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介绍归纳.doc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2 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冀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2 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冀教版教材基本情况本说课涉及的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2.2.2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章节。
在该章节中,学生们将学习到如何计算数的倍数以及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倍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数的倍数的方法。
3.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4.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的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将概念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提问开头的问题:“如果我们有两个数,我们如何找到这两个数的共同倍数?”2. 引入新知识(10分钟)首先,老师要介绍数的倍数的概念。
请同学们按照题目和例子,一起读一遍梁老师给你的课文,注意思考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梁老师慢慢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对某个数进行某个简单的计算时,我们通常会采用这个数的倍数来进行计算。
”然后,老师要让学生们来进行数的倍数的计算,并跟随老师一起读一遍数的倍数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3. 巩固新知识(20分钟)接下来,老师要让学生们来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老师说:“如果我们有两个数,我们想要找到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应怎么办呢?请听我来详细地讲解。
”首先,我们可以列出这两个数的倍数列表,然后找到两个数共同拥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老师还将通过示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
4. 总结反思(10 分钟)最后,老师要让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来进行总结反思:1.什么是数的倍数?请举个例子。
2.如何计算最小公倍数?请举个例子。
老师可以选择对正确的回答进行表扬,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下节课的预告。
课后作业1.让学生们自己编写一个数字,找出它的前五个倍数,例如:4的前五个倍数是?(4,8,12,16,20)。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021整理)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图形的运动(二)一、轴对称图形①1.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用折纸的办法判断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和圆有几条对称轴。
②3.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将轴对称图形沿其对称轴对折后,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③(1)确定已知图形的关键点。
(2)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端描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已知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称点,即可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④1.平移: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的运动。
2.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另一个图形,先看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相同,再看两个图形的方向是否一致。
①要点提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②易错题:判断:正方形中的两条对称轴是正方形的对角线。
( )错因分析:对称轴是直线,而正方形的对角线是线段。
正确答案:✕③重点提示:一般情况下,图形的关键点是线段的各个端点。
④要点提示:物体或图形平移后,本身的大小、形状和方向都不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改变。
3.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另一个图形的方法。
⑤(1)确定平移的方向。
(2)确定平移的方格数,即对应点或对应线段之间的方格数。
4.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找出图形的关键点(关键线段)。
⑥(2)以关键点(关键线段)为参照点,数出平移的方格数,按平移方向描出各对应点(对应线段)。
(3)把各对应点(对应线段)按原图形的形状连接起来。
三、旋转⑦1.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的运动。
2.旋转的特征:物体在旋转过程中,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3.旋转的方向:物体的旋转方向和表针的转动方向一致,叫做顺时针旋转;物体的旋转方向和表针的转动方向相反,叫做逆时针旋转。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整理er

描述方向
1、让学生看18页的含有角度的示意图,让学生用角度描述出站口、托运处在花坛的什么方向?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描述方法的机会。
2、看19页示意图,鼓励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的方向。
练一练
第1题:指导学生先用量角器测量出每个同学家玉栋、南、西、北构成的角各是多少度,然后再填空。(二)认识简单路线图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教学难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教学用具: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算式
1.师生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负数充满好奇心,感受借助直观模型理解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生汇报:我赢2次,输2次……板书(2 2)
3、展示学生记录材料
4、师生共同交流比较,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人们为了记录方便,在数学中就规定了这种符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板书:十、一)5、认识正、负数。
让全体同学根据大家的交流情况和自己的回忆把本课的知识点记录在书中空白处。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负数
3℃读作:零下3摄氏度
相差3℃
相差6℃0℃读作:零摄氏度
相差3℃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4单元 分数乘法 1-2 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 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思路相同,也用乘法计算。 2.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样,都是 用分子乘整数,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五(1)班举办“我爱祖国”作品展览,共收到45件
作品。其中,绘画作品占
2 5
,赞美祖国的文章占
1 3
,各种图片占 145。三种作品各有多少件?
