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演讲《记忆》
盘点2010年中国大学校园的热门事件

盘点2010年中国大学校园的热门事件翻阅2010,高校很多事久久占据着人们的记忆:一场精彩的毕业演说“棒红”了根叔,一些列雷人校规出炉,让社会更关注高校的育人方式,世博会亚运会大学生志愿者让志愿精神长存……2010年已经过去,让我们一起回顾发生在高校中的点点滴滴。
大学生写信举报黄网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的一间会议室内,小张从全国“扫黄打非”办负责人黄晓新手中接过万元现金。
小张去年12月5日通过传真给全国“扫黄打非”办发了一封信,信中他讲了自己和周围同学所受“黄网”之害,并举报了32个黄色网站。
"根叔式演讲"渐流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因为《记忆》充满感情和幽默的毕业致辞在网络迅速走红,被学生亲切称为"根叔"。
在他的2000字演讲稿里,还有"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一连串网络热门事件和流行语。
女生被撞身亡学生护尸2010年11月28日下午六时左右,平顶山学院一女生被撞死,肇事者逃逸,110一个半小时后才迟迟到来!据现场同学说,警察身上还带有酒气。
学生自发组成队伍,在马路上设障,从事发时间一直站到凌晨。
同学们守夜,只为死者安息!老总招聘"抢"大学女生?2010年11月27日晚,在成都顺城大街的一家酒店内,40名年轻美女,穿上各种款式的职业装、旗袍,伴着动感的音乐,在T台上走秀。
她们既不是模特表演,也不是选美,而是前来应聘的。
招聘她们的,是台下的80名企业老总。
复旦大学黄山门2010年12月,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致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亡一事,连日来不断“发酵”: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网络上层出不穷爆出的“内情”,让复旦大学深陷“黄山门”。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词中人际意义的文化解读

词 中得 以 实 现 , 达 到 其 教 育 和 劝 说 的 目的。 才 Hms y e 曾说过如果只掌握 某种语 言的造句规则, 而 忽视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 系, 忽视语 言在语言 社团、 个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 , 我们就会变 成“ 文化 怪物 ” _ 所 以人 际意 义 的研 究 要 将语 言 与 。2
取 , 完成 这两 个 任务 的过 程 中 , 流 物 便是 “ 品 在 交 物 和服务 ” 者 “ 或 信息 ” 。这样 就构 成 了言 语交 际 的 四
可 以用 于 解 释 现 象 差 异 。本 文 试 图用 霍 夫斯 泰 德 ( er H  ̄ee 文 化 价 值 维 度 理 论 、 拉 克 洪 G et o td ) 克 ( lr c lchh ) 斯 多 特 贝 克 ( rd Srd— Foe eKukon 和 n Fe t t o bc )霍 尔 ( a1的文化理 论 从 文化 差异 角 度分 析 ek 、 Hl ) 人 际意 义实 现方式 的差 异 。
德提 出的人 际功 能的意义一致 , 言 除 了能 传递信 息之外 , 具有 表达 说话 者的 身份 、 即语 还 地位 、 态度 、 动机 等 的功
能。但 是受不 同社会 文化的影响 ,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词 中人 际意义的 实现 方式有所 不同。通过 分析 中美大学 毕 业典礼演讲词 中人 际意义的 实现方式 , 以期对 中美文化 内涵进行对 比解读 , 高跨 文化交 际能 力。 提 关键词 :大 学毕业典礼 演讲词 ; 际意 义; 人 文化
月2 8日重 庆大 学校 长 李 晓红在 该校 2 1 毕业 生 00届 致 辞 中幽默 的演讲 风格 博得 了学生 的热 情 掌声 。在
2 1 年 7月 7日 00 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 , 校长周其凤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公与行业知识考试题库(精选)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公共与行业知识考试题库(精选)单选题(共60题)1、自然灾害:台风A.生物:骆驼B.省会城市:深圳C.网球:排球D.重工业:纺织业【答案】 A2、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使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A.构建电力互联网B.构建能源互联网C.建设坚强智能电网D.建设泛在智能电网【答案】 B3、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重点是要建立()随市场供需形势波动的电力市场,从根本上解决清洁能源发电与用电不匹配的问题。
A.输送效率B.电价C.电能质量D.损耗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对中亚与欧洲联网,已开展多年研究,现有()即可满足建设陆上输电通道的需求。
A.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B.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C.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D.超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答案】 A5、目前,通常所说的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动力是指()。
