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
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
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
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从_悲惨世界_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于是 他要 夺 回被 剥夺 的一切 挺 而走 险 凶
,
,
,
这 段 描 写 把 苦役 犯 冉 阿让
、
恶 的报复
,
见物就 偷
。
,
逢人就害
,
,
至 于 目的
,
那 种 莱 鹜不 驯
,
、
仇 视 一 切 的性 格 淋 漓 尽 致 地
凶恶
、 。
就 是 与 人 类 为敌 了
,
与此 同 时
他 的 良心 萎 缩
。
表 现 出 来 了 使 我 们看 到 了 一 个 冷 酷 充 满 复仇 心 的 囚 犯 形 象 就是如此吗
,
这不
事实
芳汀
“
、
坷 赛 特 悲 惨 命运 的 描 写
,
揭露和
公 平 的法 律 却 使 他 由好 人 变 成 了 窃 贼 雄辩地说 明
。
控 诉 了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血 腥 与 残 暴 运
,
。
这 种 逼 良为 盗
,
。
、
逼 人 为兽 的低
是 的 我希 望 消灭 笼 罩 在 人 类 头 上 的厄
的冬 天 冉 阿 让 失 业 了 全 家 没 有 一 块 面 包 孩 子 们 面 临死 亡 的威 胁
,
。
欲
”
。
是 社 会 教 会 了他一 切
而 他 也 用这 一 切
,
怎么办
、
饥 饿 才 是 压倒 一 切 的最 高 他 在 万 般 无 奈 的情 况 下
,
,
— 最权 威 的 法 律
。 。
“
只有
反抗这 一社会 了社 会 矛 盾
因 为社 会 剥 夺 了 他 的 一 切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文档资料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1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用时三十多年,是一部不限于个人的雄厚的史诗著作。
文中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通过纵横交错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整个小说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国人民的真实的悲惨的生活。
主人公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是有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演变为魔鬼,继而又从恶魔向天使转变的过程。
文中人物精神的蜕变,是社会的产物。
全文的人物命运是悲惨的,却带给读者积极的正能量: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让读者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灵魂的温暖,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悲惨世界》是值得品读的作品,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物形象总能留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
2 冉阿让的命运2.1 被一块面包改变的人生小人物冉阿让的人生,由于一块面包而被改变。
生命之轻,引人反思。
冉阿让本来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社会普通劳动者,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幼年时就失去双亲的冉阿让,由姐姐抚养成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又遭遇了姐夫的离世。
当不幸的命运让他独必须协助姐姐支撑这个家,养育七个从一岁到八岁大小不等的外甥时,他毫不犹豫、顶天立地、打工挣钱。
苦工、短工,他都尝试过,他尽一切的所能所有担当社会责任,但是在穷苦的社会,他还是失业了。
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的外甥们,他不得已打破了一家面包房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
正是这块面包让他在苦役中度过了五年的光景。
因为一块面包,他反反复复被抓入狱,并这样反反复复的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年。
因为一块面包,冉阿让从普通的生活坠入了地狱,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
在监狱的日子了,他不断思考着那不合理的法律以及不合理的现实,正是这种苦难增强了他思想中的微光,在无数的棍棒下、劳苦中,他的心灵得到了反思。
2.2 被一套烛台改变的人生走出监狱,获得自由的冉阿,想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回到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再析冉阿让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
关键词:人道主义基督教救赎自主自觉《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1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因为其史诗般恢弘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在以往众多文章中分析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被定义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有时对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很少有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价。
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散发着基督教的光辉,尤其可以从主人公冉阿让身上体现出来。
一、冉阿让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源自基督教《圣经》中《约翰福音》上有这样一段话:“基督教像任何权威性的宗教一样,需要他的成员保持一种见解……他们拥有任何善的属性或所行的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于是在米里哀主教热情地招待他,并安排他的住处之后,“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这时的冉阿让桀骜不逊、仇视一切,俨然是一个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理的囚犯。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冉阿让的灵魂几乎掉进罪恶深渊的时候,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出现了,给这个悲惨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作者自己带来了希望。当冉阿让跑到主教家里,怀着对自己,对这个社会几乎失去信心的心态,宽容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这一举动让冉阿让感到十分的意外,以至于他不停地对主教说自己是一个苦役犯。当冉阿让不顾主教收留之情偷走银器而被警察抓住的时候,米里哀主教再一次展现了基督教的伟大,再一次同他的宽忍和博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从一个做坏事的道路走上了施惠的善良之路。冉阿让以后的表现,证明了米里哀主教的成功,人道主义的火种在这个冰冷的悲惨世界得到了延续,给人带来了温暖。
