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合集下载

浅论《聊斋志异》之悍妇形象 毕业论文

浅论《聊斋志异》之悍妇形象  毕业论文
(二)以虐待婢妾安于其命,所谓上好仁,而下必好义者也。”[7]显然,男人都是希望做妻子的有“后妃之德”的,但妻妾之间是不可能情同姐妹的,她们总是或明或暗的争斗着,反抗着。妻妾之间和平共处只是男性一厢情愿的想法。如《邵九娘》中的金氏,她的悍表现在丈夫买了妾,她就害死小妾,这使得丈夫宁愿一个人住也不愿和她在一起,等到金氏服软俩人才和好如初。金氏虽然许诺再也不阻挡丈夫纳妾,但又暗中阻止媒婆,不让丈夫纳妾。在得知丈夫背着她纳妾后,“于是授美锦,使学制,若严师诲弟子。初犹呵骂,继而鞭楚。柴痛切于心,不能为地。而金之怜爱林尤倍于昔,往往自为汝束,匀铅黄焉。但履跟稍有折痕,则以铁杖击双弯,发少乱则批两颊。林不堪其虐,自经死。”可见她为了得到丈夫的心也曾试图改变,但又实在不愿丈夫被抢走,就把气出在了小妾身上,最终反而失去了丈夫,直到邵九娘的出现才有所好转。正是由于邵九娘表现的不怎么想抢金氏的丈夫,反而劝她们和好才慢慢赢得了金氏的心。但一句“彼薄幸人播恶于众,使我横被口语。其实皆男子不义,诸婢无行,有以激之。汝试念背妻而立家室,此岂复是人矣?”已使我们对当时妇女的生活和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男子往往把一切“罪行”都推在女子身上,使她们身背骂名,却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他们经常只用一句传宗接代为借口就可以去寻花问柳,却不在乎女性怎样想,这样做显然会惹恼女子,使她们心灰意冷。“一夜夫妇少有反唇,晓妆犹含盛怒。女捧镜,镜堕,破之。妻益恚,握发裂眦。女惧,长跪哀免。怒不解,鞭之至数十。”“妻烧赤铁烙女面欲毁其容,婢媪皆为之不平。每号痛一声,则家人皆哭,愿代受死。妻乃不烙,以针刺胁二十余下,始挥去之。”这样的生活场景足以使我们对金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她显然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所托非人的她却把自己的不幸转嫁到了小妾身上。她认为丈夫离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邵九娘的勾引,就想要要毁掉邵九娘的容貌,甚至在被人挡住后还要用针扎邵九娘,可见她性格中的的悍与心中的恨。从悍妇对小妾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女人病态的爱与恨,每个女人都想要丈夫心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人愿意和别人分享丈夫。但当时的男人却以传宗接代为名寻花问柳,纳妾收婢,妻子却要守妇德妇规,整天怕失去丈夫,这样的生活怎能让女子心甘情愿的接受?她们怎能不反抗?对于金氏这样的可怜又可恨女子而言,我们在斥责她的凶悍时也应该看到凶悍背后的辛酸苦辣。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妒妇形象 ——以江城、尹氏为例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妒妇形象 ——以江城、尹氏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试析《聊斋志异》中的妒妇形象——以江城、尹氏为例沙燕茹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具有独特思想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凭借幽深的文学笔法刻画花妖狐媚的同时,更使得众多兼具“悍”、“妒”特质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旨在剖析具体人物内在的典型特质以揭露她们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识。

关键词:《聊斋志异》;妒妇形象;社会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73-01悍妇、妒妇文化是中华文明由来已久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长期以女性为主导的“悍妒”形象的描摹自然也就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及人物研究中难以规避的文学话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在对花妖狐媚形象的进行构造时,有20余篇刻画了颇具典型气质的带有“悍”色彩的妒妇形象。

《江城》篇中的人妇江城、《马介甫》篇中的尹氏等,由此可见《聊斋志异》一书中所集结的具有剽悍特质的“妒妇”不仅数目较多,而且其狂悍的本性以及嫉妒的恻隐心生后所暴发的肆虐行径几乎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谈声色变的程度。

