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
镜前的“维纳斯”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67 August2019(B)总第467期2019年8月(中)摘要本文对16-17世纪中西方在女性人物绘画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画家略加介绍,并对其各自的代表作品进行了鉴赏和对比。
中西方画家对于女性美理解的异同决定了他们所画美女的不同形态,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画家笔下千姿百态的美女都是其心目中女性美的理想范式。
关键词中西方维纳斯美女图画家"Venus"in Front of the Mirror//Li Chuanxi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several painters who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17th century,and appreciates and contrasts 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ers'understanding of women's beauty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beautiful women they paint,but whether in the East or in the West,the beautiful women painted by the painters are the ideal paradigm of women's beauty in their minds.Key words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Venus;pictures of beauties;painters翻翻中西美术史,你常常会有有趣的发现。
维纳斯——艺术史上的“最美女神”

维纳斯——艺术史上的“最美女神”乌比诺的维纳斯约1538年提香意大利 119*165厘米布上油画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著名美学家温克尔曼曾说:“男性裸像或许可以获得性格,但只有女性裸像能够追求美。
”而美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身上慢慢体味。
布格罗《维纳斯的诞生》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就是后来以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女神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并被陈列于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胜利女神的雕像并称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
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像大概是我们认识“维纳斯”最初也是最普遍的模型了。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她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比例。
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维纳斯的诞生布歇《维纳斯的诞生》那么,这位完美女神是如何诞生的呢?在西方神话中还是很有得一说的。
相传,维纳斯是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的女儿,出身高贵。
乌拉诺斯是何许神也?这就要讲到宙斯了,天空之神和创世者。
乌拉诺斯则是宙斯的祖父。
如此以来,维纳斯的神格就很高了,辈分比第三代众神领导核心宙斯还要大,属于第二代神王系统。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 1875父乌拉诺斯的性欲异常旺盛,连地母都难以忍受。
于是,在地母的鼓动下,乌拉诺斯被自己的小儿子克罗诺斯,也就是宙斯的亲生父亲,一刀割掉了命根,大卸成八块,扔到了爱琴海中。
夏塞里奥《马里内的维纳斯》巴黎卢浮宫藏乌拉诺斯碎裂的身体飞进了海洋之中,在海中激起的白色的泡沫中,诞生了我们那金发碧眼,拥有魔鬼身材和白瓷般肌肤的阿佛洛狄忒,也就是爱与美的女神,优雅迷人的维纳斯。
提香《维纳斯的诞生》 1520年由于维纳斯一诞生就是已经发育完成的成年女性,完全没有婴儿期和少女期。
《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

