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禹治水》语文S版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治水过程及治水成果。
(2)培养学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治水过程及治水成果。
难点: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治水过程及治水成果。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
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大禹治水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大禹治水的故事图片、相关资料等。
2. 教材:关于大禹治水的课文。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治水英雄。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治水英雄?他们是如何治理水患的?2. 讲授新课(1)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
(2)讲述大禹治水的过程,强调大禹的勤劳、勇敢、智慧等品质。
(3)介绍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如疏导、筑堤、分洪等。
3.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成果。
(2)提问:大禹治水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4.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应用价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总结拓展(1)总结大禹治水的故事,强调大禹的品质和治水成果。
(2)提问:同学们认为大禹治水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6. 布置作业(1)让学生结合课文,为大禹治水的故事写一个简短的续写。
(2)思考:大禹治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有何应用价值?举例说明。
六、教学内容1. 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及治水过程。
小学课文《大禹治水》教案

小学课文《大禹治水》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经过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大禹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3)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经过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大禹治水》。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概括大禹治水的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禹的精神品质。
5.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禹治水的精神意义。
(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图。
3. 写一篇关于大禹治水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大禹精神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课文《大禹治水》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禹治水》,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禹治水精神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介绍大禹治水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指导停顿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禹治水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大禹的品质和精神。
5. 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大禹,你会如何治理洪水?(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大禹治水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人物故事。
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5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5个字,会写32个词语。
◎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
◎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
语言积累◎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
◎背诵一组励志名句,初步感受名句蕴含的道理。
阅读理解◎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先贤、先辈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感受鲁班的智慧。
口头表达◎借助词句,能讲述课文内容。
◎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书面表达◎给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学习写留言条。
【教学目标】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课后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猜字激趣,导入新课1.看图猜字,板书课题:老师今天考考你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字。
(课件出示图片)谁认识这个字?课件出示:预设:禹。
(1)很久以前,洪水泛滥,虫蛇伤人,一个勇敢的人用一只大手紧紧攥住一条毒虫。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4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4篇)《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神话想象丰富、具有神奇色彩的特点,掌握“窟、栖、悯、矗、拯、疏、跋、涉、锹”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阅读、赏析神话故事。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力量。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精神。
2、难点:分析合乎人物身份、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以及大禹形象。
[教法]讲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一般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字词语的学习,理清课文思路,分析第一部分。
2、难点:理解禹的不平凡的出生。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的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有个伟大的人物,他一心解救被洪水转困的百姓,十三年锲而不舍、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谁呢?他就是大禹。
(二)了解神话。
神话指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借助想象来表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追求。
(三)出示幻灯,进行字词教学。
(四)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
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1—4)写鲧治水被杀和禹的出生。
第二部分(5-14)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三部分(15-17)写大禹哭石生启,被尊为“大禹王”。
(五)讲读第一部分。
1、课文如何描绘这场大水灾?说明什么?明确:课文从田淹、房毁、人们无处栖身这几方面突出了上古这场水灾水势的浩大、灾难的深重。
这样写既点明了治水的必要,也为鲧治水失败被杀作了伏笔。
2、面对这场灾难,众神、鲧、天帝各采取了什么态度?明确:众神: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鲧:费尽心机偷来息壤,拯救人民;天帝对鲧违背他的旨意非常恼怒,派火神杀了鲧。
3、鲧是怎样治水的?如何评价他?明确:鲧治水方法不对,但他具有为拯救人民而不惜冒犯天帝的勇敢和刚强的行为,是一个英雄。
小学课文《大禹治水》教案

小学课文《大禹治水》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禹治水》,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传说故事,知道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及成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树立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及成果。
3. 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大禹治水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练习。
3. 课文文本:用于学生阅读和朗读。
4. 写作纸张:用于学生写作训练。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上课的顺序来编写,每个章节分别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3.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及成果。
教学过程:1.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写练习。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描写、叙述等。
3. 分组朗读课文,讨论大禹治水的过程及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了解了课文结构,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在朗读中,学生深入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培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业布置:1. 回家后复习课文,熟读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禹治水的小作文。
七、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案(五篇)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案(五篇)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
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
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
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③出示一组新词,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三、学*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大禹治水 语文S版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情感与价值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介绍《山海经》(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山海经》的了解,如果学生说的不全,老师出示资料补充。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认读生字①出示生字“壤”(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②比较字形:壤嚷攘4、理解词语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拯救--挽救;救济。
滚烫--滚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的故事。
表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学难点】
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说一说读过哪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见过洪水吗?播放洪水录象片段。
4、交流感受小结: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所以人们说说洪水猛兽。
5、读完课题想知道什么呢?
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知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画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③想一想: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2、出示生字:
①带拼音指名读一读。
②去拼音读一读。
③齐读、开火车读。
3、出示词语:
①自由读一读。
②指名读、齐读。
4、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哪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哪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
5、理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了洪水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主要写鲧治水失败被天帝处死。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出示: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
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
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
2、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出示抢答题:
①哪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冲毁村庄淹没农田四处逃散四处漫溢
②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鲧和禹父子
③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
鲧:堵塞洪水
禹:开凿大山,疏通大河,垒起堤坝,引向大海
④鲧的死对儿子有什么影响?
禹为父亲受罚感到难过,下定决心制服洪水。
⑤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鲧失败,禹成功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出示:他带领百姓凿开了几座大山,疏通了几条大河,在湖的沿岸垒起堤坝,希望用这样的办法把洪水引向东边的大海。
抓“开凿大山,疏通大河,垒起堤坝,引向大海”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
②想象交流: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③情感体验: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
引导从“四处奔波、一心治水、路过、顾不上”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
④补充资料: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⑤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
4、出示图画、配音乐。
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说一说。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间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
①出示: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
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
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
②想象欣欣向荣的景象: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
③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
引导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朗读全文,交流体会。
3、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大家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收集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3、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4、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
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就在于“听说读写”,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以正确引导。
故事的收
集旨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六、板书设计:
洪水泛滥冲毁村庄淹没农田四处逃散
大禹治水治水过程四处奔波智慧超群过家不入
制服洪水欣欣向荣安定生活感激赞美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文四、五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各抒己见,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