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计算步骤

合集下载

【水文计算表】水文计算(带图)

【水文计算表】水文计算(带图)

稳定雨损Hs=汇流经验参数m ……0.582285主河道平均坡降J ……0.0346‰ Qm 洪峰流量…………设计洪峰流量Q 设…21.65518m 3/s 校核洪峰流量Q 校…36.29931m 3/s流域平均汇流速度V校核V=m*J 1/3*Qm 1/4………………………………………………0.465732P=0.5%设计V=m*J 1/3*Qm 1/4………………………………………………0.409309P=5%流域汇流时间τ…………………………………………………………321.1汇流时间计算: 洪水总量按最大24小时暴雨推算,计算中考虑稳定雨损及附加雨损的雨量损失,稳定雨损取HS=?mm。

查贵州省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均值等值线图得H24P=?mm。

计算公式采用WP=0.1·H 24P ·F。

洪水总量计算:22.01θγ=m=0.278*L/V………………………………………………………… 1.569873P=0.5%设计τ=0.278*L/V………………………………………………………… 1.786277P=5%未计及稳定雨损及附加雨损时:H24p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均值,查贵州省暴雨洪水手册(附图)……………110mm Cv洪水总量以24小时计算,则Cv按规定24小时点雨量Cv等值线图取值0.5Cs贵州省取值都为3.5倍Cv……………………………………………… 1.75Kp设计频率为P的频率曲线模比系数,根据24小时Cv值查(附表)…………………………下Kp 设………………………………………… 1.99P=校核状态下Kp 校…………………………………………3.06P=H24p=110Cv=0.5Cs=3.5CvK p=0.5%=3.06K p=5%=1.99H24p=0.5%=336.6H24p=5%=218.9计及稳定雨损及附加雨损时:282.1699164.6863设计洪水总量:W p=5%29.81万m 3校核洪水总量:W p=0.5%51.07万m 3设计H24p=5%=计算结果校核H24p=0.5%=。

水文断面流量计算方法

水文断面流量计算方法

水文断面流量计算方法水文断面流量是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测算河流、渠道等水体的流量。

准确计算水文断面流量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灾害防治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水文断面流量计算方法。

一、曼宁公式曼宁公式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河流和渠道的流量计算中。

该公式的基本形式为:Q = K × R^(2/3) × S^(1/2) × A其中,Q表示水文断面的流量,K是曼宁系数,取决于断面的形状和光滑程度。

R是河道或渠道的湿周,即水体的边界长度;S是水力坡降,表示单位长度上的水位变化;A是水面面积。

曼宁公式的计算简便,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流量估算。

但由于其基于经验而非精确的物理原理,其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水面控制波速法水面控制波速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水文断面。

它基于水面控制断面的特征,通过计算来确定流量。

该方法的关键在于波速的确定。

以矩形波速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V = Cd × W × H^(2/3)其中,V表示波速,Cd是经验系数,W是河宽,H是水深。

确定了波速后,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流量:Q = V × A其中,A是水面面积。

三、水位流速积分法水位流速积分法是一种使用流速剖面的方法,根据断面上流速的分布特征,结合水位观测数据,计算流量。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由水位计算流速,然后再将流速和相应的截面面积相乘得到流量。

可以使用多种积分方法,如梯形法、辛普森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水位流速积分法时,需要充分考虑水流流速的变化以及截面的非均匀性,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水文断面流量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断面类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流量计算结果。

同时,不断探索和改进计算方法,提高流量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计算步骤范文

水文计算步骤范文

水文计算步骤范文水文计算是指通过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贮存和补给过程。

下面是水文计算的基本步骤:1.收集和整理数据:水文计算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地下水位观测数据、降雨数据、地形数据和土壤特性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成为进行水文计算的基础。

2.建立水文模型:水文计算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地下水的流动和贮存过程。

这个模型通常是基于水文学原理和方程组成的。

常见的模型包括地下水位模型、地下水流模型和地下水补给模型等。

3.参数估计:水文模型通常包含一些参数,比如土壤透水性系数、渗透率和蒸发散等。

这些参数需要通过观测数据或试验数据进行估计。

常见的方法包括经验公式、实地试验和数值模拟等。

4.模型校验:模型校验是验证水文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的过程。

这需要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误差。

如果模型预测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则认为模型是可靠的。

5.地下水量计算:在建立和校验水文模型后,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地下水量的计算。

这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

这些计算通常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等方法。

6.结果分析和应用:对地下水量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是水文计算的最后一步。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指导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水文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

不同的问题和目标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因此水文计算的步骤可能有所变化。

此外,水文计算还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和技巧,需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实施。

