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微观第七版第7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13 页
3.【答案】 由于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导致了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的位置高于边际收益 MR 曲线的位置,即 总有 P > MR。所以,在垄断厂商实现 MR = MC 利润最大化均衡时,必有 P > MC。
7.【答案】
(1)由长期总成本函数 LTC=0.001Q3-0.51Q2+200Q,可得:
LAC=0.001Q2-0.51Q+200。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利润为零,此时,D 与 LAC 相交,即有:AR=P=LAC,
代入相关参数可得:238-0.5Q=0.001Q2-0.51Q+200
解得 Q1=-190(舍去),Q2=200。
第 2 页 共 13 页
所以,当该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其产量 Q=2.5,价格 P=7,收益 TR =17.5,利润 л=4.25 (2)由已知条件可得 MR=8-0.8Q,令 MR=8-0.8Q=0,解得 Q=10
且 dTR 0.8 0 dQ
所以,当 Q=10 时,TR 值达最大值。 以 Q=10 代入反需求函数 P=8-0.4Q,得:P=8-0.4×10=4 则有:TR=PQ=4×10=40 л =TR-TC=PQ-TC
在经济学分析中,通常把厂商均衡时 P 与 MC 之间的大小比较作为衡量市场经 济效率的一个标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 MR 曲 线重合,即有 P=MR,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实现 MR=MC 利润最大化均衡时,必 有 P=MC。在完全竞争厂商均衡的 P = MC 条件下,厂商销售产品的价格刚好等于生 产的边际成本,并实现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而在垄断厂商均衡的 P > MC 条件下,厂商销售产品的价格大于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且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和生 产者剩余,形成了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4)12.1复习笔记 (4)12.2课后习题详解 (9)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9)13.1复习笔记 (19)13.2课后习题详解 (24)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9)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5)14.1复习笔记 (35)14.2课后习题详解 (42)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56)15.1复习笔记 (56)15.2课后习题详解 (65)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0)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78)16.1复习笔记 (78)16.2课后习题详解 (85)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91)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03)17.1复习笔记 (103)17.2课后习题详解 (110)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7)第18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27)18.1复习笔记 (127)18.2课后习题详解 (133)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7)第19章经济增长 (144)19.1复习笔记 (144)19.2课后习题详解 (150)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6)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67)20.1复习笔记 (167)20.2课后习题详解 (172)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1)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87)21.1复习笔记 (187)21.2课后习题详解 (191)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0)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07)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L,K)。
劳动的平均产量 APL 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即 APL=
_
TPL(L,K)/L。
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 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即:
_பைடு நூலகம்
_
MPL=ΔTPL(L,K)/ΔL=dTPL(L,K)/dL
3.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曲线如图 4-1 所示,从图中可以总结出这三个产量之 间的关系:
②当劳动量 L2<L<L4 时,边际产量虽然是正数,但是递减的,MPL 逐渐变小,在 TPL 曲线上表示向上凸;当劳动量 L=L4 时,这时总产量极大,即 D 点是总产量最大值点,MPL 曲线此时与横轴相交于 D′点,即 MPL=0。
③当劳动量 L>L4 时,MPL 为负数,MPL 曲线达到横轴以下,总产量也处于递减阶段, 即当再投入劳动量时,总产量会减少。
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将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到 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
4 / 14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三、短期生产函数 1.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短期内,假设资本数量不变,只有劳动可随产量变化,则短期生产函数为:Q=f(L,
_
K)。
2 / 14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劳动的总产量 TPL 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总产量,即 TPL=f
2.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 生产的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 定不变的生产周期。由此,短期生产的要素投入区分为固定要素投入(如机器设备、厂房等) 和可变要素投入(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 生产的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周期。例如,生产者在长期可以通过 对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 生产的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是以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数量为标准的。对于不同产品的生 产而言,其短期和长期的时期长度不同。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4)12.1复习笔记 (4)12.2课后习题详解 (9)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9)13.1复习笔记 (19)13.2课后习题详解 (24)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9)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5)14.1复习笔记 (35)14.2课后习题详解 (42)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56)15.1复习笔记 (56)15.2课后习题详解 (65)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0)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78)16.1复习笔记 (78)16.2课后习题详解 (85)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91)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03)17.1复习笔记 (103)17.2课后习题详解 (110)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7)第18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27)18.1复习笔记 (127)18.2课后习题详解 (133)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7)第19章经济增长 (144)19.1复习笔记 (144)19.2课后习题详解 (150)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6)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67)20.1复习笔记 (167)20.2课后习题详解 (172)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1)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87)21.1复习笔记 (187)21.2课后习题详解 (191)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0)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07)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答案,西方经济学18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一部分 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一、简答题1.根据图20中线性需求曲线d 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 ,试求: (1)A 点所对应的MR 值;(2)B 点所对应的MR 值。
