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导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学时分配:2教学环节:讲课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在时间上,“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终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主要讲解这30多年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争。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7年——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多种思潮、多种文学风格并存的辉煌起点。

2、1927年——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随大革命落幕,“革命文学”在文坛兴起,现代文学发生变化和转折。

“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学逐渐发展为三十年代文坛主潮。

另外还有“京派”、“海派”等文学创作存在。

3、1937年——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进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也蒙上浓厚的“救亡”、“抗战”色彩。

因为战争背景,现代文学被分割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3个文学区域。

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文学”作为“共和国文学的雏形”拓展、覆盖全国。

三、“中国现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学界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随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而确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之后。

我们这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两个概念并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熟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整体观”。

第一至二章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一、“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1、殖民地化2、现代经济3、传播媒介4、教育制度(二)、文学领域的新图景1、启蒙主义文学: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义观点;梁启超创办《新小说》以及文学启蒙主义的代表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翻译文学:林纾;最著名的“林译小说”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林译小说”的影响3、谴责小说与鸳蝴小说:谴责小说的内容;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总要求一、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①进入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艺生态环境,掌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期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认知;②放眼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和思潮、社团、流派等文坛现象作多维度的诠释,认识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以构建基本的史识认知;③强调走进文本世界的专业阅读,深入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与审美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专业素养,注重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夯实,以提升其文学评论及研究能力。

二' 教学任务①讲授现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与历史脉络;②讲授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③讲授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④讲授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 课时总安排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要求1、通过介绍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帮助学生理解沈从文的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掌握其小说的审美追求。

2、重点讲授沈从文的重要作品(如《边城》)的内容与特色。

第二十九章当代小说(上)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二节赵树理小说与“山药蛋派”创作第三节孙犁小说与“荷花淀派”创作第四节茹志鹃小说与风格多样化第五节杨沫及其《青春之歌》第六节梁斌及其《红旗谱》第七节柳青及其《创业史》第八节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1、概括讲述17年小说创作的文学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增强文学史研究的意识。

深入掌握17年文坛上重点作家的小说创作贡献与艺术风格,以增强文本解读与作家评论能力。

2、通过当代小说概观、小说现象解析、小说流派与社团的发展、作家创作解读等角度,勾勒出这一时期小说发展的文学史踪迹。

其中重点讲授的作家作品有赵树理、孙犁、茹志鹃、杜鹏程、吴强、周立波、柳青、杨沫、梁斌等;以及“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3.《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阿Q正传》
1.《阿Q正传》改造“国民性”的主题;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的高度典型性;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和对人民解放道路的探索。
2.艺术成就,开创了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西方小说艺术,揉合中国小说的某些技巧,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寓热于冷”的独特风格。
3.《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简介。
第二节 《骆驼祥子》(详讲)
1.创作的长期酝酿。
2.祥子的形象,由善良朴实向堕落的变化,“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祥子悲剧的巨大典型意义。
1.《野草》概述。复杂的思想情绪,象征方法的运用,现代散文诗的创造。
2.《朝花夕拾》概述,生动的社会画面,真实可信的探索历程,优美的文字。
3.《故事新编》、《铸剑》所代表的前期创作,和《理水》为代表的后期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
第二章 郭沫若
一、了解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3.教材的第一部分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的内容,分别置于不同阶段之前讲授。
4.每学期之中,应根据讲授内容指导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并做讲评。
5.本大纲依据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并参考同类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现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的新发展进行了若干修改。
1.叶圣陶生平及思想发展概述。
2.《潘先生在难中》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和对小市民灰色生活的鞭挞,朴实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结构布局。
3.《倪焕之》简析。
4.其他小说简介。
第四节 郁达夫及创造社作家(详讲)
1.生平简介。
2.了解本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05012021 总学时数:34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一)》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发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主干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第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第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以凌宇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本教研室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为教材,由三篇二十章组成,中文系每个年级的二年一期讲授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二年二期讲授第二编和第三编。

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三、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四、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第二章诗体的解放与探索第一节概述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初期白话诗 1.胡适《尝试集》的意义。

2.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

第三节郭沫若一、生平简介。

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

广泛、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及文学创作实践。

二、《女神》1.《女神》的时代精神。

2.《女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1.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

