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域下苔丝与爱玛的爱情悲剧之比较

女性主义视域下苔丝与爱玛的爱情悲剧之比较

女性主义视域下苔丝与爱玛的爱情悲剧之比较作者:徐倩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7期摘要:苔丝和爱玛的爱情悲剧均导源于父权制主宰下的男权社会。

在这个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中,失贞的苔丝不仅得不到世人的同情,还成了受侮辱的对象,她的爱情因为主流的价值观而走向悲剧。

爱玛也面临相似的命运,为了迎合男权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物欲和肉欲的刺激下让爱情变质并最终走向毁灭。

苔丝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仅艺术地呈现了身处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人生选择,而且为当今时代从女性主义视角观照苔丝或爱玛式的悲剧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苔丝;爱玛;女性主义;爱情悲剧波伏娃在其女权主义经典之作《第二性》中指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1]特定的社会文化赋予女性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由此影响到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19世纪西方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两个命运悲惨的经典女性:一个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一个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

前者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由一个天性纯洁的姑娘变成一个犯人,在爱情之路上受尽折磨,是受压迫、受侮辱的对象;后者在虚荣腐朽的风气下为了依附男性而放纵欲望,在自我毁灭中葬送了爱情。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苔丝、爱玛的爱情悲剧,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一、父权体制下的成长之路在中西文明史中,女性长期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在奥林匹斯山建立了神统社会,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在基督教文明中,上帝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制造了女人,从此规定了女人依附男人的从属地位。

女性一出生就落入“第二性”的身份,在社会地位、家庭环境、成长教育、婚姻生活等方面都受到男性的压制。

(一)经济的破产和男性话语文本的腐蚀苔丝生活在19世纪末,这时候的英国正处于工业入侵农村的维多利亚时代。

工业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整个国家,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目录一、引言 (1)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总结 (1)参考文献 (2)致谢辞 (3)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

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一、引言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与哈代的作品《苔丝》塑造了两位著名的悲剧女性人物,苔丝和爱玛.一直以来,这两位女性都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1]:他们悲惨的遭遇让人同情,然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化与艺术240作者简介:林会霞(1998— ),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

主要研究方向:国外文学。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典型的一部。

女主人公苔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为了生计,父母让她去一个富老太太家攀亲戚,结果被富家少爷亚力克夺取了女儿身。

苔丝忍受着世人的冷嘲热讽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不幸夭折。

后来,苔丝和自己心爱的安吉尔结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所有的不幸都告诉了安吉尔,但却没能得到原谅,安吉尔离开了她,去了巴西。

之后,苔丝为了养活家人,被迫屈从于亚力克。

几年后,安吉尔悔恨自己的无情,回来想和苔丝重修于好。

苔丝认为她一切的不幸都是亚力克造成的,便愤怒地将其杀死,最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一、苔丝人物形象分析(一)苔丝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出身贫穷,父亲是个慵懒愚钝的小贩,母亲曾是个挤奶工,家里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苔丝每天都得努力工作帮助解决一大家子的生计问题。

赖以生存的老马不幸死去时,苔丝没有哭,而是想着怎样把家人从泥潭中拯救出来。

父亲去世,苔丝一家子被赶出村子,无依无靠,又没有栖身之所。

为了母亲和兄弟姐妹,具有高度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苔丝心里纵然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还是被迫沦为亚力克的情妇。

为了家人的生存,不幸被人奸污;为了家庭的希望,承载着世人的冷眼;为了家庭的命运,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二)苔丝是个坚强勇敢的姑娘苔丝生下孩子后,牧师拒绝为私生子洗礼,苔丝就自己亲手给孩子洗礼。

尽管周围的人都鄙视她、对她冷眼相待,她还是带着孩子去干活,勇敢地面对所谓的“道德”的压力。

苔丝也从不为博得同情而在外人面前哭泣。

孩子不幸夭折后,苔丝亲手埋葬了自己的骨肉,又迅速从丧子的痛苦中恢复过来,继续努力干活养活家人。

安吉尔因为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而离开后,苔丝生活十分艰辛,但即便如此,她也不肯向丈夫的父母求助。

当安吉尔从巴西回来,抱着忏悔的心情,祈求苔丝的原谅,想要和她重新在一起的时候,苔丝勇敢地杀死了可恶的富家少爷亚力克,因为苔丝认为都是因为亚力克,她才一次又一次地无法和心爱的安吉尔在一起。

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Y01113121 李梦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中最具有人性色彩和魅力的形象,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笔下最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追求人格独立,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以悲剧告终的女性典型。

但由于社会及周围人的不同,悲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一、相同点(一)最初对于生活的顺应安娜和苔丝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一开始都是逆来顺受的。

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贵族的奢靡生活,对于姑姑安排的包办婚姻,她并没有反抗,而是和卡列宁在一起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