这三个问题展示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可见在《悲惨世界》里,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雨果饱含激情地讴歌了1832年的人民起义和街垒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共和主义战士,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同情。在他的笔下,疲惫不堪、衣衫褴褛、遍体创伤、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是一个伟大的整体与象征:人民的象征。正是这一个伟大的群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推动着法国社会向前发展。雨果特别在这一伟大的整体中,突出了安灼拉、马白夫与伽弗洛什三个英雄人物。以伽弗洛什为例:他是巴黎流浪儿童的典型,是法国文学中最生动、最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他身上凝聚着法国人民那种开朗乐天、轻松幽默的性格,还保持了儿童的天真与纯洁,他善良、慷慨,酷爱自由,在起义斗争中勇敢机智,直到最后壮烈牺牲,仍唱着幽默顽皮的歌曲。这三个人物是雨果心目中革命人民的象征,他塑造出他们的高大身躯,正是出于歌颂人民这一伟大群体的热情。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同时他又撰写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文艺评论。
他以独到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和一生辛勤的文学创作,当之无愧地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赢得了令人景仰的声誉。
《悲惨世界》显示了雨果对十九世纪法国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抨击,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为人类文化思想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一、引言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学理论等都在整个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小说是雨果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凝聚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作为一个诗人,拥有着一颗驰骋四野的心灵,探索着人世万物,寻觅着人性奥秘,犹如暴风雨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呼唤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导着人们热爱生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悲惨世界》就是雨果在长期探索社会、人性问题的结晶。
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凝结了雨果16年心血和艰辛。
这部辉煌的巨著,不仅有着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展示了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还贯穿着雨果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19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冉阿让悲惨命运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揭露并谴责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罪行,表达了对当时法国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命运的同情,提出了采用道德感化改造黑暗社会的理想途径,集中地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是雨果渴望和呼唤人间真善美的真实写照,是其表达人道主义思想的真切流露,其艺术魅力和力量至今仍旧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大主题(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作为一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用自己的笔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表达了对他们真挚的同情和怜悯,并将他们的悲惨归结于社会的责任,认为社会必须对人民悲惨命运负责,把社会比作是“杀人的监狱”。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一、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简述(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人道主义思想,其内涵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它主张个体价值的彰显与实现;而在社会层面,则强调个体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应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历经文艺复兴的滋养,最终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得以盛行,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理念。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追求雨果,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呼吁人们从民族宗教、封建制度等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对人性的禁锢,倡导以仁爱善良之心去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并感化他人。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道主义中的博爱与自由平等,使之更加饱满与真实。
