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学 :牙周病的病因学

合集下载

牙周病学牙周病各论PPT课件全文完整版

牙周病学牙周病各论PPT课件全文完整版

手术治疗
牙龈切除术
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组 织,恢复牙龈正常形态

牙龈翻瓣术
翻开牙龈瓣,清除牙周 袋内病变组织,促进牙
周组织修复。
骨修整术
修整牙槽骨形态,消除 骨性突起,利于牙周组
织恢复。
引导组织再生术
利用生物膜等材料,引 导牙周组织再生,促进 牙周附着丧失的恢复。
预防措施及患者教育
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 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周
牙周病学牙周病各论 PPT课件全文完整版
目 录
• 牙周病学概述 • 常见牙周病类型及特点 • 牙周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各论:不同类型牙周病详解 • 诊断技巧与辅助检查方法 • 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估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牙周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牙周病学是研究牙周组织疾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 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
曲面断层片
展示全口牙齿和牙周情况,评估牙 槽骨高度和密度。
CT检查
提供更详细的牙槽骨和牙周组织三 维信息,有助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 治疗计划制定。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解读
血常规检查
评估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排除系 统性疾病对牙周病的影响。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患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为 牙周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血清学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辅助诊 断某些与牙周病相关的全身性疾
病。
06
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估
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01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 别、全身状况等因素
02
针对不同牙周病类型及 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 疗方案

牙周病学:第三章 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牙周病学:第三章 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三) 牙周病损具有部位特异性
同一患者的口腔内,各个牙的病情是不同; 同一个牙的各个牙面的病损也不一致。
牙石的分布也有其部位特征性,并与牙槽 骨吸收的严重性分布一致。下颌切牙和上颌第
第一磨牙牙石最多。牙周炎时牙槽骨吸收程度, 邻间区重于颊侧、舌侧,上颌牙较下颌牙重, 但前牙区的牙槽骨破坏则是下前牙较重。
临床上常发现有些患牙周炎的人,少有 龋齿,甚至或不发生龋齿。可能是二者菌斑 中细菌的组成不同,主要致病菌所在的菌斑 位置不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也迥异,为 各自独立的疾病。
第 三 节 牙周病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经纵向流行病 学研究证实了的一些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 如个人行为或生活方式、遗传特征或某些环境 条件等。有时用决定因素(determinant)来 特指危险因素中那些不能改变的背景因素,如 年龄、性别、遗传基因等。
(一) 牙龈炎
牙龈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 是70%~9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炎 的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到青春期达到 高峰,青春期后缓慢下降。
(二)牙周炎
多数成年人罹患的牙周炎为轻度、中度, 重症牙周炎仅累计少数人群,重症者只占人群 的5%~20%。
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也随年龄增长 逐渐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岁— 60岁时达到高发,此后患病率有所下降。
3. 年龄
4. 种族
5. 社会经济状况
6. 吸烟
7. 某些全身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8. 某些微生物: 伴放线聚集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赛坦氏菌、具核梭杆菌、 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 黏放线菌、齿垢密螺旋体
9. 过去的牙周炎历史 10. 某些基因背景,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 11. 宿主的易感性

【牙周病学】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

【牙周病学】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
4、晚期病损
6
临床表现
1、牙龈出血:龈沟液增多和牙龈探诊出血。
7
2、牙龈颜色: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炎症范围可波及附着 龈,纤维化或上皮角化时可见牙龈色变浅或呈苍白色。
3、牙龈外形:牙龈肿胀,龈缘变厚,龈乳头圆钝,与牙面不再紧贴, 点彩消失 。
4、牙龈质地:牙龈变得松软脆弱
9
10
11
5. 复杂袋(complex pocket) :螺旋形袋
40
第三节 牙槽骨吸收
骨丧失(bone loss):牙槽骨吸收增加或骨新生减少 或二者并存时,即发生骨丧失致牙槽骨高度降低。
一、牙槽骨吸收的机制: 菌斑中的细菌释放LPS等到龈沟 免疫细胞及成骨细
胞释放炎症介质 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细 胞因子、PGE2 大量破骨细胞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二、牙槽骨吸收的病理: 1、炎症 :陷窝状水平吸收 2、创伤:一般形成垂直吸收
42
第三节 牙槽骨吸收
1) 一壁骨袋:常见于牙槽间隔区,该处颊、舌侧骨 壁均被破坏,仅存一侧邻面骨壁。
2) 二壁骨袋:多见于邻面间隔破坏而仅剩颊、舌两 个骨壁。
3) 三壁骨袋:袋的一个壁是牙根面,其他三个壁是 骨质,即邻、颊、舌侧皆有骨壁,
4) 四壁骨袋:牙根四周均为垂直吸收所形成的骨下 袋,具有颊、舌、近中、远中四面骨壁。牙根位 于骨下袋中央,骨壁不与牙根相贴合。
第一节 牙龈出血和炎症
5、探诊深度及附着水平:龈沟探诊可超过3mm,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 冠方未与牙面剥离,形成假性牙周袋。当有牙周袋形成时,有附着丧 失,一般情况下探诊的深度大于附着丧失的程度。治疗后相反
6、龈沟液:增多。
12
13
第一节 牙龈出血和炎症

