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游记

合集下载

西游记6~10章的内容概括

西游记6~10章的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六至第十回的内容概括如下: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这一回主要讲述了观音菩萨奉如来之命,赴蟠桃会探查悟空闹天庭的原因。

在会上,观音质问悟空为何大闹天宫,悟空讲述了自出世以来所经历的困苦,以及希望求得正果的愿望。

观音被悟空的诚心感动,向如来推荐二郎神来捉拿悟空。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这一回讲述了二郎神与悟空的战斗。

在战斗中,二郎神凭借七十三变的神通与悟空展开激烈的较量,但最终还是被悟空逃脱。

随后,悟空又与托塔李天王、哪吒等神仙展开激战,但仍然无法被制服。

最后,如来佛祖将悟空置于八卦炉中炼了四十九天,使其化为灰烬。

但悟空凭借神通,在八卦炉中逃了出来。

如来佛祖见状,将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前来解救。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这一回讲述了如来佛祖为了传播佛教,让观音菩萨前往长安城寻找取经人。

观音遵从如来之命,化身为贫僧,前往长安寻找取经人。

第九回:陈光蕊江流遇盗,刘洪害命霸妻儿。

这一回讲述了唐僧的前世陈光蕊在江边遇到盗贼刘洪,被刘洪杀害并夺去妻子殷温娇和儿子陈玄奘。

殷温娇为保护儿子,忍辱偷生,与刘洪共同生活。

后来,殷温娇将陈玄奘抚养成人,并告知他自己的身世。

陈玄奘为了报仇,前往长安寻找外公殷开山,并在途中被观音菩萨收为徒弟。

第十回:玄奘取经缘起,唐僧收服沙悟净。

这一回讲述了陈玄奘在长安城遇到唐太宗,得到了太宗的支持和资助,开始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在途中,陈玄奘收服了沙悟净,并得知悟空已被压在五行山下。

随后,陈玄奘前往五行山,解救了悟空,并收服他为弟子。

自此,唐僧、悟空、悟净三人结为师徒,开始了西行取经的历程。

西游记第六回优美句子赏析

西游记第六回优美句子赏析

西游记第六回优美句⼦赏析1. 西游记笫六回的优美句⼦和细节描写有哪些1、⼆⼈当时不敢停留,闯出天罗地⽹,驾起瑞霭祥云。

须臾,径⾄通明殿下,见了四⼤天师,引⾄灵霄宝殿,呈上表章。

惠岸⼜见菩萨施礼。

菩萨道:“你打探的如何?”惠岸道:“始领命到花果⼭,叫开天罗地⽹门,见了⽗亲,道师⽗差命之意。

⽗王道:‘昨⽇与那猴王战了⼀场,⽌捉得他虎豹狮象之类,更未捉他⼀个猴精。

’正讲间,他⼜索战,是弟⼦使铁棍与他战经五六⼗合,不能取胜,败⾛回营。

⽗亲因此差⼤⼒⿁王同弟⼦上界求助。

”2、却说⽟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段,就敢敌过⼗万天兵!李天王⼜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未毕,观⾳合掌启奏:“陛下宽⼼,贫僧举⼀神,可擒这猴。

”⽟帝道:“所举者何神?”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郎真君,现居灌洲灌江⼝,享受下⽅⾹⽕。

他昔⽇曾⼒诛六怪,⼜有梅⼭兄弟与帐前⼀千⼆百草头神,神通⼴⼤。

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道调兵旨意,着他助⼒,便可擒也。

”3、四⼤天王与李天王俱出辕门迎接,相见毕,问及胜败之事,天王将上项事备陈⼀遍。

真君笑道:“⼩圣来此,必须与他⽃个变化,列公将天罗地⽹,不要幔了顶上,只四围紧密,让我赌⽃。

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有兄弟动⼿。

只请托塔天王与我使个照妖镜,住⽴空中。

恐他⼀时败阵,逃窜他⽅,切须与我照耀明⽩,勿⾛了他。

”天王各居四维,众天兵各挨排列阵去讫。

这真君领着四太尉、⼆将军,连本⾝七兄弟,出营挑战;分付众将,紧守营盘,收全了鹰⽝。

众草头神得令,真君只到那⽔帘洞外,见那⼀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竿旗,上书“齐天⼤圣”四字。