一、欺凌丈夫的典型——江城凶悍。

《江城》篇中对江城这一极具“悍妒”心理与狂虐行为的妇人形象的刻画贯穿于江城与其夫君高蕃的爱恨情仇与恩怨纠葛之中。

江城既是高蕃两小无猜的玩伴,又是通过对抗封建婚姻家长制后迎娶进门的妻子。

在小说如此开头的叙写中,谁都会认为他们经过长期感情积淀后所组建的家庭一定羡煞旁人,其实不然。

可能连高蕃自己也不会想到他所娶回来的看上去眉清目秀、明眸秀齿的“佳人”在绝俗的外表之下是一副粗暴、善变与嫉妒成疾的本性。

“稍稍反其恶声。

女愈怒,挞逐出户,阖其扉。

生喈喈门外,不敢扣关,抱膝宿檐下。

[1]”高蕃在经历如此的待见时,不敢有丝毫的违背与反抗之意,因为他深知自己只要稍一表露不满之情,等待他的就只有江城的棍棒,或者野蛮式的拳打脚踢。

甚妒。

当江城得知丈夫背着自己“纳妓斋中”的隐情之后,暴戾恣睢的她在狂吠哭闹之余强忍着内心的醋意,私下里谋生出假扮妓女与丈夫约会的计策。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悍妇形象。

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些悍妇残忍凶猛,骄悍无礼的人物形象,以及她们不同的悲惨结局。

本文还从自身、社会、作者这三方面分析了这些悍妇们悲惨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悍妇;悲剧结局;原因蒲松龄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创作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

在《聊斋志异》里,作者用清逸而幽深的笔致书写了很多人与人,人与鬼怪,人与花妖狐媚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作者塑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大批女性人物的形象。

作者塑造了像青梅、珊瑚那样的贤妻,像《田七郎》中的七郎之母、细柳这样的良母。

这些女性都是在家孝顺父母,出嫁服侍公婆,辛勤持家,甚至还给主动给自己的丈夫纳妾。

这些符合社会伦常的女性都受到了蒲松龄的大力赞扬。

当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塑造了一些不讨男人欢喜的悍妇形象。

作者极力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这些悍妇的丑态,对这些女性持不赞同的态度。

本文着重分析《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以及她们的形成原因。

一、悍妇形象分析《聊斋志异》总共收录了四百九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有二十多篇小说有对悍妇的描写。

如《吕无病》中的王氏,《马介甫》中的尹氏,《锦瑟》中的兰氏,《珊瑚》中的臧姑,《阎王》中的李家嫂子等等。

以下主要是对《聊斋志异》中的典型悍妇进行分析:在《聊斋志异》的《江城》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江城就是一个十足的悍妇。

江城的丈夫姓高名蕃,是个秀才。

小时候,江城家里很穷,她家曾租赁过高秀才家的房子。

江城与高秀才就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在江城和家人离去几年后,高秀才又与江城重逢了,最终,高秀才把江城娶回了家。

江城的悍妇之旅从此开始。

江城本是个“善怒,反眼若不相识;词舌嘲啁,常聒于耳”的人,还对自己的丈夫非常的严厉,稍有不如意,就把高秀才赶出房门,让他再屋檐下过夜。

甚至把高秀才当做自己的敌人,连跪地求饶都不原谅自己的丈夫。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妒妇形象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妒妇形象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妒妇形象作者:沙燕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摘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具有独特思想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凭借幽深的文学笔法刻画花妖狐媚的同时,更使得众多兼具“悍”、“妒”特质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旨在剖析具体人物内在的典型特质以揭露她们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识。

关键词:《聊斋志异》;妒妇形象;社会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悍妇、妒妇文化是中华文明由来已久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长期以女性为主导的“悍妒”形象的描摹自然也就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及人物研究中难以规避的文学话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在对花妖狐媚形象的进行构造时,有20余篇刻画了颇具典型气质的带有“悍”色彩的妒妇形象。

《江城》篇中的人妇江城、《马介甫》篇中的尹氏等,由此可见《聊斋志异》一书中所集结的具有剽悍特质的“妒妇”不仅数目较多,而且其狂悍的本性以及嫉妒的恻隐心生后所暴发的肆虐行径几乎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谈声色变的程度。

