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
四大文献分类法的对比

• 基本大类:共有25 大类 • 编制体制: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分类。《科
图法》是体系分类法,类目采取层层划分、 详细展开的方式,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类 目体系。
《资料法》
• 基本部类: • 基本大类:总共分为38个大类 • 编制体制:将《中图法》中由“T工业技术”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对比
《中图法》《科图法》 《人大法》《资料法》
——by 516宿舍
我们的分工
• 收集资料:吴&赖 • 整理资料:扶&陈 • PPT制作:钟 • 上台演讲:温
四者之间的比较
•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历程
•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体系结构 • 比较四者的标记系统 • 比较四者的复分表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历程
• 基本大类:共有17个基本大类 • 编制体制:各类体制,大体一致,分为两部分。
凡属于本类总的理论、学科概况、学科史、综合 性的标准和规范、通用技术与方法等类目都列于 本类的前面,用圆括号弧把号码括起来;凡属于 本类其他的同等类目,列于前述类目的后面,只 表明类号,不用圆括弧,以示区别。
《科图法》ຫໍສະໝຸດ 《资料法》• 种类:采用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
• 编制制度:基本上采用层累制标记制,为了适应 类列的展开,也采用了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 等灵活的编号方法。
• 辅助标记符号:与《中图法》一样采用了推荐符 号、起讫符号(起止符号)、交替符号、联合符 号等辅助符号。此外还采用了通用任务标志符号 “‘’”与通用环境标志符号“《》”,分别用于 区分人物特征和环境特征。并可以在全表中广泛 采用联合组配(即“+”号组配)、复分组配与关 联组配。这实际上就是采用自由组配。
中国图书“七分法”和“四分法”的演变

但 限 于 水 平 和 篇幅
只 从 分 类史 上
七 分法
和
“
四 分 法 ” 的 分 类思 想 技
术
方 法演 变的角度 进行论述
一
、
分 类 的萌 芽和 刘 氏父 子 的
“
七分法
。
”
图书资料的分类是 随着历史 文化 的发 展而产 生 的
和 行简
,
远 古 时期我国 记 录 知 识 的载体是 甲骨
,
从 《 殷虚书 契 前 编 》卷 五
侍 医 李柱 国 校方 技 ”
由国家对所
一
藏 图 书进 行 了 一 次大 规 模 的 整理 刘向通 经 术
书
,
能 文章
。
又是 皇 族 的 本家
所 以 奉敷 负责 校理 皇 家 图书 馆 一 天禄 阁的藏
,
先 后 达 二 十年
。
详 细情 况 就不 清楚 了
,
、 、
远古文 化还很不 发 达
:
学术 由官府 垄断
;
书籍也 由各官 分管 掌则
。
。
《 周 礼 》一 书 记 载着设官
,
“
太 师 掌建 邦 之 六典
;
掌法
;
小史 掌邦 国 之 志
。
… … 司 士掌群 书 之
,
司 民掌 万 民 之 数 目 法律
、 、
春官大 师教 六 师
、 、
但 就 目前 图 书 馆学界 的有关 文 章 来
,
大 多局限 于 对古 代某 一 部分 类法 的 简介或评 述
,
而 现有 图书分类 学教材 中 的 有 关古 代 图 想 对我 国古 代 图 书分 类法 的 源 流提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范畴, 因此刘 歆 实际 上是 用六 分法 分类 群 书 。其 著 录
层 次是 , 略下 有 种 , 下有 家 , 种 家下 列 书名 。全 书共六
勖因魏《 中经 》 更著《 簿 》” J ∽《 新 。 ( n 新簿 》 按 四部 分 是 类法 , 那么作 为它 主要 依据 的《 中经 》 也应 是 一部 以四 部来分类 的国家 图书 目录 , 对我 国 图书分 类 的四分 法 做 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 。
而子 犹先 于史 。至 李充 为著 作 郎 , 分 四部 , 重 五经 为
甲部 , 史部 为 乙部 , 子 为丙 部 , 赋 为 丁部 , 诸 诗 而经 史 子集 之次 始定 。ll 四部 分类 法发 端 于 苟 勖 , 渐 ”5 ( 逐 代替六 部分 类法 而 成 为 官 修 目录 的基 本 规 范 。但 六