2.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

第五节闻一多1.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与实践。

2.从《红烛》到《死水》 3.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课程编码:LIT209 学时数:28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讲授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这32年间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把握现代主要"文体"的演变轨迹;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提高文学阅读、鉴赏、分析、表达的能力,重点把握各个阶段、各种体裁与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特征与评价;进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成就、不足及其发展的某些规律性问题。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及特点(1840——1917)(1学时)百部经典论文(现代文学部分)20分第一编:新文学的播种与收获(1917——1927)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第二节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的涌现第二章20年代新诗的尝试与成长(2学时)#第一节:新诗发展概述(早期白话诗、小诗派、初期象征诗派、普罗诗派)第二节郭沫若《女神》与中国现代自由体诗第三节闻一多、徐志摩与前期新月诗派第三章20年代小说的创新与进展(2学时)#第一节 20年代小说的创作概述(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普罗小说)第二节王鲁彦、废名的乡土小说创作第三节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2学时)#第一节生平与创作简介(《狂人日记》、《野草》、《朝花夕拾》、杂文、《故事新编》)第二节《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第三节说不尽的《阿Q正传》第五章 20年代散文的发生与自觉(自学)第一节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第二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节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第四节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节“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六章:20年代话剧的引进与建设(1学时)#第一节 20年代话剧概述(春柳社、文明新戏、爱美剧、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第二节:三种戏剧思潮与20年代话剧创作(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趣味主义)第三节田汉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戏剧第二编: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1927——1937)第七章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左翼文艺主潮的形成(自学)#第一节:文学革命论争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第二节:两个口号论争与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第八章 30年代诗歌的多样选择(1学时)#第一节:三种诗歌创作潮流(中国诗歌会政治抒情诗、现实主义诗歌、现代诗派)第二节: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第九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2学时)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丁玲及东北作家群——萧红)第二节“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第十章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1.5学时)第一节生平创作与文学成就第二节长篇小说《子夜》、第三节茅盾小说的总体艺术倾向期中考试(基础知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2学时)30分第十一章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作业)第一节:生平及创作(无政府主义思想与《灭亡》;两种创作题材;《激流三部曲》、《憩园》)第二节:长篇小说《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第三节《寒夜》:深沉忧郁的悲剧艺术第十二章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1.5学时)第一节生平与创作(北京文化、“市民世界”)第二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第三节《四世同堂》第十三章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1学时)第一节:城乡对峙的二元文化立场(《长河》、散文、短篇小说)第二节《边城》第十四章 30年代的散文创作(自学)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及“论语派“小品文第二节抒情散文的创新和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第十五章:曹禺与30年代戏剧文学(1.5学时)第一节 30年代戏剧运动概述(夏衍、李健吾)第二节: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雷雨》、《日出》及其他)第三编在炮火洗礼中的蜕变与新生(1937——1949)第十六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自学)第一节文协的成立第二节文艺思潮的演变(解放区、上海孤岛、沦陷区)第十七章 40年代的新诗(1学时)第一节40年代新诗概述(七月派、九叶诗派)#第二节艾青的诗歌创作第十八章 40年代的小说(2学时)第一节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茅盾、巴金、路翎)#第二节张爱玲、钱钟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第四节赵树理、孙犁及解放区的小说创作第十九章 40年代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的发展(自学)第一节报告文学的勃兴与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第二节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章 40年代的戏剧(1学时)第一节:40年代的戏剧创作概述(“广场戏剧”、剧场剧、历史剧、知识分子)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期末考试(主观题为主)40分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下百部经典阅读、作业相结合。

文学教案大纲模板范文

文学教案大纲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

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2. 五四文学革命3. 30年代文学4. 40年代文学5. 50年代文学6. 60年代文学7. 70年代文学8. 80年代文学9. 90年代文学五、教学时间共30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讲: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1. 课程导入: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1. 讲授内容:介绍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

2. 课堂讨论:分析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讲:3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3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探讨30年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

第四讲:4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4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分析40年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

第五讲:5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5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赵树理、丁玲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探讨50年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第六讲:6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6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李准、柳青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分析60年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第七讲:7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7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张承志、刘心武等作家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品,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史实、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898-1917)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7-1927)3、左翼文学运动与文艺大众化(1927-1937)4、抗战文学与民族解放(1937-1949)5、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1949-1976)6、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繁荣(1976-至今)四、教学方法1、讲授基本史实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

