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合集下载

旅游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措施

旅游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措施

旅游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措施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传统的旅游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一、旅游业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1. 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许多景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和改造。

这种过度开发不仅占用了原本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和水源,还破坏了珍稀植物和动物栖息地。

例如,一些山区因为大量建设导致水土流失、森林退化等问题。

2. 资源浪费与能源消耗在旅游活动中,人们经常乘坐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并在酒店、景点等地方消耗大量能源。

同时,人们还会以购物等方式产生大量垃圾和废弃物,给当地环境造成负担。

3. 污染问题旅游业中存在的污染主要包括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旅游地区常常会因为人员过多、交通拥堵等原因产生噪音,同时,也会增加废水与废气的排放,给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1. 加强管理和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与监管,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执法力度加大,对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处罚,为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 提倡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危害和破坏未来代际生存资源需求能力发展旅游形态。

政府和旅行社应积极推广可持续旅游理念,鼓励游客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例如,提倡低碳出行,倡导旅游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骑行等方式进行游览。

3.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和旅游机构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举办环境教育课程等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4. 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为了促使旅游业更好地实施环境保护,可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对景区门票收入一定比例的投入用于生态修复、整治水源地等工作,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措施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措施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普及,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旅游业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弊端,比如环境破坏、文化冲突、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治理措施,本文将探讨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措施。

一、旅游业的社会弊端1.环境破坏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旅游业最严重的社会弊端之一。

过度开发、过度使用旅游资源,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源减少等问题。

挤占自然保护区、破坏历史文化遗址、乱扔垃圾等行为,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文化冲突旅游业的发展也会造成文化冲突。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结构,使得当地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旅游业的盈利导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文化资源的过度商业利用,这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的问题。

3.人口过度集中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一些热门旅游景点,由于人潮过多,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持如此之多的人口。

当地居民也因此遭受到了通行困难、房屋缺乏和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的治理措施1.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治理旅游业社会弊端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和维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和约束。

2.加强文化保护加强文化保护也是治理旅游业文化冲突的重要措施。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3.推广低碳环保旅游理念为了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旅游从业者和游客应该共同促进低碳环保旅游,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从业者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旅游业的生态质量和环保水平。

游客则应该遵守当地的旅游规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在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渴望走出家门,去领略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威胁,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态破坏。

为了建设旅游设施,如道路、酒店、缆车等,往往需要砍伐大量的树木,破坏原有的植被。

这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还使得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例如,一些山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过度开山修路,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其次是环境污染。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带来大量的垃圾和污水。

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垃圾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

一些热门景区的水面上常常漂浮着各种垃圾,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

同时,旅游交通的发展也会导致尾气排放增加,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再者是文化破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过度商业化,导致当地的传统文化受到侵蚀。

一些古老的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的民俗活动也变得形式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魅力。

此外,旅游开发还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

比如,一些温泉旅游地由于过度开采温泉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温泉水量减少,甚至枯竭。

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规划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旅游开发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和规划,合理确定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监管,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

例如,可以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自觉遵守景区的环保规定,不随意丢弃垃圾,不破坏生态环境。

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所包含的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其他旅游相关资源。

保护旅游资源是保护地球上的珍贵财富,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延续性发展。

本文将探讨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旅游资源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此外,旅游还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挑战1. 过度开发和破坏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一些地区不断进行旅游设施的扩建和改造,导致原本自然的景观被过度破坏。

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景区质量下降。

2. 文化冲突和演变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的接触和冲突。

一些受旅游业影响较大的地区,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可能受到冲击,文化传统和习俗逐渐消失。

此外,过度商业化也可能导致旅游胜地的商业氛围过重,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3. 环境破坏和污染旅游业的高强度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问题。

大量的游客流量和旅游交通工具的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消失的风险,如海洋、珊瑚礁和动植物群落。

三、旅游资源保护的解决方案1. 持续发展与保护并重为了平衡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政府和旅游业者应当在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时充分考虑资源保护。

制定限制性开发措施,控制游客流量,限制旅游设施的规模和数量,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监督力度,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经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 提倡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应当积极推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并将其纳入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当中。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一、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特点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上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再拥有。

巨大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有的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认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却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

旅游资源的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有着种种条件加以限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则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与破坏。

距北京仅70余公里的“天漠”是一种逆境自然生态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反思,控制这种水土流失的现象,那么终有一日,不仅“天漠”这个景观会从地球上消失,连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会被沙漠所替代。

二、旅游资源的破坏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在追求的目标方面是矛盾的。

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当然,提倡保护旅游资源并不是说对旅游资源不予以开发。

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旅游资源也会受到破坏,如果因为顾忌开发会导致破坏而不去利用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

我们所主张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虽然开发与保护是有一定矛盾的,但如果能正确规划、科学安排,两者是有可能达到完满的统一的。

合理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我们所要追求的旅游业发展是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造成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损害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渴望走出家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和人文的魅力。

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带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环境保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酒店、景区设施等。

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威胁。

例如,在一些山区开发旅游景区,为了修建盘山公路,可能会砍伐大量的树木,破坏山体的植被,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

