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合集下载

独家编辑1张4页A4打印(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独家编辑1张4页A4打印(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大雅堂乐府》:《大雅堂乐府》:是明朝初期剧作家汪道昆所著的杂剧。

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3、《小孙屠》宋元南戏。

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

《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4、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

折子戏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5、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

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

盛行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6.《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7、三言:“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

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大全)一、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大雅堂乐府》:《大雅堂乐府》:是明朝初期剧作家汪道昆所著的杂剧。

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二、简答题1、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提示: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的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西湖笑居士评价吕天成的《齐东绝倒》一剧曰“此剧几于谤毁圣贤”,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提示:(1)《齐东绝倒》写帝舜帮助犯了杀人罪的父亲瞽叟逃脱制裁,颇能揭示封建王法的欺骗性质,也讽刺了帝王的徇私。

(2)吕天成用一种玩笑的态度写古之圣贤,表现出晚明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精神上的无所顾忌和对传统的挑战。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1)在场面安排上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因此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

(2)在关目处理上,一方面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

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

(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2、试析徐渭的《狂鼓史》。

提示:《狂鼓史》全称《狂鼓史渔阳三弄》,借阴间弥衡击鼓骂曹之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制者扼杀、摧残人才的罪恶,对滥杀无辜的强烈愤慨,及人间、天上幻想不同制度的向往;以他人之口舌,浇自家之块垒,并深沉的寄托了对惨遭奸相严嵩陷害致死的好友沈炼的无尽哀思及怀念。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小孙屠》宋元南戏。

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

《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2、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

折子戏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二、简答题1.简述南戏与北杂剧的不同。

提示:(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2、《拜月亭》的艺术成就?《拜月亭》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第二是结构上两组线索的设置;三是曲辞的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3、《宝剑记》在戏曲史上的价值李开先《宝剑记》在题材上的开拓。

李开先的《宝剑记》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超越了传统的南戏,以前南戏利用传统题材——婚姻家庭,开始表现政治上的中间斗争,这里面显示出文人对政治的参与精神和他们的无耐。

4、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1)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

(2)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

(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

(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

(5)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三、论述题1.《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都是反映士子的爱情与婚姻的作品,试分析其创作主旨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4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4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4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主要题材。

请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

1、《长恨歌传》: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

作者陈鸿。

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

本篇是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

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

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

2、《杨太真外传》: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

乐史撰。

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

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

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

玄宗宠爱异常。

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

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

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

3、《惊鸿记》: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吴世美所作,内容主要是写唐明皇同梅妃、杨贵妃的故事。

根据宋人小说《梅妃传》及多种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传说加工而成。

唐明皇好色,宠爱梅妃。

梅妃在宴席上得罪皇弟薛王,薛王与高力士杨国忠合谋献寿王妃杨玉环以夺其宠。

杨妃得宠,梅妃被黜。

安史之乱起,杨妃死于马嵬坡,梅妃几经乱离与唐皇相聚。

后诸人于天界相会,得知彼此原是仙人,尽释前嫌。

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个不同结局的看法?《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欢离合,是一部宫廷爱情悲剧,共四折一楔子。

《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一)元明戏曲部分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

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

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

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

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

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及参考答案(修改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及参考答案(修改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

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

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

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答: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唐传奇答: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2、元曲答: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

3、志人小说答: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4、话本小说答: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5、南戏“四大传奇”答:指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元代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奇”字样。

至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本,以别于北杂剧。

即是说,传奇作为戏曲文学形式,是从元代南戏开始形成。

故元后期的四部著名南戏被称为“四大传奇”。

二、简述《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35分)答:首先,题材的开创即世情小说的创作。

从《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到《水浒传》,递次是历史小说、神魔小说、英雄小说,所写的都是非凡人物的非凡经历和非凡故事,是传奇性的小说。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本文档的说明:下载完本文档后,请用WORD或WPS打开,然后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
形考任务2
第1题
唐代文言小说《虬髯客传》的作者是_______。

