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1课《伯牙鼓琴》(最新)

合集下载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500字《伯牙鼓琴》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描写了中国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他的好友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才华。

下面为大家介绍《伯牙鼓琴》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伯牙好弹琴,闻钟子期琴音。

遂至楚阳江边岸,遥看钟子期在焉。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

伯牙*神游琴技动华夏,曲调凄凉酸而切。

钟子期剑指空中,右手按胸苦吟唱。

此谱珍而稀,惜不没于劲松节。

君何不学此调,两岸瞻看青山灭?【译文】伯牙善于弹琴,听到钟子期的琴音。

于是他来到楚阳江边,遥看钟子期在那里。

伯牙微笑着摇动琴弦,钟子期拔剑前来迎接。

伯牙的琴技奇妙精湛,音乐曲调凄凉而淋漓。

钟子期指着空中挥舞剑,右手按住胸口苦苦吟唱。

这首曲谱珍贵而稀有,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

先生你为何不学习这曲子,让两岸的山峰都俯首静听?【赏析】《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位音乐家的友情和才华。

这个故事以琴音为线索,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友情的珍贵。

整个故事贯穿一种怀旧的情怀,通过描绘伯牙听到钟子期的琴音后追寻的过程,表达了伯牙对好友的思念和对美好音乐的追求。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这两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两位音乐家的心境。

伯牙的琴技神奇,钟子期的剑舞动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了音乐和舞蹈的协调。

最后故事以钟子期激励伯牙学习自己的曲调为结尾,寓意着真正的友情是彼此的学习和帮助。

钟子期指出伯牙也能够将自己的琴技发挥得更好,这句话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的赞赏和鼓励,也暗示了艺术家需要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伯牙鼓琴》通过琴音将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传递出来,表达了对友情和音乐的珍视。

它告诉我们,友情需要用心经营,艺术需要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加美好的声音和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部编版
《吕氏春秋·本味》
3/9
二、赏析 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4/9
二、赏析 1、伯牙的琴艺如何?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5/9
二、赏析 比较阅读:
鼓琴善哉乎!若巍巍乎太山。 鼓琴善哉乎!若汤汤乎流水。
6/9
2、为什么只有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方(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伯牙)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身体健康,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莎士比亚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 ,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成功之前我们要做应该做的事情,成功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 无所求则无所获。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人间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 动则生,静则乐。 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
7/9
3、伯牙如何对待知音的?难道不能再觅一个知音吗? 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9

三、总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9/9
谢 谢!
詹看
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尽可能的开心地活每一天,就好比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景转而心不转。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愉悦的表情面对命运。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说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说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2伯牙鼓琴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2伯牙鼓琴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读准字音和节奏
课文赏析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课文赏析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 “峨峨”:高。 “兮”;啊。 “若”:好像。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
解题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 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人物简介
伯牙: 名瑞,伯牙是他的字,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 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 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 “琴仙”。
朗读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 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课文赏析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谓”:觉得。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破琴”:把琴摔碎。 “复”:再,重新。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伯牙鼓琴》 讲的就是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
的由来。后来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 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知音文化资料卡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 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 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伯牙鼓琴》ppt示范课件(26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伯牙鼓琴》ppt示范课件(26页)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正 确地进 行化简 比和求 比值, 知道比 与分数 ,比与 除法的 关系, 会解答 按比例 分配的 应用题 。重点 :一个 数除以 分数的 意义及 计算方 法。已 知一个 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 推导一 个数除 以分数 的计算 法则。 理解分 数除法 应用题 的数量 关系。
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鼓琴,为谁而鼓? 鼓得如何?
锺子期
善哉
7.下图表 示“宝 塔”, 它们的 层数不 同,但 都是由 一样大 小的小 三角形 摆成的 。仔细 观察, 第6个宝 塔的最 底层有 ( )个 小三角 形,整 个6层 “宝塔 ”包含 了( ) 个小三 角形。 二、我 会选。 (12分 ) 1.观察下面的图形,想一想,第8个图 形有( )个黑点。2.周日早晨,妈妈送张浩到离 家1000 m的少年宫,用时20分钟。 妈妈到 了少年 宫后直 接返回 家里, 还是用 了20分 钟。张 浩在少 年宫玩 了20分 钟的乒乓球,然后张浩跑步回家,用 了15分 钟。下 图中, 正确描 述张浩 离家时 间和离 家距离 关系的 是( )。
初读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 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
(1)这个班有( )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2)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喜欢乒 乓球的 人数少 ( )%5.如图是光明小学图书馆的故事 书、科 技书和 连环画 三类图 书统计 图。已 知这三类图书共有18000本,看图回答 下面问 题:( 1)这 是( )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书最多。(2)故事书有( )本,科技书有( )本,连环画有( )本。(3)连环画的本 数是科技书的( )%。6.一个节水型水龙头比普通水龙头 一天节 约用水 540L, 照这样 计算, 一个节 水型水 龙头一 个月( 按30天 计算) 节水( )L。

部编版小学语文《伯牙鼓琴》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伯牙鼓琴》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伯牙鼓琴》课文原文及赏析
《伯牙鼓琴》课文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赏析:
《伯牙鼓琴》是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古代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锺子期的故事。

课文首先描述了伯牙鼓琴的场景,锺子期在一旁聆听。

伯牙弹奏的琴声中蕴含着对太山的向往和敬仰,锺子期立刻领悟并赞美道:“你的琴声雄壮有力,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一样。

”不久,伯牙的琴声又转为描绘流水的意境,锺子期再次准确地捕捉到并赞叹:“你的琴声流畅悠扬,就像那滔滔的流水一般。


然而,当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感到无比的悲痛和失落,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像锺子期这样能深刻理解他音乐的人了。

于是,他决定砸碎琴,剪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这篇课文通过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传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伯牙的琴声只有在锺子期的理解和欣赏下,才能真正展现其艺术魅力。

同时,也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理解和欣赏对于艺术价值的重要意义。

此外,课文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琴声所表达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总的来说,《伯牙鼓琴》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也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21:文言文《伯牙鼓琴》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21:文言文《伯牙鼓琴》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部编六上语文21:文言文《伯牙鼓琴》知识点+图文详解《伯牙鼓琴》知识点课文主题:《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注解]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知识点生字组词: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课后习题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伯牙鼓琴》知识点课文主题:《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注解]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知识点课文主题:《书戴嵩画牛》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杜处士珍藏的戴嵩《斗牛图》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