同时,游客数量的增加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过多的游客涌入景区,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

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垃圾和污水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一些热门的海滨旅游胜地,由于游客的过度集中,沙滩上垃圾遍地,海水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还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一些古老的建筑、遗址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保护措施,可能会遭到损坏甚至消失。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过度商业化,改变了原有的文化风貌,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价值。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一些地区可能会设置严格的开发限制,这可能会影响旅游项目的推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禁止大规模的旅游开发,这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也使得当地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要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在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和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监管,确保其按照规划进行开发,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旅游业也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其不良影响,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本文将探讨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环境的建议。

一、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物理环境破坏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机场、酒店等。

这些建设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例如,建设滨海度假村往往会破坏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态系统。

2. 大气污染旅游交通和酒店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的汽车和飞机运行,进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些排放物对大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3. 土地资源消耗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

大量的旅游开发项目导致土地过度开发,破坏土地的生态功能,并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压力。

二、旅游业对文化环境的影响1. 文化侵蚀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当地文化遗产的破坏,可能使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甚至遭受异化。

2. 社会结构变动旅游业发展可能导致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动。

例如,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地区可能出现过度商业化和社会流动性增加,导致社会稳定性下降。

三、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1. 推广可持续旅游可持续旅游意味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可持续旅游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破坏,例如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合理安排旅游线路等方式来降低对自然景区的冲击。

2. 加强环境管理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

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估的力度,确保旅游项目在环境合规的前提下进行。

3. 提高游客环保意识旅游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来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鼓励游客采取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等,帮助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建立旅游业与环保组织合作机制旅游业与环保组织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旅游行业中旅游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减少策略

旅游行业中旅游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减少策略

旅游行业中旅游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减少策略一、引言旅游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还对各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些负面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其中之一就是旅游环境破坏问题。

本文将探讨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减少策略。

二、原因分析1.过度开发为了满足旅游需求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地区不断进行过度开发,导致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大规模建设酒店、购物中心和其他旅游设施,打断生态平衡以及相关生态系统。

2.无节制的观光活动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观光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在缺乏适当管理和限制条件下,过多的观光活动可能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比如,在海洋旅游区域,过度的潜水和船只活动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3.游客行为不文明一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比如乱扔垃圾、涂鸦等。

这些行为不仅污染环境,还对当地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例如,在一些著名景点,墙上、树上到处都是游客乱刻乱画的痕迹,给景点本身的美感带来了破坏。

三、减少策略1.加强规划与管理政府需要制定更严格的规划标准,并监督旅游开发项目的实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和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其能够可持续发展。

2.推广可持续旅游理念将可持续旅游理念纳入教育体系,并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

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防止旅游环境破坏的重要途径。

只有当每一个游客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才能够更加文明地旅游。

3.建立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以执行。

警方和监管部门应当在旅游景点和热门目的地增加巡逻力度,维护当地环境的整洁与秩序。

同时,也需要对违反规定或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应处罚,让违法成本变高。

4.鼓励可持续发展项目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一、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特点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上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再拥有。

就像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可是在1969年它却被毁夷为平地,使该地区永兜氖チ苏庖徽涔蟮穆糜巫试础B糜巫试吹恼庵执嗳跣院筒豢稍偕跃龆似浔;さ闹匾浴?br> 巨大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有的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认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却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

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

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旅游资源的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有着种种条件加以限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则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与破坏。

距北京仅70余公里的“天漠”是一种逆境自然生态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反思,控制这种水土流失的现象,那么终有一日,不仅“天漠”这个景观会从地球上消失,连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会被沙漠所替代。

二、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在追求的目标方面是矛盾的。

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当然,提倡保护旅游资源并不是说对旅游资源不予以开发。

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旅游资源也会受到破坏,如果因为顾忌开发会导致破坏而不去利用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

我们所主张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虽然开发与保护是有一定矛盾的,但如果能正确规划、科学安排,两者是有可能达到完满的统一的。

合理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我们所要追求的旅游业发展是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旅游资源呢?旅游资源的保护要能对症下药,就需要寻求其衰败和破坏的原因。

造成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损害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

2.1自然衰败:旅游资源,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变化,使之受到破坏,这就是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

1997年8月12日,夏威夷岛上最古老的瓦吼拉神庙,被基拉威火山喷出的熔岩全部淹没,一座七百年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在瞬间毁于一旦。

这种因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出现而发生的、旅游资源突然性的自然衰败现象被称为旅游资源的灾变性破坏。

由于寒暑变化、风吹雨淋以及动植物原因,旅游资源在自然状况下也会发生缓慢的改变本身形态和性质的变化,这种缓慢性风化是旅游资源的另一种自然衰败现象。

埃及的基奥斯普大金字塔,近一千多年来风化产生的碎屑达5万立方米,即整个金字塔表层每年损耗约3毫米。

我国的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这样的破坏。

以上所说的这些衰败现象都是自然力作用造成的,人类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产生,只能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去延缓或补救这种破坏,尽可能降低它的破坏程度。