(3)买
1 2
千克,
2 5
千克草莓各付多少元?
5元 ?元
5元 ?元
1 2
2 5
(3)
5元 ?元
5元 ?元
1
2
2
5
答:买就观 所12,是察 以12买求5线×千5段12元12克图千的表可草克示知5草2莓555:是莓应元××①多应的付2512少付12212。的.==千5是钱元克1525多应0,是少==是1买。千522元②.克255(的元同的(千元一理)一克半),半草,5,×即莓即525应1元的千付的意克2义的12元,。
(2)买3千克草莓应付多少元?
(3)买
1 2
千克,
2 5
千克草莓
各应付多少元?
每千克 草莓5元。
已知草莓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求的是总价。 即:单价×数量=总价。
(1)买2千克草莓
(2)买3千克草莓
应付多少元?
应付多少元?
5×2=10(元)
5×3=15(元)
答:买2千克草莓应付10元。
答:买3千克草莓应付15元。
(1) 求有多少件
绘画作品
就的是52求是4多5件少
45×
2 5
(2) 求赞美祖国的
文章有多少件
就的是31求是4多5件少
45×
小学数学冀教版五年级下1.1认识轴对称图形课件(共19张)

探究新知
拿一面小镜子放在轴对称的图形或物体上,看看放在什么 位置,从镜子中看到的影像正好是图形或物体的一半。
对称
镜子边所在的 直线是对称轴。
镜面对称
1
视察下面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折纸 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小组活动: 1.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用折纸的方法判断每个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有4条对称轴
有3条对称轴 有1条对称轴
有2条对称轴
不论怎样对折,两边的图形都是完全重合的。 有无数条对称轴
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能 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练一练
(教材P2 T1)
1.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如“甲”“王”等。
请你写出10个这样的字。
口古中日干田土丰早品
(答案不唯一)
(教材P3 T2)
2.把镜子放在图片上适当的位置,使镜子里分别出 现图形的一半。
把镜子放在对称轴的位置,镜子里就会出现图形的另一半。
(教材P3 T3)
3. 找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画出来。
(教材P3 T4)
4.(1)将一张正方形彩纸对折、再对折(如下图),任 意选一个位置打一个圆孔。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在对折的正方形纸的任何位置打孔,打出的孔都是两两对称的。
(2)画出下面各图形的对称轴。
5.动手剪纸花。
(教材P3 T5)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本课时的相关习题。
义务教育冀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 图形的运动(二)
第1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
情境导入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方程教材教法-word文档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方程教材教法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方程教材教法第三单元方程“方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无论是原《大纲》还是《数学课程标准》,方程的内容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大纲》提出的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
简易方程(ax±b=c,ax±bx=c)。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要求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标准内容是:(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虽然都是三条,但两者在具体的要求和内含上有所不同。
首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主要是考虑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符号化的重要内容,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是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
借助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渗透初步的数学建模的思想。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不再单纯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而是强调“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突出了方程的数学模型思想。
让学生在用方程表示具体等量关系中理解方程的实际意义。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相等)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有关的概念和技能,如方程的等价性、方程解的讨论、方程的解法等。
历来被看作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重视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机械的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更有甚者,把问题进行分类,并就某一类问题提供主要的等量关系和解题套路。
如,行程问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等,这样的教学缺乏探索性、研究性和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更没有经历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单元知识要点总结一、绪论五年级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个阶段学生将接触到更加复杂和深奥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单元的知识要点,本文将对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单元知识要点进行总结。
通过梳理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学期的学习重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本文还将提供必要的解析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总体内容。
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数与代数展开,涵盖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点。
学生们将复习并巩固整数的基本性质,如整数的定义、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等。
还将引入小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小数的读写、意义、大小比较以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数应用问题。
此单元的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为学生们后续学习分数、比例等复杂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单元内部,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观念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素养。
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
