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演变史
字形演变

战国文字原因: 1.诸侯各自为政 2.文字应用多 3.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
• 使用情况:秦国地处西 僻,继承春秋、西周的 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 字变化大
• 如:鹿、步
秦代小篆: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标准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
是根据战国时期的 秦国文字(最多地
楷书: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 书书法家是钟繇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其 子王献之在钟繇基础上 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 观
尽管楷书魏晋时期已形 成却使用得很少,终在 南北朝成主要字体
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刘鹗《铁云藏龟》,之后罗 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的研究奠定、形成了甲 骨学
甲骨文特点
象形,但已线条化,笔莫
画纤细,圆笔少,直笔 多,如:目、牛、止 (趾)、莫(暮)
·字无定格,如:逐牢车(車)
2.两周金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两周盛 行在铜器上铸文,铸(少 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 文字就叫做钟鼎文,又称 金文、吉金文字、铜器铭 文等。从商代中期开始出 现,到西周已成为通行文 字,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 来的,以金文为最多。毛 公鼎铭文497字为西周时 最长的铭文。
第 一 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一)殷商甲骨文二)两周金文三)战国文字四)秦代 小篆五)汉代隶书六)魏晋楷书
1、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
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殷墟(今
安阳小屯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成体系的文字。(发现一些少量陶文,
被认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 间。(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商代的主要书写 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的保存下来的很少。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不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的演变历史顺序

汉字的演变历史顺序汉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变化、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字。
以下是汉字的演变历史顺序。
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甲骨文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用于记录祭祀和社会生活。
2. 金文时期:金文是中国商周时期的古代文字,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
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工整,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王朝使用的官方文字。
3. 篆书时期: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在秦汉时期。
篆书的字形比较严谨,实用性很强,在官方、商务、文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4. 隶书时期: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法形式,常常用于官方公文、书信和文化活动中。
隶书比篆书更加通俗易懂,字形更加规范。
5. 楷书时期: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流行的一种,起源于汉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传统书法的代表。
楷书字形端庄稳重,笔画流畅有力,广泛用于书信、文化作品、宣传资料等领域。
6. 行书时期:行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由楷书演变而来,出现在东晋时期。
行书字形流畅自然,有时候也会加入略微的个人风格,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书写诗文的常用书体。
7. 草书时期: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常常用于书写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
草书字形潇洒简洁,个性明显,适合写一些诗词或者随笔体的文学作品。
8. 现代汉字时期:现代汉字是不断演变、革新的产物,涉及到汉字形体的改革、增简字、新造字等方面。
现代汉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简便、易于书写和表达。
汉字的演变历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汉字进化史

中国汉字进化史
汉字起源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晚期,当时的汉字称为“甲骨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史,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甲骨文时期:汉字最初出现在甲骨上,主要用于卜辞。
这些文字既有象形字,如“日”、“马”,也有指事字,如“上”、“下”,还有会意字,如“夫妻”、“父母”。
2. 金文时期:从商朝晚期到西周,汉字逐渐转变为金文,石刻和铜器上的文字变得更加流畅,文字结构和笔画规范也渐趋明朗。
3. 隶书时期:隶书是秦朝时期的常用字书体,规范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使得汉字更加美观,传达信息更加清晰。
4. 楷书时期:隋唐时期,楷书成为了官方正式字书体。
楷书的结构和笔画更加精细,优美,使得汉字集约优雅、高雅之风。
5. 行书时期: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变体,更加潇洒、自由。
宋朝时期,行书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书写诗词的重要书体。
6. 草书时期:草书是行书的变体,具有更加潇洒、自由和随意的特点。
唐宋以后,草书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常用书体之一,许多名家都以草书为代表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
7. 新字形时期:新字形指的是从清朝中后期到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印刷形式发生的变化。
新字形以更加简明、通俗的方式表达汉字,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主流形式。
总之,中国汉字经过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瑰宝,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字形演变史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第一节起源说一、仓颉造字说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
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情况。
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
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风俗。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
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
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
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
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过程。
在长久的发展中,汉字字体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字体。
以下是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解释。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之一,在商代的龟甲和兽骨上刻写。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画与象形相结合,字形繁复,较为原始和简陋。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形式。
相比甲骨文,金文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结构更为复杂,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征性的变形和变化。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书写印章。
篆书字形结构更加简练和规范,字笔画逐渐减少,线条变得直线化,形成了独特的直立的笔画。
4. 隶书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被广泛用于秦汉时期的官方文书。
隶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和统一,笔画直线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书写速度加快,形成了较为方正的字形。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字体,被认为是汉字书法的典范。
楷书的字形特点是规范、工整、端庄,字形变得更加方正和笔画更统一,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基础。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3世纪):行书和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演变形式,出现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写实形式,笔画流畅而有力,字形稍微变形。
草书则更为自由和潦草,字形变得极为简化和扭曲,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7. 楷隶和楷草并用时期(公元13世纪-公元17世纪):楷隶和楷草并用是元代以后的一种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字体的使用上。
楷隶主要用于正式场合,楷草则多用于手抄本和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一时期的字形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书法风格也更具个人特色。
8. 楷书和宋体时期(公元17世纪至今):楷书和宋体是现代常用的字体,也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最后阶段。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段充满了创造和创新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史。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具有“繁、奇、古、雅”的特点。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进行切割、打磨、磨光等多个步骤。
甲骨文的字形独特,较为质朴,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线条勾勒,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的文字数量较少,约有4000个左右。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商代末期到西周晚期的文字,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相比于甲骨文,金文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使用的材料也更为多样,如礼器、鼎、罐、盘、匜等。
金文的字形较为规范,行笔稳健而有力,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
金文的字数约为8000余个,同时,新的构造方式也开始运用,如金文中出现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三、小篆时期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字体类型,也是汉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
周公制定了小篆的标准字形,并成为书写文字的正式字体。
小篆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明而工整,字体大小、粗细和方向的控制更加精准。
小篆中的汉字数量达到了3000个左右,并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官方印章上所使用的字体。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汉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一种字体,始于西汉,盛于东汉,流传至今。
隶书的特点在于看起来相当简单大方而不失严谨精美,书写比较流畅而且好看,是非常适合书写成文,以及书写印章的字体。
隶书对于今天的书法和字体设计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顺序和笔画,每一笔都要顺序清晰地写下去才能流畅自然地书写出来。
同时,它对刻制和手写篆刻印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汉字演变经历的过程

