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肥乡第三中学冯秋芳一、教学思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这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教科书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二、教学目标(1)学会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进而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在实验前先将骨处理好,煅烧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等。
初中生物骨骼的组成教案

初中生物骨骼的组成教案主题:骨骼的组成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骨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 理解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骨骼的组成;
2. 骨骼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骨骼的各个部分的构造及作用;
2. 理解骨骼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出问题:你知道人体骨骼的作用是什么吗?
2. 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新课。
二、讲解骨骼的组成(15分钟)
1. 骨骼由什么组成?
2. 骨骼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3. 过程中引导学生画出骨骼的示意图。
三、讲解骨骼的功能(15分钟)
1.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 骨骼在人体中的作用有哪些?
3. 引导学生讨论骨骼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四、实验活动(20分钟)
1. 带领学生做实验,观察动物骨骼的结构;
2.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骨骼的微观结构。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骨骼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和锻炼习惯,保持健康的骨骼。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骨骼的组成和功能,但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骨骼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 下节课可通过更多实验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骨骼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动物长骨、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刀片、天平。
2.实验试剂:10%盐酸、蒸馏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骨的结构和功能。
2.提问:骨的成分有哪些?它们对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二、理论学习1.讲解骨的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2.介绍无机物的性质:不易燃烧,易溶于酸。
3.介绍有机物的性质:易燃烧,不易溶于酸。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测定骨中无机物的含量(1)称取新鲜动物长骨的质量。
(2)将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10%盐酸,浸泡24小时。
(3)取出长骨,洗净,晾干,称取质量。
(4)计算无机物的含量。
2.实验二:测定骨中有机物的含量(1)将实验一中处理过的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酒精,点燃酒精灯,加热。
(2)观察长骨的变化,直至有机物燃烧完毕。
(3)计算有机物的含量。
四、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对比实验前后的长骨,观察其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实验中我们如何测定骨的成分?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针对实验结果,讨论骨的成分对骨的性质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1.复习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让学生举例说明骨的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1.介绍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骨的成分及其性质,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探究精神。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2. 学科领域:生物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骨的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骨的成分鉴定方法的掌握。
2. 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骨骼标本、盐酸、酒精、石棉网、火源、放大镜等。
2. 实验药品:10%盐酸溶液、酒精。
3. 教学资源:骨骼标本、实验操作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展示骨骼标本,引导学生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骨的成分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定骨的成分。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2 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3. 实验操作3.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结果观察与分析4.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结果。
4.2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实验操作技巧。
7.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8. 板书设计8.1 教师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8.2 学生查看板书,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七、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骨的物理特性。
八、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教师应提供及时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十、课程拓展1. 邀请骨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骨的科学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骨骼博物馆,加深对骨骼知识的理解。
《骨骼》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骨骼》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骼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掌握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保健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骨骼的特点和作用。
3. 提高学生对人体生理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骨骼的构成:骨膜、骨质、骨髓2. 骨骼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3. 骨骼的功能:支持、保护、运动4. 骨骼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激素、骨龄、青春期骨骼发育5. 骨骼保健:饮食、运动、睡眠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骨骼的模型,引导学生关注骨骼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对骨骼有哪些了解?骨骼有哪些功能?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骨骼的构成、分类和功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骨骼的构成:骨膜、骨质、骨髓。
2. 讲解骨骼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 讲解骨骼的功能:支持、保护、运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分享自己的看法。
环节五:实践活动1.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分析他们的骨骼特点。
2. 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骨骼的特点和作用。
环节六:课堂小结2. 强调骨骼保健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饮食、运动和睡眠。
环节七: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参与度。
3. 学生对骨骼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骨骼模型。
3. 教材。
4. 课后练习题。
5. 调查报告模板。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骨骼的知识。
2. 直观教学:利用骨骼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骼的形态和结构。
3. 实践教学:让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同学,亲身体验骨骼的特点和作用。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2011.10.26)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欢城二中陈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及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并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发扬尊敬关照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物理性质教学难点骨的成的及其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验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小组的实验桌子上都有一些鱼刺,你们用手轻轻地将鱼刺折弯(不要用力过大),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小组同学讨论后,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盐,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它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们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硬度与骨中的___ ____有关;弹性与骨中_ _____有关。
三制定计划(一)材料用具:酒精灯,镊子,培养皿,小烧杯,清水试管架和试管,火柴,碳酸钙粉末,小药匙,稀盐酸,解剖针。
(每小组桌子上已经备好)(二)注意事项:1酒精易燃,要正确使用酒精灯,2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滴到皮肤、眼睛、衣服等上。
3盐酸浸泡过的鱼刺用镊子夹起用清水冲洗后才能用手拿。
(三)方法步骤1讨论该实验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2我们曾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现在我们也用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也含这种成分。
3取少许碳酸钙粉末放入一支试管内,倒入适量稀盐酸,观察试验现象4取一根鱼刺放在另一支试管内,倒入稀盐酸(淹没鱼刺就行),观察现象并记录。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掌握使用盐酸脱钙法鉴定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有哪些。
2. 讲解:介绍骨的成分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和黏多糖,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
3.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盐酸中浸泡。
步骤2:观察骨样本在盐酸中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3:将浸泡后的骨样本取出,清洗干净。
步骤4:观察清洗后的骨样本,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5. 总结:强调盐酸脱钙法在鉴定骨的成分中的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三、课后作业1. 复习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鉴定骨的成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了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骨样本的变化,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要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学生能正确操作盐酸脱钙法实验。
3. 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六、实验材料与仪器1. 骨样本:牛骨或猪骨。
2. 盐酸:分析纯,浓度为10%。
3. 玻璃试管:直径至少2cm,高度适当。
4. 镊子:用于取出骨样本。
5. 滴定管:用于准确量取盐酸。
6. 实验台:用于放置骨样本和仪器。
七、实验步骤1. 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
2. 浸泡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盐酸,使骨样本完全浸泡在盐酸中。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这是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地将鱼肋骨折弯,我们会感觉到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问题:骨的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磨成骨粉,骨也可以熬成骨胶,骨粉和骨胶的主要成分都是钙盐和蛋白质。
假设:骨的硬度与骨中的无机物有关,骨的弹性与骨中的有机物有关。
三、实验1.骨的煅烧(原理:有机物分解,留下的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
①实验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
②现象: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
③结果:鱼肋骨在煅烧的过程中,首先变黑,然后再变成灰白色。
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鱼肋骨粉碎。
2.骨的脱钙(原理:无机物酸解,留下的是有机物)。
①实验操作:将一根较大的鱼肋骨浸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试管中,大约15 分钟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漂洗。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观察鱼肋骨是否变软,是否软得可以打结。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有气泡产生,脱钙后的鱼肋骨软得可以打结。
3.脱钙后骨的煅烧。
①实验操作:将在10%盐酸中浸软的鱼肋骨用吸水纸擦干后,置于酒精灯上煅烧。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能够燃烧,烧到最后并没有变成灰白色,而是呈现黑色并且所剩无几。
4.煅烧后骨的脱钙。
①实验操作:再取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将煅烧变成灰白色的鱼肋骨浸入 10%的盐酸中。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观察鱼肋骨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是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鱼肋骨基本上完全溶解。
四、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
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
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
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
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
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
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
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
果分析及结论
【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
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
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
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
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
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
什么需要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