桥梁水文计算过程

桥梁水文计算过程

桥梁水文计算过程1.收集水文资料:首先,需要收集研究区域的气象资料、地形图、河流水文资料等信息。

这些资料将用于分析研究区域的降雨特征和水系特征。

2.确定设计标准:根据桥梁工程的要求和规范,确定设计标准。

这包括设计洪水的重现期和洪峰流量等参数。

3.分析降雨特征:使用统计方法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降雨的频率、强度和时程分布等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频率分析和持续时间分析。

4.分析水系特征:根据测量数据或模拟模型,分析研究区的河流特征,如河道形状、河水速度和河床渗透系数等参数。

这些参数将用于计算洪水流量。

5.计算设计洪水:根据降雨和水系特征,使用洪水模型来计算设计洪水。

常用的洪水模型有单位线法、水库群模型和分流模型等。

在计算过程中,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可能需要考虑水循环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6.计算洪水流量:根据设计洪水和水系特征,计算洪水流量。

根据河道形状和流量速度,可以使用曼宁方程或其他流量计算公式来计算水流速度和河道截面积。

7.评估桥梁险情:根据洪水流量和桥梁结构参数,分析桥梁的水力沖刷和冲击问题。

主要包括计算洪水对桥墩的水流速度和水压力,以及计算桥梁的河床冲刷深度和河床冲刷宽度。

8.设计桥梁水工设施:根据险情评估结果,设计相应的桥梁水工设施,如护岸、堆石坝或其他防止河流冲刷的结构。

这些设施旨在保护桥梁免受洪水的破坏。

9.优化设计:根据降雨和水系特征的调查结果,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提高桥梁的抗洪能力和水文效益。

10.编制水文报告:最后,根据水文计算结果,编制水文报告。

报告包括研究区域的降雨特征、水系特征、洪水数据、洪水模型和桥梁水工设施等信息。

这些报告将用于桥梁施工和运营阶段。

总之,桥梁水文计算是桥梁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和分析降雨和水系特征,并使用洪水模型,可以计算设计洪水和洪水流量。

基于这些计算结果,可以评估桥梁的水力沖刷风险,并设计相应的水工设施。

这些步骤将有助于提高桥梁工程的抗洪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第三章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第三章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内,s~t/r2曲线和W(u)~1/u标准曲线在形状上是相同的,只是
纵坐标平移了 Q 4T,横坐标平移了
* 。 4T
将二曲线重合,任选一匹配点,记下对应的坐标值,代入
Theis公式可求。
②具体步骤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W(u)—1/u标准曲线。
在另一张模数相同的透明双对数纸上绘制实测的s—t/r2曲 线。
流计算。其降深s的计算公式为:
s
Q
2KM
r K0( B)
因为:r r B
B
对二式两边取对数,得:
lg
s
lg
k0
r B
lg
Q
2T
lg
r
lg
r B
lg
B
式中,lg Q 和 lg B是常数。曲线 lg s ~ lg r与曲线
2T
相似l,gk只0 是Br 坐~标lg Br平移了
lg
Q
2T
在另一张模数相同的透明双对数纸上绘制实测的 s—t曲线。
将实际曲线置于标准曲线上,在保持对应坐标轴彼 此平行的条件下相对平移,直至两曲线重合为止。
任取一配点(在曲线上或曲线外均可),记下匹配 点的对应坐标:W(u)、1/u、s、t,代入下式求参数:
T
Q
4 s
W
* 4T t
r
2
1 u
u
配线法的优点:
)
,
K M
T B2
B
§3-3 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确定 水文地质参数
利用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来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法,并且确定参数的范围比前 者更为广泛,可以求出一些用抽水试验不能求得的 一些参数。
本节主要介绍给水度、降水入渗系数和潜水蒸发系 数的确定方法。

水文水利计算

水文水利计算

水文水利计算1.水文水利计算(1)设计暴雨推求有资料地区,设计暴雨的推求采用实测雨量进行分析;缺资料地区采用2003年颁(2)1)(5-1Ci济作物地类采用0.7;村庄、道路采用0.7~0.9;城镇不透水地面采用0.95;Ai——各地类面积(km2);Rp——设计暴雨量(mm);Ei——各地蒸发量(mm),一般可采用4mm/d;hi——各地类暂存水量(mm),水稻田采用40mm,鱼塘采用50mm~100mm,河涌采用100mm;W1——水闸排水量(m3);W2——截洪渠截流水量(m3);W3——水库、坑塘蓄滞水量(m3);T——排涝历时(s);q1q2q3q4qF2)(5-2K;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

我省目前还没有关于排涝模数各项参数选取的统计分析。

建议参考湖北省平原湖区的分析:集雨面积大于500km2的涝区,K=0.0135,m=1.0,n=-0.201;集雨面积500km2以下的涝区,K=0.017,m=1.0,n=-0.238。

