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交通出行
01
航空运输
气压带和风带对飞机航行的时间和路线有直接影响。航空公司需要了解
这些因素,以制定安全、高效的飞行计划。
02
海上运输
在海上,风是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了解风带的特点对于船舶航行和货物
运输至关重要。
03
公路和铁路运输
在长途运输中,天气条件(如风暴)可能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和
安全性。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活动有助于预测这些天气事件并采取相应
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灾害对人类 生命财产的损失。
指导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护生态 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其研究成 果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的预防措施。
06
未来研究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数据获取的局限性
目前的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数据 缺失或不足,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模型预测的精度
现有的气象模型在预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 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非线性过程的理解不足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目前的研究 对其理解仍不够深入。
未来研究方向
1 2 3
增强观测能力
通过建设更多的气象观测站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
改进模型预测
研发更精确的气象模型,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变 化的预测能力,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 更可靠的依据。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
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为热力原因,如赤道低 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
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为动力原因。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 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辐散下沉,气压升高,如副热带高气压
[规律方法]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 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 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
答案:(1)终年高温,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的季节变化大,一年内有明显的旱、 雨两季。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热带季风的主要原因。冬
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偏北风, 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夏季,太阳直射点北
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
解析:阅读图甲,根据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归纳出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 的主要原因。由于季风的影响,印度的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
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形成
旱灾;有的年份西南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或风力太强,雨水就过 多,容易造成涝灾。
第三讲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移动 (1)原因: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 [灵犀一点] 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多少的影响 (1)降水较多的气压带、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气压带和风带》-完整版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完整版课件

(二)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气候
1.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0之间):赤道 低压带控制;
(2)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 间大陆内部或西岸):主要是受副高控制;
2、受单一的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度至60度大陆 的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7、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形成的气候:高 原和高山气候。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 大气环流
离海远近 地形
植被覆盖率 洋流
气温 气 候 成 因
降 水
注意:各气候因子是相
蓝本P46 互关联的,共同影响气
候的形成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北部冬季
漫长,多冰雪。 纬度位置
(2)两极地区降水稀少。 气压带、风带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
较湿润。 海陆位置
(4)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地形
(5)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是终年不冻港。
北大西洋暖流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气温:
下面是不同地区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观
四、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夏季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低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低压
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0° 赤道低压带
盛行西风带
相互碰 撞抬升
90°S
寒冷堆 积下沉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2.三圈环流
4)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N
1)形成条件(假设)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 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传(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S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2)成因: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 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北纬30度上空
①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原因)
南风 赤道上空
形成副热带高压
③东北信风带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赤道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 上空偏转成西 风,气流无法 北上在此堆积 (动力不足)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三圈环流 2)中纬环流
①盛行西风带
②副极地低压带
被 迫
(动力原因)
下 沉
极 锋
被迫 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冷气团 北纬6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纬3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风速的分布情况。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天气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对于环境和农业的影响。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分布带状区域。

由于地球自转、光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在不同纬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1.低气压带: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也就是0纬度附近,称为赤道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阳光照射较为直接,导致空气被加热,产生热浮力,使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

低气压带是常年的热带气旋活动区,伴随着阵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2.高气压带:高气压带位于地球的30°纬度左右和60°纬度左右,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

这些地区的空气下沉,导致气压升高。

高气压带是干燥的区域,通常没有降水,形成了沙漠和荒漠。

3.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地球的极地地区,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小,因此地表和空气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导致气温低并形成低气压带。

这个地区的天气通常寒冷、刮风且多云,降水量很小。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环流运动带状区域。

气压带和风带是相互关联的,气压带的存在影响着风的形成和方向。

1.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形成了称为赤道低压带的风带。

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高度低,空气上升,形成了一股从南向北的上升气流。

这股气流被称为赤道东风,它主要影响赤道附近的热带和地区。

2.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的气流在上升后分裂为两股,一股朝北、一股朝南。

这两股气流在30°纬度左右降落到地表形成高气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在南半球,这个风带被称为南风带,而在北半球,则被称为北风带。

这两个风带主要影响副热带地区。

3.副极地辐合带:在副极地高压带降落到地表之后,形成了一股从北向南的下沉气流。

这股气流与来自赤道的南风带相汇合,使空气被迫上升,并形成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辐合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北极
北极
探究活动
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不存在地转 偏向力),太 阳直射点不移 动(直射赤 道),结果在 赤道与极地间 存在怎样的热 力环流?
赤道
赤道
南极
大家看法
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 流是否能够维持?
不能。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 地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因此 单圈环流 是不存在的。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哪?
(1)热带雨林气候
位置 主要分布
气候特点 成因
赤道及其附近南北纬10°之间 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 岛 终年高温多雨 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对流雨
0° 赤道低压带
3、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地带性分布)
西 洋
亚 欧 大 陆 平