A.氢能和电能B.氢能和燃油C.电能和燃油D.液化天然气和电能【答案】 C6、共享型企业,指立足公司的社会属性,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有序推进投资和市场开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和价值创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赢的(),使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A.泛在电力物联网生态圈B.能源互联网生态圈C.坚强智能电网生态圈D.产业发展生态圈7、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直流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场强随距离增加衰减()。
A.很慢B.不变C.很快D.无法确定【答案】 C8、除非天降大雨,否则这次足球联赛不会被取消。
现在这次足球联赛被取消了,所以,一定是下了场大雨。
A.除非小明通过了体检,否则不能报名参军。
小明通过了体检,所以,小明可以报名参军B.没有年满十八岁,就没有选举权。
但是年满十八岁,也未必有选举权C.不熟悉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公仆。
张三不是合格的人民公仆,所以,他一定不熟悉人民群众的生活D.只有班长亲自处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被解决,因此,班长没有亲自处理【答案】 B9、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位于()。
“根叔式”演讲对汉语规范的解构及对社会网络联系的建构

网络语 言对 现代 汉 语 规 范形 成 冲击 , 首 当其 冲 的
是校园 , 而其中又以有些大学校长的毕业典礼演讲 的 风格 骤变 为代 表。如华 中科 技 大学 校 长李 培 根在 2 0 1 0 年的毕业典礼演讲 中大量使用 网络语言 , 被媒体
[ 收稿 E t 期] 2 0 1 2— 0 9— 0 9
社会 学认 为 , 语 言在 社会 网络 中影 响到社会 交往 、 社会 认同、 文化 传播 和社会 化 的各个 方面 , 它本 身是一 种社 会心 理现 象 。作 为 表达 观 念 的 符号 系统 , 语 言 符号 的 能指 和所 指 , 语 言 中 的组合 关 系和联 想关 系 , 既需要进
刘
7 0
雯( 1 9 9 2一 ) , 女, 四川成都人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
生等 : “
. 厶
由表 1的统计 可 看 出 , 很 多 网络 流行 语 在 “ 根叔 ”
[ 中图分类号 ] H1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 — 2 4 5 X( 2 0 1 3 ) 0 5 - 0 0 7 0 - 0 6
语 言是 人类 最重 要 的交 际工 具 , 是 社会 网络 最 基
础的材料和物质形态 , 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 的信息载 体 。人类借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 明的成果并进行社 会 关 系网络 的编 织 。语 言就 本 身 的机制 来 讲 , 是 社 会 约定俗 成 的音义 结合 的符号 系统 。这个 符号 系统 既是 民族的, 也是世界 的, 它是人类社会关系世界 网络组成 的必 不可 少 的机 体性 条件 。 由瑞 士语 言学 家索 绪 尔 在 2 O世 纪初 创 立 的语 言
【时文选粹】读懂“火爆”毕业致辞背后的寄望和期盼

【时文选粹】读懂“火爆”毕业致辞背后的寄望和期盼编者按犹记十年前,华中大校长“根叔”(李培根)的毕业致辞经典之作《记忆》、《未来》、《远方》,震撼来袭,风靡象牙塔。
“根叔体”演讲,一反官样文章,热词新语频出,白发苍苍的老校长与学生们一起深情回忆大学生活,细数流年。
一时间,“根叔体”演讲,成为毕业季最缱绻动人的离歌,也成为史上最富诗意的大学演讲。
自此以后,每到毕业季,各高校的毕业致辞,堪为一次“大考”,校长们可谓使出浑身解数,以求力压群雄,段子、金句、鸡汤、文艺、情怀……无不有之,毕业典礼致辞也陷入内卷化的激烈大比拼,以至于网友戏称:大学者,不惟有大楼也,亦必有大师也,更有大学之毕业演讲、大学精神也。
“难赋深情,算而今重听须惊”,今年,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的毕业致辞,再一次火爆出圈,教授妙语与金句齐飞,人生道理藏于笑谈中。
程君的火爆演讲,不仅在于妙语解颐的睿智,和语重心长的祝福,更在于引导学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对大我情怀的砥砺,抵达每一位学子的内心深处。
舒婷曾这样写道“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是的,母校如母,在离别季,深情凝望孩子们即将远行的背影;母校如岸,眺望扬帆出海的帆桅。
这些真诚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将助力学生们一生激扬前行的温暖慈航。
但愿这些“纯真能辟油腻”的哲理、情怀,能为学生的一生赋能!读懂“火爆”毕业致辞背后的寄望和期盼(标题即文眼,堪为时评文的“标配句式”:点击时事,缘事而发;由表及里,淬炼观点。
)①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有不少高校“掌门人”用心良苦的毕业致辞火爆出圈。
6月6日,河南大学举行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该校教师代表程民生教授发表的毕业寄语“金句”频现,拨动学子心弦、引发大家共鸣。
(点击热点时事,相当于新闻导语:由面到点,从毕业季各大高校的毕业致辞,到今年最网红的毕业致辞。
)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果说毕业是求学路上必经的驿站,那么毕业致辞就是进入社会前的回眸。
最新-李培根-记忆 精品

李培根:记忆篇一:记忆:李培根演讲记忆华中科技大学201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校长李培根院士演讲亲爱的201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
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
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
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华中科技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李培根演讲稿(精选多篇)