2、重点讲解重要作家和作品,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结合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动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配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作业,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论文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一个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六、教学要求1、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传授现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第三章鲁迅(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知识要点:两大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小说模式,格式的特别第二节说不尽的阿Q知识要点:阿Q形象,改造国民性,精神胜利法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知识要点:独语体,闲话风教学重点:鲁迅对农民及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教学难点:《野草》的多层内蕴(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理解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文学观,掌握《呐喊》、《彷徨》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和《野草》、《朝花夕拾》的独特风格,熟练掌握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茅盾(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知识要点:社会剖析小说,第二节茅盾的小说成就知识要点:《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第三节《子夜》知识要点:民族资本家形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第四节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知识要点:作家论教学重点:茅盾的小说成就教学难点:《子夜》的社会剖析内容第五章郭沫若与创造社(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知识要点:《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自我表现,壮阔雄奇,自由诗的形式第二节: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知识要点:《星空》诗的彷徨,《瓶》爱情诗,《前茅》、《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第二节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知识要点:抗战时期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屈原的形象第三节“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知识要点:自叙传,《沉沦》,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教学重点:1.《女神》的思想艺术特征 2.自叙传抒情小说代表郁达夫的《沉沦》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泛神论 2.零余者的形象意义(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中创作的主要状况以及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理解其泛神论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懂得它的时代意义,掌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方法,熟练掌握代表作品。

第六章新月派与语丝派的创作(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知识要点: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第二节“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知识要点: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第三节“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知识要点:湖畔诗人,小诗体,冯至的创作第四节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知识要点:前期新月派,三美,新格律诗第五节“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知识要点:李金发的代表作品第六节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知识要点:蒋光慈的诗作教学重点: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教学难点:“纯诗”概念的理论价值(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本时期新诗发展的整体情况,理解新诗发展脉络的内外部规律,掌握各代表诗人的诗歌观念以及代表作品,使学生具备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七章左翼文学的创作(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左联”和左翼小说知识要点:左联,蒋光慈、柔石等人的创作,丁玲,东北作家群第二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知识要点: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重点:东北作家群教学难点:萧红的个性创作(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左翼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了解此派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其深远意义,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掌握各派别创作特点以及成就。

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熟练掌握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

第八章巴金(共5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知识要点:《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其早期创作的影响第二节《家》的杰出成就知识要点:《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家》中的人物形象,《家》的结构艺术第三节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知识要点:“平民史诗”,《寒夜》教学重点:巴金的前期创作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正负面的影响(二)教学基本要求:首先要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代表作有大致了解,理解早期作品体现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掌握分别以《家》、《寒夜》为代表分析巴金前后期创作的不同格调与特色。

第九章老舍(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知识要点:北平市民世界,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第二节《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知识要点:祥子悲剧命运,悲剧原因,虎妞的形象第三节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知识要点:京味儿,幽默教学重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教学难点:中西方文明撞击中的文化思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老舍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及文学史地位,,理解其深刻的文化思考,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掌握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熟练掌握代表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十章沈从文与京派(共5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知识要点: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形式,湘西世界第二节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知识要点: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作品,《边城》第三节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知识要点: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形式,朱光潜的文学理论,李颉人的大河小说教学重点: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教学难点:理解沈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文化心理(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学史地位,理解其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及创作的文化心理,掌握其城乡对照的二元创作模式及意义,熟练掌握《边城》等表现湘西世界的作品。

第十一章新感觉派小说及其他小说家创作(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海派小说知识要点:新感觉派小说,现代性,先锋性,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第二节李颉人的大河小说知识要点:《死水微澜》教学重点:新感觉派小说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本派小说的创作(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了解海派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其深远意义,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十二章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从《雷雨》到《原野》知识要点: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地位,《雷雨》的多层主题意蕴,第二节《北京人》与《家》知识要点:《北京人》为代表的生活化戏剧,诗剧的探索第三节夏衍等人的戏剧知识要点:曹禺对本时期戏剧家的影响教学重点:《雷雨》的主题意蕴教学难点:曹禺戏剧深层生命意蕴的把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曹禺戏剧的题材、主题、结构的变化,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意蕴,掌握曹禺戏剧的艺术特征,精读并熟练掌握代表作《雷雨》。

第十三章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知识要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陈梦家的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知识要点:《现代》杂志,十四行诗(商籁体),汉园三诗人第三节杂文与报告文学知识要点:鲁迅杂文的特质教学重点:现代派诗歌的创作教学难点:对鲁迅杂文创作的历史性评价(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本时期各流派诗歌发展的面貌,理解他们不同的诗歌理念,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诗歌,掌握其不同的创作特点以及成就。

第十四章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意义知识要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第二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解放区文学知识要点: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第三节国统区、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知识要点:对不同地域不同政治历史环境的文学发展面貌的对比教学重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学难点:客观评价胡风文艺理论(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第三个十年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一方面要对本阶段文学发展历程有知识性的了解,包括对文学发展历史现象的宏观认识;另外也要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加以讨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重点掌握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