二次前往黑龙江下游探险,并在特林(今俄罗斯联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利奇斯基区特林地方特林)逗留了将近一年。

他在特林海岬上建了一座名叫永宁寺的佛教寺院以供奉观世音菩萨,并用汉文、蒙古文和女真文竖立石碑以记其事。

这块被称作《永宁寺碑》的石碑现位于海参崴的阿尔谢尼耶夫博物馆内,生活常识分享。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清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华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

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目录概述远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周边其它民族国家宋朝时期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疆域清朝时期的疆域民国疆域共和国疆域近代的国土沦丧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二、殖民地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概述远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周边其它民族国家宋朝时期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疆域清朝时期的疆域民国疆域共和国疆域近代的国土沦丧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二、殖民地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现代中国疆域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

编辑本段远古时代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国)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

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人九州的天下观与地理观。

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

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内阁,
作为常设的辅 助皇帝处理政 务的秘书机构
设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内阁大学士 拥有票拟权



O
太祖
成祖
宣宗
深得皇帝信任, 权利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神宗 (时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 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称为“批红”。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魏忠贤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 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 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 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 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
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
控制锦衣卫。
东厂腰牌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司礼监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
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
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
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 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课堂总结 (一)时间:1368—1644
1.明朝的政治 制度的变化
(二)内容
2.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 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补充】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 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 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东晋时期:疆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 和陕西等地。
南北朝时期:疆域在东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主要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苏、安 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隋唐时期疆域
隋朝疆域:统一南北 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 中国大陆、台湾、蒙 古国、俄罗斯远东地 区和越南北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府州制度的沿革
府州制度的起源 府州制度的演变过程 府州制度的职能和特点 府州制度的影响和意义
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和变迁
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历程 特别行政区的功能和作用 特别行政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国疆域和政区变迁 的影响
对政治的影响
疆域和政区变迁影 响政治稳定和民族 团结
疆域变迁原因: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军事征服及政治统一等
疆域变迁影响: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动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疆域
曹魏时期:疆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
西晋时期:疆域在曹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主要在长江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和湖 南等地。
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 变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目
录 文 本
贰 迁中
国 历 代 疆 域 变
叁 迁中
国 历 代 政 区 变
肆 变中
迁国 的疆 影域 响和
政 区
第一章
添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标题
第二章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疆域
夏朝:约210万平 方公里
商朝:约320万平 方公里
西周:约100万平 方公里

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五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五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五个朝代中国人历来喜欢大一统的朝代,如果哪个朝代的领土面积足够大,那么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会很高。

直到近现代但凡开疆扩土或是守疆固土的伟人或是将士,都被称之为“民族英雄”。

那么到底中国历史上哪个国家的领土面积最大呢?第五名:西汉(609万平方公里)西汉疆域图西汉剿灭了南越王政权,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等地区,后又将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收复河套。

由此,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

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

所以,西汉的疆域在秦朝的基础上大大增加。

所以,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第四名:明朝(1000万平方公里)明代疆域图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军事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是由于行政设置和皇帝国家观的思维模式,对于领土尤其是蛮荒之地和海上领土极为的轻视。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今越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第三名:大唐(1237万平方公里)唐朝疆域唐朝极盛版图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第二名:清朝(1310万平方公里)清代疆域1759年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

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

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

明朝历史发展顺序(上)

明朝历史发展顺序(上)

明朝明朝疆域图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力强盛,政治清明。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后期因政治腐败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殉国。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清军趁乱入关,击败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1.国号朱元璋定 国号为 大明, 表示承袭自小明王 韩林儿之号,又称 皇明,史称 明朝、明代, 清朝时称之为 前明。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 明教徒,用“ 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同时因为 皇室姓朱,又称 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残余势力拥立 明朝宗室建立 南明,沿用大明的国号,别称后明。

2.历史大明开国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

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朱元璋1351年5月, 韩山童、 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

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 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 势力 。