牙周病学ppt课件

牙周病学ppt课件

牙周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口腔卫生习 惯、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等 。
牙周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牙周病临床表现包括牙龈红肿 、出血、牙齿松动等。诊断方 法包括口腔检查、X线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等。
牙周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牙周病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牙菌 斑、控制感染、恢复牙周组织 功能等。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 疗(如口腔卫生指导、洁治、 刮治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 疗等。
牙周炎症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引发全身性感染。
05
现代科技在牙周病学中 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应用
数字化成像技术
如CBCT、口腔内扫描仪等,提供 高精度、三维的牙周组织影像, 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
机器人辅助手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牙周手术,提 高手术精度和效率,减少患者痛苦 和恢复时间。
新型治疗方法和技术展望
1 2 3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具有抗炎、杀菌、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的 作用,可望成为牙周病治疗的新手段。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具有促进牙 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为牙周病治疗提供了 新的思路。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牙周组 织再生和修复提供了可能,未来可望应用于临床 。
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
03
应用生长因子、生物活性物质等,调控牙周组织再生和修复过
程。
人工智能在牙周病学中前景展望
智能诊断和治疗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 、智能化的牙周病诊断和治疗,
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患者管理和随访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进行管 理和随访,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

牙周病学——概述重点

牙周病学——概述重点

牙周病学——概述牙周病病因学牙周疾病的病因学·始动因子--牙茵斑》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由细菌和基质组成》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的黏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10~30天)·牙茵斑生物膜紧密附着、抵抗杀灭、营造合适的微环境。

》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的黏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12小时可被菌斑染色剂着色,9天形成生态群体,10-30天成熟达高峰。

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实验性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堆积的情况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机械除菌或抗菌治疗有效·动物实验研究·宿主免疫反应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菌斑分类接触组织优势菌致病性龈上菌斑釉质或龈缘处G+需氧菌和兼性龋病、龈炎、龈上牙石牙菌斑生物膜生态学·牙菌斑细菌之间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龈下细菌分为6种微生物复合体第一复合体(红):与牙周炎紧密相关的菌群:福赛坦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第二复合体(橙):与牙周炎紧密相关的核心群:具核梭杆菌的牙周亚种、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和微小微单胞菌等;第三复合体(黄):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轻链球菌、格登链球菌及中间链球菌等组成;第四复合体(绿):3种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简明弯曲菌、侵蚀艾肯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第五复合体(紫):小韦荣菌和溶齿放线菌;第六复合体(蓝):放线菌。

牙周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牙周微生物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牙周微生物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革兰阴性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牙周定植、存活和繁殖;·入侵宿主组织;·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功能;·损害宿主牙周组织:菌体表面物质(内毒素)、有关的致病酶、毒素、代谢产物。

牙周病学与口腔种植学专业介绍

牙周病学与口腔种植学专业介绍

0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前景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
通过3D打印、数字化导板等先进技术,提高种植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再生医学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利用干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材料,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人工智能在口腔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口腔疾病的早期预警、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牙周病学与口腔种植 学专业介绍
目录
• 牙周病学概述 • 口腔种植学概述 • 牙周病与口腔种植关系探讨 • 临床案例分享与讨论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就业方向及职业发展规划建议
01
牙周病学概述
牙周病定义与分类
牙周病定义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支持 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 骨和牙骨质)的各种疾病。
高薪就业前景广阔
牙周病学与口腔种植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往往能够获得较高 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
个人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通过参加专业课程、学术研讨会、实践 操作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水平。
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
关注口腔医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积极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竞争
牙周病分类
根据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牙周 病可分为牙龈炎、牙周炎、牙周 脓肿和牙周萎缩等类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牙周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牙菌斑,即牙齿表面附着的细菌性生物膜。牙菌斑中 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引发牙龈炎症和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牙周组织破坏。
危险因素
包括口腔卫生不良、牙石、牙齿排列不齐、吸烟、糖尿病、遗传因素等。
01
口腔种植技术的起源

