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德伯家的苔丝》中克莱尔的人物形象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琪尔•克莱尔的悲剧分析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之一。
他刻画出了许多悲剧人物,展现出各种人物魅力。
除了提供生活的悲剧给读者的尊严,小说包含了作家深刻的理性主义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反映了他所处的真实的社会面貌。
哈迪成功塑造的女主人公苔丝的形象,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虚伪的道德和道德。
本文将从克莱尔的悲剧主人公安琪尔?克莱尔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代的悲剧;安琪尔?克莱尔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02-02一、简要介绍《德伯家的苔丝》哈代(1840―1928年),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擅长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他的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因此有“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之称。
他勇敢挑战许多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惯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下层人民特别是妇女的生活悲惨的生活。
托马斯?哈代一生都在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
他深受叔本华的悲剧意识的影响。
叔本华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生命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悲剧生活。
如果一个人的欲求未满,他会感到痛苦,然而,当他能得到他的欲望,他会变得平淡,这是另一种煎熬。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类型: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所造成的悲剧、命运无常带来的悲剧的和日常生活中的人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所造成的悲剧。
在他看来,过去的悲剧是最可怕的,我们可以看到,哈代的作品中都是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冲突。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由于资本的入侵发生了巨大变化。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重要的小说家。
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如实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在表达社会的真相的作品中,哈代的悲剧小说异军突起。
哈代小说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传统的悲剧精神,这对人类社会的矛盾充满了理性和深刻的反思,而且还发现一个不可避免的必然命运。
也就是说,书中的主人公不论男女都会陷入悲惨的生活道路。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琪尔•克莱尔的悲剧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琪尔•克莱尔的悲剧分析作者:张春宇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2期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之一。
他刻画出了许多悲剧人物,展现出各种人物魅力。
除了提供生活的悲剧给读者的尊严,小说包含了作家深刻的理性主义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反映了他所处的真实的社会面貌。
哈迪成功塑造的女主人公苔丝的形象,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虚伪的道德和道德。
本文将从克莱尔的悲剧主人公安琪尔·克莱尔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代的悲剧;安琪尔·克莱尔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02-02一、简要介绍《德伯家的苔丝》哈代(1840—1928年),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擅长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他的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因此有“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之称。
他勇敢挑战许多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惯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下层人民特别是妇女的生活悲惨的生活。
托马斯·哈代一生都在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
他深受叔本华的悲剧意识的影响。
叔本华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生命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悲剧生活。
如果一个人的欲求未满,他会感到痛苦,然而,当他能得到他的欲望,他会变得平淡,这是另一种煎熬。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类型: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所造成的悲剧、命运无常带来的悲剧的和日常生活中的人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所造成的悲剧。
在他看来,过去的悲剧是最可怕的,我们可以看到,哈代的作品中都是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冲突。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由于资本的入侵发生了巨大变化。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重要的小说家。