《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摘要:《镜前的维纳斯》这幅画作是美术历史上最迷人的女性人体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委拉斯开兹作为17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所留下的作品中唯一一幅女性人体画作。
这幅画创作并完成于1646年前后,其创作目的是为了帮助西班牙君主的腓力四世消愁解忧。
国王先是宠后不幸早逝,紧接着王储病逝,再加上当时社会局面不稳定,为此委拉斯开兹长期郁郁寡欢,但有这种“美人”的陪伴,消除了作者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这就是创作此画的初衷。
关键词:委拉斯凯兹《镜前的威尼斯》 17世纪封建专制的西班牙威尼斯画派人本精神一、评析作品:这幅作品是委拉斯开兹唯一的一副裸体画,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作品的画面结构。
这是画家在研究了许多作品之后所画出的作品:一种仿提香、委罗内塞的作品,一种面对面的布局,一面镜子与委拉斯开兹对立的结构。
女神“维纳斯”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维纳斯就作为一个极具个性和充满魅力的美丽女神,是一直以来各种风格画派的艺术家喜欢的的题材,借助维纳斯这一人物来描绘女性人体从而寄托画家们情欲的更是数不胜数,因而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维纳斯”。
这幅画中的维纳斯背对着作者,躺在黑白颜色的床单上看着镜子。
她的脸反射在画面靠左边的镜子中,因为位于画面的第二平面上,脸部显现并不是很清晰,而且给大家呈现出一种钢铁质感的光面,这种画面是一种类似荷兰画家的手法,虽然看不清楚脸的模样,但是能依稀看出来女性的脸部轮廓。
画面中的女性经过多方面的验证,确定是画家的情妇——芙拉米娜•特里瓦。
画面左边是爱神丘比特,作为那一时期比较重要的角色,丘比特被安排在画面靠左的位置,他的手支撑着镜子,身体的姿态为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手上有两条粉红色的带子。
这两条粉红色的带子并不是要挂镜子用的,而是代表着维纳斯与爱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镜中维纳斯的意义似乎又在说一个缺乏主见和自信的女人心甘情愿来做美的俘虏,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这幅画中的维纳斯必须要用背对着作者的造型来维护,用来处理一种“腼腆”的处境,或者只是想确定人生中那些虚无缥缈的美丽。
没节操传统艺术:衣不蔽体的维纳斯太爱美,不照镜子会死

没节操传统艺术:衣不蔽体的维纳斯太爱美,不照镜子会死镜前的裸体维纳斯——灵魂迷惑▼维纳斯有着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美貌,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但个人贞操却没有那么贞洁。
衣不蔽体虽然是传统上的羞耻,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艺术?《镜前的维纳斯》这幅画是由西班牙画家迪亚哥·委拉斯盖兹大约在1647年与1651年间访问意大利时创作的。
一幅体现了女性在历史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作品。
著名女性主义评论家Griselda Pollock认为,镜子中女性的面容是如此的模糊不清,寓意着女性个性缺失,强化了对于个体身份的忽略和轻视。
传言说这幅画曾让不少博物馆员工及游客陷入疯狂状态,虽然具体事件没有细致描述。
不过可以想象疯狂的游客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样子,扭曲的笑容,看着这幅绝美的艺术画作,口涎三尺,甚至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残、殴打、自杀,把鲜血和生命献给油画中美丽而伟大的女神维纳斯。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爱你爱到杀死你》,神爱子民,疯狂之时也许一样会这样。
看到嗷大喵版本“镜前的维纳斯”,终于缓和了一下阴冷的氛围。
《镜前的维纳斯》是宗教严厉的17世纪西班牙少有的几幅裸体画像之一。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我们可以看出那扭曲而不失端庄的曲线美感,那背向观众而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看的久了真的让人欲罢不能。
至于传说这幅油画杀人,是不是变得无可厚非了呢?没节操的维纳斯太爱美,不照镜子会死由于家族遗传基因太好,维纳斯有着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
尤其是罗马人,不仅把她尊为爱与美之神,还把她尊为丰收女神和园艺女神。
