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合集下载

第六章茅盾

第六章茅盾
茅 盾 (
第 六 章 茅 盾 及 其 小 说 《 子 夜 》
1896-1981)Fra bibliotek茅 盾 的 风 采
一、茅盾和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崛起
1932年前后,茅盾先后创作了杰出的 长篇小说《子夜》和优秀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以及被称作“农村三部 曲”的《春蚕》、《秋收》、《残冬》 等。作者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方法分析中国的现实,显示出了善于描 写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揭示蕴含于其 中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动向的艺术才能。 并以这组作品带来了中国现代社会剖析 派小说的崛起,也从而确立了茅盾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位现实主义小说 巨匠的地位。
茅盾的早期作品
二、《子夜》的结构艺术
《子夜》在结构上的总体特点是: 1、布局宏伟,组织严密; 2、线索纷繁,主线突出; 3、张驰相间,节奏分明。
晚 年 茅 盾
三、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人物和 事件联结的枢纽,是各种矛盾冲 突的焦点。他是1930年代初期中 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首先,在吴荪甫身上充分表现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吴 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 统一体。 其次,小说将吴荪甫置于公债市 场的厮拼、工人罢工、农民暴动 这三条火线之中 ,多侧面地刻 划了他丰富复杂的个性。
以茅盾的《子夜》等作品为例,我们看到 社会剖析派小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将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的指导下,从不同 角度较大规模地再现社会生活,剖示现代 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二,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写,对 “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反映。 第三,选取和开掘具有重大意义的题材, 善于描写蕴含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复杂 化的性格和悲剧性的命运。
创作《子夜》的茅盾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第一节:矛盾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社会剖析小说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二:《蚀》三部曲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3:《动摇》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4:《追求》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5:《蚀》三部曲的评价艺术上比较粗糙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

社会剖析小说名词解释

社会剖析小说名词解释

社会剖析小说名词解释社会剖析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着力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揭示。

在这类小说中,作者通常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来展示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触及社会的层面、规模和效应。

社会剖析小说借助小说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旨在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社会剖析小说的核心特点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类小说往往涉及社会矛盾、阶级冲突、人际关系、道德底线等社会议题。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言行举止的刻画,以及情节的安排和叙述,展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刻画人物的多样性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矛盾与变化,社会剖析小说试图发掘社会问题的本质,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社会剖析小说常常与现实主义文学密切相关。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和揭示,注重对人物的真实性和社会环境的真实再现。

社会剖析小说在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剖析社会问题,通过对个体生活和社会集体经验的描写,揭示社会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背景和实质特征。

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对话和情节的展开,社会剖析小说反映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和长期性,折射社会的缺陷和问题。

在社会剖析小说中,作者试图从个案和局部,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以此呈现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社会图景。

社会剖析小说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改造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暴露,揭示社会结构的不公和非理性。

社会剖析小说试图唤起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描绘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作者试图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呼唤公正和自由的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社会剖析小说是一种透过小说形式剖析和揭示社会问题的文学体裁。

它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塑造,探索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社会剖析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揭示,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矛盾文学作品总结

矛盾文学作品总结

矛盾矛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第一篇小说《幻灭》笔名矛盾。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极具代表性社会科学家气质的作家。

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文学时代。

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开创社会剖析小说,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并成为左翼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观念的形成来源于文学理论批评主张用自然主义之长改造旧文学的概念公式化描写,提倡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的学说。

矛盾贡献之一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理解和分析中,适应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短篇小说问题作了新拓展,构思长篇巨制并延伸走向完善,提高了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各人心灵深广度。

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蚀,子夜,是长篇艺术高峰。

吸收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华将法国俄国的小说形式与中国固有的世态伦理小说相结合。

矛盾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并联系世界文学。

二矛盾的小说成就矛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同步,自觉的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与鲁迅平凡生活的喜剧悲剧性不同。

长篇小说蚀,创作整体实现了农村与城市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作品从五四到40年代末中国社会风貌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冲突得到充分的艺术反映。

1942年《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五四社会的一角,张婉卿形象旧式女性的现代蜕变,表现了中共合作及共左派青年矛盾斗争的历史性背景。

1929年《虹》时代女性梅行素投身群众斗争1928年《蚀》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三部曲《幻灭》静女士幻想破灭回到个人天地,单线结构《动摇》方罗兰动摇妥协,两条并行线索《追求》中男女盲目挣扎而失败,《蚀》显示他对中国社会与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虹》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第十章 茅盾

第十章 茅盾



“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1)时效性:主要反映刚刚逝去或正在发生的社会
现实;