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如实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在表达社会的真相的作品中,哈代的悲剧小说异军突起。
《苔丝》中安吉尔·克莱形象的心理解读

爱的纯粹是他眼 中所见 的完美无暇 的苔丝。当得知苔丝
失贞的坦 白, 陶醉在甜蜜爱情 中的安吉尔心理上掀 起狂 涛巨浪 。 理智 和情感 纠葛在 一起 , 对苔 丝采取 了严 厉的 态度 , 出两人分居的主张 。 提 把苔丝推 向亚历克一边。在
巴西与苔丝天各一方 的 日子里 . 经过相 当长时间的 自省 想开通 。 他也 曾与 女人有 一段荒唐 的交往 。 但是在 苔丝 和对苔丝的思念 。他慢 慢接受并原谅 了苔丝 的过去 , 恢 向他坦 白了 自己过去的遭遇之后 。 他却不予 同情 。 冷酷 复了对苔丝深沉 的爱。在小说结尾 , 他遵照苔丝的遗嘱 , 地 与她分 手。或 是有评论持否定 态度 。 说他是 “ 虚伪的 娶了苔丝的妹妹丽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安 资产 阶级 伪 道 德 的化 身 ” “ 成 苔 丝 悲剧 的直 接 杀 吉尔这一复杂心理过程提供 了有力的解读工具 。 。造 弗洛伊德认 为 。 的心理 结 构分 为意识 、 人 前意识 、 手 ”“ ,一派假正 经” “ ,对苔丝 的狠心甚 至超过 亚雷” 将 , 其性格简单笼统 化。以往对其性格研 究多从 社会历史 潜意识 ( 称无 意识 , 意识 ) 个层 面 。意识 即 “ 或 下 三 自 . 它属 于人 的 和阶级 的局 限性 来分析成 因 。本 文欲 以弗洛伊德 的精 觉” 凡是 自己能察 觉的心 理活 动是 意识 , 神分析学结合 哈代 自己的“ 情感 心理学 ” 析安吉尔形 心理结构的表层 . 分 它感 知着外界现 实环境和刺激 , 用语 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 的理性 内容。“ 前意识” 则是调节 象, 重新进行解读 . 以此说 明哈代本人 的悲剧思想 。 并 意识和无意识 的中介 机制 。它 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 意识进入意识 。 它起 着“ 检查 ” 用 , 作 绝大部分充满本能 冲动 的潜意识被它控 制 。 不可 能变成前意识 , 更不可 能 潜意识 ” 则是在意 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 压 纵 观哈代的作 品。他笔下 没有通 常意义上 的 “ 好 进入意识 。“ 抑 的没有被意识到 的心理活 动 。 代表着人类 更深层 、 更 人” 坏人” 人 只是受命运驱 使的被动者。《 或“ , 苔丝》 男 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 ” 人类一切行为 的 “ 是 主角安吉尔也不 能以好人或坏人来论 .他只是处 于一 原始、 内趋 力 . 它包括人 的原始 冲动和各种本能及欲望。由于 定历史背景和社会 条件下的一个有着 自己人生理想 和 信仰的青年。从小说前半部分看 。 他的个性 中确宴有反 潜意识 具有原始性 、动物性 和野蛮性 ,不容 于社会理 所以被压抑在意识 阈下 。 但并未 被消灭 。它无时不 抗传统观念这一面 : 他思想开通 。 不受常规束缚 。 拒绝像 性 . 两个哥哥一样 去当牧 师而选择务农 . 拒绝娶父母为他物 在暗中活动 . 要求直接或 间接满足 。 是这些东西从深 正 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 和行为 ,成 为人的一切动机和 色好的默茜小姐。当他在乳 牛场遇到苔 丝后 。 便真心爱 上了她。他对苔丝的爱是超越 门第和贫富观念 的 . = 他所 意图的源泉 。因此潜 意识在人 的整个心理结构 中是 起
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_英语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_英语论文摘要《德伯家的苔丝》实质上讲述了一个天真淳朴的乡村女孩,由于家庭贫穷和社会谴责,而最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故事。
在大多数人眼里,苔丝是一个坏女人,然而,在哈代看来,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虽然她生活在那个时代,思想上有保守性和软弱性,但她敢于反对邪恶的势力和虚伪的教会,敢于坚持真理,坚持要寻求自己的幸福。
小说结尾苔丝杀了亚力克而被送上绞刑架,这使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对苔丝多重性格的详细分析,文章揭示出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2609关键词:纯洁;软弱;反抗;勇敢Abstract1 / 10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ctually tells a tragic story that a naïve and simple country girl, due to the poverty of her family and social condemnation, finally comes to death. In most people’s eyes, she is a bad woman, however, in Hardy’s opinion, she is a pure woman and she is the daughter of the nature. Although she lived in a period which made her conservative and weak in thought, she dares to fight against the evil forces and hypocritical churches; she dares to stick to the truth and insist on seeking her own happiness.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Tess killed Alec and was sent to the gallows, which makes her rebellious spirit reach its peak.