中国古 代 的文 献 典 籍 , 如 烟 海 。历 代 著 录 文 浩
献者, 不计其 数 。分类 工 作 是著 录文 献 的基 本 要 求 。
子 文献分 成两 个层 次 , 是 对 文 献 的初 步分 类 , 文 这 是 献 分类思 想 的发展 。 西 汉时 , 继 承 前 人文 献 分类 思 想 的基础 上 , 在 已
术数 : 文 、 形 、 数 、 天 五 历 蓍龟 、 占、 法 ; 杂 形 方技 : 医理 、 经方 、 中 、 房 神仙 。 《 艺文 志 》 论在 篇 章结 构 、 文 和书 目的结 合及 无 序 分类 的合理 性 等方 面 , 较《 略 》 明显 的进步 。对 都 七 有 同类 中分类 较 多 的 文 献 , 采 取 了分 阶 段 著 录 的 办 还 法 。例 如赋 ,艺 文志 》 采用 了“ 《 就 屈原 以下 ” “ 、苟卿 以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史学的哲学基础社会发展理论史学专论年代学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法历史写法历史学习法史学史世界中国世界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研究、考订、评论东方学年表普及读物上古史(公元前世纪以前)古代史(公元前世纪~公元年)古代东方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世纪史(~年)早期封建社会(~世纪)中期封建社会(~世纪)后期封建社会(~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年)阿拉伯帝国(~年)近代史(~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巴黎公社前夕(~年)巴黎公社至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年)现代史(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民族史志中国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古代史籍纪传体史书合刻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公牍、档案诏令、奏议笔记、掌故、旧闻、回忆录研究、考订、评论中国学、汉学年表普及读物原始社会(约万年前~多年前)奴隶社会(约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三代(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夏(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商(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西周(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史料春秋(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封建社会(公元前~公元年)战国(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秦、汉(公元前~公元年)秦(公元前~公元前年)农民起义汉(公元前~公元年)西汉(公元前~公元年)农民起义东汉(~年)农民起义三国、晋、南北朝(~年)。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21
二、古籍分类
集部[“集(雧)”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群鸟在
木也”。引申为汇集、聚集等意义。集部书大都带有 汇集、综合性质。个人作品综合集称为别集,诸家作 品综合集称为总集。当然,集部除包括历代诗、文、 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外,也包括对各种作品进行评论 及文学理论的著作。总之,诗文、词曲等文学作品集 入此,文学理论之书亦入此]
6
二、古籍分类
(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 整体分爲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又分 类,有的类又分属,属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 具体类目如下:
7
二、古籍分类
经部[“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人们只有先把竖线排
好,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古人由此引申认为, 儒家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 证,因此把它称为“经”。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 最初只有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 传)。到了唐代有“九经”之说,宋代又发展为“十 三经”。另外,古代经部的书除了包括儒家诸经外, 还包含有“小学”(即今天的语言文字学)类的书。 总之,儒家尊崇十三经之正文与注释、研究经文之书 入此,传统语言文字学与谶纬之书亦入此]
20
二、古籍分类
小说类 笔记(杂事 异闻[神怪小说入此,如《山海经》、《穆天子传》、 《白猿传》、《太平广记》、《夷坚志》、《五色线》等书] 琐 语[小品文入此,如《玉堂丛语》、《耳新》、《女才子》等书入 此] 谐谑[笑话之书入此,如《开颜集》、《山中一夕话》、《古 笑史》等书]) 短篇 长篇(讲史 人情 神怪) 类书类[从许多图书中采录材料,分门别类按一定体系编辑而成之 书入此]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注疏 撰述 语录 纂集 史传 音义 目录 杂撰 附[释、 道以外宗教之书入此]) 道家类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0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 哲学 20. 社会科学(总论) 21. 历史、历史学 27. 经济、经济学 31. 政治、社会生活 34. 法律、法学 36. 军事、军事学 37.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41. 语言、文学 42. 文学 48. 艺术 49. 无神论、宗教学 50. 自然科学(总论) 51. 数学 52. 力学 53. 物理学
《七略》(七分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
略,方技略;佚失)------西汉刘向,刘韵父子
《七志》(九分法:九篇条例,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
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道经,佛经)-----------宋朝王俭
《七录》(七分法: 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 佛法路,仙道路)---------五代十国梁国阮孝绪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夏李南 2009-3-27
A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基本流程
分类与加 工
典藏(文 献调拨)
文献采访
流通阅览
B
图书分类及加工
图书分类的任务概括起来有: 1,揭示每种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 2,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 3,根据各类图书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 对图书分类的要求是: 确认图书,归类正确 前后一致,位置固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1948年8月东北图书馆 《图书分类新法》(简称《山东法》)-----1951年山东省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952年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法》)------1956年文 化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1954年中 国科学院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1958年武汉大学图 书馆学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975年《中图法》 编委会
