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中的虞姬看女性之存在-2019年精选文档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引言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书籍中,《史记》被视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编纂者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严谨的史学方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了一百三十篇,记录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历史。
然而,《史记》中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男性,女性形象往往只有若干次的提及。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的女性形象,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观念古代中国社会深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这种观念认为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应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观念从晚周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不仅在家庭关系中存在,也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史记》中的男尊女卑观念这种男尊女卑观念也在《史记》中得到体现。
许多文章中,女性被描绘成软弱、贤良和顺从的形象,而男性则被赞扬为英勇、智慧和有能力领导的形象。
这种偏见在《史记》中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史记》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贤妻良母的形象在《史记》中,女性形象主要被描述为贤妻良母。
例如,司马迁在记载项羽和虞姬的故事时,虽然虞姬被描绘成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女人,但她最终还是屈从于爱情,选择了自杀。
这种描写强调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即她们的命运和幸福完全取决于男性。
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然而,《史记》中也存在一些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
例如,文姜和吕不韦是两个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角色。
她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争取了利益。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她们的形象仍然是少数。
女性形象缺失的可能原因男性史学家和史书编写者的视角《史记》的编写者是司马迁,一个男性史学家。
从他的角度来看,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主要是男性。
因此,女性在《史记》中的形象往往被忽略或较少被提及。
同时,古代中国的编写史书的传统是由男性主导的,这也导致了女性形象的缺失。
社会地位的限制古代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是贤妻良母。
试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一、本文概述《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不仅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历史见解著称,更因其对女性形象的生动描绘而独具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史记》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详细解读《史记》中的女性人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以及她们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史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揭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史记》这部伟大著作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史记》中女性形象的分类《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描述同样丰富多彩,深入剖析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史记》中塑造了一系列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她们以高尚的品德、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楷模。
如《项羽本纪》中的虞姬,她以忠诚和智慧辅助项羽,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谋士;又如《孔子世家》中的南子,她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睿智的见解,为孔子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史记》中,也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与男性同样甚至更为出色的战斗能力。
如《淮阴侯列传》中的吕后,她以果断和勇敢的军事决策,为汉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田单列传》中的田单之母,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家族抵御外敌,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史记》中还塑造了一些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多舛,遭遇种种不幸,但却以坚韧和勇敢面对困境,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敬意。