一、欺凌丈夫的典型——江城凶悍。

《江城》篇中对江城这一极具“悍妒”心理与狂虐行为的妇人形象的刻画贯穿于江城与其夫君高蕃的爱恨情仇与恩怨纠葛之中。

江城既是高蕃两小无猜的玩伴,又是通过对抗封建婚姻家长制后迎娶进门的妻子。

在小说如此开头的叙写中,谁都会认为他们经过长期感情积淀后所组建的家庭一定羡煞旁人,其实不然。

可能连高蕃自己也不会想到他所娶回来的看上去眉清目秀、明眸秀齿的“佳人”在绝俗的外表之下是一副粗暴、善变与嫉妒成疾的本性。

“稍稍反其恶声。

女愈怒,挞逐出户,阖其扉。

生喈喈门外,不敢扣关,抱膝宿檐下。

[1]”高蕃在经历如此的待见时,不敢有丝毫的违背与反抗之意,因为他深知自己只要稍一表露不满之情,等待他的就只有江城的棍棒,或者野蛮式的拳打脚踢。

甚妒。

当江城得知丈夫背着自己“纳妓斋中”的隐情之后,暴戾恣睢的她在狂吠哭闹之余强忍着内心的醋意,私下里谋生出假扮妓女与丈夫约会的计策。

从《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妒妇形象透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

从《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妒妇形象透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

从《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妒妇形象透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的“三从”,这是贤妇必须遵守的。

有人曾经把这“三从”比喻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三座大山。

可见,封建社会的妇女在当时是完全没有独立的地位的,是完全附属于男性的。

但因此,有人也会提出古代妇女中的悍妒现象作为反例,认为悍妇妒妇是不必也没有遵循“三从”的,她们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然而,事实果然如这些人所说的吗?下面笔者就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出发,分析悍妇妒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悍妒现像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产物。

在古代典籍中,关于悍妒的故事比比皆是。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了治疗妒的药方,“坛爰之山有兽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太室山有木叶,如黎而赤理,服之不妒。

”这是关于悍妒的最早记载,也是古人受时代的局限,无法认清悍妒产生的根本原因的产物。

《韩非子》里也有一个关于妒妇的故事。

卫人有夫妇祷者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溢是,子将以买妾。

”到了南朝还出现了一本佚事小说集《妒妇记》。

除了文学作品,史书中也不乏悍妒故事的记载,如《史记·吕后本纪》中有“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晋书》三十一列传》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也是一位厉害的角色,其悍妒的程度也不下吕后,“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

”《聊斋志异》中关于悍妒的记载更是多达二十一篇:《张诚》、《夜叉国》、《妾击贼》、《阎王》、《马介甫》、《雷公》、《邵女》《江诚》、《孙生》、《二商》、《鬼妻》、《崔猛》、《邵临淄》《云萝公主》、《珊瑚》、《段氏》、《王大》、《杜小雷》、《大男》、《李八缸》、《锦瑟》。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要数《江城》和《马介甫》了。

《江城》中的江城对其夫“词舌嘲啁”、“挞逐出户”打得其夫“奔避父所”,“横梃追入”,当着翁姑的面“挞至数十,始悻悻以去。

近十年明末清初“妒妇”题材小说研究综述

近十年明末清初“妒妇”题材小说研究综述

近十年明末清初“妒妇”题材小说研究综述石琳【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5【摘要】"Jealous Wives" as a social group have been existing from ancient times, and as a literary image this group also appears very early in the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hen novels about "Jealous Wives" present a splendid sight. The special literary phenomenon has also been noticed by modem scholars who have some research papers and writings about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and summany of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Jealous Wives" literature and will promote modem literatune creation.%“妒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存在,而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也很早就在文人作品中出现,尤其是明末清初之际,“妒妇”题材的小说可谓蔚为大观。

这种特殊的丈学现象也被当今学者所注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

对近十年来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述,无疑将对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妒妇”文学以及繁荣当今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聊斋志异中悍妇形象的解读

聊斋志异中悍妇形象的解读

聊斋志异中悍妇形象的解读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鬼怪传说为题材的小
说集。

其中,描写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其中悍妇形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

