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2. 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mountain formation" tea 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剖析法、讨论法。

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剖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融洽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结构判断及成因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挺,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根本观点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假设干小板块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接壤处活泼,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根本相貌【活动】板块结构学说应用1/5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接壤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接壤处,印度洋沿岸较少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结构与矿产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结构?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山岳的形成_教案新部编本.

山岳的形成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人:林娜、李颖一、课题名称:山岳的形成二、课标要求与分析:1. 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了解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

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状,掌握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才干目的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培育先生读图才干,培育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三、德育目的1.经过火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2.使先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构成缘由,使先生看法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看法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预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拟、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两鼎力气,内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坎坷状况趋于陡峭。

明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构成【播放ppt】«全球山脉剪影»,让先生阅读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看法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局部,是陆地的骨架。

【引见】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构成和开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员在讲课时可应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停止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解说】在地壳运动发生的弱小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作塑性变形,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点先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状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推进新课
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
生喷出口不一样。

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

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
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

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
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

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

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

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
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

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

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

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

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

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

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

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

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

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

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

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

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

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生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很好。

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生回答,师总结):从表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

从表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
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

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另一种原因形成的山岳。

然后结合山岳与平原特点的比较,分析山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把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相比较,课后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这两条铁路在单位距离上的造价和各自经过的地形区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