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intensive reading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tagonist Tess, the social roots of her tragic fate is, at last, revealed.Key words: pure; weak; rebel; brave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Contents---------------------------------------------------------------范文最新推荐------------------------------------------------------ 摘要iAbstractiiⅠ. Introduction1Ⅱ. The Daughter of Nature12.1 Pure Character of Tess22.2 Kind-hearted Country Girl4Ⅱ. The Daughter of Nature3 / 102.1 Pure Character of TessTess was one of the last descendants of once prominent and wealthy aristocratic family of the D’Urbervilles. At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bourgeoisie got comprehensive rule in Britain, so those past wealthy aristocratic family declined. When the D’Urbervilles families passed on to her father’s generation, only to end up as a rural peddler’s identity, and the only way to show that they were contacted with their forefathers were an ancient spoon and an ancient seal engraved with flowers.By that time her family was a poor tradesman family and was completely relied on their own labor, and their illustrious ancestors imposed no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ir industrious and hard-working character. One day, it was by mere chance that Tess’s father knew about his family spectrum system from a clergyman. Having lived more than one half of his whole life, Tess’s father picked up a lot of vanity and worldliness, so he was extremely complacent about his noble origin. Tess’s---------------------------------------------------------------范文最新推荐------------------------------------------------------mother, who was a hard-working and mediocre middle-aged woman, was also very proud of her husband’s noble origin. However, Tess was still keeping the virtue of ordinary working people though she was living in such a vulgar atmosphere in the family. She disgusted the vulgarity of her parents and contempted the noble origin of her family, and she always considered herself as the daughter of a farmer who made a living through hard-working. She said she was originally brought up by her parents who also gave her beauty, and herself was just a milkmaid. In between the lines, the novel shows Tess’s love and pride of her identity as a farmer. Tess insisted that Duberfield was the surname of her family, and was never willing to change their surname into D’Urbervilles. When later she was in love with Angel, she never boasted of her noble ancestors to Angel. When they was about to get married, Angel proposed that Tess change her surname as D’Urbervilles, because in this way his mother would also show respect to her daughter-in-law. However, Tess firmly disagreed with his proposition and argued “I like the other way rather5 / 10best.” (274; ch.30) which formed stark contrast with Alec, a secular squire bourgeois, who picked up D’Urbervilles from museum as his surname just because he thought his own surname was too vulgar. From the comparison, the purity and innocence of Tess can be easily manifested.Sympathetic with his heroine, Hardy pointed out the social absurdity in judging Tess’s morality by a mere biological fact. He defined the convention by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through which he vindicated Tess and declared her to be pure. Tess’s dissipation and eventual death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were not punishment for her sin, but the result of social law doing violence against natural law. Her own fate found an apt parallel in Hardy’s description of field animals chased by the mechanical reaper.2.2 Kind-hearted Country