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版中医妇科学表格版之令狐文艳创作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表格版

中医妇科学表格版

中医妇科学表格版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六、经期延长
七、经间期出血
八、闭经
九、崩漏
十、痛经
十一月经前后诸证1经行乳房胀痛
2经行泄泻
3经行浮肿
4经行头痛
5经行发热
6经行身痛
7经行吐衄
8经行口糜
9经行风疹块
10经行情志异常
11经行感冒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
十三、经断复来
十四、绝经妇女骨质疏松
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
二、带下过少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妊娠腹痛(胞阻)
三、异位妊娠
四、胎漏,胎动不安
五、堕胎,小产
六、滑胎
八、胎萎不长
十、妊娠肿胀
十一、妊娠眩晕
十二、妊娠痫证(子痫)子冒
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利尿、适时中止妊娠十三、妊娠小便淋漓
十四、妊娠小便不通(转胞、胞转)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二、产后发热
三、产后腹痛
四、产后身痛
五、产后恶露不绝
六、缺乳
七、产后抑郁
八、产后小便不通
九、产后小便淋漓
妇科杂病
一、不孕症
二、徵瘕
三、阴挺
四、阴痒
五、阴疮
六、盆腔炎1急性盆腔炎2慢性盆腔炎。

朱南孙妇科药对之令狐文艳创作

朱南孙妇科药对之令狐文艳创作

名老中医朱南孙的用药特色:朱氏妇科善用药对,组方简捷,或二味成对,或三、四味成组,药精不杂,丝丝入扣。

令狐文艳1.党参黄芪参芪健脾培中,益气升阳,凡妇科脾肾气虚所致的崩中漏下、子宫脱垂、白带绵绵、胎漏、滑胎等症皆为首选之药。

对气血两虚之闭经,月经过少等,参芪入四物汤治崩中漏下,补气以生血。

2.党参沙参二参相伍,益气养阴,宜于气阴两虚之不孕症、内异症、崩漏以及流产后、癌症术后放化疗等症。

病后虚羸,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咽干疼痛,舌质暗红,苔干少津者。

3.党参丹参党参益气,丹参活血,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活,宜于气虚血瘀之痛经、经闭、月经过少等症,气血两虚兼有瘀滞者,再配当归、川芎。

丹参且能凉血安神,两药合用,又适于血虚血热,心烦不寐等症。

4.当归熟地当归乃补血调经要药;熟地乃治阴亏血虚之主药,两药相伍,通守兼备,是妇科阴血亏虚之血枯、血燥之侍品。

5.当归白芍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静而敛阴,为血中阴药,两药合用,动静结合,养血理血,对血虚而瘀之证有效。

6.熟地白芍熟地基温入肾,白芍酸养入肝,肝肾并补,滋水涵木,宜于肝肾阴虚之诸症。

7.熟地砂仁熟地腻膈,久服滞脾碍胃;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且引气归肾。

砂仁(或用砂仁壳)配熟地,既可防熟地滋腻之弊,又可引熟地入肾。

8.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补中有通,通补结合,治血虚经闭、经少者必用,用量宜大,多至20~30g。

也用于慢性盆腔炎症、输卵管通而欠畅之不孕症,有疏通血脉之功。

9.生地白芍甘酸化阴,甘寒生津,养阴清热,柔肝敛阴,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内盛之经行先期、月经过多、经行烦中、妊娠恶阻、排卵期出血等,常配淡芩加强清肝之功。

10.生地熟地生地养阴凉血,熟地补血滋阴,凡肝肾不足、阴血亏虚而兼虚热之月经失调、不孕症、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运用。

11.生地玄参生地甘苦而守,滋阴降火;玄参咸寒,养阴降火,解毒软坚,两药合用,适于阴虚炎旺,虚热上浮,或兼有(疒徵)结之症,如癌症放化疗后、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等。

脉学歌诀之令狐文艳创作

脉学歌诀之令狐文艳创作

脉学歌诀令狐文艳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妇科学》 > 第十二章产后病令狐文艳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方剂学》方解(图表)之令狐文艳创作

《方剂学》方解(图表)之令狐文艳创作

绪言令狐文艳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妇科专科技术操作并发症之令狐文艳创作

妇科专科技术操作并发症之令狐文艳创作

目录令狐文艳第二部分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专科篇)第十二章妇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第一节阴道灌洗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第二节阴道或宫颈上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第三节 PP粉坐浴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第四节会阴伤口理疗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第五节会阴湿热敷(MgSO4湿热敷)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修改部分:红色字体为增添字绿色字体为已删除字原小点符号“1、”改为“1.”,比如:“1、发生原因”改为“1.发生原因”第十一章妇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第一节阴道灌洗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阴道灌洗是用消毒液对阴道部位进行清洗的技术,通过阴道灌洗可使阴道和宫颈保持清洁,避免当子宫切除过程中因阴道与盆腔相通时,细菌和病原体进入盆腔引起感染,减少术后阴道残端炎症而引起的感染。

(一)虚脱1.发生原因(1)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

(2)患者对操作配合的体位及妇检床感到恐惧。

2.临床表现:轻者可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与处理(1)灌洗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