(2)理性色彩:坚持用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分析
社会生活以拓展形象思维的深广度; (3)典型性:依据典型环境解释和塑造典型人物;

(4)史诗性: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
其成长史。
这类小说与五四时期张扬个性的“为人 生”的小说不同,它是以全景式的方式 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所以与 五四时期的小说划分开来,成为一个新 的文学时代的标志。 后来人们把这种小说称之为:


2、人物的立体化特征
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 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 多方面和立体化描写。 《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刻画最具典型性。 第一,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关 系中去刻画; 第二,刻画出他性格的复杂性:色厉内荏,外 强中干。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 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4、小说结构的宏大严谨
《蚀》的“三部曲”形式 《虹》的时空转移线索 《子夜》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5、心理刻画的深刻细腻

在《子夜》中,心理描写呈现出多种形态。有 直接的心理描写,也有在人物的行为和对话中 进行的动态描写,还有潜意识、幻觉、心理变 态的描写。通过多种心理描写手段,表现人物 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建国之后,他历任 文联副主席、文化 部长、作协主席, 并任全国政协副主 席。 1981年病逝于北京。 临终前,他恳切地 向党提出:“如蒙 追认为光荣的中国 共产党员,这将是 我一生最大荣耀。”

(二)“社会剖析小说”

20世纪30年代,茅盾创作了《子夜》、《春 蚕》、《林家铺子》等小说,建立起一种全新 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揭露资本主义的文学名著

揭露资本主义的文学名著

揭露资本主义的文学名著
揭露资本主义的文学名著是一类把社会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及其带来的社会矛盾进行描写、剖析和批判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揭露资本主义文学名著:
1.《双城记》:作者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1859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苦难,揭露资本主义的迫害和压迫,也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牛津新字典》:作者是美国作家路易·塞勒·梅耶,是1951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美国劳工阶级的生活悲惨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平等,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 《阿拉伯之夜》:作者是阿拉伯作家索羅·穆罕默德·侯賽因,是1942年出版的小说,揭露了20世纪初英法印度帝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压迫与殖民统治,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4.《1984》:作者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是1949年出版的小说,揭露了思想的压迫,社会的不公平,政治的恐怖,经济的资本主义,以及政治体制的错误,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揭示

《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揭示

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揭示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先生于1933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铺陈了一个普通人的悲惨人生,揭示了当时北京社会存在的各种尖锐矛盾。

本文将以《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为中心展开讨论,深入剖析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和矛盾,从中探讨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思考。

一、农民工与城市矛盾骆驼祥子作为一个农民工,一直在北京城寻求着与城市的联系。

作为一个困苦的农民工,骆驼祥子通过各种努力寻求财富和尊严,然而却因为自身身份的局限而在城市中遭受歧视。

小说中描述的农民工的困境反映了当时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剧烈矛盾。

他们在城市中没有任何权益保障,工作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遭受着各种屈辱和歧视。

二、社会等级与阶级矛盾《骆驼祥子》中明确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等级和阶级矛盾。

在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上人们的等级观念,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对农民工、贫穷的市民持有鄙视和不屑的态度。

这种阶级矛盾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

三、封建道德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小说中,骆驼祥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奋斗与挫折,一度也体验到了封建道德对于个人追求利益的限制和压制。

作为一个农民工,骆驼祥子的行为常常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

他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而背离了道德标准,但这样的个人选择却常常落入社会道德的谴责与指责之中。

四、女性地位与社会偏见《骆驼祥子》中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偏见。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数是虚弱无助的,没有自主权,只能通过男性来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然而,当骆驼祥子因与了解城市生活的女性交往后,女性在小说中逐渐成为发挥积极作用的形象,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女性地位的关注。

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小说中,骆驼祥子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贫困。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不断受挫,最终迫使他背离自己的理想,走上了不归路。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追求的限制,以及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同化和扭曲。

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
鲜明的理性色彩:这类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

人物带有阶级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社会剖析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阶级属性,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尤其是时代性格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的阶级矛盾。

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有直接关系:社会剖析小说通常选取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通过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从而揭示社会矛盾。

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小说注重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交代,描绘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以揭示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如《子夜》、《农村三部曲》等,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茅盾之所以创作社会剖析小说,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

他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亲自参加过工人运动和大革命的实践,同时早期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这些经历使他具备了创作社会剖析小说的条件。

总的来说,社会剖析小说是一种注重理性分析、阶级关系分析、社会矛盾揭示以及生活气息浓厚的小说类型。

它通过对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的表现,运用社会科学思想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时代性格为核心任务,从而揭示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

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

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

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

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

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茅盾也就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
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子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典型,很能代表其风格。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

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

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

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

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

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

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
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

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

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