尽管拥有着这么多“高大上”的头衔和称呼,但是维纳斯最爱的,还是“美神”这个头衔。
只是,维纳斯的美,也就仅限于外貌上的“美”罢了。
所以照镜子,是她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镜前的维纳斯“祸水红颜”的她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美貌,是千百年来艺术家孜孜不倦的描绘主题,而她悲催的出生与混乱的男女关系更为大众关心。
西方艺术史: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委拉斯贵支(委拉斯开兹)【32】

西方艺术史: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委拉斯贵支(委拉斯开兹)【3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西班牙17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是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委拉斯开兹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velazquez,1599—1660年)。
他出身于塞维利亚,在17世纪,塞维利亚不仅是一个贸易中心,同时也是个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心。
在委拉斯贵支11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进了当地的老埃连拉画室学画,后又转入当时著名画家和理论家巴切柯门下继续学习。
促使委拉斯贵支艺术成长更主要的因素是塞维利亚的下层生活。
当时,在塞维利亚城流行着一种"波德格涅斯"的风格(即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
波德格涅斯这一名词含有小饭馆之意。
由于一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于是他们以嘲弄的口吻把这类作品通称为"波德格涅斯"的绘画。
委拉斯贵支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他通常只画能见到的事物,他画的人物,几乎能走出画面;他也画过一些宗教画,其中的神像如同凡人,充满紧张和痛苦的表情;他画的马和狗充满活力,栩栩如生。
《卖水的老人》(约1619)是画家早期的一幅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表明了他对人物性格的努力探索。
画中执杯酣饮者,显然是塞维利亚街头的普通人民。
画家以特写的形式表现出这位塞维利亚卖水的老人严肃、粗犷的性格特征。
老人和买水的小孩构成了主从关系。
老人的外衣已经破烂,他左手搭在陶翁上,右手把一只装水的玻璃杯递给小孩。
物体的明暗部分富有层次。
尽管画家竭力赋予这些普通人以内在的力量,老人的脸上表情欠丰富。
画上的土黄、淡紫两色很浓厚。
《卖水人》这个时期委拉斯贵支创作的风俗画还有《早餐》1617、《音乐师/三位乐师》1616、《女混血儿》、《煎鸡蛋的老妇/煮蛋的老妇人》1618等作品。
这些作品采用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照的方法来组织画面。
浅析西方经典绘画中卧女图式的形象象征性

浅析西方经典绘画中卧女图式的形象象征性作者:张红江王茹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10期一、卧女图式的概念界定艺术家经常在画作中参考某一种主题相似、结构式样相仿的图像,随着这些作品间或的出现,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图形样式。
卧女图式就是这样一种图像样式。
表现卧女的画作不胜枚举,而本文所界定的“卧女图式”是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乔尔乔内的作品《沉睡的维纳斯》为滥觞,进行继承和创新的油画人体作品,以其嬗变中处于结构性地位的画作为主。
例如同为威尼斯画派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镜前维纳斯》和戈雅《裸体的玛哈》,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安格尔《大宫女》和柯罗的《仙女卧像》,法国画家马奈《奥林匹亚》和保罗·高更《捡拾芒果的女人》,以及当代中国画家杨飞云《大山水》等,都可以作为卧女图式的研究范畴。
卧女图式的相似性有两点:裸体女性和斜卧的姿态。
其一,女性形象在西方艺术中往往是艺术家创作、描绘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其中对女性裸体的描绘在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绘画史上也是层出不穷。