一月:陆地T低→冷高压 七月:陆地T高→热低压
切断 切断
一 月
30°N
2、形成 过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N
大 西 洋
亚 欧 大 陆
亚速尔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高压
3、 分布 规律
太 平 洋
七 月
夏威夷 30°N 高压
北美 大陆
亚洲 大陆
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动力→暖 赤道低压——热力→热 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压——动力→冷 信 风、东风:较高纬→较低纬 …升温→干 风带 西风: 较低纬→较高纬 …降温→湿 气流↑ →湿 气流↓ →干
所以,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影响各地的降水。因此,判断 各地气候的干湿状况,主要是依据其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①亚洲 ④亚洲
②阿留申低压
⑤夏威夷高压
⑥亚速尔高压
一、选择题 1.大气环流的成因、特性及其作用表述正确的有 ( ①全球性 ②有规律性 ③长时期平均状态 )
④大气不断
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A.①②③⑤ C.①③④
答案 D
⑤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B.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由简单到复杂, “ 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 是地理学 习的一般思路,据此回答 2- 3 题。 2.从赤道与极地之间单一经向环流形成,直到近地面气压 中心的形成因素表述错误的是( )
【提示】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 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而南半球几乎被物理性质 均一的海洋所占据,陆地面积狭小,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不如北半 球显著,故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自 我 校 对 一、 1.①全球性 射 ④热量差异 有规律 ②长时期 平均状态 ③太阳辐 受
(1) 图 中 ② 气 压 带 或 风 带 的 气 流 运 动 方 向 和 性 质 分 别 为 ( ) A.下沉 干燥 C.流向低纬 干燥 B.上升 湿润 D.流向高纬 湿润 )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南半球 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
⑤运动 ③a
交换 d
2.①均匀 ④b
②高低纬之间
热不均 压带
地转偏向力
e ⑤c f
3.①赤道低气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④偏北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偏南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东北信风带 变化
③季节
南北移动
二、 1.①陆地面积 ( 蒙古 — 西伯利亚 ) 高压 (印度 )低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西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极蒙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亚欧大陆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夏威夷 30°N
高压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位 影响气 时 被切断的 气压中心的变化
置 压分布 间 气压带
的因素
亚欧大陆 太平洋

1月 副极地低
半 海陆热
压带
冷高压

力性质 的差异
7月
副热带
高压带 热低压
保留副极 地低压带
保留副热 带高压带
南 半 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球 占绝对优势
状,因为 海洋 面积
亚热带(冬温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
亚寒带(冬长寒,夏暖短) 寒带长冬无夏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 2、气压带、风带:是形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气 环 流 3、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属性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
空 水汽受热难以凝结,
气 下
气候比较干燥

高气压 地面
30°N
气温愈来愈低, 水汽易凝结降水。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
湿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
干燥
信风带
高纬度 低纬度 干燥
空气流动过程中, 气温愈来愈高,水 汽难以凝结。
信风对大陆东岸
/
湿润
海陆
信风对大陆西岸 冬季风 夏季风
/ 陆海 海陆
干燥 干燥 湿润
陆海
/ /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3、东亚季风
3、季风
风向 源地
东亚季风
一月
七月
西北风 东南风
高纬亚 副热带 欧大陆 太平洋
南亚季风
一月
七月
东北风 西南风
亚欧大陆 赤道附近 印度洋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干燥
多雨
成因 分布
海陆热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性质差异
亚洲的东部(我国东 部、日本、朝鲜)
海陆热力 气压带风带 性质差异 的季节移动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海拔最高点是
海拔8844.43
米的珠穆朗玛
峰。世界陆地

海拔最低点是

亚洲西部的死

海,它是世界

最低的湖泊,

湖面海拔-416
米。全世界海
拔最低的地方
是马里亚纳海
沟,其海拔为
马纬度和贸易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 了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
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北极
冷 极地高气压带 热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
南极
----单圈环流
赤道
极在 之理 间想 存状 在态 的下 热, 力地 环球 流赤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信风带
南半球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北半球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性质
冷干(高纬吹 向低纬)
温湿(低纬吹 向高纬)
干燥(高纬吹 向低纬)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北半球)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分布: 南北纬10°之间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盛行上升气流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 全年高温多雨
注意:全年二字不可少
1)热带雨林气候的典型分布地区: 2)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地区:
刚果盆地
马来群岛
亚马孙平原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 南北纬40°—60° 之间的大陆西岸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 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空 气候比较湿润
气 上 升
低气压 地面
60°N
0°N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
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
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流流向 干湿属性
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
湿润 空气流动过程中,
西风带
低纬度 高纬度 湿润
道 和 两
2.假设地表均匀,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信
风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气压带
极地高气 压带
分布
南北纬90 度附近
成因 热力原因
副极地低 南北纬60 动力原因 气压带 度左右
副热带高 南北纬30 动力原因 气压带 度附近
赤道低气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压
特性 冷高压
气流 性质 下沉 冷干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11034米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亚洲南部(印度和 我国西南一带)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是形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五类热量型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寒带长冬无夏 亚寒带(冬长寒,夏暖短)
温带(冬冷夏热)
亚热带(冬温夏热)
终年高温 热带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 全年温和多雨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
欧洲大西洋沿岸 (西欧)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
西欧地区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 生长多汁牧草发展乳畜业
新西兰南北岛和澳大利 亚的塔斯马尼亚岛

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马纬度和贸易风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只能 借助风力在海洋上 航行。航海家发现 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无法航行, 帆船上装载的马匹,因草料和淡水缺 乏,而相继死掉,只能投到海里喂鱼。 他们还发现在5-25°纬度风向常年不变, 海员们称它为信风。后来 人们把无风 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有风的5-25° 纬度的信风为“贸易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