Girl---------------------------------------------------------------范文最新推荐------------------------------------------------------Tess’s good quality is embodied in her deep love for life, her courage in confronting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also her spirit of hard-working and self-sacrifice. Tess lived in Victoria times, however, under the cover of prosperity, rural economy almost got bankrupt under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liberal capitalism. There were nine people in her family, but they all lived on a horse by that some small business was done. Tess was the eldest child in the family, and shouldered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the family when she was only about 17 years old without any complaints. Therefore, poverty was the impetus of her tragedy, and finally led to her damage. (He 155)In order to help her family go through hard times, she followed her mother’s advice and went to the Mrs D’Urbervilles who must be one of their relatives to claim kin. However, from that time on, Tess’s tragedy began. There she was seduced by Alec, who coveted beauty and was shameless. Instead of living with him, Tess left him and endured much discrimination and sarcasm alone from other people and the society. And7 / 10when Angel abandoned her and went away, Tess suffered all kinds of discrimination by herself again. Tess concealed the great pain she suffered and unstintingly left living expenses to her family as subsidy, but she herself had to go through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wandering everywhere, in order to find a job to make a living.After she had been seduced by Alec, Tess was condemned and despised by people around her, and she also thought it was her sin to lose chastity though, in fact, it was not her fault.Tess utilized a heap of moral standards to scare herself. “She might have seen that what had bowed her head so profoundly—the thought of the world’s concern at her situation—was founded on an illusion.”(131; ch.14) In order to avoid public voices, she did not dare to go out until when it was dark, and then she would go to a wood to appreciate the transient freedom of spirit. However, even when she placed herself---------------------------------------------------------------范文最新推荐------------------------------------------------------in nature, she would always regard herself as the embodiment of sin, who violated the territory of innocence. This concept of Tess inevitably led her to a situation of self- torture and self-condemnedness. Therefore, she never forgot her past and could not take off the cross she had borne on her spirit.When later Angel proposed to her, she refused him although she also loved him very much because of a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guilty that deeply rooted in her mind. She told herself she could not accept Angel’s love, for she had lost her chastity and she was unworthy of Angel’s affection.After the repeated proposal of Angel, finally, Tess’s sensibility overcame her sense and agreed to marry to Angel. When she stayed with Angel, she felt both sweet and pain. Several times, she wanted to tell the truth to Angel, but it was just an unutterable thing. On the night before they got married, Tess wrote him a letter, in which Tess told the truth about her painful past. And she shoved9 / 10the letter under the door; unfortunately, Angel