除了自然衰败现象,旅游资源还存在着破坏力更强的人为破坏现象。

2.2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的破坏,有的甚至是完全毁灭。

按其破坏的根源可以分为建设性破坏和管理性破坏。

2.2.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是指工农业生产、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规划不当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其破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农业生产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污染对于旅游区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

在旅游区如果发展带污染性的工业,将会对旅游区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空气污染导致酸雨的产生,不仅会损害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而且还会腐蚀破坏旅游资源。

水体的污染同样是旅游环境衰退的突出问题。

据统计,杭州西湖周围有一百根烟囱,年均降尘量400吨,西湖湖水水体常年呈黄绿色,水质混浊,透明度仅为0.5米。

为此,杭州市政府投资2.32亿元进行西湖清淤工程,目前已收到初步成效。

光是治理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彻底改变旅游区工业生产不合理的规划布局,从根本上防止工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如把一些污染性强的工厂迁离河流上游,使它们与旅游区隔离开来等。

市镇建设表面上看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没有重要的联系,实际上关系密切。

吴江市平望镇本来是一个河网密布的水乡古镇,但近十年来为了市镇建设填平了镇上的大部分河流。

如今,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这实在是对潜在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吴江市的同里镇则因为完好的保护了古镇面貌而得以发展旅游业。

数不清的事实告诫我们,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应注意建设市镇不忘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则。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无计划的过度伐木、采石、取水对风景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不仅严重,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常常不可逆转。

在一些旅游景点,如云南路南石林,成批的农民到风景区采石,全然不顾自己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破坏,以致路面石林伤痕累累,不复往日风采。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昝”的桂林漓江,也由于上游森林过度砍伐,蓄水功能下降,出现了86公里游览河段竟然仅能通航6公里的现象。

对此我们的对策是加大宣传力度,健全法律条例,并引导当地农民致富,使他们不致因为贫穷而去破坏旅游资源以图改善自身困境。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造成旅游资源特色及景观的破坏。

云南大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曾一度由于片面考虑古城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路改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古城的特色。

以前曾有人主张学国外在天安门广场放养万只鸽子,后因考虑到鸽粪会影响故宫文物保护(鸽粪对建筑和雕像的分解作用远远大于工业废气)而未实行,实为北京文物保护的一大幸事。

2.2.2管理性破坏旅游区是为游客服务的,若管理不善,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旅游活动加速石刻、雕塑、壁画古迹的损坏古代丰富多彩的石刻、雕塑、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也要经历风化作用使其衰竭,但其风化较为缓慢。

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不断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损坏。

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受到的损坏已极为严重。

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控制来访游客数量以及对古迹作适当仿古重修来维护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2)游客踩踏带来的破坏旅游业逐渐发展,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游客增多,游客的踩踏使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

故宫许多大殿前和内部的路面、地面,因游客密度较大而严重磨损。

要发展旅游业,这种破坏是很难避免的,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定期的补修才能实现。

颐和园蜿蜒700多米的长廊路面的砖,因踩踏每隔几年要更换一次。

(3)游客素质低,直接破坏旅游资源由于游客中层次不一,其中不乏素质低下的人,这部分人对景物随意刻划、涂抹,任意毁坏旅游资源。

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些人在景点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刻痕,曾有相声演员创作过一个段子专门讽刺这种现象。

此外,有些游客乱扔果皮纸屑,也给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扩大旅游环保宣传范围和强度、制定旅游区旅游资源保护条例、以及加强旅游管理等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4)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游客的进入、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都会给旅游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如游客行、游需要的交通设施所排出的废气、废油污染了大气和水体,满足游客生活必须的食宿条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环境。

这些废气、废水、垃圾物若不采取措施,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衰败和破坏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人为破坏,但也不乏自然衰败,所以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也应该多元化。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对策:3.1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化对策不少旅游资源的破坏都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其资源的保护,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干涉和惩罚。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人们难以制定全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

但建国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不少直接或间接的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它们已经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采取宣传、立法等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损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还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3.2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对策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关条例颁布之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很多旅游区,旅游资源至今仍在受着这样或那样的人为破坏。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对旅游业发展给旅游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副作用认识不足;二是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针对这两点,可采取以下措施:3.2.1纠正“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能正确认识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告诉我们,旅游业并不是什么“无烟工业”,作为一种产业,它也生产并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乐观,不注意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必将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和旅游区的毁灭,从而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加大宣传力度,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在宣传工作上,要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譬如可以利用相声、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使群众在哈哈一笑之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教育。

还可以在旅游食品包装上,印上“请别随便抛弃我,我要回家”之类轻松活泼的保护性口号以防止旅游垃圾污染。

更可以在景区增加一些趣味性强、造型精美的垃圾箱,引导一些孩子将垃圾丢入箱中。

3.3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对策旅游资源的破坏大多是由于管理不当所造成的。

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旅游资源和利用中的旅游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

坚决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3.1潜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开发旅游资源必须坚持旅游开发的“时序性”,潜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备军,对这类资源,应以保护为先。

开发有先有后,既要考虑到目前,又要考虑到未来,绝不能与子孙后代“抢饭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