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的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是一本很厉害的书,里面讲了很多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书的作者叫司马迁,他是一位很聪明的大叔,写了好多好多历史故事呢!这本书有好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不同的人物和事情。
有的讲了帝王,有的讲了将军,还有的讲了一些聪明的人,他们做了好多有意思的事。
我听爸爸说,《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大历史书呢!它里面的故事,有的让我觉得好神奇,像那些古时候的英雄,打仗打得好厉害!也有的让我觉得好感动,像那些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勇士,他们都特别特别勇敢!
我最喜欢里面的“列传”部分,因为有好多好多不一样的人物,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拼成了一个大大的历史书,里面的每个字都好像在告诉我一个过去的世界,真有意思!嘻嘻,我以后也想写一本属于我的《史记》呢,讲讲我自己和我身边的故事,嘿嘿~
—— 1 —1 —。
史记ppt课件

政治斗争与变革
01 02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推行 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使秦国逐渐强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改革措施,使赵国军队战斗力得到极大 提升,成为战国后期强国之一。
03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多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 刻画,揭示人物内心 世界和复杂情感。
运用对比、类比等手 法,突出人物性格特 点和命运走向。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
运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 ,表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采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 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使 文章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和美感 。
02 史记中的人物形 象
英勇善战的武将
01
02
03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 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 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
项羽
西楚霸王,勇猛好武,跟 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 ,反抗秦朝。
白起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 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 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 。
足智多谋的文臣
张良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 开国功臣,政治家。
05 史记中的艺术特 色
叙事方式与结构安排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为框架,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采用追叙、预叙、插叙等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叙事更加灵活多变。
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揭示历史规律。
人物塑造与描写手法
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 描写,塑造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的人物形 象。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而成。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背景与创作《史记》的创作背景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继承父亲司马谈史学遗志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广泛搜集资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
二、内容与结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用于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史记》在结构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灵动性。
三、文学特点《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式,通过丰富的人物传记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同时,《史记》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得文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
此外,《史记》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这些成语和警句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四、影响与传承《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纪传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后世正史所沿袭。
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

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史记》的部分目录,若需阅读原著全文及译文,可以查阅书籍网站获取相关资料。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三:殷本纪第三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五:秦本纪第五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若需《史记》全册原著加译文,建议前往线上或线下书店购买。
史记全文及译文

史记全文及译文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近三千年的历史。
由于《史记》篇幅宏大,全文及译文篇幅较长,这里无法直接提供全文,但可以提供部分篇章的摘要和译文,以供参考。
如果您需要全书或更多篇章的全文及译文,建议您查阅专业的史学研究书籍或使用在线资源,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史记》版本,或者访问专门的文献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以下是《史记》中《孔子世家》的一段原文及译文:
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译文: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防叔的儿子是伯夏,伯夏的儿子是叔梁纥。
叔梁纥与颜氏的女孩子私奔后生了孔子,他们在尼丘山祈祷时得到了孔子。
孔子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二年。
他出生时头顶中部凹陷,因此被命名为丘。
他的字是仲尼,姓孔。
请注意,这仅仅是《史记》中的一部分内容。
如果您需要更多篇章的全文及译文,建议您查阅相关书籍或访问可靠的在线资源。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史记》为布衣人士、底层人物立传不少,其中包括《扁鹊仓公列传》《游侠列传》《日者列传》《货殖列传》等等,这些篇章拼起来其实就是一幅秦汉民间社会的画卷。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

史记全文及译文注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述了自黄帝到前秦时期的历史。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要写作形式,既有记叙历史事件的纪,又有记载古代人物事迹的传。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杰作。
作为一部古代文献,史记的价值无法估量。
它提供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珍贵资料,为后世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对象。
史记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古代,它对后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史记全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纪和传。
纪部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部分,主要包括帝王纪、列女传、世家、表等内容。
传部则是按照古代人物事迹记载的部分,主要包括十二诸侯年表、百家世系表、列传等。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结合,史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历史框架。
史记全文注解是对史记中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释和阐释的过程。
由于古代文献的语言和用词常常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史记的阅读和理解需要一定的辅助和注释。
注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各个章节和内容,揭示其中的深层次意义和思想内涵。
史记全文的注解通常包括对古词古句的解释、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对古代人物的评析以及对史记本身的评价等。
通过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古代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注解还可以对史记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特点和价值。
史记全文的译文是将史记的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字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史记的内容和思想能够传达给更多的读者。
史记的译文需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要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
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史记的意思和细节,并尽可能地保留史记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译文注解是史记全文注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译文中的句子和内容进行解释和注解,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译文注解通常包括对句子结构和用词的解释、对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介绍、对历史事件的详细阐述等。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文及译文《史记·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译文】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劳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贤良,所有事业都毁坏的记载时,常常被感动得涕泪交流。
周成王作《周颂》,推原自身所受的惩创,为国家所遭遇的祸难而悲痛,怎可说他不是小心谨慎,善守善终的帝王呢?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
安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逸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译文】书上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帝王的品德越崇高,他所认为欢乐的事情就越不同于常人。
水满了却不减少就会流出来,时机成熟了却不能把握就会跌倒。
大凡作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
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乐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补充治道的缺陷,移风易俗,帮助政教的推行。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译文】天子亲临明堂观乐,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
所以说习正派、文雅的诵歌,民众就会持守正道,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战士就会振奋精神,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沈剑辉摘要:司马迁创作《史记》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司马迁又尤其彰显人的历史主体性及其独特价值,司马迁对于“人”的独特认识不仅表现在他为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小人物立传,还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之中。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把《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按个人精神面貌分类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三类,并一一进行了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不以柔弱、温婉取胜,而以坚强、睿智流芳,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真实记录了这些平民女性的生活。
关键词:史记;平民女性;人格《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
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
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
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
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
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
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
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平民女性,指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
《史记》平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
因平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
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
太史公塑造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平民女性。
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
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
《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著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
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
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 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
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
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
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
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
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
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
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
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
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
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
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
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
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
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
”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
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
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
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
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
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心有怨言。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
”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
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
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
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
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
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
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
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
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
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
”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
” 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
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
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
韩信表示将重报。
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平民女性。
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
此一怒,何其有品也。
”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
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
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
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
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近体诗《漂母岸》: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
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
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
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
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
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
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
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
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贈新平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
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平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
《史记》记载如下: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与士兵同甘共苦。
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
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平凡看出其志念深邃。
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
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平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
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
《史记》中这样的平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平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
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
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
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
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
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
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
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平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
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
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
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平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
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
素女,神秘而幽怨。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