苔丝出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家境惨淡,她的一生都在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维持家人的温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母亲让她去攀亲的时候她最终也是妥协。

(二)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的八年时间,安娜都是在不存在爱情的婚姻里浑浑噩噩的过活的,但在遇到渥伦斯基以后,这样的生活她却再也不能忍受了,安娜的心里荡起了爱的激情,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呐喊。

为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婚姻自由,她公然离家出走,和情人渥伦斯基同居,公然挑衅上流社会所谓的道德。

苔丝在被亚雷诱奸之后,毅然地离开亚雷,为了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她把孩子生下之后默默忍受着来自社会的舆论谴责,等待自己的爱情。

在被安吉尔抛弃后依然觉得安吉尔对的是对的,在最后愤恨交加的刺死了亚雷,都是对爱情的向往所带来的勇敢举动。

(三)悲剧结果的社会因素安娜生活的环境是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

贵族阶级的虚伪道德还禁锢着整个社会,妻子欺骗丈夫、丈夫欺骗情况屡见不鲜,只要夫妻维护表面上的“正常”关系就是合乎体统的。

安娜公开自己和情人的关系是向整个上流社会挑战,安娜的敌人是整个上流社会,她必输无疑。

苔丝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人们的思想深深的受着传统道德的束缚。

被亚雷诱奸后的苔丝不仅没有受到同情,反而受到了社会的谴责,被视为是不纯洁的人。

处处遭受歧视,以至于都不敢露面,白天还要躲到丛林中去。

(四)爱情生命中的两个男人安娜和苔丝的爱情旅程中毒出现了两个男人,并且女主人公都是深深的爱着后者而且憎恶着前者,都是为了第二个男人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北外翻译硕士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变得精神忧郁,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

3.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4.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5.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6.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7.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8.奥涅金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9.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0.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11.拉斯第聂形象:资产阶级野心家,利用种种机会不惜卑躬屈膝结交权贵混入上流社会。

12.幅托冷和宝赛昂夫人形象:黑社会头目,资产阶级社会中经验丰富,寡廉鲜耻,对一切司空见惯。

敢于盗处资产阶级秘密,成了鞭挞资阶的鞭子。

13.泼柳什金形象:猥琐贪婪,吝啬到极点的守财奴吸血鬼,残酷压榨农奴,异化成一个拥有上千农奴,穿的却像个乞丐的人。

14.七七可夫形象:俄国新型资产阶级代表,冷酷,贪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唯利是图。

15.卡斯科尔尼科夫形象: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有思想勇于探索,并勇敢采取行动来反抗对现实不满的不幸知识分子。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一个纯洁朴实的女人(一)传统美德从小说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一个纯洁的女人并不是所谓的完美无瑕的女人。

首先在古老美丽朴实的村庄里苔丝是一个普通并拥有传统美德的农村女孩。

苔丝是一个吸引众人眼球的充满活力的年轻漂亮女孩。

见过她的人无一不发出本能的称赞。

在加入行走的队伍中,她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个在一片白色队伍里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自夸的。

苔丝的妈妈说苔丝的皮肤就如同公爵夫人的一样。

亚雷也叫她美人并难以自拔地靠近她。

安玑也曾自言自语道“多么纯洁的自然之女啊!”科瑞克说苔丝是他至今所见过的牛奶场里最美丽的牛奶工。

苔丝似乎从来不炫耀她与生俱来的美丽但却由于从她妈妈那继承来的特性遭受了很多苦难。

苔丝是个简单的女孩,她没有父母的那种虚荣心,她所渴望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其它的乡村女孩一样她也曾有时在心中坚守着一个纯洁神圣的天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太阳让心灵温暖,苍穹的梦想,某些喜爱,某些爱好,或者起码的一些遥远而清晰的期盼。

”在小说的开头,苔丝被告之和尊贵的德伯家族是亲戚,在她的父母为此而自豪之时,她却坚持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并表现出对贵族血统的轻蔑。

安玑认为苔丝是上帝创造的梦想中的女孩并称她为阿泰米斯,戴特明和其它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但苔丝只让他简单地称呼自己苔丝而已。

名字只是名字不能代表什么,这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可以看到。

(二)无私奉献苔丝是自然之女,也是自然的化身。

她与自然的统一让她对土地和动物的爱与众不同。

苔丝一直认为她是一个通过自己双手劳动的普通农村女孩。

曾经因为太年轻而无力承受家庭的重担。

当被迫到德伯家去认亲时,她只单纯地认为是去那工作而已。

去牛奶场工作不久,她就说“我现在将要用手挤奶了。

苔丝的勤劳和灵巧的技能使她在牛奶场工作得心应手并成为一位令人满意的挤奶女工。

她与自然的强烈统一使得天气的变化也能反映她的情绪。

安娜艾玛 比较

安娜艾玛 比较

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

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首先,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于自身,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

