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苏桥-文安油气田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一)原油成因分类及地球化学特征
华北油田冀中坳陷勘探情况介绍

“占高点-打屋脊-探边界” 部署探井等
深潜山高压、高温油气井地层测试技术
油 气 层 改 造
11
三个阶段
区带优选评价配套 技术流程 圈闭落实评价配套 技术流程 圈闭预探评价配套 技术流程
1、资源评价选靶区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研究细化等时格架
1、老井重新认识找线索, 确定勘探突破口
三 个 流 程
2、层序研究定格架
26
(二)沉积演化特征
中生代:为河流、沼泽环境,岩性以 碎屑岩为主,分布比较局限 晚古生代: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 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和煤系地层
中上元古代-早古生代:主要发育海相 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前第三系基底
27
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经历了断陷充填( Ek-Es4)扩张深陷( Es3-Es1下) -萎缩
岩性油藏
砾岩
火成岩
泥灰岩 砂岩
21
岔河集第三系背斜油藏
冀中最大的第三系油田岔河集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5089万吨,主要含油层系Ed3-Es1上,储层为河流相砂体 。
22
第三系岩性地层油藏勘探主要成果
淀南
西柳
在饶阳凹陷发现 了淀南、西柳、
大王庄
大王庄、留西等 一批规模岩性地
留 西
层油藏
23
第三系岩性地层油藏
中国石油
冀中坳陷油气 勘探概况及地质特征
汇报内容
一、华北油田公司简介
二、冀中坳陷勘探概况
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四、勘探前景技术需求
2
中国石油
3
华北油田勘探开发领域
二连探区
包括冀中、内蒙中部、 冀南-南华北和山西沁水 盆地四个探区,拥有勘 探登记区块28个,总面 积65502km2 目前年产原油450万吨,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断块油气藏形成机制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断块油气藏形成机制王明明1 孟元林1 刘吉余2 王建东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大庆石油学院)摘 要 文安斜坡古生古储断块油气藏的形成,有利条件是渐新世多期岩浆活动使石炭 二叠系煤系烃源层系二次成烃效果显著。
古生界具有侧向封堵条件的区域性盖层主要是上石盒子组上段 石千峰组大套泥岩,这决定了断块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淋滤带及二叠系大套砂岩储层在反向断层遮挡下能形成断块圈闭。
在5种断层反向遮挡组合中,3种能形成有效的圈闭。
运用该机制评价出古生界3个有利的断块构造勘探目标。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文安斜坡 古生界 断块 圈闭 油气藏 封盖层文安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北部,从北向南由信安镇、苏桥及文安3个古生界构造带构成。
1982年12月,部署在苏桥潜山构造上的苏1井于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高产工业凝析气流,发现了当时渤海湾盆地古生界最大的凝析油气田,以后相继探明了信安镇潜山、文23井潜山、苏16井潜山等断块油气藏。
石油地球化学家已证实该斜坡带古生界断块圈闭的油气主要来自石炭 二叠系煤系烃源层系[1],与任丘、兴隆台等新生古储潜山油气成藏系统有本质的区别。
文中揭示了该斜坡带潜山断块圈闭能富集油气的关键因素,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古生古储断块油气藏的勘探评价建立一类成藏模式。
1 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该斜坡带地层自下而上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 二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有奥陶系、二叠系及第三系3个含油气层段。
古生界地层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沙四段沉积末及东营组沉积末四期构造变动,其构造格局具有明显印支期 燕山期地层东倾、喜山期地层西倾的特点。
该区的烃源层主要为石炭 二叠系的煤系地层及沙河街组湖相泥岩地层。
石炭 二叠系最厚处位于苏桥 文安一线的东侧,厚约950m,该套地层向霸县洼槽内逐渐减薄,尖灭在霸33-马7井一带。
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由煤层(厚10~30m)、碳质泥岩(厚约40m)及暗色泥岩(厚约100 m)组成,有机质类型为 2型,为一套高有机碳含量的较好烃源岩。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条件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条件陈清华;劳海港;吴孔友;吴兆徽;崔永谦【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3(033)010【摘要】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碳酸盐岩古潜山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为系统总结该区深层古潜山(深度大于4000 m)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分析成果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识,准确解析了深层古潜山的构造形态,确定了古潜山层位;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野外勘察和岩心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该区深层古潜山的油源、储集空间、盖层、油气输导等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总结了深层古潜山油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深层古潜山多数在渐新世以后进入稳定深埋期,古潜山圈闭的形成时间早,相应的烃源岩埋藏深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烃窗口跨度大、生排烃期长、热演化程度高,为古潜山成藏提供了油气源保障;②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组成的网络体系,埋藏深度对其物性影响较小;③2套上覆区域性盖层与5套古潜山内部直接盖层,为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④在断层、不整合面近源输导下,深层古潜山各类油气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形成以长6井、宁古1井等为典型代表的“新生古储”古潜山成藏模式.