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21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人教部编版)

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同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一、课前导读图片导入1.出示戴嵩画牛情境图,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上将的是谁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根据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试着理解课题。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4.了解戴嵩。
(1)生交流自己对戴嵩的了解。
(2)教师补充资料。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5.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 三黑和土地》教案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材分析】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现代诗,现代诗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在这个单元前几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来领悟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已知: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方法。
未知: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且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诗中三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提供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大意。
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明确诗歌写了三黑的哪些事情,让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2.通过诗歌的表现特点,体会解放后翻身农民的鲜明形象,进一步认识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
3.通过学习课文,能建立起对土地的新认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的农民形象,进一步体会人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音频资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大脑运动操师:同学们,你做好上课准备了吗?请你看看要求。
上课准备上课前,心安静。
书桌净,用品齐。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1课

总第课时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2)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3)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4)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提高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爱护动物的良好品质,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美好,珍惜每一天。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同时,我还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T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鹑鹄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养麦耙地痒抓抓踵坏闺女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4.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养麦,等到丰收)(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葬麦种到地里,听到蛔蛔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蛔蛔和童年展望未来)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鞋匠的儿子》优秀教学案例

4.结合课文内容,教师举例说明鞋匠精神的内涵,如敬业、勤奋、乐观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鞋匠、儿子、总统等,讨论课文内容,探究鞋匠精神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老肯尼迪为什么教导儿子要关爱他人?”,“鞋匠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等。
2.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问题解答: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答案,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鞋匠精神的伟大,学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并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造性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感悟鞋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的融入:本案例背景以人物通讯的形式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肯尼迪的父亲——老肯尼迪的一生,通过讲述老肯尼迪的故事,彰显了鞋匠精神,充满了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感悟鞋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融入。
4.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本案例背景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课文内容、人物背景、鞋匠精神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人物背景,感悟鞋匠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语文素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鹿和狼的故事》优秀教学案例

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态观念,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创新等方法,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认为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引导学生从个人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总结鹿和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大自然的和谐与生态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小故事情节。
3.讲解鹿和狼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让学生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4.结合课文,讲授一些生态保护和环保意识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能准确地理解其意义。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鹿和狼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
4.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划出文章中你认为重要的词语(课后题目中的词语在必划之列),查字典弄明白 预 含义,并分别造一个句子。 习 3.给文章列出详细的提纲,并图示段落之间关系,每段不超过一句话。 设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计 5.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导学策略
课 堂 调 整
教学内 21 、鞋匠的儿子 容
1、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 教 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学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目 3、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 标 林肯伟大的胸怀,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醇厚”感。 教 学 1、通过感悟林肯的演讲辞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重点) 重 2、以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态度的变化反衬出林肯高大的人物形象。(难点) 难 点 教 学 资 源 1.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ppt,视频)。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电视屏幕。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走近林肯,了解林肯的生平。 1.让我们一起来写林肯的名字。 2.出示林肯的生平,了解林肯的不朽功勋。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了吗?或者说你能来谈林肯给你的感受 了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 (设计意图:学生不了解林肯,就很难真正地走进课文,去体会林肯在面 对批评、讪笑、诽谤时的自信与潇洒) 二、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1.同样令人叹服的是,林肯是一位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鞋匠的儿子。 在你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 2.请你自读课文,读完后来告诉大家,在参议员们看来,鞋匠又是个怎 样的职业? 3.交流: 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们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 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1)理解“尴尬”:通常情况下,怎样的时候是尴尬的时候? (2)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怎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 (设计意图:1、整体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在整体读 的基础上,通过对“尴尬”一词的理解来达到让学生感受当时气氛的目的。) 三、细读课文第三四节,直面“傲慢”与“羞辱”。 1.读第三小节。看谁能读出这一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 还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来? (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致林肯 于死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板书:林肯)
林肯他是——鞋匠的儿子。齐读课题。 二、学生简介林肯的生平事迹。 学生:这位就是宽宏大度、真诚、谦逊、仁的林肯总统,这位鞋匠的 儿子正是在对手的歧视、羞辱、打击中,奋力以求,,作出了伟大的成就, 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林肯。出示林肯图片。学生: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后不久,爆发了南北战争,在四年战争中,他亲自指挥作战,领导人民同南 方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地推 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林肯被南方奴隶主派的凶手 杀害了,但是林肯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目中。 三、朗读感悟。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正因为这样,于是在林肯 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自读课文第二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指名回答。 2.自读这个参议员的话,边读边思考: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 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一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还从中 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来?(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 此抬不起头、致林肯于死地) 3.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 么会大笑起来?(板书:大笑) 自读第三段第一句话。 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 哈哈大笑, 这笑声充满了快意。听着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4.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作出回击的?用笔划 出他当时说的话。出示林肯的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 过世了。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5.请小朋友在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想:如果将句中的红色字“非常”、 “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带红色字的这句话和不带 红色字的这句话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读好后,可以小组讨论一
2.你认为这种种意味都集中于这句话的哪一个词上?你能听出来吗?
3.这句话读的指导。4、然而不仅仅是一个参议员,所有的参议员都参与 了这个羞辱新总统的行动。他们个个大笑起来,开怀不已,这笑声充满了快 意,听着这样的笑声,你真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参议员话中的含义,学会从中读出言外之意; 2.明白当时林肯的处境,从而为学习辩论性文章树立一种有效的解读范式) 四、在感情的朗读林肯的话,从林肯的话中体会林肯伟大的心灵。 1.在《晏子使楚》中,面对侮辱诽谤,晏子巧妙反击;在《狼和小羊》 中,面对挑起事端,小羊据理力争;我们同样可以看下面这个故事: 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外国奶妈的奶水而受 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朗宁机智地回击说:“你是喝牛 奶长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林肯与参议员辩论的方式与朗宁一样吗? 2.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林肯独特的的辩论吗?进行读的指导。 3.文章里并没有说林肯当时说话的神情如何?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拓展:这一场辩论给你以什么启示呢?给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启示又 是什么? (设计意图:1、逼近文章的主题;2、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后记: 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 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 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 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 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