did not notice the letter. When Tess saw the letter was still lying under the door, she was afraid and thought it was her fate.At their wedding night, out of her pure love for Angel, Tess told the truth. However, her husband could not accept it and left her quickly without hesitation. Although Angel abandoned her, Tess even did not blame him, instead, she thought it deserved her right and accepted the result without complaint, though she suffered great pain and sorrow from her husband’s leaving.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imposed great influence and oppression on Tess, and it also reflected the limitation of her and of the time. However, this limitation could not restrain her characters of resistance from developing. 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5):。
安吉_克莱尔_一个真正毁灭苔丝的罪人

第6卷第3期2006年9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NAL O F HUNAN INDUSTRY POLYTEC H NICV o l 6N o 3Sep 2006安吉 克莱尔:一个真正毁灭苔丝的罪人覃承华(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龙州 532400)[摘 要] 哈代在其 德伯家的苔丝 一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苔丝这一悲剧人物形象。
为了刻画苔丝这个悲剧人物,哈代特意对两个男主人公(亚雷 德伯和安吉 克莱尔)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
然而,只有安吉 克莱尔才是将苔丝推向死亡的真正罪人。
文章试着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苔丝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 安吉 克莱;毁灭;苔丝;罪人[中图分类号] I206 6[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004(2006)03-0084-03Angel C l are :A R eal C ri m i nalH ave Tess Rui nedQ I N Cheng -hua(Engli sh Dept .Nann i ng Teachers C ollege ,Longz hou,532400Guangxi)[Abstract] H ardy successfu ll y creat ed a tragic c h aracter Tess i n h i s f a m ou s n ovelT ess of the D Urberv illes .In order to p i ct u re t h e trag i c Tes sw el,l H ardy purposely portrayed other t w om ale characters (D U rbervill e Jr .and AngelC l are)i n am ore caref u lw ay .OnlyA ngelC lare ,how ever ,w as t he exact person w ho ru i ned Tess .Th e pap er tries to analyze the iss ue fro m t w o aspects ,hop i ng to h el p t he reader understand t h e tragedy ofTes s better .[K ey words] angel cl are ;ru i n ;t ess ;cri m i nal[收稿日期] 2006-03-25[作者简介] 覃承华(1979-),男,陕西安康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
浅论《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

浅论《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内容提要:苔丝标志着新的农业工人新形象的诞生。
尽管思想上具有软弱性,但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刚毅和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使她成为一个富有悲剧力量的人物。
安玑•克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形象,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思想上具有矛盾性,那脱离客观现实的理想主义的爱情,是现实同理想发生矛盾的结果。
亚雷•德伯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形象,他是同安玑•克莱这个“精神的人”相对照的“肉欲的人”,他对苔丝的玩弄,展示了资产阶级宗教的伪善。
安玑崇拜,倾慕和追求她,在精神上摧残她,亚雷•德伯用卑鄙可耻的手段把她占为己有。
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人性的多重性,他们从精神和肉体上绞杀了苔丝。
苔丝视安玑为天神,视亚雷为恶魔,但她始终无法挣脱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天罗地网。
如果说亚雷残暴地毁灭了苔丝的清白之身,那么安玑则是无情地伤害了苔丝的纯真之心。
亚雷和安玑从两端拉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网,捕杀了苔丝,他们是扼杀苔丝的双刃剑。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苔丝是一个遭受旧道德迫害的现代女性。
“在世人眼里,是一个罪人,一个堕落的女人,一个受人供养的情妇,最终又是一个杀人犯。
但是在哈代看来,苔丝的一切天赋都是她最伟大的美质、她是一个纯洁的人”①。
她天生丽质,善良纯朴,敢于自我牺牲,富有高贵的女人气质,她意志坚强,情感热烈,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时代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和象征性。
