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词类活用练习题(教师)

词类活用练习一(20题)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无乃尔是过.与?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道芷阳间.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糜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有席.卷天下……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代汉语基础专题 词类活用检测

古代汉语基础专题词类活用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予以指明)1、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B、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C、沛公军霸上D、孟尝君客我。
2、下列句中,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A、成以其小,劣之B、乐琴书以消忧C、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A、天雨雪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下列句子,属于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籍吏民,封府库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D、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5、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工具的一句是A、常以身翼蔽沛公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C、太祖累书呼,有敕郡县发遣。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6、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的一句是A、失期,法皆斩。
B、射之,豕人立而啼。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沛公欲王关中。
7、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一句是A、曹公,豺虎也。
B、尔欲吴王我乎?C、友风而子雨。
D、天下云集而响应。
8、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
C、射之,豕人立而啼。
D、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9、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B、沛公欲王关中。
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予以指明)1、下列句中,有动词用作使动的是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彼实构吾二君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E、反欲斗两主2、下列句中,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是A、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十七)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2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 某个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的同时,具有“使宾 语怎么样的”特征。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 鲁 世家》)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 (《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 子· 难一》)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通过一个词所 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 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 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
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活用 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 “沛公欲王关中。”—“王”活用为动词,构 成动补关系。
翻译格式:为+宾语+相关动作+名词
这种活用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名词用作及物动词;
其次:与宾语构成为动关系。
(五)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 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下几种。
从语义上看,名词作状语常见的有以
1.表示方位和处所
舜勤于民而野死。(《论语· 鲁语》)
练习:
判断下列成语或惯用语中包含的此类活用 现象。 惊天动地、鲸吞蚕食 惊世骇俗、重男轻女 幸灾乐祸、党同伐异 蜂拥而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

知识产权,严禁盗版,违者必诉。
正版资料验证 QQ:714700673。
【整套资料】带免费升级、初试“划重点” 、复试指导等优质服务。
从正规渠道购买资料, 录入“考生数据库” ,才能享有这些服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词活用了?属于何种活用?) 并解释其 , 活用后的意思: 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微子》) 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洁。
乱,形容词用如使动,使……乱,搅乱。
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儒〔者〕,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名词用如动词,修饰"者"。
] 美〔政〕、美〔俗〕,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使……美。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强,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强。
用,动词用如名词,费用,用度。
贫,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贫。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老,使……长(zhǎng)大。
肥,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肥大。
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红,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红。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7.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复生。
死,动词用如名词,死者。
肉,名词用如使动,使……长(zhǎng)肉。
8.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
(《韩非子·十过》) 入,使动用法,使……入,把……送入。
9.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括〕、将〔之〕,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为将(jiàng)。
破,使动用法,使……破(被打败)。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名词做状语。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列传》)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3.女为悦己者容。
(司马迁《报任安书》)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禇少孙《西门豹治邺》)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攘鸡》)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0."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八十章》)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X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X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一、填空:1.32,30.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6.唐宋(或中古)7.发音部位。
8.连绵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概念题:1.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11.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12.双声: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班级:姓名:学号:一、简答: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
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2.赵王不听,遂将之。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韩信拜将)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韩信拜将)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韩信拜将)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拜将)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柳子厚墓志铭)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柳子厚墓志铭)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段太尉逸事状)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柳子厚墓志铭)14.曦一营大噪,尽甲。
(段太尉逸事状)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段太尉逸事状)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晋灵公不君)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晋灵公不君)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晋灵公不君)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不君)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自知)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韩信拜将)4.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1.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
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
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
”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都:用作动词,建都。
王:动词,封王。
译文: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
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
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
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
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
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
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注:①高庙:汉高祖刘邦庙②奏:判决。
③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注:①类:种。
毋类:指全家被诛。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责:名词用作动词。
讨债;谓语。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
尝:副词,曾经;状语。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
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
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
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
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
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
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此之谓也。
裕①: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裕。
以①:介词,表凭借,与“礼”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
以③;连词,作用同“而”。
易:田治理得好。
他:指示代词,其他;定语。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行:名词,德行;宾语。
常①:副词,经常;状语。
厌:动词,讨厌;谓语。
常②:副词,通“尝”,曾经;状语。
竟:副词,终于;状语。
饭:动词,给饭吃;谓语。
若:代词,你;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