通过这一体系的学习,学生们将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2. 强调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的知识要点总结在数学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总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总结知识要点是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的关键步骤。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梳理本单元所学的核心概念,还能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
通过对第二单元知识要点的系统总结,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为后续的查漏补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3 最小公倍数 |冀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3 最小公倍数|冀教版一、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第2章第3节——最小公倍数。
那么,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呢?最小公倍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公共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这一节我们要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二、概念最小公倍数,简称最小公倍数,也叫做最小公因数、最小公因数。
在我们学习分数的时候,曾经提到了,分数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倍数。
其实,不光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有最小公倍数。
比如数字3和4,它们的公倍数有6、12、18等等,其中6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求法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出每个数的质因数,然后将它们的公共质因数相乘,再乘上各自剩余的质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比如求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得到10=2×5,12=2×2×3,则10和12的公共质因数是2,各自的剩余质因数分别为5和2×3,因此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2×2×3×5=60。
2.倍数法从两个数中的较大数开始,不断加上其本身,直到找到既能被其中一个数整除,又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最小数,这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比如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8的倍数依次是8、16、24,而6的倍数依次是6、12、18、24,因此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4。
3.公式法若a、b是两个数,则它们的最小公倍数lcm(a,b)为:(a,b) = a×b / gcd(a,b)其中gcd(a,b)表示a、b的最大公约数。
比如计算6和8的最小公倍数,先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gcd(6,8)=2,带入公式可得lcm(6,8)=6×8/2=24。
四、应用最小公倍数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比如:1. 分数的通分分数的通分就是求其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比如分数1/3和2/5通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15,则通分后分数为5/15和6/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教科书(冀教版)辅导讲座(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供义务教育阶段五年级下学期使用的。
为使教师们能够理解教材、使用好教材,下面分三个部分对教材进行简单介绍。
一、主要内容安排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结合气温认识正、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整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
●第三单元——方程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列方程解决一步、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和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
●第四单元——分数乘法分数乘法计算,简单分数乘法问题,认识倒数。
●第六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计算,简单分数除法问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看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体积体积概念,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包括容积)。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第八单元——统计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应用(安排4个活动)●记录天气(一)——结合“生活中的负数”单元设计通过记录10天天气情况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从许多途径都可以获得天气信息,并在记录中了解一些关于天气预报的符号,利用数据进行有关负数的学习。
●包装磁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计通过包装6盒、8盒磁带,探索怎样包装磁带,用的包装纸最少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设计包装箱——结合“体积”单元设计结合香皂装箱问题,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自主设计包装箱解决问题的活动素材,使学生了解数学计算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录天气(二)——结合“统计”单元设计记录15天的天气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有关数据信息,与其他年月同期气温情况比较,培养学生善于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进行画统计图的练习。
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在《大纲》版教材中,小学数学的认数范围只限于正数,如,自然数、正分数、正小数等,负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
《数学标准》将其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负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如,冬天人们每天看的天气预报、包装袋上的容量范围、电梯楼层显示牌上地下室的表示等。
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也经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负数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第二,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生活情景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
第三,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丰富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提出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具体要求。
“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是小于0的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等。
本套教材在小学阶段只认识负整数。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拓展。