苔丝所受的侮辱、痛苦、剥削和摧残,也就是她所代表的雇佣农民阶级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受到的悲惨遭遇,代表着英国南部农村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
在替父亲送蜂窝时撞死了老马,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不得不红着脸到她所瞧不起的冒牌本家———亚雷•德伯家去工作,企图以此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这就迫使苔丝走上了一条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受人雇佣的路,这是她走向工人阶级的第一步。
她的母亲要苔丝去认本家,苔丝坚持要穿上干活的衣服,这就是苔丝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格尔·克莱尔悲剧的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格尔·克莱尔悲剧的分析作者:黄静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6期摘要: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悲剧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就非常擅长悲剧作品的创作。
他刻画出了大量的悲剧角色,从中展现出人们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哈代成功地向人们展示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伪善的道德伦理观。
本文将会从男主人公安格尔·克莱尔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人物心理两个方面来讨论其悲剧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伦理道德;纯洁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悲剧就是其中一个。
作家通过描述复杂曲折的事件来向读者展现痛苦的或悲伤的故事情节。
在悲剧中,主人公通常都会遭受一定的挫折,或其自身会有一些不足,直至失败或是死亡。
在这不幸的结局当中,通常都蕴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悲剧之一。
这部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传递了作者的道德观。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在研究苔丝的悲剧,却忽略了安格尔·克莱尔。
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勇于挑战传统的世俗观念,但却不能够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本文将从安格尔·克莱尔的角度来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来讨论造成克莱尔悲剧的真正原因。
一、《德伯家的苔丝》简介(一)關于作者——托马斯·哈代托马斯·哈代(1840-1928),1840 年出生于多尔切斯特,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哈代出生于一个建筑师的家庭,从小就被作为建筑师来培养,并在伦敦和多塞特工作了十年。
1871年,哈代出版了《计出无奈》,以此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小说家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取得了成功。
哈代的人生观是非常悲观的,主导其小说的主体就是人类对于残酷的命运、不公的机遇以及严苛的环境所进行的徒劳的斗争。
他勇敢地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揭露了伪善的道德、法律和宗教,尤其描绘了在工业资本入侵英国的乡村之后,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悲惨遭遇。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尔

《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尔•克莱尔的悲剧成因作者:代羽冰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1期[摘要]文学是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写照,在托马斯·哈代所处在的维多利亚时期,贸易兴旺,国家繁盛,然而人们的内心却处在一个文明与封建矛盾冲击的风浪之中。
《德伯家的苔丝》中,男主人公安吉尔·克莱尔就是那个社会中的一个悲剧角色,笔者试图从社会及心理方面,分析其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苔丝悲剧安吉尔·克莱尔[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86-01一、简介文学不仅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某种写照。
在研究文学领域时,人们更趋向于先研究其创作阶段的历史、经济和文化形态。
因而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喜怒哀乐的一种情感写照。
在悲剧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于变化多端且纠结复杂的故事来体现出他们渴望表现出的伤感与哀愁。
其中,无论胸怀怎样的雄心与壮志,理想与信念,男女主人公还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创伤与失利,背叛和抛弃,甚至是遭受病痛的折磨而疯或死亡。
在西方的文学历史当中,有很多家户喻晓的悲剧人物,如奥德赛、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哈姆雷特和浮士德,等等。
并且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悲剧作品的作者,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等,托马斯·哈代便是其中一员。
二、梗概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内容主线同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观始终相矛盾着,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牺牲品。
在该故事中,作者哈代始终将命运与自由的对抗贯穿于整个故事的主线。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苔丝的乡村姑娘,她美丽、善良、淳朴、诚实、聪慧、勤奋,命运悲苦但却令人动容。