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历史趣谈: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历史趣谈: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导语: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在整个朱氏王朝疆域中是最广阔的,由永乐爷开辟,永乐爷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
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
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在整个朱氏王朝疆域中是最广阔的,由永乐爷开辟,永乐爷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

朱棣是个有野心的皇帝,他的统治政策残暴,为了巩固政权,他不断征战,四处扩充疆域,使明朝的领土大大地扩增。

明成祖剧照
明朝永乐年间疆域达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如今的朝鲜、老挝、越南等国都曾是明朝所管辖的范围,甚至在印度洋等大洋还有明朝大面积的殖民地。

在朱棣登基之前,因为争夺皇位带来的内乱致使明朝塞北疆域一度南移,登基之后,明成祖多次北伐,使失去的领土不仅得以收复,还扩充了很多。

而西南边境,现在的云贵一带,在永乐四年间明军向日南州进攻,并设置安南布政使来管理夺得的地区,他还修筑长城,派遣军队,严防边境游牧人的进犯,这一切都可见他对领土的重视。

对于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在《名史》中有很多记载,从“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得知明成祖的确多次利用战争夺取领土,也提到每年来京城向皇帝上贡的国家超过三十个,甚至提到永乐盛世的疆域比起汉唐盛世有过之无不及,这些也证明了明朝疆域的辽阔。

“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直接而具体地说出永乐时期的疆域范围之广阔,永乐时期的领土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向四周辐射,东南西北分别以朝鲜、吐蕃、安南、大碛为边境。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辽东明朝的疆域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间又有郑和远航扬威于海外,号称「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

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毛佩琦教授中国之所以为中国,首在文化成就的灿烂,为世界贡献良多;文明的悠久绵长,为现世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实体;历史记忆完整、史学传统丰厚,不断团结感化倾慕中国文明的有志之士,来维护中国、重建中国。

而不在征服侵略、夸耀疆土广大。

疆土广大仅仅是后来的既成事实而已。

国家的力量和疆土不单讲求面积,明朝时候国家税收主要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嘉兴七个府,这七个府面积约不到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耕地约占全国的17%,人口约占全国的15%,但是税收长年占全国的36%-50%。

现在蒙古土地面积大,可它绝对是个小国。

而明的文化疆土更是广大,影响遍及亚洲,这些"软实力",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沦为野蛮人的奴隶,华夏文明被压制的奄奄一息,充满病态,这些"软实力"已经丧失殆尽。

以来在某些偏听偏信的人心里,朱元璋搞定纳哈楚平定辽东的历史,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成祖完全毁灭黄金家族的声威和蒙古首都和林,收复广大北方领土是吹牛吹出来的。

明代在辽东废州县,立军卫制,修边墙,实行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林立,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

1370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任刘益为指挥同知。

败走辽阳的元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死刘益,投奔元将纳哈出。

同年明廷又建立辽东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在老鸦山寨(辽阳东)击溃元将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地。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

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辽阳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所今辽阳城东北。

定辽后卫。

洪武四年(1371年)置辽东卫,1375年辽东卫迁盖州后,改称定辽后卫,洪武九年(1376年)盖州卫成立后,定辽后卫迁到辽阳,不久被裁撤。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定辽左卫在都司西南,定辽右卫在都司西。

定辽中卫,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在都司东南。

东宁卫,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高丽人,设置东宁千户所。

1386年置东宁卫,卫治在都司北。

自在州,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在开原城设置。

正统二年(1437年)迁到辽阳,置辽阳北城。

明朝立国后,注意经营北方边防。

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御线上,设置了9个国防重镇,辽阳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

同时,还在东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据《辽东志》记载,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至十六年,历时十余载,在旧城址的基础上,几经修筑和扩建而成为砖石结构,周长24里多的方城。

当时辽阳6卫屯田5700多顷,对移民屯田实行10年后收租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随之振兴。

是明朝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铁岭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铁岭?大概很多生活在铁岭或到过铁岭的人都这样问过。