汉字演变经历的过程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用法也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而成的,因此得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演变的起点,它的形态很古老,包括了许多简单的图像和符号。
2. 金文时期:金文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在青铜器上铸刻而成的,因此得名为金文。
金文是甲骨文的进化形态,它的形态比甲骨文要简洁明了,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符号和形象。
3. 篆书时期:篆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的形态比金文更加简洁明了,但又比后来的隶书要繁复一些。
篆书可以说是汉字的一次较大的变革,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开始向着现代字形的方向演变。
4. 隶书时期:隶书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形态比篆书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书写的需要。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它的形态和用法对于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5. 楷书时期:楷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的形态更加规范,更加符合书写的需要。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它的形态和用法对于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特征。
这些特点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书写和阅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第一节起源说一、仓颉造字说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
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情况。
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
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风俗。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
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
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
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
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
这种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国家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上。
其中包括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
三、八卦说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
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
阳爻“”为一字,两个阳爻作二,乾卦为三,坎演化为水,离为火,坤为巛。
甚至有人认为六十四卦本身便是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节汉字起源共识,文字源于图画至今为止世界上所见的古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古埃及文字。
在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石壁上,绘写着一排排图画般的字符,这就是古埃及文。
古埃及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苏美尔文。
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象形文字,图画性很强,但仍属意音结合文字。
后发展为契形字,又称钉头字。
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使用。
记录过多种语言。
前331年,亚历山大灭亡波斯人以后,逐渐消亡。
玛雅文。
中美洲,图画性很强,意音结合文字,约270个符号,构成形声、会意结构的字,其表音符号已相当系统化。
西班牙人16世纪入侵,施行文化灭绝政策,因此毁灭。
二战后释读成功。
在甲骨文、金文中存在着很多图画文字的痕迹。
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有较强的图画性的反映。
简言之,当记事性图画逐步简化成抽象的表意符号,并且赋予了一定的读音时,文字就产生了。
汉字也吸收了一些原始记事的契刻符号。
考古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半坡类型符号,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个部位上,规律性很强。
有的符号不但重复出现在很多器物上,而且还出现在不同的遗址里。
看来,这种符号,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经比较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了。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汉字也使用少量的几何符号。
第二章汉字演变简介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汉字的演变史,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生动的书法发展史。
第一节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字。
形体特点人 牛 水 日 上 下 明 射鼠 牛 虎 兔 蛇 马 羊 鸡 狗 猪 甲骨文十二生肖(象形)龙 猴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
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第二节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字形圆转,大小也比较匀称。
特点(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参看:容庚《金文编》第三节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
第四节隶书秦隶汉隶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字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五节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吴皇象《急就章》章草王羲之《初月》今草第六节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唐代的楷书,有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
书体成熟,书法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张旭《肚痛》帖 狂草怀素《自叙帖》 狂草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欧阳询字体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字体第七节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在宴会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第三章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第一节《说文解字》和六书说一、《说文解字》地位: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世界最早的字典之一。
收字:9353+1163=10516体例:540部,按义排(依文字学原则排列部首,不是依检字法)注释:“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桂馥《说文义证》。
二、六书的含义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三、“六书说”的来源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说大体相同,原因:师说同源。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六书的具体内容一、象形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诘,同佶。
如:佶屈聱牙。
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名词。
2、象形,指描写事物轮廓,抓住特征,不一定很像。
3、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中的词发生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线条简明,已为符号。
如:“鹿”,甲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的意味。
二、指事《说文解字》对指事作的说解和举例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细查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一般是抽象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最少,有时与象形、会意不易区别。
指事可分三类(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
如:上、下。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
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
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三、会意许慎对会意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
会: 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
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
判定会意字的条件(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联的字组成。
(2)必须有新义。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象形和指事,是独体;会意是合体。
四、形声许慎对形声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论、锤(2)右形左声,如:鸠、刚、攻、放(3)上形下声,如:草、宇、雾、景(4)下形上声,如:婆、忘、贡、架(5)外形内声,如:圆、阁、匾、衷(6)内形外声,如:闻、哀、风、辩(7)义符占一角,如:颖(义符:禾)、腾(义符:马)、修(义符:彡)、聖(义符:耳)、赖(义符:贝)(8)声符占一角,如:旗(声符:其)、碧(声符:白)、寶(声符:缶)、徒(声符:土)、寐(声符:未)散开式中声边义,如:衝(从行重声)、術(从行术声)中义边声:如:隨(从辵隋声)中声义上下,如:彦(从彣厂声)、哀(从口衣声)、黄(从田光声)声符和义符的作用(1)义符只表示该字的大类,而且仅就本义而言。
如:“理”,本义是治理玉石,从玉。
(2)声符除标音外,还可表义。
如:“驷、琀、仲、娶”中的声符除表音外还可表义。
古人有“声旁有义”、“右文说”等说法。
形声字的地位突破了纯表义的局限,音义结合,提高了文字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所以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