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合集下载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些作品,心里像是被春风吹过,留下了一片清新和舒畅。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跟你聊天,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词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架势。

读他的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那里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有对生活细腻而真实的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人物的刻画。

那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豪杰,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就比如说《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她不是那种美得惊天动地、聪明得无人能及的女子,但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思考,都让我觉得那么亲切,就好像是隔壁家的大姐。

她会为了家庭琐事烦恼,会在爱情面前犹豫,也会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

林语堂先生把她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女子。

还有他笔下的那些生活场景,简直细致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比如在描述一个庭院的时候,他会告诉你院子里的花开到了第几朵,阳光是怎么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的,地上的蚂蚁又是怎么忙碌地搬运着食物。

这些细节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生活的想象之门。

记得有一次,我正读着他写的关于一个小镇集市的段落。

他详细地描述了集市上的喧闹声,卖货郎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各种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说那热气腾腾的包子刚出笼,白花花的蒸汽直往上冒,带着面粉和肉馅的香味儿,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还有那卖糖葫芦的,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糖浆裹得厚厚的,咬一口,“嘎嘣”一声,又酸又甜。

他甚至写到了地上的石板路,因为常年被人踩踏,有些地方已经变得光滑,下雨天还会积起一小滩水。

我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个热闹的集市之中,身边的人来人往,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鲜活。

林语堂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和乐趣。

他说生活就像一杯茶,要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言志篇林语堂观后感

言志篇林语堂观后感

言志篇林语堂观后感
林语堂在这篇文章里谈自己的志向,那可不是什么高大上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志向。

他就像在拉家常一样,说自己想要几套舒服的旧衣服,能穿着自在地晃悠,这一点我可太有同感了。

现在好多时候大家都被那些华丽的、紧绷绷的所谓时尚衣服给束缚住了,而林语堂就直接说,他就想要旧衣服的那种随意感,就像我们在家穿着松松垮垮的睡衣一样舒坦。

他还说想要一个能安心看书的地方,这个志向看似简单,可仔细想想,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各种干扰的时代,有个能静静看书的角落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他这志向就像给那些忙忙碌碌、心浮气躁的我们提了个醒,原来内心真正向往的宁静是这么个模样。

而且他讲自己想抽烟斗,那描写抽烟斗的惬意劲儿啊,就仿佛能看到他坐在那儿,烟雾缭绕,眼神里透着一种自在和满足。

这让我觉得他特别真实,不是那种假正经地只说些伟大高尚志向的人。

他把生活里这些小小的、但又实实在在能带来快乐的事儿当成志向,就像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乐趣就在这些平凡又真实的细节里。

从他的文字里,我还感觉到他对自由的一种向往。

他想要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被那些外界的规则和别人的眼光所左右。

就好比他说自己的那些小爱好,不希望被别人指指点点,觉得这才是他自己想要的生活节奏。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了,而林语堂就像是那个勇敢做自己的榜样。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读完林语堂的散文集,就像跟一个特别有趣又有学问的老友聊了许久。

林语堂这人可真够妙的。

他写文章就像是在唠家常,可这家常唠得又特别有韵味。

在他的文字里,东西方文化就像两条交融的河流,没有什么突兀的地方。

他一会儿给你讲东方文化里那些含蓄又深刻的哲理,像什么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些在他笔下就像是从老祖宗那传下来的生活秘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讲解。

比如说他讲中国人的生活艺术,那感觉就像是把咱们平常那些过日子的小细节都给升华了。

咱中国人喝茶,在他眼里可不仅仅是为了解渴,那是一种对宁静、对生活本真的追求,从选茶叶到泡茶的那一套讲究,都被他说得像是一场充满诗意的仪式。

然后呢,他一转身又跟你说起西方的那些事儿,从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到他们的文化观念,都能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

他就像是一个文化的桥梁建筑师,把两边的风景都展现得清清楚楚,还让你觉得这两边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他描写人物也特别好玩。

那些人物在他的笔下就像活了过来,能让你看到他们的一颦一笑。

我记得他写那些文人雅士,把他们的风雅之事、古怪脾气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感觉这些人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而且他对人物的描写里还带着一种包容和理解,不管是那些有点小缺点的人,还是特别出众的人,他都能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或者是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把他们的小毛病给展现出来,让人看了只觉得可爱,而不是厌恶。