【总页数】8页(P32-39)【作者】陈清华;劳海港;吴孔友;吴兆徽;崔永谦【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J], 高长海;查明;赵贤正;金凤鸣2.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前景展望 [J], 袁月;孙玮;刘树根;王亮国;宋金民;李智武;叶玥豪;唐玄;李泽奇3.冀中坳陷深层油气成藏潜力与勘探方向 [J], 张林炎;范昆;黄臣军;孟庆伟;刘和甫4.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 [J], 赵贤正;蒋有录;金凤鸣;刘华;杨德相;王鑫;赵凯5.冀中坳陷古潜山类型及油气成藏 [J], 臧明峰;吴孔友;崔永谦;杜维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特征

Abstract: In view of complex buried-hill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unknow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Shulu sag in Jizhong depression,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buried hil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ccumulating models were studied using petroleum geology and sedimentary petrology. After analyzing the buried hill types, reservoirs and transport system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ag has the foundation for forming diverse buried hill reservoirs.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e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reservoir-cap assemblage and reservoir model. Finally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various buried hill reservoirs were identifi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 floor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op-cut wedge-like buried hill reservoir, the basement oil source fault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ied hill reservoir in the uplifted fault block, and the lateral seal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fault terrace buried hill reservoir.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ault terrace and gully erosion buried hills in the slope area are the most favorable types and zone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The study is a useful reference to identification of buried hill targets and well location in the Shulu sag, and helpful to make a new breakthrough to buried hill exploration.
混合作用对原油芳烃化合物地球化学参数的影响研究

21 年 2 02 月
第3卷 4
第2 期
J u n lo la d Ga e h o o y F b 2 1 Vo. 4 No 2 o r a fOi n sT c n lg e . 0 2 13 .
混 合 作 用对 原 油 芳 烃 化 合 物 地 球 化 学 参 数 的 影 响 研 究
合 配 比试验 以及 芳 烃色谱 一 质谱 分 析测 试方 法和 试验 条件 等见 文献 [ ,8 。 7 ]
1 原 油 芳烃 的 宏观 组 成 特 征
苏桥一 文安地区端完油和
混 合原 油芳 烃 馏 分 均 以 二 环 和 三环 化 合 物 为 主 ,在 芳 烃 总 离子 流 图 上 具 有 前 峰 型 分
沉 积 , 有 机 质 输 入 以高 等 植 物 为 主 , 低 等 水 生 生 物 也 有 一 定 贡 献 ,为 成 熟 原 油 ;不 同 油 源 原 油 的混 合 使
得 原 油 芳 烃 馏 分 中各 化 合 物 的 绝 对 浓度 呈 线 性 减 少 或 增 加 的 趋 势 , 而 相 对 含 量 和 分 布 特 征 则 会 发 生 各 种 不 同 的 复 杂 变 化 ,导 致 许 多 芳烃 地 球 化 学 参 数 变 化 紊 乱 ; 混 合 油 样 中 的芳 烃 指 标 数 值 不 仅 取 决 于 混 合 油
刘娥 张 敏 高 丽( 盖 , ,丽
零 3 意
/ 1
[ 要] 以冀 中坳 陷苏 桥 一 安地 区原 油 为 例 , 系 统 地 研 究 了端 元 油 和 混 合 油 中 芳 烃 化 合 物 含 量 的 变 化 趋 摘 文 势 ,探 讨 混 源 作 用 对 原 油 芳 烃 参 数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苏 桥一 文安 地 区原 油 主 要 形 成 于 弱 氧 化 的 淡水 湖 相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

【 1年 1 2月
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
油 气
藏
V0 .3 No 6 1 . 2
De . 01 c2 l