3)产流、汇流方法根据设计暴雨、设计雨型、设计净雨深,推求最大涝水流量和涝水过程,并依据蓄涝容积和蓄涝区限制水位(最高控制水位),进行涝区水量蓄泄平衡计算(排涝演算),通过试算推求排水流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排水区面积大、蓄涝容积大、排水历时长的地区。

(3)果。

2.排涝工程布局及规模计算(1)调蓄水域的布局及规模1)对范围较大的平原涝区,有条件时可规划一定的河道、沟渠、湖泊、坑塘作为蓄涝容积。

蓄涝容积的规模应与排水闸、站规模的关系分析比较确定,平原区水面率可采用5%~10%;其他地区可稍低,或参考湖北等地取5万m3/km2~15万m3/km2的蓄涝率。

蓄涝容积一方面可以削减雨洪峰量,减轻排水负担,减小排水工程的规模,节约投资,另外还可以利用蓄涝容积进行养殖、航运,或建设成人工湖公园等。

2)正常蓄水位一般按照涝区内大部分农田能自流排水的原则来确定,布置于涝区低洼处。

水文计算算例

水文计算算例

Qc —天然河槽流量:根据计算, Qc =548。8 (m³/s)
Qt " —天然状态下河滩部分流量, Qt " =0
所以, Q2
Qc
Qc Qt
"
Qs
=548。8(m³/s)
Bc —计算断面天然河槽宽度, B=28。1m
B2 —桥下断面天然河槽宽度, B=28。1m hmax —计算断面桥下河槽最大水深, hmax=5.3
桥涵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一)全线典型大中桥水文计算分析
水文计算的基本步骤: —对有水文资料的河流收集水文资料 —确定桥位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确定主流—勾绘汇水面积(五万分之一地形图) -计算流量 -各水文参数计算
1.***大桥水文计算 (1). 设计流量计算 ① 洪峰流量汇水面积相关法公式 QN KN Fn …………………………………(1) 式中:QN-—某频率洪峰流量(米 3/秒).
0.16
j
桥涵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④ 全国水文分区经验公式:
公式的基本形式: Q2% KF n 。…………………………(4) 根据分区表查 90 区的对应值: n 值按取 0.72, K 值取 13。8,
Q1% 1.18Q2%
⑤ 采用全国水文分区经验公式
Q 0 CF n , Q1% Q0 (1 Cv K1% ) ………………………………(5)
5 河流断面图
桥涵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3).桥长计算
河槽宽度计算公式
Lj
K
Qp Qc
n3 Bc
式中:
设计流量 Q p =548.8 (m³/s)
设计洪水河槽流量 Qc =548。8 (m³/s) 河槽宽度 Bc =28.1m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水文地质参数是指在水文地质调查中通过采集和分析水文地质数据所得到的一系列参数指标,用于描述地下水的含水层性质和地下水运动规律,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压力系数、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地下水涌泉速度等。

压力系数是指地下水压力与深度之比。

通常参考大量的水井资料计算得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ρgh其中,P为地下水压力(单位:帕),ρ为水的密度(单位:千克/立方米),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米/秒的平方),h为地下水埋深(单位:米)。

渗透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毛管头差下,单位面积上地下水通过含水层的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k=qL/(At)其中,k为渗透系数(单位:米/秒),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含水层单位面积的水流量(单位:立方米/秒),L为毛管头差(单位:米),A为含水层截面积(单位:平方米),t为时间(单位:秒)。

有效孔隙度表示岩石或土壤中所含明显的和普遍存在的有益于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微小空隙的相对比例。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n=(Vv/Vt)*100%其中,n为有效孔隙度(单位:%),Vv为有效孔隙体积(单位:立方米),Vt为总体积(单位:立方米)。

地下水涌泉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地下储层出流的地下水量与地下储层的面积之比。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Aq其中,Q为地下水涌泉速度(单位:立方米/秒),A为出水面积(单位:平方米),q为单位时间内流出地下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除了以上所述的水文地质参数,还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如渗透率、含水层厚度、孔隙度、地下水补给量等,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来选择和应用。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需要借助于有关的实测数据和地质勘探资料,能够提供科学、准确的参数数据,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峰流量
推理公式法是基于暴雨形成洪水的基本原理推求设计洪水的一种方法。

1.推理公式法的基本原理
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峰流量是联解如下一组方程
)
6.7.8(278.0)5.7.8(,278.0)
4.7.8(,278.04
/13/11m
c c n c p m c n p Q mJ L t F t t S
Q t F S =<⎪⎪⎭
⎫ ⎝
⎛-=
≥⎪
⎪⎭