4、真君与⼤圣⽃经三百馀合,不知胜负。

那真君抖擞神威,摇⾝⼀变,变得⾝⾼万丈,两只⼿,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顶上之峰,青脸獠⽛,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圣着头就砍。

这⼤圣也使神通,变得与⼆郎⾝躯⼀样,嘴脸⼀般,举⼀条如意⾦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抵住⼆郎神,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巴⼆将,虚怯怯,使不得⼑剑。

西游记的第六章的好词佳句素材

西游记的第六章的好词佳句素材

西游记的第六章的好词佳句素材好词:清奇、继而、簇簇、堪羡、天罗地网、密密层层、扶持、绑缚好句素材:1. 那猴王即掣金箍棒,整黄金甲,登步云履,按一按紫金冠,腾出营门,急睁眼观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

2. 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3.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4.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5. 当时生出,即目运金光,射冲斗府。

始不介意,继而成精,降龙伏虎,自削死籍。

6. 妖猴簇簇丛。

怪雾愁云漫地府,狼烟煞气射天宫。

7. 浑铁棍乃千锤打,六丁六甲运神功;如意棒是天河定,镇海神珍法力洪。

8. 堪羡猴王真本事,木叉复败又逃生。

9. 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不能前进。

10. 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

11.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且不言天神围绕,大圣安歇。

话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十方灵感观世音菩萨,自王母娘娘请赴蟠桃大会,与大的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宝阁瑶池,见那里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虽有几位天仙,俱不就座,就在那里乱纷纷讲论。

菩萨与众仙相见狄,众仙备言前事。

菩萨道:“既无盛会,又不传杯,汝等可跟贫僧回来见玉帝。

”众仙怡然随往。

至通明殿前,早有四大天师、赤脚大仙等众俱在此,迎着菩萨,即道玉帝烦恼,调遣天兵,擒怪未回等因。

菩萨道:“我要见见玉帝,烦为转奏。

”天师邱弘济,即入灵霄宝殿,启知宣入。

时有太上老君在上能,王母娘娘在后。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原文节选:那营口小猴见了太乙,急走去报知。

那猴王即掣金箍棒,整黄金甲,登步云履,按一按紫金冠,腾出营门,急睁睛观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

真个是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西游记六至十回概括200字

西游记六至十回概括200字

西游记第六回至第十回概括
一、第六回
孙悟空在花果山与众猴玩耍,因自封为“齐天大圣”而招致玉帝不满。

孙悟空反下天宫后,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玉帝同意招安孙悟空。

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管理天宫中的马匹。

二、第七回
玉帝召集天宫中的神仙,要求孙悟空限期完成任务,否则就要施加惩罚。

孙悟空误以为任务是要杀掉九曜星君,便向其发起挑战。

九曜星君被孙悟空打败后,玉帝更加愤怒,决定亲自下界捉拿孙悟空。

三、第八回
如来佛祖来到天宫,与玉帝商议如何处置孙悟空。

如来佛祖建议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并派天兵天将看守。

玉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命令天兵天将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四、第九回
五行山下,孙悟空苦不堪言。

他试图逃脱,但始终无法挣脱五行山的束缚。

此时,观音菩萨前来探望孙悟空,并告诉他只有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才能赎罪。

孙悟空表示愿意跟随唐僧取经。

五、第十回
唐僧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前往西天取经。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但都凭借着各自的本事和智慧成功脱险。