L TH0LOGI I C RES ERV0I RS
; :6 3 8 2 2 1 ) 6 0 0 — 7 号 1 7 — 9 6( 0 1 0 — 0 6 0
冀 中坳 陷潜 山油气藏特征
分类号 :E 2 . 3 T l 2 3 文献标 志码 : A
0 引 言
潜 山油 气藏 是我 同东 部 断陷
很 大 的勘探 潜力 。笔者 利用 石油 地质 、 地球 物理 、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等 理论 和方 法 , 合 油气 勘 探 实 践 . 结 分
析 了研 究 区潜 山油 气 藏 特征 并 探 讨 了其 形 成 条 件
和 潜 山 内幕 泥质岩 隔层构 成 了潜山油 气藏 良好 的盖 ( ) , 隔 层 并发育 2类 、 8套储 盖组合 : 山发 育的 潜
和 不 整 合 是 油 气 的 主 要 运 移 通 道 。根 据 圈 闭类 型 的 差 异 , 潜 山 油 气 藏 分 为 潜 山 顶 油 气 藏 、 山坡 油 将 潜
坳 陷 ; 古生 代 。 内沉积 了厚 达 54 0m 的碳 酸盐 至 区 0
岩 , 形 成 十 分 发 育 的孔 、 、 潜 山 储 集 层 奠 定 为 洞 缝 了 物质 基 础 。 中 生代 开 始 。 造 运 动 强烈 , 构 同时 受 N W—S 向压 应 力场 作 用 , 成 N N E, Ww 向 E 形 E, N N
该文利 用石油地质 、 地球 物理 、 机地球化 学等理论 和方 法 , 有 结合 勘探 实践 , 对冀 中坳 陷潜 山油 气藏特 行 了 系统的研 究。结果表 明 : 潜山油 气主要 来源 于古近 系和石 炭 系一二 叠 系烃 源岩 : 储集层 主要 由 中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田世峰;高长海;查明【摘要】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勘探实践,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烃源岩、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的控制;发育2种类型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即与不整合有关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与断层有关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形成了顺倾坡层状、顺倾坡块状、逆倾坡层状、残丘块状、断壁块状和断壁层状6种潜山内幕油藏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东部斜坡带和西部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The reservoir-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 buried hills in the Ji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were studied based on seismic, well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as well as exploration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urce rocks, reservoir-cap rock associa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together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inner buried hill reservoirs. Two reservoir-forming patterns (related to unconformity and fault, respectively) and six reservoir types (layers along slope, blocks along slope, layers against slope, blocks in residual hill, blocks along fault wall and layers along fault wall) generated in the study area. Explorat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eep inner traps in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the inner traps of the eastern slope belt and the western fault-step belt.【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5页(P272-276)【关键词】成藏模式;油藏类型;成藏条件;潜山内幕油藏;冀中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田世峰;高长海;查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3传统的潜山成藏理论认为油气主要聚集在山头,形成风化壳型油藏[1-6]。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赵贤正;金强;张亮;梁宏斌;金凤鸣【摘要】苏桥-文安是渤海湾盆地最早发现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的地方,近期仍有新的发现.为查明研究区源于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等成藏背景分析,发现该区存在3种成藏模式:石炭-二叠系自生自储、上古生下古储潜山以及古生新储第三系混源.3 500~5 000 m的石炭-二叠系生油窗是自生自储型油气成藏的控制要素;断距超过300 m,造成奥陶系与石炭-二叠系烃源灶对接,是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要素;活动性断层沟通煤系源灶,是第三系混源成藏的条件.还指出了3个有利前景区,明确了进一步勘探方向.【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459-464)【关键词】二次生烃灶;油气成藏模式;控制因素;勘探方向;石炭-二叠系;冀中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赵贤正;金强;张亮;梁宏斌;金凤鸣【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黄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黄岛,26655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华北地台广泛发育含煤建造的石炭—二叠系[1],受印支—燕山运动影响,不少地方抬升遭受剥蚀,但是在渤海湾盆地(包括研究区)仍有大面积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保存下来,并且在第三纪发生了二次生烃和油气聚集,形成有利油气勘探地区[2-6]。