悍妇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坚强意志和勇气的女性角色。

她们通常来自贫苦的家庭,面对各种困难和不公正的待遇,却能毅然决然地反抗。

她们不畏艰难,勇敢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甚至不惜冒险与妖魔鬼怪作斗争。

这些悍妇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压迫,另一方面又呈现了她们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渴望。

这些角色通常被描写为聪明过人,有时甚至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解决问题。

她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此外,悍妇形象还展示了女性的爱和母爱的力量。

她们对家庭和儿女的关爱是她们坚持不懈的动力。

这种母爱的力量使得她们在面对危险和对抗邪恶的时候变得无所畏惧。

她们的勇敢和顽强为读者树立了积极的形象,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反思和呼唤。

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蒲松龄试图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女
性同样具备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她们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机会和尊重。

这些形象不仅给予女性力量和勇气,也激励着读者对社会不平等和性别歧视进行反思和改变。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毕业论文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毕业论文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社会处境以及她们的言行举止,都鲜明地反映了蒲松龄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深刻地揭示了蒲松龄的妇女观。

作者赞扬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婚姻,强调男女平等等,肯定了女子的聪明才智以及自强、自立的精神,鞭挞那些玩弄女性的行为,对女子表示深切的同情。

同时也极力要求严惩妒妇,认为妒妇是家庭纷争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女性形象;妇女观Abstract:Pu song-ling in "liao zhai zhi yi" created many different pattern of vivid, the image of women. These female image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ir behavior, are clearly reflect the place that era of pu song-ling social and historical view, profoundly reveals pu song-ling's outlook. The author praise women get rid of feudalism fetter, pursue freedom of marriage, emphasize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etc, definitely the woman of intellig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self-reliance spirit, thrash those philandering behavior, my deepest sympathy to woman said. Also urged chastised jealous woman, think jealous woma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mily conflict.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Pu song-ling ;the image of women ;outlook女性这一话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对象,现代的女性有着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权力,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没有任何地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等无数隐形的绳索都捆绑在女性的身上,勒得她们无法喘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2-0033-10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罗文革(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北邯郸056001)摘要:蒲松龄作品中的悍妒妇女,面目有别、性情各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

悍妻妒妇题材的创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蒲松龄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进行了验证。

她们在婚姻家庭体制内对家庭地位、爱情独占性的追求,体现了悍妇们的自发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朦胧的女权意识。

蒲松龄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关键词:蒲松龄;悍妻妒妇;婚姻观;妇女观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悍妻妒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妇女群体,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从史料来看,由于她们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一般的史书和地方志主要充斥的是贞节烈女忠臣孝子等内容,因而难见妒妻悍妇现象的记载。

不过,妇女史研究专家美国学者高彦颐在其代表作《闺塾师》中,就对明末清初江南闺秀的真实生活作出了再诠释,也曾提到了明末清初这个时期的悍妻妒妇的“如火如荼”之炙风。

从文学史来看,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此类现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收稿日期:2011-07-20作者简介:罗文革(1968-),女,河北清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她们在小说戏曲中悍妻妒妇们也因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常常作为主角,被大写特写。

因此,研究妒悍女性也多是依据笔记小说等材料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

蒲松龄笔下的作品中,也有关于悍妇形象的创作,为我们考察这一妇女形象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素材。

蒲松龄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作家。

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共计491篇,由此,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此外,蒲松龄还以通俗文学形式写了大量文章、杂著、俚曲等作品,影响深广。

《聊斋俚曲》同样是蒲松龄创作的另一重要成就,它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正好是蒲氏创作的双璧。

蒲松龄所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当中,悍妇形象不是很多,据统计在聊斋491篇故事中,涉及到悍妇形象的有20多篇,分别是《张诚》、《夜叉国》、《妾击贼》、《阎王》、《马介甫》、《雷公》、《邵女》、《江城》、《孙生》、《二商》、《鬼妻》、《崔猛》、《邵临淄》、《云萝公主》、《珊瑚》、《段氏》、《王大》、《杜小雷》、《大男》、《李八缸》、《锦瑟》、《辛十四娘》、《吕无病》。

《聊斋文集》中也有三篇专写“惧内”的文章,《与王鹿瞻》、《〈怕婆经〉疏》、《〈妙音经〉续言》。

《聊斋俚曲》中也有《禳妒咒》这样的反应悍妒妇女形象的作品出现。

悍妻妒妇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制度下女性心理被严重扭曲的产物,历来受到读者甚至是作者的抨击与讥讽。