最终,他们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回到中土。

第六章 西游记

第六章  西游记

《西游记》的版本 西游记》
现存最早为华阳洞 天主人校本, 天主人校本,金陵 世德堂《 世德堂《新刻出像 官板大字西游记》 官板大字西游记》, 20卷100回,一般 卷 回 认为刊于万历二十 年(1592年). 年
李卓吾批评本, 李卓吾批评本 , 不分 卷. 另外:简本:朱鼎臣 朱本) (朱本), 杨志和(杨本) 杨志和(杨本) 清汪象旭,黄周星 《西游证道书》加 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后世多从此. 后世多从此.
二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 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 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孙悟空护送唐僧 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 "四圣试禅心",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 灭"——魔是心中的私欲幻化出来的.要完善自己, 要成功,先要战胜心中的私欲. 通过取经者与阻挠取经者一系列的斗争,淋漓尽致 地描写了唐僧师徒(主要是孙悟空)为达到目的所 进行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胜不止的奋斗历程.
(二)在情节的设计上,往往戏笔与幻笔相 在情节的设计上, 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 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 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 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 如三调芭蕉扇. 如三调芭蕉扇.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善于把社会化的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个性, 个性,超自然的神性以及某些动物的特性和 谐地融化为一个艺术整体. 谐地融化为一个艺术整体.
如果说大闹天宫隐喻着野性生命力的爆发和 宣泄,西天取经则隐喻着为了特定的信仰和 理想,排除邪魔进行心性修炼,意志磨炼. 它们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两个阶段,两个层面. 与其说野性无休止地发泄,便是生命的最高 境界;不如说把这种蓬勃的活力引向对人生 理想信仰百折不挠的追求,乃是生命的成熟, 并最终达到生命的辉煌归宿.

西游记第六章读书笔记摘抄

西游记第六章读书笔记摘抄

西游记第六章读书笔记摘抄在《西游记》的第六章“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情节跌宕起伏,精彩至极。

这一章开篇便写到了观音菩萨前往蟠桃会,却发现蟠桃会已被孙悟空搅乱。

这个场景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天庭盛会的奢华与庄严,也为后续孙悟空的“罪行”增添了几分严重性。

孙悟空在这一章中的表现依旧豪放不羁。

他偷吃蟠桃、盗饮御酒、偷吃仙丹,将天庭的规矩全然不放在眼中。

这种叛逆的性格在他与天兵天将的对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十万天兵天将前来捉拿他时,他毫无惧色,凭借着自己的本领和机智,与他们周旋。

二郎神杨戬的出场,让这场战斗更加精彩。

杨戬与孙悟空本领都高强,两人你来我往,变化多端。

孙悟空变作麻雀,杨戬就变作饿鹰;孙悟空变作大鹚老,杨戬就变作大海鹤;孙悟空变作鱼儿,杨戬就变作鱼鹰。

他们之间的变化较量,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神通广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战斗的紧张与刺激。

在描写战斗场面时,作者的笔触十分生动。

“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

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

”这段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两位高手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决。

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在这一章中达到了一个高潮。

他面对天庭的权威,毫不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自由和个性。

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而天庭的众神,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权威,但在面对孙悟空时,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天庭的腐朽和无能。

这一章中的语言描写也十分精彩。

比如孙悟空与二郎神的对话,充满了挑衅和斗志,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此外,这一章中的细节描写也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对孙悟空变化时的细微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总的来说,第六章是《西游记》中非常精彩的一章。

它不仅有精彩的打斗场面,还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内涵。

西游记第6回概括50字

西游记第6回概括50字

西游记第6回
西游记第6回概括: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日见老树桃熟大半便吃尽了园中大桃。

王母娘娘开蟠桃会,悟空闻说后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的葫芦内的金丹。

逃回花果山,玉帝闻说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孙悟空,悟空打退众天神。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四大天王,被战败。

观音又推荐荐二郎神。

二郎神与悟空大战,用尽七十二般变化,一直僵持。

太上老君在天上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头顶。

悟空昏厥,众神把它押回上界。

玉帝传旨处死。

西游记第六回概述

西游记第六回概述

西游记第六回概述
西游记第6回主要内容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东海龙太子师徒五人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终于取得了真经。