苔丝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家庭,并生长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之下,在贵族家当下人的时候,她被德伯家的少爷艾力可所强奸并导致怀孕,孩子生下来后便夭折了。
后来苔丝去了牧场做工,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相恋并结婚,但心地善良的苔丝始终对于强奸怀孕一事惴惴不安,新婚之夜时,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件奸污之事,却遭到了克莱尔愤怒的抛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德伯家的苔丝》中克莱尔的人物形象分析克莱尔就身处保守与进步、落后与先进两种力量激烈交锋的时代。
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克莱尔接受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有着美好的理想,行为和思想都具有现代倾向。
小说一开始就把克莱尔的这种思想倾向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乡社游行”中,三兄弟的打扮:“年纪最大的一个穿着标准的助牧师的服装:白领带、短背心和窄边帽。
第二个是标准的大学生打扮。
第三个年龄最小,那副外表很难说他的身份,眼神和服装里有一种不服拘管,不随俗流的神奇,表示他还没有找到他的职业的道路。
”他洋溢着热情的青春活力,不顾哥哥们的反对,停下来与一群乡下姑娘跳舞,这种行为对于他们的身份来说是不符合规矩礼仪的。
克莱尔瞧不起等级、财富等差异,对社会习俗和礼仪表示不屑。
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回避宗教事业,决定从事比较艰苦的农业,而且到农村去学习各种农事劳动。
能克服中产阶级的身份感跟奶场的工人打成一片,像理解朋友一样理解他们,不但不把他们当作所谓的乡下“哈甲”,而且能欣赏他们的性格和才能。
克莱尔的这种思想与他的家庭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克莱尔的家庭是一个牧师家庭,在这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父亲是一位虔诚备至的牧师,母亲是一个对上帝敬畏有加的信女,两位哥哥都上了剑桥大学,再把那座学府当作通向教会工作的垫脚石,最后都成为牧师。
克莱尔钦佩父亲老克莱尔对教会事业的虔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却也明白他的狭隘与局限。
对两个哥哥看得更清楚,尽管两人“浑身上下无一处不是中规中矩”,却也看出两个人思想上的庸俗,在他们面前克莱尔我行我素,毫不掩饰因为农村生活而产生的变化。
克莱尔的思想特征不是某一段时期的言行能够体现的,我们可以从他经历的几个较大的人生转折中探究他的思想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苔丝结婚之前,结婚之后,从巴西回来。
婚前,克莱尔有着追求自然、不符合礼教的天性,所以他能够抛开世俗成见,从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选择配偶,爱上了纯真美丽的“自然的女儿”———苔丝,拒绝了父母为他订下的门当户对的亲事。
他告诉他的父亲:“像我这样勤苦节俭的农民最好和什么样的妇女结婚呢?”她“首先要会挤牛奶,取奶油,做鲜美的奶酪,懂得怎样让母鸡和小鸡孵蛋,临时出了事故能够指挥地里全部的工作人员,还懂得对羊和小牛做出评价。
”克莱尔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他摒弃森严的等级制度,背离世俗礼教,追求心心相印、真挚纯洁的爱情。
他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对虚伪保守的宗教道德的反抗。
他对苔丝的爱情是纯洁的,炙热的,带着田园牧歌情调。
他夸苔丝“那挤奶的姑娘真是个大自然的女儿,多么鲜活,多么天然纯真啊!”他对母亲夸耀苔丝“真是浑身洋溢着诗意;她就是诗的化身,她过的就是诗的生活———那种生活舞文弄墨的诗人只能在纸上写写罢了。
”他尊重苔丝,抱着郑重婚姻的意图和她接近,克莱尔一次又一次地向苔丝求婚,却被苔丝一次又一次地拒绝。
在遭拒绝时虽很痛苦,但克莱尔很耐心,虽然不明白苔丝为什么要拒绝自己,但是坚信自己的诚心一定会打动苔丝的。
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克莱尔抱四个女孩过水塘,他因为要帮助其中的一个女孩,而要同时帮助四个,“在他心里,这一番举动有四分之三是普普通通的与人为善。
”他向苔丝表明自己的爱情:“娶三个利亚就是为了一个拉结。
”正是克莱尔的真情和体贴使“宗教上发下誓愿,要拒绝一切诱惑,决不结婚”的苔丝克服了精神上的压力,重新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答应嫁给克莱尔。
婚礼中的克莱尔非常快乐,无论是苔丝微微有点显露的懊恼的心情,还是自己的亲人的祝福,或是婚礼的简单,都没有给克莱尔一丝一毫的影响。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之中。
克莱尔是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影响的青年,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博爱、平等新思想,但克莱尔毕竟生活在文化和思想极端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和道德习俗毕竟在那个时代根深蒂固。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当然包括克莱尔。
新婚之夜,克莱尔向妻子坦诉了自己曾和一个陌生女人鬼混过四十八小时的荒唐历史。
他要求自己的妻子宽恕,克莱尔认为,因为自己爱着苔丝,所以自己的一切都不该隐瞒。
苔丝也处出于同样的想法,不应该有任何隐瞒,丈夫对自己坦白,自己也应该告诉丈夫自己的过去,丈夫会原谅自己,于是告诉了克莱尔自己不幸的过去,这也是自己再次不幸的开始。
当克莱尔听到自己的妻子并不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时候,埋藏于他的内心,并曾经被他摒弃的旧道德、旧意识全部爆发出来了。
他痛苦极了,他不能接受苔丝失贞的痛苦现实,他开始挣扎。
克莱尔开始拒绝承认他爱苔丝:我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具有你的形象的另外一个女人。
接着他变得极度的激动而口无遮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矩。
你几乎要逼得我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妇女了。
你根本不了解这种事在社会上的分量,不懂得自己说的是什么。
