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第三讲 行为与态度》

▪ D: general and integrated impression about a target
国内定义:
Summarize
▪ Our attitudes predict our actions if : 1.other influences are minimal 2.the attitude is specific to the action 3.the attitude is potent as when we are reminded of it
▪ One is to measure facial muscle responses to statements .
▪ Another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uses reaction times to measure how quickly people associate concepts .
4.2 Attitude –behavior inconsistency
▪ For many year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expressed attitudes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s or interviews ) often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ir behavior .
Yes No 4. Within the last year, I have personally done something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e.g., made a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talked with a homeless person, wrote my congressman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
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
我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
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
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
建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2)盲目乐观。
(赌博)3.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
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
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
虚伪的谦逊2。
自我妨碍。
3.印象管理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3。
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4。
直觉:心理捷径。
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第四章 行为态度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
(反对和崇尚暴力)2。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Eg :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3。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6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 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 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 求;
甚至45.96%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身高长相 有明确要求,“以貌取人”的现象较为突出;
第四章 社会态度
认知(cognition):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感觉 (affect):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或情绪反应
行为倾向 (behavior tendency):主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状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态度的情感要素:偏见(prejudice)
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科雷尔的实验(2002) 格林沃尔德的实验(2003)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小组讨论中的贡献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生男生女一个样vs.全世界倾向生男孩
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沙特女性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二、社会心理学对“偏见”的解释 (一)社会根源 1、 不平等的社会情境中,偏见可以帮助那
要比他人优越 内群体偏见 (ingroup bias)
以群体方式描述自己 更容易增加内群体偏见
M. Sherif的实验(1961)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掷硬币
同一天生日
哪怕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也会 增加我们社会统一性,产生内群体偏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1988年奥运会牙买加裔加拿大飞人本·约翰逊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Fridman,,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教材P154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2.态度的双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4.态度的恒常性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5.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三、社会态度的构成❖1. S.Rosenberg&❖罗森伯格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这些反应倾向是情感的、行为意向的和认知的。
❖这种观点对后期的研究影响很大,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由知、情、行三部分组成。
态度三要素说图式2.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认知因素;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情感因素: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意向因素: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的分析(1)认知因素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它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等。
认知因素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也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因素是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
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
(3)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在将来对某个态度目标采取行动。
3.三要素的关系❖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但有时候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情感因素最重要。
❖——认知清楚,不能够真正转变人的态度。
❖——认知清楚,不能够保证感情融洽和行为意向的产生。
只有认识清楚、情感增强,才能保证行为的思想准备状态的出现。
(两个人的纠纷)四、态度的种类❖1.情感性态度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2.理智性态度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3.动作定向性态度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4.均衡的态度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5.自我防御的态度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五、社会态度的功能❖态度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卡茨(katz,1961)总结出态度的四大功能:(1)认知功能:组织和吸收外界信息,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帮助。
(2)动机功能:帮助人们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3)价值观表达功能:态度既来自于价值观,也能够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
(4)自我防卫功能:帮助人们避免内心的焦虑,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例证:拉姆伯特等的实验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
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
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
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拉姆伯特等实验的结果与结论❖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新的行为改变旧行为预测人的行为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实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的实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
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影响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
(里帕Lippa,1990)2.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行为的影响因素①Birnbaum&Benne, (1983)认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归纳起来,影响行为的因素包括:态度、环境、一般认知倾向、情绪状态、个人对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会对行为产生影响。
(参见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结构图)②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Fishben&Ajzen(1975,1980)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比较有说服力。
❖该理论认为,预测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意图,而意图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人、物、事件的态度;二是个人对于采取该行为的主观规范,即个人主观上的行为标准。
一般来说,人们意图中的两个因素是一致的,即态度与主观规范是一致的。
❖行为决定于意图,而意图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态度、规范、态度与规范的相对重要性。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图示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1.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知识(信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其它因素二、偏见(prejudice)❖《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小说通过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角的傲慢和女主角的偏见。
然而,时间和感知消除了两人以前的误解,悲欢离合的爱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主人翁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尊严,爱情... ...1.偏见的定义❖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在偏见这一种态度中,认知的成分少,情感的成分多。
因此。
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表现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后者。
(张春兴,1992)2.偏见的特征❖偏见具有多种特征:❖第一,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第二,偏见的认识成分是社会刻板印象。
归类的思想本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但是容易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带面;爱屋及乌;以偏概全。
典型的晕轮效应。
❖第四,偏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固执己见;执着执拗。
3.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
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
遗传观—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第二,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形成的偏见反映在个体身上,仍然存在差异。
偏见的产生也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绝对化的公平观念、权威性人格和某些特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投射心理)。
4.偏见产生的后果偏见既可以造成社会群体生活的不协调,也会导致个体生活的紧张。
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偏重于分析偏见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后果。
❖第一,权威效应导致自我实现的障碍,导致个体的消极颓废与自卑。
❖第二,性别的偏见导致人的消极等待或逃避。
❖第三,主观认识的偏见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隔阂以及人格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