再说说他的幽默吧。

这可是林语堂散文的一大特色。

他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搞笑的低俗段子,而是一种从智慧里流淌出来的诙谐。

就像是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小矛盾、小反差,然后用一种特别巧妙的方式说出来。

比如说他会调侃自己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那种“夹缝”状态,一会儿觉得东方好,一会儿又发现西方的妙处,这种自嘲式的幽默让人觉得他特别真实,就像我们自己在面对不同文化冲击时的那种迷茫又好奇的感觉。

读完他的散文集,感觉自己的视野都开阔了不少。

人生当如是林语堂读后感

人生当如是林语堂读后感

人生当如是林语堂读后感读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又风趣的老友聊天,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就像一把把小钥匙,不经意间就打开了我心中那些关于生活疑惑的小锁。

林语堂笔下的人生,那是一种充满了豁达与智慧的存在。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不必过得那么紧绷,就像一根时刻担心断掉的橡皮筋。

他写生活中的琐事,写人性的种种,既有着看透后的淡然,又有着一种包容万象的大气。

我特别喜欢他对待名利的态度。

在这个人人都想出名,想在各种排行榜上露脸,想让自己的财富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的时代,林语堂就像一阵清风。

他让我明白,名利这东西,有固然好,但要是为了追逐它而丢了自己的本心,那可就像为了捡芝麻丢了西瓜的傻猴子。

人生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呢,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的惬意,比如和朋友开怀大笑时那种纯粹的快乐,这些都不是名利能换来的。

说到人生的乐趣,林语堂先生可真是个挖掘高手。

他笔下的乐趣,不是那种要花大价钱去买的奢侈品,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里。

一杯茶,一本书,在他的描述里就像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他教会我去发现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就像在草丛里找到一颗闪闪发光的小宝石一样。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想着远方有什么了不起的风景在等着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脚边盛开的小野花。

而林语堂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者,他拍拍我们的肩膀说:“朋友,看看你身边的美好吧。

”他对人际交往的见解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这个社交网络发达得有点过头的时代,我们好像认识很多人,朋友圈里点赞的小手点个不停,但真正能坐下来谈心的却没几个。

林语堂说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与你心灵相通的人,就像伯牙和子期一样。

这种友情不是靠每天在网上发一些虚头巴脑的问候来维系的,而是在彼此遇到困难时默默伸出的援手,是在分享喜悦时那真诚的笑容。

读林语堂也让我有点小“自卑”。

他的人生境界那么高,感觉他像是站在山顶上看风景,而我还在半山腰气喘吁吁呢。

但这种“自卑”也是一种激励,让我想要努力往上爬,去看看他眼中更广阔的世界。

论伟大林语堂读后感

论伟大林语堂读后感

论伟大林语堂读后感读林语堂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有见识的老友聊天,那种感觉可太妙了。

林语堂笔下的“伟大”,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概念。

他就像是把伟大从神坛上拉下来,拍拍灰,然后说:“看看,伟大也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儿,它就在咱们生活的边边角角里呢。

”这让我一下子觉得伟大不再是那些遥远的英雄事迹或者名人的专属标签。

他可能会从生活中的小细节说起,比如说一个普通人为了养活一家人,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工作,脸上还总是带着笑。

这在林语堂眼里,那就是一种伟大。

这种观点特别接地气,就像我突然发现原来我身边那些默默努力生活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他们身上都有着伟大的影子。

我就想到我家楼下卖早点的阿姨,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起来准备食材,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都按时出摊,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早点。

按照林语堂的说法,这阿姨就是伟大的呀,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辛苦和坚持书写着伟大。

而且林语堂讲伟大的时候,还带着一种豁达的幽默。

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说教,而是像讲笑话似的把道理给你说明白了。

就好像他一边笑着,一边捅捅你说:“你看你看,你还没发现自己也有伟大的可能呢?”这种幽默让我读的时候特别轻松,可读完之后又忍不住去回味他字里行间的深意。

他让我觉得伟大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举,像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或者是耐心地听朋友倾诉烦恼,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也都散发着伟大的光辉。

这就好像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放大镜,让我看到那些被我忽视的美好和伟大。

读完林语堂关于伟大的论述,我就感觉自己看待周围人和事的眼光都变了。

不再总是去羡慕那些聚光灯下的明星或者历史书上的英雄,而是更多地去发现身边普通人的伟大之处。

而且啊,也不再害怕自己不够伟大了,因为我知道只要真诚地对待生活,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我也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变得伟大起来呢。

林语堂就像一个智慧的引路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让我对伟大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温暖和希望的理解。

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作文

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作文

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作文写书评,最难的就是对历史名人的评论——漫漫历史长卷、后人添砖加瓦,不过百年的岁月却能使我们和那个年代隔着层粉墙。