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像亦在背后推波助澜。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最后的时间里,山穷水尽的爱玛卑屈地走进公证人家中借钱,她竟还能注意到公证人餐厅里的摆设———“…这才叫餐厅‟,爱玛心想,…我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间餐厅吗。

‟”由此我们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就像我们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剧的责任归结为今天的社会一样事实上,安娜对于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所畏惧的,她比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甚至在丑闻暴露之后,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只是那与其说是一种勇敢,不如说是一种无知。

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国外或乡间生活以回避故乡舆论的谴责。

所以,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

三位女性之悲歌)))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原由探析李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笔者认为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爱情的绝望是她们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其次,她们自身带着沉重的罪恶感,一方面想从现实环境中逃脱出来,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法则;最后,她们都生活在转型时期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因素交织成一张巨网,使她们围困其中而无法动弹。

关键词:苔丝;爱玛;安娜;爱情;罪恶感;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379(2008)0620146205Three Women.s Elegies)))the Causes for the/Suicide0of Tess,Emma and AnnaLI P eng(School of Liter ature,Southw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 act:This ar ticle explor es t he under lying causes for the suicide commit ted by Tess,Emma and Anna.T he author ar gues that ther e are three main causes.Fir st,love is the most direct cause;secondly,they are heavily burdened with guilt:they want to escape fr om reality but are unable to shake off the existing social nor ms;and f ina lly,they all live in a chaotic social environ2 ment dur ing the restr uctur ing of the society,and various social factor s a re interwoven into a giant network,by which they ar e trapped and ar e unable to move.Key words:T ess;Emma;Anna;love;guilt;social environment英国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中非常著名的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有哈代《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虽然他们的经历不一样,可结局都一致。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是一个贵族妇女,她不同于艾玛和苔丝,拥有良好的教养,有是俄国大官僚列宁的妻子,他们俩和儿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她的丈夫列宁只醉心于政治,他们两人的年龄差导致沟通上的鸿沟。

安娜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一趟莫斯科之旅打破了这一切,遇上了渥伦斯基和她人生脱轨的开始。

渥伦斯基对他的热情最终改变了这一切。

安娜拥有着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没有的自我意识,她比其它的贵族妇女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想列宁坦诚她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十分大胆,毫无隐瞒。

她是个敢爱敢恨,有着真实感情的女人,为了爱情,她不顾一切,抛夫弃子,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去,最后因为无法实现绝望自杀而死。

艾玛和苔丝一样都是农村妇女来的,但是艾玛收到较好的贵族化教育。

由于艾玛天真烂漫,所以包法利的一旦和艾玛的父亲提亲,她便答应了,艾玛渴望脱离在父亲的枯燥日子。

艾玛最初嫁给包法利的时候,尚且有一点点激情,但是时间一久,她就觉得日子开始枯燥无聊。

艾玛充满幻想是从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来的了,一颗不平津的心注定艾玛是一个无法忍耐寂寞和平凡的女子。

她向往上流社会和各种舞会。

她开始嫌弃自己平凡软弱无能的丈夫,对他越来越烦了。

她开始沉溺于各种美好的幻想,走上了偷情的道路。

越来越爱慕虚荣的她为此花钱越来越大手脚了,经济上入不敷出。

再加上被情夫勒乐的威胁,最终破产了。

最后,钱没了,爱情也没了,绝望之下服毒自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幻想如此强烈的艾玛从一开始嫁给查理就是一个错误,错误的开头注定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苔丝是温柔、善良又十分孝顺的农村妇女形象。

虽然十几岁的人,却又一副成熟的身体,但是内心还是十分稚嫩的,略带一点羞涩,在她在认本家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苔丝没有安娜那样的贵族身份,也没有艾玛那样的贵族教育,但是苔丝确实最质朴,最纯真的一个农村妇女典型代表。

苔丝地位虽然底下,却是个懂得自尊自重的人,在认本家的时候的不卑不亢充分显露出来了。

善良孝顺的她为了给父亲再赚一匹马,前往冒牌本家去管理鸡场。

由于自己的天真和纯洁,结果被少爷亚克力诱奸了。

怀孕后的她还要受到村人的指责,孩子夭折后她和牧师的儿子克莱结婚。

善良老实的苔丝把一切告诉了克莱,却没有换来他的理解,克莱反而远走他乡。

亚克力又与苔丝相遇,再次搅乱了她和克莱的感情,苔丝愤怒的把亚克力给杀了,最终自己也走上了绞刑台。

安娜、艾玛、苔丝三者都是因爱而生,最后因爱而死,“情不知为何物,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

三者都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一切,却没有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冲击之下溃败不堪。

她们三个人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三种不同的女性身份和形象,贵族、中产阶级和下等资产阶级的女子形象,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时代女性意识崛起的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