如《孝武本纪》中的钩弋夫人,她因政治斗争而被迫自尽,留下了悲惨的结局;又如《刺客列传》中的豫让之妻,她在丈夫离世后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在《史记》中,也有一些被描绘为妖艳惑众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因美貌而引发纷争,或因权谋而扰乱朝纲。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虞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女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虞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女人?
导语:虞姬是谁在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虽然被打败了,但是却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虞姬,愿意为了项羽而殉情。
虞姬是谁
在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虽然被打败了,但是却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虞姬,愿意为了项羽而殉情。
她就是著名人物虞姬。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虞姬这一人物。
虞姬雕像
虞姬,是一位来自于楚汉之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历史上关于她的出生以及死亡,甚至与项羽认识的时间地点、以及与项羽相识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清楚的记载说她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情况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还为她做了一首《垓下歌》。
随着历史年轮的变动,相传虞姬的容貌是无人能比的,她的容貌可以说是倾国倾城的,而才艺和美艳的舞姿深受大家的青睐,因此获得了“虞美人”的称号。
据说后世之人还曾根据项羽为其写的《垓下歌》中,猜测了她的最后结局是在项羽死后,军营中自刎而死的。
以至于民间流传出了相关的“霸王别姬”的传说故事。
在清朝的时候还有一位诗人运用虞姬的口吻作了一首诗,诗中对虞姬的大义凛然和她对项羽之间的忠贞爱情进行了夸赞。
直到今天,虞姬的这种美德依旧被人们广为流传。
她那感人的故事,虽然来自于民间所流传的故事,但是她对人们的影响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没的烙印。
而虞姬那美丽的名字,深深的埋藏在了我们的心底。
虞姬漂亮吗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女性故事精选

史记女性故事精选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史记女性故事精选,希望对您有帮助!史记女性故事精选篇一:褒姒倾国倾城用在褒姒身上,再合适不过,中国人对这类mm有个统称:祸水。
褒姒的出生充满了神话的意味,孕育过程跨越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某年,有两条龙自称是褒神,也就是褒人的先祖,这倒没什么,传说女娲也是蛇身人首,当时的同志们应该见惯不怪了。
可这对龙夫妇实在是很前卫,居然就把夏王的大堂当成了新房,在众目睽睽下上演春宫。
夏王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去问神明,玉帛烧了一大堆,神居然说杀也不行,赶跑也不行,更不能干扰他们男欢女爱。
最后夏王问,那我能不能把龙漦留下来呢?龙漦是龙的口水,据说是龙的精气所化,这回神明同意了。
龙走了,留下一大摊口水,夏王把龙口水收藏进盒子,每年拿出来祭祀。
这个传统历经夏朝和商朝,延续到周朝。
周朝当时的当家周厉王比较好奇,象潘多拉一样打开了盒子,想看看龙口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盒子一打开,龙口水就流了出来,还流的到处都是,没法清除。
神物就是神物,万般无奈,周厉王只好用巫术了,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经办法行不通,就只好搞歪门邪道了。
周厉王让宫女们赤裸着身子大喊大叫,都说一个女人啰唆起来相当于五百只鸭子,那么多宫女,得是多少只鸭子啊,连神物都受不了,变成了玄鼋。
这只黑色的大鳖慌不择路,爬进了后宫,正好被一个宫女撞见,而这宫女就此不夫而孕。
一怀孕就怀了四十年,直到周宣王即位,总算瓜熟蒂落,生下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褒姒。
褒姒的母亲害怕,女儿才出生,就扔到了路边。
恰好当时流传一个谣言,说是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有一对卖桑弓弧、箕箭服的夫妇,因为这个预言被周宣王下令抓捕。
逃亡途中,夫妇俩发现了褒姒,将她捡起来带到了褒国。
褒姒是养父母给她起的名字,按照当时的习惯,不是姓褒名姒,而是姓姒名褒。
《史记》十二本纪中女性形象研究

《史记》⼗⼆本纪中⼥性形象研究
《史记》⼗⼆本纪中⼥性形象研究
梅艺
【期刊名称】《语⽂课内外》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史记》不仅是⼀部历史巨著,更是⼀部⽂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在这部历史巨著的⼤舞台上,⼀个个王侯将相,平民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之间的争⽃从未停息,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然⽽在这历史的背后往往有着⼥⼈的⾝影,她们亦影响着历史前进的车轮.特别是⼗⼆本纪⾥的⼥性,皆处于政治集团的中⼼,与帝王、王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将《史记》⼗⼆本纪中的⼥性的形象进⾏了分类并做分析.
【总页数】1页(294)
【关键词】史记;⼗⼆本纪;⼥性形象
【作者】梅艺
【作者单位】重庆⼯商⼤学重庆 400067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
【相关⽂献】
1.从《史记·外戚世家》探析汉代后宫的⼥性形象 [J], 吴洁
2.《史记》⼥性形象的多样性解读 [J], 谢悦[1]; 董雪霞[1]
3.尊重历史尊重⼥性--浅议《史记》中⼥性形象 [J], 张莺
4.论《三国史记》列传中的⼥性形象——兼谈⾦富轼的⼥性观[J], ⾦锦⼦; ⾼航。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解析《史记》是中国少数传世的史学著作,也是具有传统家风和传统历史观念的典籍之一。
作为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史记》所记述的是大量有关古代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的内容,其中包括叙述传统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地位。