阅过《百年》,便叹其历史轴痕太过深刻,文学批斗纷纷杂杂。

而那段文人才子辈出、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也成为我们现今感慨良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

《百年》四部,百十来页,何以读透?小小书评,千百来字,何以写透?读书的过程,亦是求学的过程。

我以我有限的理解角度,来说说我对“国士”之一林“幽默”的一些个人看法。

1924年,林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文,将英文“Huur”一词创造性地译为“幽默”,通行至今;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大声打哈欠都不可以,那算什么人生”;他经常观察妻子做饭,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用左手炒菜果然比较好吃”,然后在妻子的命令下乖乖走出厨房;他会在法国街头,笑嘻嘻地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数着情侣们亲嘴维持几秒钟;他还喜欢擦皮鞋,会站在路上仔细观察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又黑又亮,然后回去像模像样地学着,得意的不得了……他就像一个心智初熟的小孩,用快乐的心态过着生活。

他还很欣赏苏东坡的风趣。

曾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或许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纵恣不羁的人。

再联想到他幽默大师的一称号,会认为语堂之幽默正在于此。

但钱穆在《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中,对林的一段描述却颇有意思:“语堂两指夹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兴致甚浓。

……我担心那烟灰堕落,有损主人地上那美好的地毯,……直到那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

后来他与语堂相交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感慨钱老观察细致的`同时,我也不禁悟到:真正的大家,所谓婉约派抑或豪放派,也没有唯一一说;李清照也曾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的豪情,而苏轼亦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般隐藏着豪放的小婉约。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三篇)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三篇)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

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

爱它那份成熟淡定。

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

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

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

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

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

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

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

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林语堂读后感

林语堂读后感

林语堂读后感林语堂,20世纪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在读完林语堂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林语堂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

其次,林语堂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我对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再次,林语堂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文化的思考。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让我对不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总之,林语堂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看到了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的作品让我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感谢林语堂,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长留不落的烟灰与不羁
——
高一B3班郑晓芸
写书评,最难的就是对历史名人的评论——漫漫历史长卷、后人添砖加瓦,不过百年的岁月却能使我们和那个年代隔着层粉墙。

阅过《百年》,便叹其历史轴痕太过深刻,文学批斗纷纷杂杂。

而那段文人才子辈出、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也成为我们现今感慨良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

《百年》四部,百十来页,何以读透?小小书评,千百来字,何以写透?读书的过程,亦是求学的过程。

我以我有限的理解角度,来说说我对“国士”之一林“幽默”的一些个人看法。

924年,林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文,将英文“Huur”一词创造性地译为“幽默”,通行至今;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大声打哈欠都不可以,那算什么人生”;他经常观察妻子做饭,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用左手炒菜果然比较好吃”,然后在妻子的命令下乖乖走出厨房;他会在法国街头,笑嘻嘻地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数着情侣们亲嘴维持几秒钟;他还喜欢擦皮鞋,会站在路上仔细观察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又黑又亮,然后回去像模像样地学着,得意的不得了……他就像一个心智
初熟的小孩,用快乐的心态过着生活。

他还很欣赏苏东坡的风趣。

曾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或许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纵恣不羁的人。

再联想到他幽默大师的一称号,会认为语堂之幽默正在于此。

但钱穆在《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中,对林的一段描述却颇有意思:
“语堂两指夹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兴致甚浓。

……我担心那烟灰堕落,有损主人地上那美好的地毯,……直到那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

后来他与语堂相交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感慨钱老观察细致的同时,我也不禁悟到:真正的大家,所谓婉约派抑或豪放派,也没有唯一一说;李清照也曾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的豪情,而苏轼亦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般隐藏着豪放的小婉约。

想保持烟灰在烟即将燃尽时依然不落,这看似有心的举动,实则应是他无心的体现。

这一小细节,虽微不足道,却恰恰使他整个人变得圆满、真实:就像我们不相信世上真的
有完人一样,如果一个人好得过于极端,单纯得过于纯粹,这个人便失真了。

林语堂放浪形骸、纵恣不羁,但他也有行事认真谨慎的一面。

正如他自己所写的自白:
“可幽默,作事须认真。


这两句话表面上好像很能自圆其说,实际上则是无法统一的。

这因为“作事”往往包括处世与“待人接物”,而所包括的人生,也就是处世与“待人接物”的表现。

因此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或许正是最好调和的。

放浪形骸、纵恣不羁中,也可有长留不落的烟灰恋于指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