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的散文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真情实感,创造了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这无可非议。
但历史总在扬弃中前行,仰望大师,却不可坠入迷信的禁锢。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地位,虽让人高山仰止,但他的散文也有商榷之处。
就拿《春》来讲,至少有这样几点,笔者就很不以为然。
题目非常空洞。
一篇佳作诗文的题目,通常都极为传神,不仅有很强的个性,并有不可复制性。
看看中国古代散文的目录,诸如,“陈情书”、“醉翁亭记”、“爱莲说”、“前赤壁赋”、“卖柑者言”等,数以千计的优秀文学散文题目,几乎没有一个题目重复。
避免标题的雷同,甭说是文学大家的力避,就连《中央电视台》办个遗体捐献者节目,都避开了“大爱永存”、“大爱无疆”这些用过的题目,而选择了较有个性的“依然活着”。
而朱自清这篇以《春》为题的散文,题目不仅很空泛,且不传递任何信息,更没有个性。
雷同是写诗文的大忌,坠入“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必然坠入了俗套。
吃别人嚼过的馍在甜,也令人恶心。
而朱自清散文以《春》为题,前人已用过无数。
如单挑出“春”这个题目,谁能认定这是朱自清的专利?至于朱自清之后,以春为题目的诗文,更泛滥成灾。
如果说,第一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是天才,那第二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是蠢才,第三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更愚不可及。
凡目光茫然,必目光没有落点;凡诗文标题的空洞,往往和主题的空洞直接相连。
仅从《春》这个空洞的标题来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时,心中就没有明确的主题。
在标题立意的起笔,朱自清就没有争起!内容非常空泛。
凡一篇佳作诗文,内容总有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包括,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物,独特的细节,独特的表述,独特的炼句等。
凡大家的诗文,总有强烈的个性。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六大贡献之一,就是贡献了《矛盾论》和《实践论》。
而《矛盾论》的核心,就是讲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哲学之光,不仅照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照亮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它也必将照亮散文创作的道路!由此联想到,一代名将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土葬,而建国后高干中唯任弼时做过土葬,当中央接到要求土葬的报告,小平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王震到南京传达时讲: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与喜爱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而脍炙人口。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文特色。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及寓意深远三个方面探讨冬天中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首先,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一是描写细腻。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周围的景物与人物描绘得十分细腻。
例如在《背影》中,他描写了一个冬天的早晨,冷风呼啸着,父亲为他背着书包送他上学,而他不经意地回头,看到了父亲消瘦的身影。
他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描述了他疲惫的步伐和苍白的面色,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的散文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人情的温暖。
其次,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二是情感真挚。
在冬天的散文中,朱自清常常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作品充满温情和诗意。
例如在《雨巷》中,他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市……亲爱的读者,请你想像一个晴朗的夜空,天上的千颗繁星,就是那么多的台灯。
”通过这样的描写,朱自清将自己对小时候家乡雨巷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阅读时,不禁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他追寻记忆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三是寓意深远。
冬天,作为四季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常常被人们用来象征生命的艰难与困顿。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冬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代表着各种寓意。
例如在《记京口北固亭感怀》中,他以冬天的荒凉景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他用“北固亭”代指自己,将自己与北固亭这座寂寞凄凉的亭子进行类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深沉思索和孤独苦闷。
这种寓意的运用使朱自清的散文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美文特色。
他的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和寓意深远,使得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读之令人陶醉其中。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特点

中学教学2021年第3期一、朱自清散文情感表达的艺术特点(一)寓情于景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荷塘,先是描写远处的一些树,然后描写到荷塘一旁的小路,小路上面倒映着缝隙,这是为后面的月光描写进行准备的。
朱自清先生将夜晚月光照耀下的树比做烟雾。
再然后便是远处的高山,将树缝里的光比做“瞌睡人的眼”,最后,由远及近,开始着手描写听觉上的景观,写到夏日里的蝉在树上叫着,荷塘里也有着蛙声,此时的声音让这片荷塘显得更加幽静了。
这一段的描写充分地用到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样的写法不仅可以使得文章富有诗意,还使得文章非常的有情调。
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写出自己喜欢的场景之前,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文章最开始写作者的心情不好,之后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脚步为线索进行描写的,主线是荷塘,线索是脚步,整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也非常地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来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叙事抒情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利用了叙事抒情,作者在描写父爱的时候,描写了父亲爬月台的情景,对父亲的身躯、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能够直观地将一个老父亲爬月台的形象展示给读者,非常地清晰,借助艰难的动作来展示父爱,将父爱刻画得十分伟大。
二、朱自清散文情感表达的措施(一)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关于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在语文的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语言技能;另外,还要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予以重视起来。
因此,对优化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得到优异的学习成绩,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情感实际上和兴趣是有着很大联系的,如果没有了一个轻松的情感也就不会对事物产生浓烈的兴趣,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就会对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写作技巧。
本文将对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全面展现朱自清散文的独特之处。
一、情感化的文风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化的文风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引导了读者的情感。
例如《背影》一文,让人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春》一文则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美好。
朱自清的情感化文风,源于他在散文写作中始终强调人性、情感与人情的重要性,他试图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他看来,真正的优秀散文必须从感情的深处出发,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二、自然化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也以自然化的文体为主要特征。
他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流畅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丰富。
例如《钓矶》一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小小的钓矶在河畔的美妙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朱自清的自然化文体,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在他看来,自然是最为真诚的美,是诗意与意境的源泉。
因此,他倡导以自然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景,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的融洽与和谐。
三、抒情化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还以抒情化的表达为主要特征。
他不仅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也强调对感情进行抒发。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抒情化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张扬和表达。
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工具,散文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展现情感、传达思想,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感悟。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独具一格,其情感化的文风、自然化的文体和抒情化的表达都体现了他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与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文学经验。
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我们应该倡导情感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的写作风格,用真情实感感动人心,用自然化的语言赋予文字新的生命与美感。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
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
散文风格虽朴实无华,但先生的散文常用词缜密,描述景物细致入微、恰到好处,为文如作画,精工细琢、浓墨重彩,让人每每阅读都能穿越字里行间进入当景遇见当人接触当事体会当情。
形象生动而有韵味的创作特点使每个字都赋有力量,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残酷的现实、文化的衰败与进步,让后人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感受的那一世人的情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写作背景;特点;情怀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
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朱自清的散文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
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
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着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
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文章采用的是总起分论的结构:先提出评论的中心,然后对朱自清散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