[单选题]
A、张鷟
B、杜光庭
C、陈玄祐
D、邯郸淳
参考答案是:B
第2题
清代毛宗岗父子加工润色过的“毛本“是小说《_____》清初以来最流行的版本。

[单选题]
A、金瓶梅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是:D
第3题
合称“三言”的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作者是明代作家
____________。

[单选题]
A、罗贯中
B、褚人获
C、冯梦龙
D、陈忱
参考答案是:C
第4题
明代李卓吾评点的《忠义水浒传》属于《水浒传》繁本的_____版本系统。

[单选题]
A、七十回本
B、百回本
C、一百一十五回本
D、一百二十回本
参考答案是:B
第5题
清代俞万春创作的_____写忠孝双全的陈希真、张叔夜等人辅佐皇帝,将梁山英雄斩尽杀绝。

[单选题]
A、《平妖传》
B、《荡寇志》
C、《后水浒传》
D、《水浒后传》
参考答案是:B
第6题
张友鹤编辑的“三会本”(即会校会注会评本)是小说集_____迄今为止最完备的版本。

[单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三、综合练习题(一)元明戏曲部分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

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

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

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

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

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答:《窦娥冤》描写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对贤德继母进行颂扬;《调风月》中对侍女内心进行挖掘,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单刀会》则叙说了正统的历史观和沧桑的历史观。

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关汉卿剧作典型的思想特征。

7、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答:⑴浓郁的抒情性:A、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构;⑵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答:作者通过程婴、屠岸贾、公孙杵臼之间复杂的关系,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制造悬念,把冲突推向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孤儿搜出以后,屠岸贾挥剑将婴儿砍作三段,作者利用这样的情境写人物在遭受极大困难时的复杂感情。

搜出婴儿,消除了屠岸贾对自己的怀疑,赵孤得救,全国的婴儿得救,但自己的亲生儿子却遭到杀戮,内心悲痛却又不能表现。

作者这时借助科介来表现程婴的内心。

应该说《赵氏孤儿》在冲突的组织上充分利用了故事所提供的表现空间。

9、石君宝的《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答:杂剧《曲江池》较之小说《李娃传》做了很大的修改。

在作品的主旨差异上表现为:石君宝在《曲江池》里,把唐传奇对文人轶事的描写,变成了士子与妓女爱情的歌颂。

于是李娃故事便成为元代很有代表性的题材——书生妓女题材中的一分子,这使得剧本在道德方面的意义更加突出了。

与唐宋两代文人相比,元代文人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

许多文人与倡优关系密切,亲身参加杂剧的创作、演出。

他们在倡优那里获得尊重与理解,以往认为卑贱的优伶、妓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元代文人的知音。

而元代文人便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借歌颂书生与妓女的爱情,借妓女对书生的知赏与爱恋,来书写自己的感慨,填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

石君宝笔下的李娃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10、试举例说明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答:关汉卿与马致远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也正因如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比如《窦娥冤》以童养媳与高利贷者为主角,表现了一个童养媳的悲惨遭遇。

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马致远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比如,在他现存的杂剧中,《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

这是马致远与关汉卿剧作的一大区别,也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

11、试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答:在内容上,马致远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在曲辞上,马致远杂剧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其曲辞的写作,其曲辞风格在元代是领袖群英的大家。

他的曲辞,有豪放的一面,但在豪放中有一种清逸、爽拔之气,韵味悠长。

12、试以对石君宝《曲江池》的改编为例,分析朱有燉剧作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答:朱有燉对儒、释、道三教均抱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对三教的肯定中,儒教仍是最基本的。

作为皇室的一员,虽有政治上的倾轧,但对政权的维护则是至为重要的。

加之朱有燉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故面对儒家道德伦理的赞扬、关注,对戏曲教育作用的重视,贯穿了朱有燉的剧作。