裸体本身或许具有一定的视觉价值,而赤裸使观者对于他者身体神秘的“慰藉”消失,那么裸体自身似乎就不能代表情欲或者性的意味。
赋予裸体情欲或者性的隐喻寓意的是裸像。
裸像暗示出赤裸的过程,正如女性主义学者指出的:西方艺术中的女性裸体画是为“他人的凝视”而呈现,女性成为视觉的景观。
卧女图式基于此种背景,对裸体女性的演绎和“他人凝视”,互相作用透露“情欲”的意味。
其二,如果说女性裸体画传递出情欲,那么裸体在画面中斜卧的姿态则加深了这种意味。
在裸体绘画创作过程中,被描绘的对象依据创作者对其画面的掌握,摆出相对应的姿势。
对绘画者来说,模特的姿态不仅代表了绘画所要传递的感性的因素如气质、氛围、情趣等,更影响了画面的构图。
形象在画面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构图的基础,对形象的选择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构图;而卧女图式,只有一个倾斜的主体,作为画幅中的视觉中心,这种排列方式决定了这类图式的构图要选择横向构图。
17世纪西班牙艺术

17世纪西班牙艺术直到15世纪末,西班牙才赶走统治这块土地达700年之久的阿拉伯人,建立了统一的天主教封建国家,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16世纪上半叶,在国王查理五世的倡导下,西班牙效仿意大利的文化,同时也受到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
这些画家以模仿意大利艺术为宗旨,在模仿中学习和发展。
西班牙在艺术上的觉醒比意大利晚了一个世纪。
在意大利艺术的影响下,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也出现了样式主义艺术。
这种样式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埃尔·格列柯。
格列柯出生于克里特岛,早年在故乡学圣像画,无非是一些庄严、刻板的拜占庭风格作品。
后来,他去威尼斯向丁托列托等威尼斯画家学习,受到样式主义艺术的影响。
到罗马后,他转而追随盛期的各位绘画大师。
大约在16世纪70年代,他来到西班牙古都托列多城,并在这里定居下来。
托列多城是西班牙贵族聚居的地方,宗教情绪比较浓厚。
格列柯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宗教情绪和神秘主义情调,富于表现性,很少对自然对象作忠实摹写。
他的人物造型经过夸张、拉长,变得十分瘦削。
他对光的处理非常自由,分布于整个画面的光往往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意志,比同时代的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直到20世纪才有可能对格列柯进行重新评价。
以当时意大利艺术家的立场,他们对格列柯的作品肯定不屑一顾,因为这些作品既不完美也不典雅。
如果从艺术在于创造与个性的表现这一原则出发,则会发现,格列柯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的画采用了非写实的手法,蕴藏着强烈的个性和情感,绝少考虑诸如构图、比例与明暗法则等传统方法,画风与同时代的画家大相径庭。
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埃尔·格列柯的主要作品有《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拉奥孔》、《托列多的风景》(1608年)、《揭开第五印》、《圣家族和圣安娜》(1595年)等。
17世纪的西班牙虽然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封建国家,政治上保守落后,但是在美术上却相继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绘画大师,他们创造了西班牙历史上的美术黄金时代。
这幅女神画惨遭破坏,只因画的太美

这幅女神画惨遭破坏,只因画的太美
镜前的维纳斯
《镜前的维纳斯》是由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访问意大利时创作的,画作描绘了裸体的希腊神话爱神维纳斯和小爱神丘比特。
其模糊的五官体现了女性在历史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作品。
作品采用了横向斜线的构图,以墨绿色和红色金丝绒的大块背景,衬托出女性形体的圆润和柔美。
维纳斯姿势优雅而从容,形体的微妙起伏,构成了光与色的交响,成为后世画家效仿的对象。
同题材作品
作品经历
女性主义评论家认为,镜子中女性的面容是如此的模糊不清,寓意着女性个性缺失,强化了对于个体身份的忽略和轻视,但不同的女性主义者看待这幅作品的角度也不一样。
1914年3月10日一位女权主义者来到《镜前的维纳斯》面前,趁保卫人员不注意,用尖刀狠狠地割破了这幅画,被按倒在地时,已经被割了整整七刀。
破坏作品的原因是她不喜欢男人们看这幅油画的目光。
今天能够完整地看到《镜前的维纳斯》,全要归功于顶尖的修复大师Helmut Ruhemann,对