有人推测此地或有铁矿,因铁而得名。

也有一些民间传说,例如说在铁岭城内钟鼓楼那的一条路坚硬如铁,别的路到春天时大多都翻浆,而唯有那条路从不翻浆,所以就把这儿叫做铁岭云云。

其大抵是望文生义,并不确切。

其实,现今铁岭一名与铁毫无关系。

铁岭这个名字,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这个平常的名字之中,蕴含着的是铁岭的历史和文化。

做为一个铁岭人,如果对铁岭这个名字无所了解,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铁岭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

这个地方如果从置邑时候算起,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铁岭。

以铁岭为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

而真正的铁岭也不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今天所以叫做铁岭,这既有偶然的历史机缘,也是明朝军事体制留下的纪念。

明朝之前,这里曾先后有银州、新兴等名字。

银州是辽代所设,《辽史》中有"银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的记载;说的是银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辽宁而在黑龙江。

银州是辽代将原在黑龙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迁的名字,其详可见本篇《富州与银州》一章。

辽灭亡后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间经历金、元二个朝代。

金朝废银州改为新兴县(《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这三百年间一直用新兴这一名字,新兴县亦被称为古银州。

明朝建立之后的第26年,这个被称作"古银州"的地方开始有了铁岭这个名字。

明朝为什么把古银州改成了铁岭?这须对明朝的军事体制稍加说明,因为铁岭这个名称主要缘于明朝的军事建置。

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

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所在的那种"禁军"制,也没有采用更早时候的"左、右军"或"三军"那种军制形式。

朱元璋创立了一种将屯田与防卫相兼的新军事体制,史称"卫所"制。

"卫"和"所"都是军事单位,其中"所"又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

从人数上看,"卫"大约相当于现今的师,千户所大约相当于团,百户所大约相当连。

按明初的编额定员,大致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

通常,每卫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百户所下辖二总旗、十小旗;每总旗50人,每小旗10人。

卫所设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37页)卫所的军士全都别立户籍,且分有土地,称做军户。

军户都是专职且世袭;一经签派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

平时,卫所以大部分军户种地,屯田自养,以少部分军户训练并担当防务。

军饷大部由屯田所得自补。

卫所之上设都指挥使司,通称都司;明初全国共设17个都司和3个行都司。

中央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府专门管理都司和卫所。

在五军都府之外有兵部,二者互为制衡。

卫所中的指挥、千户、百户等官只负责平时操练和巡防,遇有战事,须听由兵部派出的总兵官指挥。

这样,兵部、都府、总兵官、卫指挥等都不能独专军权。

据《明史·兵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内外卫329个,单独的千户所65个;明建国之初,大约有军队180多万,这些军队全部都编制在卫所之中,铁岭卫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收复东北的时间比关内晚。

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当时东北地区还在元朝辽阳行中书省平章刘益手中,洪武四年二月,刘益派人携辽东地图和钱、粮、马簿册,向明请降。

明朝遂在辽阳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委刘益为指挥同知,仍驻辽阳。

这是明朝接管辽宁与在辽东置卫的开始(《明太祖实录》卷61)。

不久,元朝旧部平章洪保保杀了刘益,后投元将纳哈出;朱元璋得知后,一面派人招降纳哈出,一面派马云、叶旺二人领兵从山东渡渤海进入辽阳,将辽东都卫改为定辽都卫。

洪武八年,明在全国变更体制,设都指挥使司,定辽都卫遂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统领东北各地卫所。

当时辽东都指挥使司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至开原"(《明史·地理志》)。

辽东都指挥使司的基本职能是"总辖辽东诸卫兵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明太祖实录》卷67)。

置铁岭卫就在这一时期。

把奴儿干都司的设立过程介绍一下,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辽南等等同明朝的关系也就清楚了.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

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

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

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

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

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

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

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

贡物有海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明政府为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方便,在元朝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

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

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

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

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

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

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

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

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

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

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

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

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

永宁寺早已堙废。

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