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成分与特性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一、教材分析“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骨的物理特性,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特点。
2.难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骨骼系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概念及特点。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其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与其功能的关系。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骨的结构及功能

骨的结构及功能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
1、骨质: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前者质地坚硬、富有弹性,分布在骨骼表面,后者由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在骨的内部,骨小梁虽然质地没有那么坚硬,但它独特的有规律的排列方式,可以让它承受较大的重量。
2、骨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骨膜含有血管和神经,可以营养骨,司骨的感觉。
3、骨髓: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含有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是脂肪组织,无造血能力,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
4、骨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滋养动脉一般会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
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人类的骨骼主要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组成,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
此外,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
具体表现为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同时,全身骨的形态特征也与之相适应,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人类的骨骼中还含有水、有机质、无机盐等成分,其中水含量约为20~25%,40%是有机质,约60%以上是无机盐,无机盐影响骨的硬度,有机质影响骨的弹性和硬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医学领域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骨骼的力学特性

达到极限应力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下面的面积表示导致 骨折所需要的能量。一般骨在生理负荷范围内,骨产生弹 性变形,当外力去除后,弹性区内的能量能同时被骨释放 ,使骨恢复原状。但当骨不断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应变能 量不能被及时完全释放,经积累后可能会损坏材料的结构 。
(三)机械应力对骨生长的影响
骨的生长是破坏和重建两个过程对立统一的结果。 骨的塑形与重建是通过适应力的作用,这种适应性是 按沃尔夫(Wolff)定律进行的。
(骨一:)、连骨结组形织成发骨所生骼的,受基构本成到过人程体的支架力,支。持体骨重、的应变是指骨在外力作用下的局部形 变,包括线性应变和剪切应变。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骨基质呈板层状排列称为骨板,是骨基质结构形式。 在应力-应变曲线图中的弹性区,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应力/应变是常数,此常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 ,其大小等于这段直线的斜率。 骨内膜:(endosteum) 骨的力学性质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骨板(bone lam骨ell的a)应力与应变曲线
❖应力较小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 一个线性关系,应力-应变曲线为直线,即应力与应变成 正比关系,称为弹性区。去除外部载荷移后,材料将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即不会造成永久形变。
❖载荷持续增加时,骨最外层某些部位就会发生屈服,即 弹性区末端点称为屈服点。屈服点以后的曲线则变成了 非线性,骨将产生永久变形,称为塑性区。
骨骼的力学特性
骨:连结形成骨骼,构成人体支架,支持体重、 保护内脏,并参与运动,充当杠杆。
功能
对机体起支持运动和保护的作用 红骨髓是造血部位 骨组织是机体钙、磷的储存库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肥乡第三中学冯秋芳一、教学思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这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教科书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二、教学目标(1)学会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进而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在实验前先将骨处理好,煅烧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等。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欢城二中陈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及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并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发扬尊敬关照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物理性质教学难点骨的成的及其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小组的实验桌子上都有一些鱼刺,你们用手轻轻地将鱼刺折弯(不要用力过大),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小组同学讨论后,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盐,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它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们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硬度与骨中的________有关;弹性与骨中______有关。
三制定计划(一)材料用具:酒精灯,镊子,培养皿,小烧杯,清水试管架和试管,火柴,碳酸钙粉末,小药匙,稀盐酸,解剖针。
(每小组桌子上已经备好)(二)注意事项:1酒精易燃,要正确使用酒精灯,2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滴到皮肤、眼睛、衣服等上。
3盐酸浸泡过的鱼刺用镊子夹起用清水冲洗后才能用手拿。
(三)方法步骤1讨论该实验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2我们曾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现在我们也用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也含这种成分。
3取少许碳酸钙粉末放入一支试管内,倒入适量稀盐酸,观察试验现象4取一根鱼刺放在另一支试管内,倒入稀盐酸(淹没鱼刺就行),观察现象并记录四实施计划,并记录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表五分析讨论实验现象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骨燃烧后剩余的物质是--------------,它使骨--------;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 ,它使骨具有------- ,实验结果表明,骨是由------------ 和------------ 组成。
骨头结构知识点总结

骨头结构知识点总结
一、骨头的化学组成
骨头的化学组成主要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部分组成。
有机物质主要包括胶原蛋白和蛋
白多糖,它们赋予骨头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无机物质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它们使骨
头具备硬度和刚性。
此外,骨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和各种微量元素,如锌、镁、铜等,它们对维持骨头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骨头的微观结构
骨头的微观结构包括骨基质和骨细胞两部分。
骨基质是骨头的主要组成物质,它由胶原纤
维和无机盐晶体交织而成,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
骨细胞主要有成骨细胞、骨吸收细胞和骨细胞三种类型,它们分别参与了骨头的生长、修复和代谢等生理过程。
三、骨头的发育过程
骨头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骨头的形成、生长和再造等阶段。
骨头的形成是指
胚胎时期原始的软骨或膜骨被逐渐转化为真正的骨质的过程,它主要发生在胚胎期和胎儿期。
骨头的生长是指骨头在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不断增长和发育的过程,它受到很多因素
的影响,如遗传、营养、运动等。
骨头的再造是指在成年后,骨头不断地进行代谢和更新
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体内激素和机械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骨头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和发育过程的了解对我们更好地保
护和维护骨头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知识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骨头这一重要的组织,进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骨的特性实验报告

骨的特性实验报告引言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体的结构支撑,还承担着保护内脏器官、储存钙质等重要功能。
本实验旨在探究骨的特性,以更好地理解骨骼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目的1. 研究骨骼的组成成分;2. 探究骨骼的力学性能;3. 掌握骨骼特性的实验检测方法。
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样本:新鲜的动物骨骼;2. 实验仪器:骨力学性能测试仪、X射线仪等。
实验方法第一部分:骨骼组成成分的分析1. 取一块骨骼样本,进行外观观察和手感测试,记录其硬度和可塑性;2. 用X射线仪扫描样本,观察骨骼的结构形态,并记录下来;3. 将样本置于烧杯中,并加入盐酸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若有,说明骨骼主要由钙磷化合物组成;4. 将溶液过滤,用滤纸吸干,然后放入电子天平上称重,记录重量。
第二部分:骨骼的力学性能测试1. 将骨骼样本固定在骨力学性能测试仪的夹持装置上;2. 设置测试参数,如应变速率、加载方式等;3. 开始测试,并记录下加载过程中的力和位移数据;4. 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出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第一部分:骨骼组成成分的分析1. 样本观察:经过外观观察和手感测试,骨骼样本表面呈现出一定的硬度,且较为坚硬,但不易弯曲;2. X射线扫描:骨骼样本在X射线照射下表现出明显的骨骼结构和纹理,进一步证明其为骨骼组织;3. 盐酸试验:在加入盐酸后,骨骼样本产生了大量气泡,说明骨骼主要由钙磷化合物构成;4. 称重结果:经过过滤和吸干,骨骼样本的重量为2.5g。
第二部分:骨骼的力学性能测试1. 应力-应变曲线:根据骨力学性能测试仪得到的数据,绘制出骨骼的应力-应变曲线。
曲线表明,在低应变区域内,骨骼呈现出较大的应力-应变关系,即应力增长较快;而在高应变区域内,骨骼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应力,即骨骼的抗压能力有限。
2. 弹性模量计算: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区域,计算出骨骼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显示,骨骼的弹性模量为50 G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