华中科技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李培根演讲稿(精选多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记住为什么出发带什么去远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核心观点:人生的远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够挣多少钱,有多大的权,成多大的名。
千万别在错误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精明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抱怨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仇恨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功利和俗气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自以为是的方向走得太远。
在2014届同学们完成学业并将走向远方的时刻,我似乎看到你们的远方将是色彩斑斓的。
深蓝的天空和海洋或许是你事业的远方;或许你从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或许你从事先进制造,无论如何,你都会把绿色带给远方;或许你穿着白大褂,生命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远方或是红色的,或许你是官员,希望你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在不断革除时弊的过程中,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你们事业的远方肯定和世界及国家联系在一起,希望未来母校能够看到你们参与人类社会和国家重大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
最近几年,国际上经济颇为萧条,我们国家的发展依然强劲,国内外都有人谈论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我们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一方面人们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社会创新管理,我们距离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还有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对腐败“零容忍”,我们距离清廉的社会还有多远?人生的远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够挣多少钱,有多大的权,成多大的名。
你们之间的多数人未必能在钱、权、名方面走得多远,但你们却可以抵达心灵的远方。
校友王争艳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用善良抵达人生的远方。
2014届毕业生胡飞在神农架苍茫的大山里做支教教师,她的知识和汗水带来孩子们的微笑,孩子们的微笑使她到达心灵的远方。
那么,你们又将把什么带到远方?要把人文情怀带到远方,那是一定不能少的,不管你为学、为商、为官。
李培根演讲稿《记忆》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演讲稿(2010-09-11 12:37:42)华中科技大学举行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
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16分钟的讲话中,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长。
在他的2800余字讲稿中,“质疑”先后出现82次。
“质疑是创造的基础”,“要敢于质疑权威和先贤”……李培根昨日阐述了质疑的力量、质疑需要什么、最需要质疑什么等问题。
“在华中科技大学,你们还可以质疑这所学校的某些做法,还可以质疑校长。
质疑与批判的自由正在成为华中科大的一种文化。
”这话赢得8000余名学子10秒钟掌声。
此前,李培根在该校白云黄鹤论坛实名回复:“学校不会封此类帖子,校长尽可以被批评。
”李培根昨日表示:“当质疑的利剑高悬,华中科技大学和她的校长就永远不会忘记‘以学生为本’。
华中科大也会在质疑中前进,在批判中成长,在质疑与批判中步人一流。
”每年的开学和毕业两大典礼,被视为高校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据悉,每年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讲稿都由李培根自己起草。
李培根2005年3月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近6年来,他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让人耳目一新,主题分别是:转折、开端、学习、实践、超越、质疑。
●2005年《转折》:人生的转折也不全是美好的。
如果忘记中华民族的伤痕,忘记你们父母含辛茹苦,忘记做人的基本律条;如果失去信仰,缺少学习的动力,沉迷于无聊虚幻的网络世界……如此等等,都会导致人生悲剧的转折。
这是我们必须拒绝的。
●2006年《开端》:人的欲望不能太多,适可而止。
人的一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
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能在某个欲望或者诱惑面前止住,绝对是一个好的开端。
●2007年《学习》:你们还要学习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的自身和谐。
没有自身和谐,你们很难为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作出贡献;没有自身和谐,你们可能迷失自我、失去目标,还可能陷入茫然、苦闷、挣扎,甚至崩溃。
●2008年《实践》: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