“四库分类法”和《中图法》对古籍文献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

( 中国农业 大 学 图” 是 中国传统的 图书分类法 , 也是 目前我 国古籍文献的主要 分类方法。“ 四库分类 法” 的礼教
价值 内核使其与现代 图书分类体 系相互独立。文章就“ 四库分类 法” 和《 中图法》 划分 古籍文献的 关联 性及各 自局
限性 进 行 探 讨 , 试 建立二者的对应关 系, 为古籍文献的统一分类提供依据 。
四川 图书馆 学报
2 0 1 4年 1 期 总第 1 9 7期
文章 编号 : 1 0 0 3— 7 1 3 6 ( 2 0 1 4 ) O 1 — 0 0 8 0— 0 4
“ 四库分类法" 和《 中 图法》 对古籍文献 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
王雪荻 , 潘 薇
1 0 0 0 9 1 )
3 “ 四库 分类 法” 在 古籍 利 用方 面的 局 限性
鱼虫之分 , 涉猎范围甚广 , 其 中的花草树木谱录又与
农 家 类 的 园艺 之 属 多 有 重 叠 。 “ 四库 分 类 法 ” 在 类 分 功 能上 的 缺 失 是 其 特 点 , 正 如 古 人 所 谓 “目录 之 兴, 欲使 正教 伦 理 、 金 言有绪 、 提 纲举要 , 万 然 可 观 也 ”, 端正 人们 著 书立 说 的 方 向是 其 主 要 目的 , 而 划
树 形 等级结 构 ; “ 四库分 类 法 ” 的一级 类 目意 象性 较 大, 不 具备 实质 的类 分 功能 , 从 四十 四个二 级类 目开
类功能则像极 了中国人 的写意画, 讲究以意概形 , 没
有 严 格 的界 限 。但 是这 种意 象性 也制 约 了今 天人 们 对“ 四库分 类法 ” 的理解 和应 用 。
现与 现代 图书 同步 的计算 机化 管理带 来制 约 。本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 前 世 孔子 把当 时 的史 册 定为 艺 也 就是 将 图 分 为 大类 即诗 书 礼 乐
春秋
,
“六
”
,
图
思。
思
以
艺 是 孔 子对 当时 学 术 流派 的 系 统 总结 同 时 也体现 了他 的 书 分 类 想 这 一 想 虽 未 构 成 据 组 织
,
,
,
图书 的分类体 系 还 不 能 称 其 为 图书 分 类 法 但 它 却 为 我 国 古代 图 书 分类 法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
、
、
二 《汉 志 》 《七 志 》 《七
《
》
,
炙
》
七 略 之 后 仿 照 七 略 体系 编 制分类 法 的大有 人在 其 中有 一 定 代表性 的 当 推 东 汉班 固 的 汉 书
・
》
《
》
《
,
。
艺 文 志 南北 朝 齐 王 俭 的 七 志 梁 阮 孝 绪 的 七 录 它 们构 成 了我 国古 代 图 书 分 类 法 的 一 大 系统
东 汉班、 固编 撰 的
《汉 书
・
艺文志、》
简称
《汉 志
,
》
是 继 《七 略 》之 后 又 一 部 影 响 较 大 的 图书 分 类 目录
《
》
、
、
、
、
、
矛。 《
》
汉 志 的体 系如 下 六 艺 略 诸 子 略 兵书 略 诗 赋 略 数术略 方 技
汉 志 在 大 类设置 类 目安
,
》
,
,
《略
,
。
、
排 上 与 《七 略 差 异 不 大
,
、
、
、
更 改 类 名 , 六 艺略 改 为经 典 志 诸子 略 改 为 诸子 志 兵 书 略
、
、
、
改 为 军 书 志 诗 赋略 改 为文 翰 志 数 术 略 改 为 阴 阳 志 方 技 略 改 为 术 艺志
增 设 “ 图 谱 志” , 以 收 录 图 谱
,
旧
。
典 突 破 了刘 欲 收 书 不 收 图 的 例
,
,
《七 略 汐 分 类 法 是 以 书 立 类 也就 说 它 的 类 目 设 置不 是 向壁 虚 造 而 是 依 据 当时 存有 的 图 书 来 立 类
是
。
书、
、
书、
。
在汉
很长 一
、
的 当时 经
诸子 诗赋 兵
数 术 方 技 之 书的 确 很 多 早
武帝前
的
时 期 内 经 书就 是
,
不
汉
之
士 子们 的教 科 书 其 数之 多 言 而喻 武 帝 后
籍
《
》
图
七基
、
七录 将全部 书组 成 录 本 大类
录
以 出,
个部 类 的分类 体 系 从基 本大类
可看
《
》
,
《
分
《
》
七 录 才是 真 正 的 七 分 法 每 一 大 类 都 能 分 书 七 录 的 分 类体 系 已 与 七 志 有 很 大 的 区 别
增加了
新 的类 目 。 为 史 书立 了 专类 “ 纪 传 录 ” 为 佛教 著 作 立 了专 类 “ 佛 法 录 ” 为道 教 著 作 立 了专 类 “ 仙 道录 ”
侧去了
,
“
”,
,