下面是西游记第6回主要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反下天宫,天庭众仙无计可施之际。

观音菩萨来参加蟠桃会,玉帝于是向观音求救。

观音派二弟子惠岸行者(木叉)到花果山打探军情。

木叉与孙悟空大战不敌,逃回天宫求援。

观音菩萨向玉帝举荐了显圣二郎真君。

二郎神率领梅山六兄弟(合称七圣)上花果山捉孙悟空。

二郎神与孙悟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遂使出变化神通。

二郎神变得身高万丈,孙悟空急忙也边做万丈身高。

怎奈孙悟空手下不争气,被梅山六兄弟撒放草头神打散。

大圣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就走。

与见梅山六兄弟,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

二郎神变个鹰来捉,孙悟空变成大鹚老就走,二郎神变大海鹤。

然后,孙悟空先后变鱼,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变灰鹤,用弹弓,砍庙旗(猴尾巴)。

孙悟空变作二郎神逃向灌江口,被李靖用照妖镜照出,被二郎神率领梅山六兄弟围住,正大战七圣被老君用金钢琢打中天灵,跌了一跤,爬起就跑,有被哮天犬咬住,终于被捉。

正是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版本: 《西游记》的版本较为复杂。可以约略 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区别在于唐僧出 身的有无。 现存最早的明代刊本为万历20年金陵世 德堂本,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清代繁本 系统均题名为丘处机,并根据‚释厄传‛补 入唐僧出身故事。简本有两种,朱鼎臣编的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志和编的《西游 记传》。简本与繁本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前者是后者的缩写本。




(三)近年来的新观点: 1、张锦池《西游记考论》提出本书的主要创作意图是探 究:“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治平人才以及如何对待如 何对待这类人才的问题。认为道学之中已几无治平之人,期望 能有观音式的人物去发现和起用孙悟空式的人物,以扫荡社会 邪恶势力,共建玉华国式的王道乐土。” 2、王志尧等《论西游记的主旨》认为:“取经”就是汲 取经验。吴承恩借助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的经历,组织了一 个取经的班子,其成员都是需要磨砺学习才能符合社会要求的 人。取经只是个外壳,其目的在于让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犯有 各种错误的头脑不健全的无孔、无能、无精之辈包括唐僧这个 空头理论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读无字之书。去西天取经, 就是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汲取经验,取精学能的意思。 3、原形精神说: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 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 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 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 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 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 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 精神。


3. 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在世代累积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明代 中叶又有大手笔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做出 了创造性的总结,最终写成《西游记》这部 神奇浪漫的巨著,其中既有艺术文字方面的 加工、整理,也有思想内涵方面的提炼、升 华。



二、作者: 现存明代刊本一般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 后来清代多数刊本题为丘处机撰。实际上,邱处机 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 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 《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1920年 代,胡适、鲁迅力倡此说,后渐渐得到广泛认同。 但具体作者为谁,目前仍有争论。 吴承恩,151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不第,到 到 三十多岁才补岁贡。曾任长兴县丞,后辞官。 吴承恩一生仕途坎坷,对现实有深刻的体察, 为人善谐好谑,创作风格幽默诙谐。除《西游记》 以外,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和志怪小说 集《禹鼎志》(今失传,只留有序)。

(二)猪八戒: 猪八戒的形象也颇值得注意。他行动莽撞、 贪吃好睡、懒惰笨拙等特点,既与他错投猪 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自然,猪八戒也 有些长处,如能吃苦,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 总记得自己原是“天蓬元帅”下凡等等。但 他的毛病特别多,除了上述几项,他还贪恋 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 到困难常常动摇,老想着回高老庄当女婿, 在取经的路上,还攒着一笔小小的私房钱。 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猪 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 弱点。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 版本