(2)操作前告知患者排空膀胱,减轻其不舒适感。

(3)操作者动作轻柔,避免对阴道粘膜的损伤。

(4)灌注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灌洗。

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等,症状可逐渐缓解。

(二)阴道出血1.发生原因(1)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

(2)操作前阴道窥器未润滑,操作动作欠轻柔。

(3)操作中病人紧张,不配合。

一次性阴道窥器质量差。

2.临床表现:病人感觉阴部不适、阴道出血。

3.预防与处理(1)全面评估病人,做好解释说明,取得病人的充分合作。

(2)操作前严格检查一次性物品的质量。

(3)按要求正确使用窥器,放置前充分润滑前端,减少刺激。

正确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之令狐文艳创作

正确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之令狐文艳创作

MEWS评分应用意识、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和体温5项生理指标为参数,每个参数0-3分,总分15分。

即用患者资料对照评分标准参数,获取患者 MEWS每个单项参数所得分值,各项参数得分和为总分,评价患者病情的潜在危险性。

MEWS 分值越高,提示该患者的潜在病情越重,需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令狐文艳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急诊科及各护理单元:
评分0-3分,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评分4-5分,注意观察病人,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
评分6-8分,立即上报医生,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给予紧急处理,并完善记录;
评分≥9分,立即抢救,收入ICU。

根据病人病情变化随时评估,随时调整评分,给予相应处理方法。

表格式中医问诊单之令狐文艳创作

表格式中医问诊单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问诊单
令狐文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
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
尤必问月经,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
疹全占验。

填表日期:
提示:
1、凡是分泌物(包括汗液,尿,痰,脓,涕,月经,白带等)填上其颜色,质(稀与稠,粘与否),量(多,少),气味。

2、疼痛性质包括:胀痛,刺痛,酸痛,沉重痛,牵掣痛,麻痛,放射痛,灼痛,冷痛,热痛,走窜痛,隐隐作痛,
绞痛,疼痛得热缓解,得冷缓解等
3、如果不是面诊,最好提供面部及舌头的照片,和其他疾患部位的照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阴煎
湿热瘀毒
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
十四、绝经妇女骨质疏松
肾精亏虚
补肾填精髓
左归丸
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补肾强筋
知柏地黄丸
阴阳两虚
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二仙汤
脾肾两虚
益肾健脾
大补元煎
带下病
脾虚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肾阳虚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
阴虚夹湿
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知柏地黄丸
湿热下注
血瘀
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痰湿中阻
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
5经行发热
肝肾阴虚
滋阴清热、育阴清热
蒿芩地丹四物汤
气血虚弱
补益气血、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
化瘀清热
血府逐瘀汤
6经行身痛
血虚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
血瘀
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趁痛散
7经行吐衄
肝经郁火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
滋阴养肺
化痰燥湿,理气调经
芎归二陈汤/苍附导痰丸
血瘀
活血化瘀养血
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六、经期延长
气虚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
血热
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固经丸
血瘀
活血祛瘀、止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桂枝茯苓丸
七、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湿热
清热利湿、固冲止血
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止带方
肝经湿热下注
清肝利湿止带
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盛
清热利湿、疏风化浊
萆薢渗湿汤
一、带下过多
二、带下过少
阳虚内寒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金匮》温经汤
寒凝血瘀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黄芪建中汤/养血和血汤
肾气亏损
补肾益精养血
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湿热瘀阻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银甲丸
十一月经前后诸证
1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
肝肾亏虚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痰湿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肾虚
补肾调经
固阴煎
肝郁
疏肝解郁调经
逍遥散
肝郁肾虚
补肾疏肝调经
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气虚
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安冲汤
血热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
血瘀
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加味
五、月经过少
肾虚
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血虚
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小营煎
痰湿
清肝止淋汤
血瘀
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脾气虚
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归脾汤
八、闭经
肾气亏损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菟丝子
肝肾虚损
补益肝肾、养血通经
归肾丸
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
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四君子汤和苍附导痰丸
寒凝血瘀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月经病
令狐文艳
一、月经先期
阳盛实热
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肝郁血热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阴虚血热
滋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脾气虚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二、月经后期
血虚
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血寒
虚寒
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贵要略》
实寒
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艾附暖宫汤
气滞
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
胃虚痰滞
健脾祛痰、活血止痛
四物汤合二陈汤
2经行泄泻
脾虚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
肾虚
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
3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
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苓桂术甘汤合肾气丸
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物汤加泽兰益母草
4经行头痛
血虚
养血益气
八珍汤酌加枸杞何首乌
肝火
清热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顺经汤
8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汤/上下相资汤
胃热熏蒸
清胃泻热
凉膈散
9经行风疹块
血虚
养血祛风
当归饮子
风热
疏风清热
消风散
10经行情志异常
肝经郁热
清肝泻热、解郁安神
丹栀逍遥散
痰火上扰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生铁落饮
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
11经行感冒
风寒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荆穗四物汤
温经汤《妇人》
九、崩漏
血热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清热固经汤
肾阳虚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右归丸
肾阴虚
滋阴பைடு நூலகம்肾、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
脾虚
补气摄血、固冲止血
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血瘀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肾气虚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
十、痛经
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风热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桑菊饮
邪入少阳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
肾阴虚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饮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板
肾阳虚
温肾扶阳
右归丸
肾阴阳俱虚
阴阳双补
二仙汤合二至丸
十三、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
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安老汤
肾阴虚
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知柏地黄丸
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易黄汤
血热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