其实,悍妻妒妇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她们的行为在道德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是女性在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极端反抗。

蒲松龄在现实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一、悍妻妒妇:“知己之爱”爱情叙事的另类印证对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爱情观和妇女观,文学史一向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蒲松龄塑造了许多美丽纯洁、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并通过这些虚实相生、人怪特征相结合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男女自愿结合、平等相待的爱情,表达了下层妇女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桎梏、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的确,蒲氏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小说作品,一扫时文的陈腐气息,给予女性相当的认可与同情,其所塑造的不同流俗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其中流光溢彩的花妖狐魅,亦给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趣味,带来了新的风气。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

他认为知己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

而且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

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知己之爱的割舍,也是对对方心灵攀爬的结果,是灵魂深处痛楚的抉择。

例如,《聊斋志异》里的《连城》篇,叙写男女主人公乔生与连城因知己而钟情,经历生生死死的磨难方终成眷属,颇近似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

乔生与连城的爱情故事,与众多的才子佳人故事不同,也与《聊斋志异》里的多数爱情故事不同,他们的爱情不是发生于郎才女貌的一见钟情,而是发生于才智上的相知相赏。

连城的《倦绣图》和乔生的题诗,是他们心灵沟通、相知相赏的契机。

女主人公的容貌没有起任何作用,她也没有关心男主人公的仪表、风度。

这显然不是作者的疏忽,忘记介绍主人公的仪容了,他是有意写成一个知己之爱的故事。

这种注重相知、注重心灵和理智的契合,便由自然本能的情欲上升为具有人类文明内涵的爱情,两性的结合也不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情欲,尽人类繁衍的义务,或者屈从其他方面的个人的或非个人的利益。

此时,蒲—知己之爱。

这种知己松龄所建构的是一种新的爱情婚姻观念——之爱,在蒲松龄的其他作品,如《瑞云》、《乔女》、《阿霞》、《武孝廉》等篇中,都有较为完整的表述。

同时,他所建构的系统完整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另外一方面,蒲松龄对于这种“知己之爱”的爱情观的阐述,以讽喻的方式在悍妇题材的作品中借以表达。

在悍妇题材的作品中,蒲松龄描述了相互漠然、怨恨,毫无“知己之爱”的男女主人公。

悍妇们斤斤计较,并不是为了夫妻之爱或者家庭的和睦,而是一己私利,或个人得失。

《锦瑟》中,兰氏毫无夫妻感情,经常奴佣丈夫王生,自享馐馔。

面对淡漠的妻子,王生觉得笼罩在这种夫妻关系下的生活,还不如一死了之。

反过来,缺乏“知己之爱”的悍妇的丈夫们,通常生活在情感的压抑和荒漠之中,因此才有了在悍妇高压之下仍有丈夫寻花问柳、偷纳小妾或暗置外室的不忠举动。

在蒲松龄的悍妒题材里,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安排了夫妻之间缺乏真爱的冲突暗线。

如,《邵女》中的柴生与金氏发生了矛盾便数月不归,即使回到家中还一直想着纳妾,恶化了夫妻关系。

又如,《吕无病》中的孙生,为了躲开王氏,他远游以避,夫妻之间的隔阂更以加深。

这些设计与《聊斋志异》中反映凄美爱情故事的作品迥异,体现了作者对“知己之爱”爱情观的反面描写。

这种反面题材的叙事风格,表达着蒲松龄对悍妇的强烈的憎恶感,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作者对“知己之爱”的爱情观的向往和追求。

二、个体反抗:婚姻家庭体制内的自发抗争蒲松龄敏锐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妒妇悍妇这一现象,并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形象地再现,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历史画卷。

在这幅历史画卷中,虽然蒲松龄把悍妇们的行为归因于道德沦丧,但从悍妇现象的社会学角度来看,悍妇们的悍妒行为实际上是对悍妇个体所处的封建婚姻家庭体制内不公平问题的一种集体性抗争。

虽然这种抗争是个体行为,且是不自觉的自发行为,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积极的社会进步意义。

其一,通过悍戾行为追求家庭地位。

悍妻妒妇们的悍戾行为往往附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追求自身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地位。