一、成书(三个阶段): 1. 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到天竺取 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跋涉几万里,历时十七年,终于取 得600多部梵文经典回到长安。 归国后,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 《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的取经经历。二书主要是记录历 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也带有传奇性和神异性。 因为取经故事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所以从唐代开始, 一些笔记小说如《大唐新语》、《独异志》等中就出现了一 些神奇传闻。真正将这一事件衍化为文学故事形态的是南宋 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该书将一些 神化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使文学化的取经故事已具雏 形。书中出现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

二、艺术成就 1、在整体风格上,《西游记》洋溢着浓 厚的奇幻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筑了一个变 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作为一部 神话题材的小说,《西游记》和《三国》、 《水浒》等明显不同。它不是采用平实和一 般的思维,而是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 的奇幻思维。作者以绚丽的想象,向人们展 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而小说中不论是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 迷离的故事情节,还是别具一格的神魔人物, 无不充满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具有独 特的审美价值。


(四)本人倾向性意见
作为一部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深受 传统文化思想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内容相当复杂,创作主旨 更是众说纷纭。总的看来,《西游记》在取经故事的外壳之 中蕴涵着“明心见性”的哲理,在充满神异性、诙谐性的情 节中注入了现实精神和理想新质。 1、从《西游记》的基本间架与整体结构来看,作品无疑宣 扬了与释道相融合的心学,蕴含有修心炼性、以心说法的寓 意。
3、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 严谨完整。 此书由大闹三界、取经缘起、西天 取经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既是有 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每一部分也由各有起讫相对独 立的若干小故事组成。其中大闹三界是 序幕,取经缘起是过渡,西天取经是主 体。全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贯穿始终的 主要线索,把数十个小故事串联起来, 可称为是“线性结构”。



2. 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 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世界。 孙悟空无法无天大闹天宫,实质上是表现人心的极度放纵; “心猿” 终归被压到五行山下,则表明放纵之心挣脱不出尘 世之网,由此“放心”告终而“收心”开始;西天取经修成 正果的征途,实际上是象征着“心猿”归正的历程。 即放心——定心——收心。


第四节 《西游记》的影响与其他神魔小说



一、《西游记》的影响 1. 《西游记》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它在我国小说 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确定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 的独立地位;它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 使作品洋溢着诙谐幽默的情调,对我国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 积极作用。同时,《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浪漫文 学的新境界,得以与前此的写实小说分庭抗礼。 2. 《西游记》还被改编为戏曲、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至今 仍活跃在舞台、银幕、屏幕上,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小朋友所 喜闻乐道。而且,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西游记》 又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4、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 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 抒奇思”,亦谐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 妙趣横生,使作品充满诙谐幽默的兴味,产 生出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 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 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情趣,可 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西游路上的一切几 乎都不能逃脱被孙悟空揶揄的命运,风趣幽 默而又常具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唐僧肉、人 参果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竟有烹食小孩的社会 状况的曲写;车迟国让三位道士喝尿的描写 实际上是对当时所谓“秋石方”的讽刺。






2、从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内蕴来看,作品又在相当程度上 突破、超越了作者的预定框架,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 响。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主要写悟空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在他身上具有冲决一切束缚与羁绊、藐视一切礼法和权威的 叛逆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人的觉醒的必然反映;从皈 依佛门到取回真经,主要突出悟空降妖除魔的大智大勇,他 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的英雄性格 与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可贵精神,由此得到充分表现。 3、《西游记》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 人生息息相关。作品只不过是借助佛、道提供的虚幻意象和 它们虚构意象的思路,来驰骋作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编 织出取经的奇幻故事,以供读者消闲娱乐,因而作品表现出 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同时作品“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 态”,在一些细节场景乃至插科打诨中,作者信笔点染,旁 敲侧击,无不切中事弊,因而作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 深深的时代烙印。


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题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一 (1—7)是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故事,二(8— 12)是唐僧来历及取经缘由;三(13—100)是西天 取经故事。 二、西游记的主题 (一)主要观点: 《西游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 代表性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 书说;修道之书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 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 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 表现理想说,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