⎝⎛--ττ
τμτ
μτ
便可求得设计洪峰流量Q p ,即Q m ,及相应的流域汇流时间τ。

计算中涉及三类共7个参数,即流域特征参数F 、L 、J ;暴雨特征参数S 、n ;产汇流参数μ、m 。

为了推求设计洪峰值,首先需要根据资料情况分别确定有关参数。

对于没有任何观测资料的流域,需查有关图集。

从公式可知,洪峰流量Q m 和汇流时间τ互为隐函数,而径流系数ψ对于全面汇流和部分汇流公式又不同,因而需有试算法或图解法求解。

1. 试算法
该法是以试算的方式联解式(8.7.4)(8.7.5)和(8.7.6),步骤如下:
① 通过对设计流域调查了解,结合水文手册及流域地形图,确定流域的几何特征值F 、L 、J ,设计暴雨的统计参数(均值、C V 、C s / C V )及暴雨公式中的参数n (或n 1、n 2),损失参数μ及汇流参数m 。

图8.7.1 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峰流量流程图
②计算设计暴雨的S p、x TP,进而由损失参数μ计算设计净雨的T B、R B。

③将F、L、J、R B、T B、m代入式(8.7.4)(8.7.5)和(8.7.6),其中仅剩下Q m、τ、R s,τ未知,但R s,τ与τ有关,故可求解。

④用试算法求解。

先设一个Q m,代入式(8.7.6)得到一个相应的τ,将它与t c 比较,判断属于何种汇流情况,再将该τ值代入式(8.7.4)或式(8.7.5),又求得一个Q m,若与假设的一致(误差不超过1%),则该Q m及τ即为所求;否则,另设Q m仿以上步骤试算,直到两式都能共同满足为止。

试算法计算框图如图8.7.1。

2. 图解交点法
该法是对(8.7.4)(8.7.5)和(8.7.6)分别作曲线Q m~τ及τ~ Q m,点绘在一张图上,如图8.7.2所示。

两线交点的读数显然同时满足式(8.7.4)(8.7.5)和(8.7.6),因此交点读数Q m、τ即为该方程组的解。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图8.7.2 交点法推求洪峰流量示意图
【例8.3】江西省××流域上需要建小水库一座,要求用推理公式法推求百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

计算步骤如下:
1. 流域特征参数F 、L 、J 的确定 F=104km 2,L=26km ,J=8.75‰
2. 设计暴雨特征参数n 和S p
暴雨衰减指数n 由各省(区)实测暴雨资料发现定量,查当地水文手册可获得,一般n 得数值以定点雨量资料代替面雨量资料,不作修正。

从江西省水文手册中查得设计流域最大1日雨量得统计参数为:
5.3/,42.0,1151===V s V d C C C mm x
暴雨衰减指数 n 2=0.60, p d p x x ,1,241.1=
()8.84241312.342.01151.12416.01,242=⨯+⨯⨯⨯==--n p p x S mm/h
3. 产汇流参数μ、m 的确定
可查有关水文手册,本例查得的结果是μ=3.0mm/h 、m=0.70。

4. 图解法求设计洪峰流量
(1)采用全面汇流公式计算,即假定t c ≥τ。

将有关参数代入式(8.7.4)、(8.7.6)和式(3-45),得Q m 及τ的计算式如下:
7.867.245110438.84278.06
.06.0-=⨯⎪⎭

⎝⎛-=ττmp Q (8.7.7)
4
/14/13/11
.5000875.07.026278.0mp
mp Q Q =⨯⨯=
τ (8.7.8) (2)假定一组τ值,代入式(8.7.7),算出一组相应的Q mp 值,再假定一组Q mp
值代入公式(8.7.8),算出一组相应的τ值,成果见表8.7.3)。

(3)绘图。

将两组数据绘再同一张方格纸上,见图8.7.3,两线交点处对应的Q mp
即为所求的设计洪峰流量。

由图读出Q mp =510m 3/s ,τ=10.55h 。

表8.7.3 Q m ~τ线及τ~ Q m 线计算表
设 τ (h ) Q mp (m 3/s ) 设 Q mp (m 3/s ) τ (h ) (1) (2) (3) (4) 8 617.4 400 11.2 10 529.1 450 10.9 12 465.3 500 10.6 14
416.6
600
10.1
(4)检验是否满足t c ≥τ ()h S n t n p c 570.38.844.016
.01
122
=⎪


⎝⎛⨯=⎥⎦


⎣⎡-=μ
本例题τ=10.55h<t c =57h ,所以采用全面汇流公式计算是正确的。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图8.7.3 图解交点法求Q m 、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