这幅画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复原。
清晰的刀痕
画家介绍
委拉斯凯兹是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24岁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宫廷画家。
但他的艺术并没有因身在宫内而受到束缚,他不仅画君王、王后、王子、公主,也画乞丐、侏儒、白痴和无权无势的朋友。
他不仅画《圣经》主题,也借希腊神话主题画风情画、风俗画和人体画。
画家其他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
女子裸体绘画在17世纪封建专制的西班牙是极其罕见的,这幅《镜前的维纳斯》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委拉斯贵支唯一一幅女性裸体绘画:这悠闲、侧倚的动势,这丰满、健美的身姿,使我们不禁想到威尼斯画派乔尔乔纳《沉睡的维纳斯》;但是,这扭曲而不失端庄的曲线美感,这背向观众而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这寓世俗美于理想美的表现方式是富有创作性的,也是威尼斯画派中所没有的。
这幅画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人本精神的觉醒,也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上的独特显示。
画家以充满节奏感的流动线条,塑造了女性人体美,如果以维纳斯身体环视一周,她的曲线起伏变化宛如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上身高亢有力,下身平和舒缓。
大师素来善用透明凝练的色彩和精到的笔触去描绘复杂的肌肤变化,细嫩的肉体富有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是画家对人类自身美感的赞颂。
这是宗教严厉的西班牙第一幅裸体像,也是西班牙历史上仅有的两幅裸体作品之一(另一幅是戈雅的《裸体的玛哈》)。
站在她面前的参观者并没有使她感到不安。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在焦虑。
她平静地斜倚在那里,不做姿态。
她本可以以其他方式是自己感到舒适,同时又不着更多的,算计的痕迹,但是,无论如何,结果都是同样的完美。
面对这样自然的行为,我们意识到,在画中,裸体看起来经常是没有运动的能力的,即便思想会想到运动。
在为她们设想的画面之外,她们的身体被剥夺了所有的确实性:它的比例,轮廓和姿势只作为一种画家安排给它的特定姿态的功能而存在,而这个特别的女人无论在哪里表现得都像在家里一样,无论在哪里都显得无限地美丽。
这里,除了她自己的私密的愉悦之外,没有什么在约束她——她继续停留在画里。
然而,她也意识到她不属于那幅画——最多也只是在利用画给她提供的可能性。
她的这个特别的影像,和其他任何一个影像,都不乏优雅。
比她任何属性更多地告诉我们她是谁的,正是这种漠不关心:维纳斯,美的化身,爱以及爱的愉悦的女神。
她从波浪和泡沫里的奇迹般的出生,无疑在床单的洁白和臀部的卷曲中留下了回音。
波浪的运动,最轻的风:她的在场给生命带来了整个的风景。
一些松散的发束从她匆忙安上的发髻中解放出来。
在她的脚边,一个丘比特正扮演着小听差的角色。
他穿戴的蓝色饰带是把他和美连在一起的精致的链条。
他把他的弓放到一旁,而在这个时候,他的翅膀也有效地指示了他的角色。
在没有弩箭的情况下,他也就失去了如此残酷地行动的能力。
维纳斯允许他为她效力并扶住她的镜子。
他还是个孩子。
巨大的红幕和他的戏剧风格以及他淘气的爆发同样地相称。
今天,女神没有盛装和首饰也可以。
在这场关于独立的游戏中,艺术家是她的盟友。
委拉斯贵支无视了过去伟大的画家以及他们可能为他设定的范例。
他看过,也钦佩他们,到世界各地去研究他们,包括意大利和马德里的皇家收藏。
长期以来,古典的模式为委拉斯贵支所
熟悉。
但他注视的现实性会使一切神话变得苍白而无意义,因为他的维纳斯无视了雕塑的法则并嘲笑世上的一切大理石像,她活的太过于快乐地以至于不会有任何来自过去的记忆。
这个年轻女人刚满二十岁,活着,也许,她只有十八岁——这不重要。
绘画史上住满了其他年轻的美女,但她们很少会允许我们忘记她们来自一个已经过去的年代。
她们在她们自己的时代备受尊崇,但在这里的,是她们的影像,是来自过去的一张脸和一具身体的影像。
委拉斯贵支的画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即我们事实上可以认识这个女人,她此时此地就在这里并且不存在任何可以说服她回到过去的,她自己的世纪的残余。
我们对那些来自过去的作品的敬意对她没有影像:她和我们一样,几乎没有发现她自己置身于一幅如此古老的绘画之中。
也许,是她的真挚自然,使她转朝一边,一保持某种我们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如此容易就会遗忘的距离感。
因此她背对我们。
这也好,因为这时西班牙还没有把体面(合乎礼仪)视同儿戏,而如此深刻地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对异教的轻浮总是充满了怀疑。