三 方 面 的 内 容 一是 删去 了 辑 略 将 其 内容 分 而 治 之 成 为 真 正 的六 分 法体 系 二 是 删去 了 一 些题 解 三
。
是 删去 了重 复 著录 之书
《
》
《
》
。
汉 志 还 调 整 了 七 略 中某 些 图 书 的 归属
,
《
》
《
》
《
》
,
由 此 看 来 说 汉 志 完全 因 袭 七 略 是不 符 合事 实 的 汉 志 的 历 史 价值 在 于 一 方 面 它 是 我 国 先
《安 徽 史学 》
年第 期
中 国 古 代主要 图书 分 类法的 比较
伍 昭泉
图 书 分类 法 是 在 有 了图 书 以 后 , 并 随着 图书 文 献 的 日益 增 多 , 人 们 为 了系 统地 组 织和 有 效 地 利 用 图
书 , 才逐 渐 形 成 和 发展 起 来的
纪
六
,
书六
,
、
、
、
易 、
、
,
切 图 书 纳 入 统一 的体 系之 中 以 佛 道 为 附 一 方 面 正 视 当 时 图书 典 籍 的 客 观 实 际 另 一方 面也 明显 体 现 了儒
立
它 《七 》又 不 同 之 处
家的 场。 但 与
略
有
略
图书
七 类, 后
经
经两
实
取消 辑
把 分成 大
附佛 道 类
际
,
上 成为 九大 类 九志 开 几分 法 之 先河
山
,
、
了
时书 集 如 的 皇 家藏书 经过 选 择 校 勘 从 中选 出
,
,
。
卷 写 出 定本 进 行 分 类 他 们将所 收 的 书分
七
目
及
《 。
》反
,
国
一
为 略 , 并编 成 录 写 出学 术性 的总 论 各类 的分论 七略 所 映 的这 种分 类体 系 是 我 最 早 的 部
比
人
于
《万
》
。
图 书 分 类 法 这 部 图 书, 分类法 的 诞 生 瑞 士 吉士 纳
和经
观
上 反映
上层 筑 念
一
思
必
一 定 社 会的政 治 济 在 念 形 态 的
作 为 建 观 形 态 部分 的 图书 分类 想 也 然 如此 这
是
现
思
现
便 我 们 在所 说 的 图书 分类 法 的 想 性 的体。
。
《七 》
以
略 首先 应 用 了 学 术性 质 作 为划 分依 据
及
定类标准的原则
。
。《
便
取消
《
》
《
分
。
七 录 在大 的方 面 仍 因 循 七略 成 法, 但 在、 小的 方 面 也 有 所 修 补 和 改 革 为 史 书和 佛 迫 著 作正 式 立
,
“
”
类 改 诗赋 略
文 翰志
“
为
”
文 集录
。
实 为 明 智之 举
类 口的增 加 和 类 名的 屯 改
都是从当 时图书的实际
情 况 出 发的 。 阮 孝绪 的 优七录 分 较 之 王 俭 的 《 七志 》 无论 从学 科 体 系上 还 是 类 目 名 称 上 者 合理 多 了 。
年编 的 象图 书 分类法 要 早
,
刃
,《
》
以
现只
《汉 ・ 文 》 见 《七 》 概 。
年左 右 可惜 七 略 原书 在唐 朝 后 遗 失 了
在 能在
书 艺志 中到
略的 貌
《
・
》
》
,
六
根 据 汉 书 艺 文 志 的记 载 七 略 把 图 书 分 类 组 成 这 样 一 个体 系 辑 略 诸 书 总论 和 分 论
— 、
一 我 国 最早 的 图 书 分 类法
《七 略 》
公元前
世纪末 ,
、
刘向
刘歌 父 子 两 人做 了一 件 对 我 国古
代 文化 有 巨大 贡 献 的事 情
,
、
那 就 是 刘 向开 始
《
》《
》
。
、
,
刘 敖 最 后 完 成 的 七 略 七 略 是 一 部评 价 推 荐性 的分 类 目录 刘 向 刘 敖父 子 经 过 几 十年 的工 夫 对 当
分
从 内容来类分 图 书 七 略 从 图 书
,
,
》以
内 容 的学 术 性 质 出发 把 全部 图 书 分 为 个基 本 大 类 每 一 基 本 大 类 略 中 当 时 的 学 术 流 派 家 来 分
,
“
,
”。
己
这 样 做法 目的 在于 辩 章 学 术 考 镜源 流 也就 是 说它 当 时 注 意 到 从 内 容来 类 分 图 书 使 图 书 分 类 与 当
上
以
《
》
几
从 面 所 列 的分类体 系可 看 出 七略 具 有 如 下 个特 点
《
》
。
西以
义正 思 。
七 略 成 书 于 西汉 末 年 公 元, 前 年 濡 家 思 想 是 周 来 封 建 主 的 统 想 公 元 前 年
,
,
,
。《
》
。
汉 武 帝 即 位 后 罢 黝 百 家 独 尊濡术 首推 公羊 七略 的分 类 完 全 体 现 了 这 种 思 想 在 实际 入 书 的 六 略
《
》
述如下 七 志
、
、
、
纪 六 艺 小学 史记 杂传 诸 子 志 纪 古 今 诸子 文 翰 志 纪诗 赋 军 书 志
阳
阳
,
,
,
《
纪兵书
》
阴
— 志 纪 经阴典 志 图 纬
、
、
、
、
术艺 志
、
、
纪方 技 图谱志
、
、
纪地域 及图书
、
附 佛经 录 附 道 经 录 七 。
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