本文以《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家庭、仪式等角度,对古代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力图从历史角度出发,更深刻地理解并批判性思考古代女性的角色和社会地位。
首先,《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
在古代,妇女的地位无疑低于男性,从封建社会开始,妇女便被视为家庭的“实际拥有权”,被期待成为一个贞洁、懂家务和可靠的妻子和母亲。
而《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这一点,如《贞观开元年间》中的成吉思汗与李元吉的妻子马袁氏,她在家中负责管家的事情,虽然勇敢可喜,但无法脱离贤德夫人的角色定位。
除此之外,《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古代女性的文化视野。
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女性的心智有了发展,变得更有自立能力,如嫁给陆续仗着的小公主蔡侍御,尽管她拥有智慧和勤勉,但仍受到家庭礼仪和家庭规矩的约束。
此外,《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还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宗教和仪式方面的地位。
在古代,女性被期望参与宗教活动,参加祭礼,台阶和战斗。
《史记》中便有大量关于女性参与仪式活动的内容,如《陈涉世家》中的丝带,描述了一位聪明勤勉的女士参加礼祭,给左慈大一个礼物,成就了一个重大的仪式。
此外,《史记》中还有大量关于贤德夫人受尊敬的内容,说明了古代女性在宗教、仪式和战争方面也有所作为。
最后,《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还可以反映出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古代家庭男性主导,妇女有被动的角色定位,从婚姻的概念中也可以看出,妇女有被动的角色定位,即女性有责任遵守丈夫的家庭规矩,保护家庭次序不受破坏,并听从丈夫命令。
而《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也彰显了这一点,例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妻子陈王氏,她一直被项羽的言行控制,没有自主的空间,无法改变被动的角色定位。
【荐精品文】历史上的虞姬

【荐精品文】历史上的虞姬
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人称“虞美人”。
今沭阳县(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颜集乡人,一说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人。
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
嫁与项羽
按《史记》、《资治通鉴》载,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
虞氏为会稽郡(秦末置春秋吴、越地域为会稽郡,以吴(今苏州)为郡治)吴中望族。
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
虞姬,吴中虞氏美女(估计也是当地贵族)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
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淂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随项羽出征
虞姬常随项羽出征。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断项羽后顾之私情
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
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
死后葬于垓下.。
古代著名美女虞姬生平简介

古代著名美女虞姬生平简介虞姬是楚汉时期霸王项羽的爱妾,古代有名的美女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虞姬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虞姬生平简介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姬妾,其生卒年、出生地以及她的结局都没有文史详细记载。
但相传虞姬容姿绝色,舞姿美艳,才艺双全,深得项羽的宠爱,有“虞美人”之称。
项羽与刘邦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趋于失败,垓下之战中,项羽因后方补给不足,又四面楚歌,而陷入困境。
项羽知自己大势已去,唯有放不下虞姬,悲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歌名曰《垓下歌》。
虞姬随侍在旁,听后拔剑起舞,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此歌后称《和垓下歌》,虞姬唱完后提剑自刎。
虞姬的结局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在楚营中自刎也只是后人根据《垓下歌》与《和垓下歌》臆想出来的,但“霸王别姬”的故事还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虞姬故里作为一个传奇般的女子,虞姬不仅容貌惊为天人,而且拥有美妙的歌声和轻盈灵动的舞姿,这样堪称完美的女子怪不得能得到西楚霸王项羽的宠爱和怜惜,才会让项羽无论在人生的巅峰还是谷底都带在身边。
当然虞姬对项羽的钦慕之情也是令人动容,在项羽被刘邦的大军团团包围之时,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项羽的拖累,虞姬毅然选择了拔剑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情之真,其性之烈让人不禁对她肃然起敬。
虽然有关虞姬的传说和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不但传颂和议论,但是在正史中对于她的记录却很少。
不仅她的真名没有记载,连她的生卒年月,何时开始跟随项羽等这些信息都没有记载。
只在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句“有美人名虞”,便再无踪迹。
而关于她的出生地,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她的故乡应是现在的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
在颜集镇上,流传着许多有关虞姬的故事和典故。
甚至还有一条以她名字命名的虞姬沟,在沟的两侧有胭脂井,霸王桥和九龙口等历史古迹。