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
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
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
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
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
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
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
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
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
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
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
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
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
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
“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
”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
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
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勇敢而坚强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
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相关评论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
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
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一个校长的平易近人,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得到了最终体现。
虽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但对迷茫的大学生们来讲,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学四年中校长的亲切与“很潮”没有表现出来?是学生们不愿与校长交流,还是“根叔”同志高高在上,没有机会与学生们交流?更直接一点,大学校长的情怀不能只在毕业典礼上体现出来,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都应该听到校长的做人做事经验以及领导们的人性关怀。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看到7700名学子身着学士服,整齐划一的坐在体育馆里聆听校长的讲话,笔者心里确实五味杂陈。
近些年,莫说是校长参加毕业典礼,许多大学甚至连毕业典礼都懒得开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的许多同学,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他们毕业时根本没有听到校长先生的演讲,除了在网站上看到过校长的照片,甚至连校长的声音都没感受一下。
应当说,大学生们与校长的距离太远了。
这种“远”,不是教学楼与办公楼的空间能丈量得了的,而在于大学校长与大学生们的心灵交流太少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远”,李培根校长的演讲才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与煽情效果。
真到这个时候,学生们才发现,高高在上的
部级、厅级校长们,原来是如此的和蔼可亲,是如此的新潮、如此的时尚,原来,我们的校长并非唯权力至上的官员,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导师。
每个大学生心里都渴望有一位“根叔”。
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杂务,校长们、主任们、书记们、教授们、辅导员们,都去忙其它的去了。
对于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天职与使命,早已在这样那样的借口中,被排斥光了。
但是,学生们,渴望大学里能出现一位语出惊人的人生导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学术与就业。
糟糕的情况是,看到有的大学领导与教授,很忙很堕落,许多大学生也开始了“不在大学中恋爱,就在大学中变态”的个性畅想了。
实际中,大学生们也确实需要一位“根叔”作导师。
他们希望看到还有一部分知识精英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或是在学术之路是提拔一把,让对学术有梦想的学生对考研、考博产生兴趣。
这让我想到了新儒家创始人梁漱溟先生的一段故事。
1924年,梁漱溟先生离开了北大,而当有人问及此事之原因时,梁先生的回答却给人以深思:“是因为感觉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
”这远远的悖离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先生应与青年人为友。
梁先生说:“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
问题也正在于此,大学校长先生们就应该俯下身来关心一下无助的学生。
即便这个关心仅仅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