在宫廷中,比在其他地方更多地,人们恐惧他们的安全和他们的救赎,特别是在绘画和其他这样的影像的在场之中。
委拉斯奎茨知道他的画,就算看起来顾及宗教方面的关注也不会失去什么。
事实上,恰恰相反。
因此他确保它的维纳斯在视觉上以及在道德上都是无害的。
为什么她会冒犯我们?因为这个不做作的姿态不过增加了她的诱惑而已。
我们在她面前无能为力。
她可以许给自己一切,甚至模糊镜中的倒影以逃脱她的参观者的轻浮。
丘比特扶住镜子却不担心它的角度是否恰当:按逻辑来说,镜子找出来的应该是女神的身体而不是她的脸。
委拉斯贵支也参与了欺骗,玩弄了透视的法则。
他本可以轻微地移动镜子,而倒影就会变得更加合理,而不那么地微妙。
但为对我们展示众神凌驾于视觉法则之上的任意的天性,现实及其倒影之间的明显的间隙是必要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镜子并没有揭露太多真相,女神仍然能在镜中以更大的关注观察我们。
我们可以猜测她顽皮的超然,这种超然本身就是一种放纵。
当然,她各种特征的伟大,为铁镜所稀释,鼓励我们就相信这么多,然而我们只能看见一张脸的外貌,而同时我们也被还原为善意的推测。
美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滑过我们的指尖。
我们天真地想,我们会彻底地发现她。
但委拉斯贵支太过于明智,以至于不能允许我们相信这是可欲的——他知道的比我们更多——他一生都在向她求爱。
他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她最伟大的力量在于她激发的欲望而非任何对那种欲望的平息。
他像一个忠实的仆人一样把我们领向她的在场,掂量着她可能允许他承担的自由。
他告诉我们她就在那里,她同意让我们接近她,她会让我们等待,只要她愿意。
现在,是时候理解了。
不,
我们不会再看到她了。
至少,今天不会了。
委拉斯贵支在驱散我们的同时给我们下了一道符咒,用一种至高的优雅——这优雅仿佛是世界上最早的事物——把我们引回我们底下的道德境况。
镜子的母题
通过把一面镜子交到画中小丘比特的手中,委拉斯贵支并不仅仅满足于装饰维纳斯的美,他也在可以追溯到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的传统中奠立了自己的位置,凡•艾克1434年创作的《阿尔诺菲尼的婚礼》(Arnolfini Portrait),以及画中令人震惊地真实的凸面镜,是西班牙皇家收藏的一部分。
镜子能够增加在画中描绘的房间的持存并揭示在正常情况下隐藏不可见的东西,结果从十五世纪起,它在绘画中就成为了一个受特别赞许的母题。
委拉斯贵支面临这一挑战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不仅在这里,还在几年后,在《宫娥图》(Las Meninas, 1656)中中也涉及了这个主题,在后一幅画中,一面小矩形镜子被放到了这幅巨大的皇室家族的画像背后,从而允许我们看到菲利普五世和玛利亚•安娜皇后的脸。
《镜前的维纳斯》的灵感来自为委拉斯贵支所熟悉的不同类型的创作——来自西班牙皇室收藏以及来自他于1629-30年间和1649与1651年间的意大利之旅。
现在的这幅画也是在后一次旅行中创作的。
(当时)两个最流行的主题——在提香的作品中也一样——是描绘斜倚的,面对观看者的维纳斯和注视镜中自己的维纳斯。
第二个主题反过来又和梳妆的主题相关。
在使他笔下的裸体摆出丰富多彩的姿态的同时,这位伟大的威尼斯画家创造了一系列神话的主题(绘画),其中,维纳斯是从后面来描绘的。
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结合了这些不同的传统并加上了一种新的,以对他的模特的同时代的描绘的形式的要素,而这种要素与古典雕塑世界并无关系。
裸体在像十七世纪西班牙那样忠于天主教的国家代表着一个大胆的选择。
在委托绘画的人,加斯帕•门德斯•德•赫洛(Gaspar Mendez de Hero),第七任卡皮欧侯爵(seventh Marquis of Carpio)——首相的儿子和奥利瓦雷斯公爵(Duke of Olivares)的长侄——的特权立场,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这种对国家宗教原则的侵犯可以不受惩罚。
委拉斯奎茨时代西班牙艺术家的状态
在委拉斯贵支出场之前,西班牙艺术家都只被当做和木工一样执行任务的工匠来对待。
但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这种中世纪的态度为弗洛伦萨的人文主义者所锯齿,他们主张艺术家也是知识分子:根据李奥纳多•达芬奇:“绘画是一个关于心智的问题。
”一百五十年后,委拉斯奎茨是第一个符合实践知识,具有最高文化水平的西班牙画家。
作为一名宫廷画家他受菲利普四世的赞助,在这位君主的统治期间他不断重复绘画后者的肖像画,他获得了不计其数的荣誉:1956年被指派为皇宫司仪,1659年成为圣地亚哥骑士团骑士,在此之前这个头衔从来没
有艺术家得到过。
这里除所有关于社会抱负的问题外,重要的还有对他的地位的官方的认可:随着委拉斯贵支的出现,绘画终于在西班牙得到了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