例如,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斜坡[7]、黄骅坳陷的南皮凹陷和歧口凹陷[8]、临清坳陷东部[9]、济阳坳陷孤北潜山[10-11]、渤中坳陷渤南缓坡[12]以及东濮凹陷文留构造[13-14]均发现煤成油气藏。
冀中坳陷苏桥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最早发现和产出石炭—二叠系煤成气的地区[1],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为150.64×108m3,估计资源量为536.5×108m3[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4)022*******收稿日期:2003212229;修回日期:20042032011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编号:J 98205)资助1作者简介:张敏(19622),男,安徽肥东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质学研究.冀中坳陷苏桥-文安油气田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一):原油成因分类及地球化学特征张 敏1,2,王东良3,朱翠山1,2,,赵红静1,2(1.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434023; 2.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 3.华北石油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6255)摘 要: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查明苏桥-文安地区原油中不仅存在煤成油,而且存在由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混合而成的混源油。
煤成油表现出饱和烃含量极其丰富、P r Ph 值高(大于2)、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 19~C 21)化合物占优势并有递减变化趋势、C 24四环萜烷丰富和伽马蜡烷含量低等地球化学特征。
下第三系原油与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恰恰相反,P r Ph 值低(小于1)、低碳数三环萜烷含量低并有递增变化趋势、C 24四环萜烷的含量不高和伽马蜡烷含量相对丰富。
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之间,但参数值受控于端元油混入的绝对含量。
在以上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冀中坳陷煤成油、下第三系油和混源油的识别指标。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原油成因分类;煤成油;混源油;冀中坳陷中图分类号:T E 122.1+14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冀中坳陷西临太行山,东界为沧县隆起,北至燕山褶皱带,南至邢衡隆起,呈北北东向延长,面积30260km 2。
该坳陷是华北地台解体之后形成的一个中生代和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下第三系沉积厚度为3000~9000m [1,2]。
苏桥-文安地区是冀中坳陷主要的油气分布区,含油气层从奥陶系至第三系均有分布。
在原油中,主要为轻质油和凝析油,也有正常密度的原油,甚至还有少量的重质油。
近20年来,苏桥-文安油气田的油气来源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有人认为是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油气,有人认为油气来自下第三系烃源岩,有人则认为是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要来源的混源油气[3]。
本文旨在通过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探讨原油的成因类型、各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识别标志,以便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1 原油样品与实验条件原油样品采自苏桥-文安地区和岔河集地区,产层为奥陶系古潜山、石炭-二叠系和下第三系储层。
该储层以凝析油和轻质油居多。
原油经过族组成分离和鉴定之后,进行了碳同位素分析、饱和烃定量色谱与定量色谱-质谱分析和芳烃定量色谱-质谱分析。
饱和烃色质分析在H ew lett 2Packard 689025973型色谱质谱仪上进行,色谱柱为H P 25M S 石英弹性毛细柱(30m ×0.25mm ×0.25Λm )。
升温程序为:100℃恒温加热1m in ,后按4℃ m in 升至220℃,然后以2℃ m in 升至300℃恒温加热20m in 。
进样器温度300℃,载气H e 。
质谱条件:+E I Q I M S ,离子源电离能量70eV ,质量扫描范围50~550am u ,扫描间隔为2s 。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绝对含量的定量标样为D 42C 29胆甾烷。
芳烃色质分析的仪器、色谱柱、质谱条件同上。
升温程序为:60℃恒第15卷第2期2004年4月天然气地球科学NA TU RAL GA S GEO SC IENCE V o l .15N o.2A p r . 2004温加热2m in ,后以8℃ m in 升至150℃,再以4 m in 升至320℃,在320℃恒温10m in 。
芳烃的绝对含量的定量标样为D 82二苯并噻吩。
2 原油成因分类为了准确地划分苏桥-文安地区原油的成因类型,笔者一方面对该地区原油和岔河集下第三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详细剖析;另一方面收集并整理了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等煤成油的生物标志物参数[4~10],尤其是反映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的生标组合特征。
图1是选取了具有生源意义参数的C 19~21三环萜烷与C 23~24三环萜烷的比值以及具有沉积环境意义参数的伽马蜡烷与C 31藿烷的比值。
从图中可明显地划分出3个区域和对应的3种原油。