他们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叫算术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本套教材,把负数的认识安排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单元,主要考虑有两点。
首先,现实生活中,看电视或收听天气预报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天气变化情况影响开始人类的正常户外活动,这个季节天气还比较冷,天气预报中北方地区气温的最低温度一般在零摄氏度以下,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课程资源,开始新学期的数学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愉快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把单元标题定为“生活中的负数”,一方面是落实课程标准中“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在教材内容的两个方面:第一,学习素材都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而且,学习素材易于师生收集和找寻。
第二,不讲负数概念,不认识负分数、负小数,而是结合具体的零下摄氏度的数字表示认识负整数,利用收入、支出等具体事例突出了对负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用负数表示熟悉的事物,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
共安排5课时,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记录天气(一)”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第1课时,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特别是地理位置比较典型的哈尔滨、北京、昆明、海口等四个城市,冬天这个季节的景物图,并在图片上用天气预报的形式和符号标出春节同一天四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如,春节这一天,哈尔滨是-15℃~-10℃,而海口市是19℃~25℃.然后,把天气预报中的信息整理在统计表中。
另外,在“知识窗”中介绍了零下摄氏度,并在“议一议”中3个问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刚过去春节这一天现实的、真实的数据,让学生把天气预报中的信息整理在统计表中,并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和3℃等表示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读天气预报图。
呈现了有6个城市天气预报的图,提出“请你当预报员”的要求。
先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介绍图中每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情况。
接着,提出了4个关于气温高低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试一试”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把6个城市按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从高到低分别排队,第3个问题,在地图上找到这几个城市的位置,并讨论位置和气温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非常熟悉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天气预报的知识。
教师不要急于引出负数概念。
对零下摄氏度,学生可以读负多少度,不讲负数概念。
如-3℃,可以读负3摄氏度或负3度,但不讲“-3”是负数。
如果学生说到,教师给于肯定和鼓励。
第2课时,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
这节课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温度计,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读温度计上的数据,认识负数。
首先用兔博士的话说明“人们通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呈现了4支显示不同摄氏温度的温度计。
在学生读温度计、交流温度计上的温度表示的实际意义,也就是“-10℃和-5℃”都是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的基础上,介绍负数、负号及负数的读法。
接着告诉学生,以前学习的数,除0以外都是正数。
并说明正数的符号是“+”以及书写整数时,“+”可以省略。
同时指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时,要借助学生对零下摄氏度的实际意义和符号表示,使学生认识并理解负数是比0小的数,是和过去所学的数。
同时,认识到以前学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
但不讲分数、小数也是正数。
如果学生提到,则引导学生把这些书和0比较,得出这些数都比0大,也是正数的结论。
活动二,把温度计上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并认识整数。
首先把学生熟悉的温度计向右侧横放,在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同时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数,发现、了解数的排列特点。
最后,用描述性说明直线上这些数都是整数,进而归纳概括出: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试一试,安排了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大小比较的练习。
教学中,要充分借助温度计这个学生熟悉的事物,尤其是借助把温度计水平放置后,温度计上的刻度符号与数轴上的点、数的“形似”,认识负整数、 0正整数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比较简单整数的大小。
第3课时,进一步认识负数,用负数表示熟悉的事物。
首先通过吐鲁番盆地、楼房地下室层数的表示等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选择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记录消费情况这一学生非常熟悉、又能理解的事例,用一般日记的方式呈现了红红妈妈做的12月份的家庭收支款项,让学生设计一张记录卡并交流。
使学生了解可以用正数表示收入的钱数,用负数表示支出的钱数。
最后,提出“试着算出红红家这个月结余多少钱”的问题。
使学生通过对支出实际意义的理解,进一步认识负数表示“减去”的意思。
最后,教材列举了“前进和后退”“水温上升和水温下降”、“盈利和亏损”等典型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不做总结)。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
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楼房地下室和记录海拔高度是把海平面作为起始刻度的等,帮助学生了解负数和正数是以0为界线而划分的;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收入就是增加,支出就是减去的生活经验,初步感悟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事物。
另外,试算红红家这几个月结余多少钱,不讲负数运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支出”表示的实际意义来计算。
即:支出就是“花了”,应该减去。
第4课时,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选择了两个事例。
事例一,用正负数表示比赛答题的得分。
设计了某班同学利用课外活动举办“兔博士”数学竞赛的事情,给出了答题得分规则(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回答不得分),并用不同表情的脸图呈现了前5道题三个队的答题结果。
提出两个问题:(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个队的答题结果。
(2)当场外裁判,计算三个队的目前得分。
数学比赛和规则是学生所熟悉的,也可能是亲身经历过的,把用“小脸”表示的答题结果转化为用正负数表示,并当裁判汇报比赛结果,这些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愿意做的事情。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验正、负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