牙周病(3、4章)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学

牙周病(3、4章)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学
3.按临床表现分类,如急性、慢性、快速性 进展;单纯性、复合性(compound)、
复杂性(complex);局限型、广泛型 (过去称弥漫型)等。
二、几种主要分类法的简介
一、 Gottlieb(1928) 二、 Orban (1949) 三、 Page 和 Schroeder (1982) 四、世界临床牙周病学专题讨论会(1989)
1.成人牙周炎(adult periodonititis,AP)
2.早发性牙周炎(early—onset periodontits, EOP)广泛型或局限型
青春前期牙周炎(prepubertal periodontitis,PPP)广泛型或局限型
青少年牙周炎(juvenile periodontitis,JP) 广泛型或局限型
决定因素:特指危险因素中不能改变 的背景因素,如年龄、性别等。
2、牙周病患病率有关的危险因素
⑴口腔卫生情况:牙菌斑、牙石量与牙 周病正相关。
⑵性别:男性重于女性
⑶年龄:老年人附着丧失严重,单纯性 牙龈炎多见于青年人、儿童。
⑷种族:青少年牙周炎黑种人患病率较 高
⑸吸烟:病情重 ⑹全身疾病:如糖尿病 ⑺微生物感染:伴放线放线杆菌、福赛拟
新分类法
Ⅰ、牙龈疾病 A、牙菌斑性牙龈病 B、非菌斑性牙龈疾病
Ⅱ、慢性牙周炎 A、局限型 B、广泛型
Ⅲ、侵袭性牙周炎 A、局限型 B、广泛型
Ⅳ、反应全身疾病的牙周炎 A、血液疾病(后天性白细胞缺乏、白 血病、其他) B、遗传性疾病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症
Ⅴ、坏死性牙周病 A、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 B、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
寄居在口腔表面或牙周等特殊部位的各种 微生物,具有三种主要的相互关系:

牙周病学整理重点

牙周病学整理重点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部分结构及作用: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牙龈:1、游离龈:正常深度为1.8MM2、附着龈:正常附着龈宽度范围为1~9MM3、龈乳头:位于邻近两牙间隙的牙龈牙周膜: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牙周韧带牙槽骨: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

牙骨质:参与了使牙稳固于牙槽窝内、承受和传递(牙合)力的生理功能,还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和修复,它的新生也来源于牙周膜细胞,故也可将其视为牙周组织的一种组成部分。

掌握正常牙龈的生物学特性。

1.牙龈上皮(gingivalepithelium):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角化。

2.龈沟上皮(salcularepithelium)n 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钉突;n 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n 抵抗机械力能力弱;n 固有层常见白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junctionalepithelium):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带状上皮n 无角化鳞状上皮,无钉突。

n 细胞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

n 炎症刺激可出现钉突。

结合上皮超微结构:n 高尔基体发达、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

n 张力细丝较少,桥粒少,细胞外间隙增大。

n 龈沟底部细胞中含溶酶体较多。

n 更新细胞向牙表面移动、脱落至龈沟。

结合上皮n 附着方式:与牙以半桥粒形式结合n 位置:增龄变化随年龄增长向根方移动n 作用:封闭牙周间隙n 注意手术和修复体不应损伤结合上皮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答:成纤维细胞(又称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cellPDLC)是牙周膜中最常见的细胞,呈卵圆形或细长形,排列方向与主纤维平行,并伸有伪足。

该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胶原,同时具有吞噬并经酶的水解而降解陈旧胶原纤维的能力。

故此胶原纤维受成纤维细胞的调节。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成人牙周膜中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的细胞。