清代的诗人袁枚还在离任沭阳县令之后特地返回此地,写下了一首凭吊虞姬的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史记》中的虞姬看女性之存在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在以项羽为核心的描述下,提到了美人虞,其中这样描写:“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陆贾《新语楚汉春秋佚文》中记有“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尽管有人认为此和歌为伪作,是后世人所作。
在这里关于其真实性,我们不做考究。
总的来说,寥寥数笔记述的故事反映了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霸王和美人在垓下面临十面埋伏的震惊与决断;另一个则是在死亡来临之际二人写下的不朽的爱情传奇,而后者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书本中,无论是在寄恨抒愤的文人眼里还是在功成名就的达官贵人的心中,都被定格成中国古典爱情中最荡气回肠最灿烂不朽的篇章。
司马迁以受宫刑侮辱之躯写《史记》,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个人的愤怒与怨恨。
他把未正式称帝的项羽放在了专记皇帝的传记本纪中且位置在西汉开国之主汉高祖之前从这里其个人的郁愤
可见一斑。
然而终归是以男性的角度去描述历史事件,即在历史的进程中,女性所处的地位如尘土。
虞姬最初的雏形司马迁以极简短的
话做了描述“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而后“美人和之”虞姬的形象就结束了。
在这段描写中,突出的不是虞姬,而是霸王项羽英雄气短,建构的也是在重重包围之中项羽所显现出来的霸气中情义,从而升华了项羽的有情有义。
美人虞在这里只是一个美人的代称,若允许假设猜想不妨做这样的想象:美人不是美人,即把“美”作为该女性的特征中抹去,是否项羽还会这样重情重义呢?历史不能假设,但不论有美无美的女人在面临充分握有“宠幸”这一对女性身体和意识占有极高话语权的男性时,女性的地位和女人之作为女人的种种意识、权利成为了一句空话,女性也就只不过成了尸留气亡的存在符号,这种存在,与个人本身无关,与历史更无关,甚至与与之相关的男人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根据“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这个并列句式,即可看出女人在此书或者说在历史的进程中的地位。
在“霸王别姬”这一历史母题的雏形中项羽和美人虞是处于两个
不同的地位,项羽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拥有着本体话语权和对女性的完全归属权。
而美人虞只是霸王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陪衬,是极端失衡的一极,只能与乌骓马相提并论:乌骓马是项羽的坐下骑,即作战工具,“常骑之”;而美人虞自然就是项羽的妃妾,即暖床之人、性欲的对象,“常幸之”,即宠幸男性的绝对权威显露无疑。
更何况乌骓马的性命都强如虞姬:项羽“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项羽对伴随五年的乌骓马有“不忍”之
心,但却对伴随身边的女人无“不忍”之心,项王之“泣”应该大多泣自己“力拔山兮”却“时不利兮”,即“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虽然,司马迁的《史记》与《楚汉春秋》为交代虞姬的最终结局,但“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分明是项羽对美人虞的追问,在十面埋伏之中,在宗法制度的框架里,在英雄气短的项羽层层追问下,美人虞作为项羽宠幸的对象会有什么结果呢,而又该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个让我联想到了与她有相似命运的绿珠。
《晋书》列传之三载曰:“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
孙秀使人求之。
……崇竟不许。
秀怒,乃劝伦诛崇、建。
……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因富显赫半世的石崇与力能扛鼎驰骋半生的项羽具有相似性,与绿珠在石崇前坠楼的命运相比,作为“败寇”之妾的虞姬来说,命运又能比绿珠好到哪里去呢?后世传在垓下之地附近有虞姬草和虞美人花,而不论花与草,其传说都是建立在美人自刎的结局上。
自刎可以说是最现实也最接近真实的结局
总体来说,《史记》中未有对虞姬做任何正面的描写,也未把虞姬作为一个人的“性”即与男性相对立的另一性女性去描写和叙述,而只是把她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甚至命不如马这样一种符号去探讨。
而纵观《史记》,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眼中,不论何种帝王将相,不论圣贤才子,更不论鸡鸣狗盗游侠商贾之士,女性在此书
中所占篇幅仅止于吕后一人一卷九《吕太后本纪》,而这唯一的以女性为主体的篇章却并没有突出她对西汉建国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她政治上的才能和眼光,而是大部分记录了高祖刘邦死前后吕后为维护个人利益而做的残杀无辜滥用大权把持朝政等一系列让人憎恶的事情。
概括说来,以虞姬为代表的女性对于历史来说虽有着真实的存在却失去了女性所拥有的本体话语权,女性本身也不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而只是男性意识与男性话语的被动实践者与操纵者,从而最终成为男性所操纵的历史话语和男性主体意识覆盖、淹没之下的无语的存在者。
被誉为西方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的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她的《第二性》里通过对生物学、弗洛伊德等精神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学说进行对比,认为在历史长河中,女性总是处于附属地位,居于依附地位,这也就造成了女性完全沦落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和男性性欲的对象,女性丧失了主体性,被异化为客体。
波伏娃引用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观点,指出要改变这种存在则女性必须由“自在的存在”变成“自为的存在”。
鲁迅曾说:“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
似的。
”正是由于这几个烈女的存在,为历史的壮烈装点了一抹温柔之色,但这抹温柔却也只是因为忠贞因为刚烈因为她们的死成就了后世的夸耀与祭奠。
最后,我以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诗《过虞沟游虞姬庙》为结: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