我忍不住要把你的家族的衰败跟你的软弱联系起来,——破落的家族意味着破落的意志,破落的行为,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你的家世,给我瞧不起你的话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新出现的大自然的女儿呢,可你却是个贵族家庭没落的后代。
克莱尔还说:我原来认为——任何男子汉也会那么想——我既然放弃了娶一个有地位、有教养、有财富的妻子的全部打算,我得到的自然应当是娇艳的面颊和朴素的纯洁。
他甚至想到了孩子:若干年后,若是我们有了孩子,而这件过去的事却叫人知道了——因为总是会有人知道的,这个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遥远到没有人可以去,也没有人可以来。
那么想一想,我们那些可怜的亲生骨肉,他们会在一种耻辱的阴影之下生活,而那种耻辱的分量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被充分地感觉到。
理想在现实面前破碎了,他变得激动,开始挣扎,他接受不了妻子“不贞”的事实。
哈代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克莱尔的:“他温文尔雅,也富于热情,但是在他那素质的某个深奥莫测之处却存在着一种生硬的逻辑沉淀物,仿佛是横在软性土壤里一道金属矿脉,无论什么东西想穿破它都不免碰的口卷刀折。
”克莱尔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但无论他接受多少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传统的旧的文化习俗对他仍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心中依然有以男性为中心的道德观,依然有着中产阶级的体面、门风、地位、利害。
此时他没有能力去判断自己的妻子也是一个受害者,没有体会到妻子的痛楚。
他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在强大的传统压力面前变得无力,懦弱,以致于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于是克莱尔选择逃避。
克莱尔离开苔丝后不顾父母的反对去了巴西,在巴西创业原本是他的梦想,只是这次去巴西是在家庭变故的状况下,或者说是为了逃开苔丝,或者是为了逃避自己的感情,总之是在复杂而痛苦的心境之下。
而此次巴西之行也是痛苦的,又一次面对了生活的打击。
他不仅事业无成,而且饱经忧患和恶劣天气的折磨变得“十分消瘦,跟过去的轮廓大不相同了”、“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他的骨架子,他的骨架子后面甚至几乎可以看到他的灵魂,他简直可跟克里伐利笔下死去的耶苏没有两样。
一双深陷的眼睛病恹恹的,目光也黯淡了。
他那年老的父母的嶙峋瘦骨和满脸皱纹已在他脸上提前二十年开始统治。
”也许,让克莱尔换一个地方去经历生活的磨砺,他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爱情、婚姻还有他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他就能更好地处理自己与苔丝的爱情和婚姻。
这种境遇使克莱尔变成熟了,他“深为自己的心胸狭隘感到惭愧”、“自己种种自相矛盾的表现像潮水一样涌上他的心头”。
克莱尔认识到自己对苔丝的做法是自私的,他还想起曾经暗恋他的女子伊兹·休爱特的话,他问她爱不爱他,她回答说爱,比苔丝更爱他么?不,她回答,苔丝可以为他献出生命,她无法比她爱得更深。
在克莱尔的心中热烈地燃烧着对苔丝的爱和愧疚,此时苔丝的求救信经过层层递送耽搁太久后终于到了克莱尔手上。
克莱尔终于鼓起勇气回来见苔丝,可是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发生的事情却太多了:苔丝回到自己贫困的家,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农场做艰苦的活,苔丝的父亲死了,他们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房子,本已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苔丝又一次陷入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阿力克的魔掌。
看到苔丝,克莱尔惊呆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一走了之使得妻子的生活状态如此窘迫,更悔恨自己的不负责任;克莱尔的出现,苔丝惊呆了,苔丝以为自己的丈夫永远不会回来找她了,看到丈夫的苔丝重新有了爱的希望,杀了毁掉自己一生幸福的阿力克。
当苔丝告诉克莱尔自己杀了那个恶魔时,克莱尔不再像当初知道苔丝失贞时那样惊慌失措,反而出奇冷静。
此时的克莱尔终于明白妻子的爱,也终于明白他生命中最爱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对苔丝说:“我真的爱你,苔丝——啊,我真的爱你——一切都回来了!”“我离不开你的!我要用我的一切力量保护你,我最亲爱的妻子,不管你做了什么或是没做什么。
”这是克莱尔的真心话,是对妻子爱的表达和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最终苔丝被处以绞刑,苔丝的死是克莱尔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痕。
从克莱尔的不幸婚姻可以看出,他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又软弱无力,他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中彷徨、选择、挣扎,但始终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给他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方面,他是新思想的追求者和拥护者,因此他愿意放下自己的身份与乡下姑娘跳舞凑热闹。
他订购斯宾塞的进步书籍,而这些书籍在他父亲的眼中是忤逆上帝的异端邪书,但克莱尔却认为是“顶道德”,甚至“合乎礼教”,他进一步违背父亲让自己成为一个上帝奴仆的愿望,选择今后务农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在他身上烙有旧时代的烙印,传统道德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他虽然愿意找一个自然的女儿做妻子,但他仍然用传统的贞操观去评价一个他深爱的“自然的女儿”,他不能原谅一个质朴纯洁的女人失去她的贞操,尽管她是受害者。
哈代在小说中刻画克莱尔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不是单单将克莱尔两种矛盾的思想罗列出来,而是时刻让它们处于尖锐的斗争中,时而自由、民主的思想占上风,时而保守、顽固的传统思想占上风。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自己思想感情的完整的人。
最后我们可以从克莱尔回到苔丝的身边,并在苔丝最后的日子告诉她:他爱她,他要用自己的一切力量保护她,看到克莱尔挣扎的结果,尽管为这个结果付出的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