二、从《悲惨世界》的角色看人道主义《悲惨世界》是雨果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呼吁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正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光辉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社会压迫存在,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冉阿让,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其人生经历充满不幸、堕落与重生。
他因偷面包而获刑,反映出社会的冷酷;出狱后,又因生计而再次犯罪,内心充满仇恨。
然而,主教的宽恕与仁爱拯救了他,唤醒了他的良知。
此后,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养并深爱着无血缘关系的坷赛特。
这种仁爱与道德的传承,正是雨果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社会形态,他以艺术的手法,通过正面角色,宣扬了他的博爱与平等理念。
(二)反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闪光雨果的作品中,反面角色同样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
沙威,作为警察形象,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坚决追捕“罪犯”冉阿让。
然而,在巴黎巷战中,他被冉阿让的善良所感动,最终选择放走他。
沙威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揭示了法律在道德面前的无力。
雨果多次强调,沙威内心其实具有善良的本性。
最新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L'analyse du personnage de Jean Valjean dansr ablesLes Misé德法语言学院学院:专业:法语班级:2012级法语本科4班姓名:王宣乂学号:20124010110指导教师:陈岩峰教师职称:教授年月日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冉阿让,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集成者和体现者,生活在17世纪的法国下层社会,遭受了不同的法律待遇,过着充满了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
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成为罪恶社会的奴役,相反,“善良、宽容、机智、舍己为人和博爱”成为了他高尚的品德。
这些品德折射出雨果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特点。
《悲惨世界》深刻的展现出了雨果一直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是,雨果设想中的人道主义,即冉阿让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法国社会是不存在的。
冉阿让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完美的,而当时的法国社会却是罪恶的;冉阿让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富有人文关怀的,而当时的法国社会却是冷酷无情的。
雨果用冉阿让人道主义的崇高,来展现了自己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社会蓝图:法律不是上层统治阶级用来放纵自我、残酷压迫下层人民的工具,而是维护每个人正当利益的工具。
冉阿让这一形象最为经典之处,就是从小说一开始就将他向着雨果心目中人道主义的“神行”塑造。
他由苦役犯成为企业家,再成为市长;从市长沦为逃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警长沙威和无赖德纳第,再以理解的心态对待人民起义。
所以,冉阿让是雨果理想化的人道主义者,是雨果所推崇的高尚品质的化身。
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研究王立娟就《考试周刊》中对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纵横交错。
舒展了一幅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下法国人民的真实悲惨生活画卷。
作者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
陈慧,黄丹丹在《电影文学>>中评价冉阿让就像普希金说的那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世界没我们想象那么好,但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糟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悲惨世界》的一条红线故事的中心人物,冉阿让是一只迷途知返的羔羊。
这个受尽迫害、歧视与苦难的劳动者,虽曾做下错事,并一度对社会充满仇恨,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内心仁厚,品德高尚的好人。
尤其在被米里哀主教的仁爱感化之后,冉阿让简直成了一个十足的圣者。
人道主义思想,既是雨果同情地描绘“潦倒”“堕落”“羸弱”等人世“困苦”、“灾祸”的出发点,也是他对被“法律和习俗”所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尺度。
不仅如此,雨果还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和社会的手段。
小说中的米里哀主教与后来的冉阿让就体现了他这一思想。
米里哀主教是个完美无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历尽艰难热心传教,对下层民众充满悲悯,不遗余力地倡导善意,关切、尊重和互助的博爱。
冉阿让的重生便是由他这种爱心的感化达成的。
在主教的感召下,冉阿让皈依宗教,立志向善,成为一个乐善好施,充满博爱精神的慈善家和圣人。
冉阿让的善举使他所在的小城消灭了贫穷和失业,变得欣欣向荣,和谐友爱。
冉阿让的仁爱甚至感化了铁血犬沙威。
沙威本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爪牙,是冷酷而残暴的法律化身。
然而,当他被奇异的共和战士捉住的被处死刑时,冉阿让却千方百计救了他。
冉阿让的这一义举,使他从前的思想动摇了,他的人性开始复苏。
作者就这样宣布了善对恶的最终胜利。
此种近乎童话式的描写,让人感到人道主义的仁爱似乎真的成了一种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
雨果的思想矛盾在《悲惨世界》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他宣扬人道主义,主张仁爱,同时又对人道主义的局限有所突破—在某种程度上肯定革命暴力。
在雨果看来,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是不得己采取的手段,而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永远是“仁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