第1类是与国内其它盆地煤成油特征相似的苏桥-文安地区样品,有苏402井、苏124井和文2323井原油,这些原油属煤成油。
第2类原油是冀中坳陷下第三系原油如岔深3219井原油,该类原油地化特征与煤成油差异迥然。
第3类原油分布在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之间,如苏49井和文10221井原油,属混源油。
图1 冀中坳陷及其它油田原油C 19~21三环萜烷 C 23~24三环萜烷与伽马蜡烷 C 31藿烷关系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3.1 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苏桥-文安地区煤成油以凝析油和轻质油为主,其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占绝对优势,均大于80%,最高可达96.44%;饱芳比>8,最高可达30;而非烃+沥青质的含量一般小于20%。
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揭示煤成油的∆13C 的特征值在-27.00‰~-25.00‰之间,众数值出现在-28.5‰~-2610‰之间,反映了煤成油母质类型和基本生源构成的特征。
研究区煤成油∆13C 分布在-27.60‰~-26130‰之间,平均值为-26.8‰,表现出与我国其它煤成油特征之相似性[11~13]。
煤成油低碳数正构烷烃丰富,以前峰型为代表,主峰碳数为n C 10,轻重比2n C 21- 2n C 22+参数值大于3;P r Ph 值均大于2,P r nC 17值分布在0.28~0131之间,Ph n C 18值则仅为0.11~0.16之间,且P r n C 17>Ph n C 18。
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 19~C 21)化合物占优势且C 19、C 20、C 21呈现出递减变化之趋势(图2),C 19三环萜烷为主峰;(C 19+C 20+C 21)三环萜烷 (C 23+C 24)三环萜烷值大于3.0,在3.03~7120之间(表1)。
煤成油C 24四环萜烷极其丰富,与C 23三环萜烷的比值均大于2.0,分布在2.07~3.83之间,与其它地区煤成油的特征相同。
在煤成油中检出了C 27~C 35藿烷系列化合物,且藿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与藿烷的比值均小于0130,分布在0108~0129之间。
此外,这类原油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低伽马蜡烷含量和丰富的C 30重排藿烷。
一般而言,低伽马蜡烷含量表明烃源岩沉积水体含盐度低,沉积在氧化至亚氧化环境中;而C 30重排藿烷的富集则表示富含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烃源岩沉积在氧化至亚氧化环境中,并且富含粘土[14]。
此外,表1 冀中坳陷原油地球化学参数井号井深层位类型A B C D E F G H I J K 苏4024800~4981O 煤成油2.423.452.074.011.213.910.700.060.510.510.29苏1244009~4083O 煤成油3.308.642.907.202.372.150.330.080.800.580.23文23232760~2777C -P 煤成油2.883.813.833.030.220.520.120.190.410.510.08苏494846~5027O 混源油2.720.940.751.360.341.120.090.470.190.400.53文102211660~1825E 2混源油0.930.290.470.730.181.190.120.330.140.370.77岔332192827.4~2908.6E s 2下第三系原油0.580.270.320.740.261.080.100.650.140.370.89注:A P r Ph ;B C 19 C 20三环萜烷;C C 24四环萜烷 C 23三环萜烷;D C 19-21 C 23-24三环萜烷;E C 19-26三环萜烷 C 30藿烷;F T s Tm ;G C 30重排藿烷 C 30藿烷;H 伽马蜡烷 C 31藿烷;I 重排甾烷规则甾烷;J 20S (20S +20R )C 29甾烷;K 规则甾烷 藿烷。
这类原油甾烷含量不高,以C 27~C 29甾烷为主(图3),其中重排甾烷含量较丰富,重排甾烷与规则甾烷的比值大于0.40,分布在0.41~0.80之间(表1)。
611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 o l .15图2 冀中坳陷典型原油萜烷(m z191)质量色谱 图3 冀中坳陷典型原油甾烷(m z217)质量色谱 在煤成油的多环芳烃中检测出了萘、菲、艹屈、硫芴、氧芴和芴等完整的芳烃系列化合物,其中萘系列化合物占优势。
煤成油芳烃绝对含量高达20000Λg g以上,其中萘系列化合物的绝对浓度高达18000Λg g,联苯系列化合物浓度则大于2000Λg g,其它芳烃系列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均小于2000Λg g。
就相对百分含量而言,煤成油中二环芳烃联苯和萘系列化合物占总芳烃高达80%以上。
3.2 下第三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煤成油相比,下第三系原油饱和烃含量有所下降,为71.97%,但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相对增加,饱芳比小于8。
岔33219井原油∆13C值为-2719‰,低于煤成油的该值。
这类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煤成油恰恰相反,主要表现为正构烷烃分布为后峰型,主峰碳数为n C18,轻重比2n C21- 2n C22+参数仅为1.41;类异戊间二烯烷烃中植烷占优势,P r Ph值小于1,仅为0.58,但P r n C17<Ph n C18;低碳数三环萜烷含量低,且C19、C20、C21呈现出递增变化之趋势(图2),C23三环萜烷为主峰,(C19+C20+C21)三环萜烷 (C23+C24)三环萜烷值为0.74;C24四环萜烷的含量亦不高,与C23三环萜烷的比值只有0.40。
此外,这类原油伽马蜡烷含量丰富,与C31藿烷的比值达0.65,甾烷含量相对较高,与藿烷比值可达0.89,但重排甾烷相对贫乏(图3),与规则甾烷的比值不足0.15。
该类原油的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下第三系原油的母质类型、沉积环境和粘土含量等均与煤成油的烃源岩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在下第三系原油中亦检测到各类芳烃系列化合物,其中萘系列化合物最高,但与煤成油相比,该类原油芳烃绝对含量明显偏低,仅为8471.82Λg g,这与其生烃母质类型有关[15]。
此外,在各类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中,该类原油与煤成油亦存在着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