尤其是那些表彰贞节忠顺的作品。

《曲江池》是朱有燉改编石君宝作品而成,原因是因为朱有燉觉得石君宝原作在思想教育作用上有所欠缺,才重新创作《曲江池》剧本的。

在改编中,朱有燉沿袭了元杂剧所确立的歌颂李郑忠贞爱情的主题,故事的发展脉络与元杂剧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少差异。

这些差异的共同指向是对道德操守的关注。

13、结合作品简述朱有燉杂剧的艺术成就答:⑴语言相互生动,并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⑵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探子报告等)的纯熟运用;⑶对元杂剧独唱体制的突破,增加了双唱、众唱、接唱等多种方式。

14、试举例说明康海和王九思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到见解答:形式上,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开启了明代短剧的创作。

内容上,⑴寓言作品的创作,如康海的《中山狼》;⑵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如王九思的《沽酒游春》;⑶对道德的重视,如康海的《王兰卿真烈传》。

15、简述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和卓人月的《花舫缘》的异同答: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写唐伯虎为娶一笑留情的沈公佐的养女,不惜做沈公佐之子的佣书。

卓珂月认为“易奴为佣书,易婢为养女”,“反失英雄本色”,于是作《花舫缘》,仍改为唐伯虎卖身为奴,终娶得一笑留情的婢女。

孟、卓两人同样关注才高零落的唐寅,同样赞赏唐寅的风流才情,他们同样在剧中表达沦落的感叹。

但在对这同一题材的创作中仍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孟称舜更关注的是唐寅不遇后的自放于诗酒风流,卓珂月则更强调人生的“哀乐依倚”。

唐伯虎虽才高沦落,但却免去了从政之苦。

由此看来,卓珂月更突出了与仕途的对比,更偏重失与得的互补。

不但如此,卓珂月还进一步表现唐伯虎笑傲,中亦有闲愁。

他卖身为奴,费尽心机以期相见,几遍忧煎,始能成功。

在这个剧本中,卓珂月由唐伯虎的风流韵事,不但写出了自身不遇的感慨,而且表达了他对人生死生悲欢的认识。

16、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答: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17、简述南戏与传奇的差异答:⑴创作主体和演出对象:南戏多由艺人和书会才人完成,演出对象是一般民众;传奇多由文人创作,不仅在民间戏台上演出,还搬演于文人雅座上。

⑵题材内容:南戏多表现家庭伦理和婚姻问题;传奇则表现出对历史、现实的关切,对个性、情感的张扬;⑶体制:南戏体制不规范,语言俚俗,音乐和表演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传奇体制规范,角色扮演上较南戏有所突破。

18、简述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答:⑴剧本不再标题目,将题目换成副末开场后的四句下场诗;⑵剧本“分出标目”;⑶剧本分卷;⑷每出的四句下场诗被普遍采用。

19、简述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了哪些变化?答:⑴内容上,从反映中举士人的婚变负心转而歌颂士子们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⑵艺术表现上,A、无谓的插科打浑明显减少;B、曲辞由俚俗转向诗化;⑶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丰满。

20、结合作品,分析四大南戏所体现出的南戏的发展变化答:⑴内容上,《荆钗记》、《拜月亭》赞扬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坚贞,《杀狗记》表现家庭伦理,《白兔记》写发迹变泰,既贴近民间,又有文人渗透的痕迹。

⑵形式上,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后世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21、简述梁辰鱼的《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答:⑴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出在后世久演不衰。

⑵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了更多发挥。

⑶以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

22、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答:⑴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⑵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⑶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⑷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⑸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二)明清小说部分1、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答:短小,语言精练,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尤特别注意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2、《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体现出了哪些时代特征?答:《金瓶梅》塑造了西门庆这样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容和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

而围绕西门庆家庭内外的活动,《金瓶梅》广泛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和世风的堕落。

3、举例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内容答: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

这主要有两类。

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

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