体外培养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至少存在两种表型:成纤维细胞表型和成骨细胞表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小时的塑料片上有细菌和上皮细胞 8小时人工菌斑, F为塑料片
1920-1960 1960s
牙周病与病人体内的某些缺陷有关 如:牙周变性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970s一1980s 特异性菌斑学说
1990s一
菌斑微生物 +全身易感因素
牙周病的病因
始动因素
牙菌斑
局部促进因素 全身易感因素
促进菌斑堆积
改变宿主对菌斑 微生物的反应
牙周炎
牙周病的病因: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①导致内源性感染; ②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③致敏宿主等,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患牙周炎时生态环境和菌群组成较牙周健康时更 为复杂,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宿主免疫反应的 复杂性,不同个体对各种微生物的易感性和抵抗力均 不相同。
牙周病病因的历史回顾
1880—1930 阿米巴(Amebae),螺旋体(spirochetes), 梭杆菌(fusiforms)和链球菌(streptococci)
牙周病的病因学 Etiology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牙周病的病因
始动因素
牙菌斑
局部促进因素 全身易感因素
促进菌斑堆积
改变宿主对菌斑 微生物的反应
牙周炎
细胞 生
宿及主前列腺素 免疫
物 感
抗原
染 内毒素
炎症 基反质应金属
其它毒性因素 蛋白酶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食物嵌塞、合创伤 解剖因素、不良习惯、医源性因素
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遗传因素 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性激素 吸烟 有关的系统病 精神压力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共栖方式,保持菌群之间的相对平衡。
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正常菌群之间相对平衡的重要作用:
1. 作为生物屏障,抑制外源性微生物; 2. 维持口腔或全身(如消化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3.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4. 营养功能,如有些细菌会产生维生素K
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
或称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具有三种主要的相互关系:
1. 共生(symbiosis)-呈现相互有利作用,提供 营养物质或能量来源
2. 竞争(competition)-微生物种群内的负性相 互关系,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置
3. 拮抗(antagonism)-一种微生物抑制或杀死 另一种微生物
苯甲酸盐
Vit K3
菌斑和宿主间、菌斑细 菌间代谢的相互作用, 对于细菌在牙周环境中 存活是非常重要的
正铁血红素
氯化血红素
琥珀酸
异丁酸
牙周生态系
Periodontal ecosystem
定义: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与宿主牙周组织之间的
相互作用。
牙周组织解剖关系复杂, 由组织结构和理化性质 不同的软、硬组织组成,形成从有氧到无氧各种氧张 力的特殊微环境,口腔有合适的温度(35℃~37℃)、 湿度和营养,给许多微生物的定居、生长和繁殖提供 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牙周生态关系很复杂。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牙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lm)
细菌群体 水性通道
概念
基质包裹的互 相粘附、或粘 附于牙面、牙 间或修复体表 面的软而未矿 化的细菌性群 体,为不能被 水冲去或漱掉 的一种细菌性 生物膜
特点:是一个有一定结构形式的有机体。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独特结构,粘附在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龈上菌斑
supragingival plaque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龈上菌斑
4小时沉积在塑料片上的pellicle; 4小时的pellicle内有4个细菌; 4小时pellicle有上皮细胞贴附,表面有少许细菌
微生物数量:唾液中的细菌超过108/ ml 牙菌斑中细菌更多,超过1011/g湿重。
各种微生物群体的优势在消长和波动,它们的种类 和数量取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可随卫生 习惯、饮食、年龄、口腔局部或全身情况等变动。正常 菌群是相对的、动态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
当正常菌群失去相互制约,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 平衡时便变得有害:
骨缺损
生境
生活小区
生态位
图5-3 牙周袋生境组成
在研究牙周菌群时必须考虑在什么层次上进行研
究,同一层次上的研究才有意义。
口腔—人体五大菌库之一 (口腔、肠道、皮肤、鼻腔和阴道)
口腔细菌寄生期长,从出生后3-4小时开始,一直寄 生至宿主死亡。细菌密度高、数量大
微生物种类:多达700种以上。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 氧菌,还有真菌、酵母菌、支原体、原虫和病毒等。
一起生长,使细菌附着很紧,难以清除;其间的细菌能抵抗宿主的防御
功能、表面活性剂或抗生素等的杀灭作用,不容易被水冲掉。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黏附 侧向生长 共聚 垂直生长 传播
Socransky SS, et al. Periodontol 2000. 2005
后期定植菌 早期定植菌 初始菌斑的形成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结缔 组织 和骨 代谢
疾病 初始 和进 展的 临床 表现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Page and Kornman, Periodontology 2000. 1997
公元752年王焘 《外台秘要》
齿附 有齿 此有 物黄 ,色 先物 以, 钳如 刀烂 略骨 去状 之, ,名 然为 后食 依床 方。 用凡 药疗 。
牙 周
牙龈表面
龈沟液 唇颊侧,舌腭侧 附着龈 唇颊侧,舌腭侧

龈乳头 近中侧,远中侧

系 龈沟
牙龈侧 龈沟沟内上皮,结合上皮 牙 侧 牙颈部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
龈沟液
唾液 生境
生活小区
生态位 `
图5-1 正常牙周生态系组成
釉质
牙侧区
暴露的病变牙骨质

上皮附着区

结缔组织附着区

牙周侧区
表面上皮 牙龈结缔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