悍妒行为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一种抗争。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对婢、妾的确有些过激行为,但我们也应看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它以男性为中心,规定女性绝对依附于男性。

在这个社会中,女性不管物质利益,还是精神需要,都要通过男性取得,作为女儿,通过父亲,作为妻妾,则通过丈夫。

而婢、妾虽然在封建家庭中的地位几乎最低,人身也最没有保障,但她们一旦受宠,则将直接威胁妻子的地位。

而且,丈夫娶妾纳婢后所引起的子嗣问题更是影响重大,一旦她们养了儿子,就将“母以子贵”,妾婢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提高完全可能将无出的正妻排挤出家庭的核心层。

因此,悍妒妻子们怎能不小心提防呢?更何况《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悍妇,例如《邵女》中的金氏、《吕无病》中的王氏、《辛十四娘》中的阮氏、《大男》中的申氏等人自己都没有儿子。

其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实现精神追求。

悍妒是女权在不得伸张的宗法社会中女性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发生变态,从而对夫权和族权进行报复的畸形行为方式。

在不得伸张的女权之中,有一悍妇们所极力反抗的核心要素——一夫多妻制度。

在古代,一夫多妻是受法律保护,为习俗允许的。

“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男子拥有了各种特权,“多妻”便是特权之一。

这种不合理婚姻的最直接结果是使女性处于情与性的饥渴状态。

在这样的婚姻里,女性想的最多和做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的情与性获得满足。

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固有特性,向往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女子容易在宗法社会的压抑之下产生畸变的悍妇行为,这些悍妇行为恰恰就是她们的精神追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恶性循环。

封建社会男性文化对女子生命的最残忍、最直接的欺辱和禁锢不是剥夺了女性公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权利和机会,而是压抑扭曲女性的正常生命欲望和她们对恋爱婚姻的追求。

封建伦理纲常赋予了男人更多的情感放纵、生理放纵的权利: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游戏于烟花柳巷;丈夫在妻子死后或者恩赐式地将妾提升为妻,美其名曰“扶正”,或者另娶娇妻,雅其名曰“续弦”。

这一切给男性的特权都是建立在对女性欲望的压抑和支配的基础上的。

蒲松龄笔下出现了一些所谓贤母、节妇的形象,也出现了许多所谓悍妻妒妇的形象。

有学者认为,贤妻良母与妒妇悍妇的二元对立,构成了蒲松龄道德哲学的核心,凸现出他在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心态和人格分裂。

[1]无论蒲松龄是否具有这种矛盾心态或者人格分裂,但我们从这些悍妒妇女形象中可以发现作为贤—她们无非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精神独立的母、节妇的反面——向往。

悍妒行为是悍妇们作为女性自我保护和“爱情复苏”的手段而产生的。

蒲松龄笔下的所谓“妒妇悍妇”为了悍卫自己的性权力和家庭中的权威性,为了保住自己在家庭中拥有的地位,她们终于忍不住了,像久困樊笼中的母狮一样发出了吼声。

她们战战兢兢但却是疯狂地举起了复仇的“皮鞭”。

卑微的婢妾在“皮鞭”下痛苦地呻吟,至尊无上的丈夫在“皮鞭”下无奈地低下了高傲的头。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爱情地位的精神追索,无非是在行为表现上出现了异化而已,其最初的动机无可厚非。

以《江城》篇为例来分析悍妇们在爱情上的精神追求。

江城与高蕃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后于途中巧遇,两情恋恋,以红巾相易而别。

虽然他们尚缺乏深厚的感情交流,但比起那些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来说,应该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

婚后,“夫妻相得甚欢”。

但时隔不久,江城却“反眼若不相识;词舌嘲啁,常聒于耳”;而“生以爱故,悉含忍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后迥异的感情反差呢?发生矛盾夫妻析居后,高生并不耐寂寞,“暗以金啖媒媪李氏,纳妓斋中”,又欲引诱陶家妇,结果被江城识破,“摘耳提归,以针刺两股殆遍,乃卧以下床,醒则骂之”。

自此以后,高“即偶假以颜色,枕席之上,亦震摄不能为人。

女批生畏之若狼虎,颊而叱去之,益厌弃不以人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