图7-1答:由图7—1可知需求曲线d为P=-351+Q , TR(Q)=P ·Q= -Q Q 3512+, 所以MR=TR ′ (Q)= -352+Q(1)A 点(Q=5,P=2) 的MR 值为:MR (5)= -352+Q =1; (2)B 点(Q=10,P=1) 的MR 值为: MR (10)= -352+Q =-1 本题也可以用MR=P(1--dE 1)求得: E A =2,P A =2,则MR=P(1--d E 1)=2x (1- 12)=1 E B =12,P B =1,则MR=P(1--d E 1)=1x (1- 10.5)=-12.图7—2是某垄断厂商的长期成本曲线、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试在图中标出:(1)长期均衡点及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2)长期均衡时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SMC 曲线;(3)长期均衡时的利润量。
图7—2解答:(1)如图7—3所示,长期均衡点为E点,因为在E点有MR=LMC。
由E点出发,均衡价格为P,均衡数量为Q0。
0(2)长期均衡时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SMC曲线如图7—3所示。
在Q0的产量上,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SMC曲线和LMC曲线相交,且同时与MR曲线相交。
(3)长期均衡时的利润量由图7—3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即:π=[AR(Q0)-SAC(Q0)]·Q。
图7—33.为什么垄断厂商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时,总有P>MC?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状态的?解答: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厂商的MR=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可以改写为P=MC。
这就是说,完全竞争厂商的产品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精要笔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精要笔记第一章:导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在各种约束下做出最优选择,并探索社会如何分配资源以实现生产和消费目标。
1.2基本经济问题每个社会都面临着基本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社会必须决定生产哪些商品和服务。
∙如何生产?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为谁生产?谁将消费这些商品和服务?如何分配这些资源?1.3经济学的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如家庭、企业的决策过程。
它关注市场中的价格形成、消费者选择、生产者行为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国际贸易等。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整体经济失衡问题。
1.4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假设、模型和数据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
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图示法、模型构建、经济计量分析等。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2.1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幸福感。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通常会选择能最大化其效用的商品组合。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随着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递减。
例如,当你渴了喝水时,第一瓶水带来的效用最大,而第二瓶水的效用会较小,第三瓶水甚至可能为负。
2.2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目标是通过其收入购买一系列商品,使其总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点是指在给定收入和价格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组合使得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2.3需求法则需求法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向关系:价格越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
图形上呈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2.4需求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量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
若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称为富有弹性的需求;反之,若需求量几乎不受价格变化的影响,称为缺乏弹性的需求。
∙需求弹性公式: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价格变化百分比。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

内容简介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学出版社)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备考,我们精心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系列: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严格按照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1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 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的有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 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
为了强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业第七版课后答案消费者选择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第一部分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1.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解答:用X表示肯德基快餐的份数;Y表示衬衫的件数;MRSXY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份肯德基快餐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衬衫的消费数量。
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时,在(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P 1X 1+P 2X 2=M,所以本题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 1+3X 2=60。
(4)(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X 1+20。
所以,预算线的斜率为-。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上,有211212X PMRS X P ∆=-=∆,即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S 等于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
因此,MRS 12==。
3.对消费者实行补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发给消费者一定数量的实物补助,另一种是发给消费者一笔现金补助,这笔现金额等于按实物补助折算的货币量。
试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说明哪一种补助方法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效用。
解答:一般说来,发给消费者现金补助会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
其原因在于:在现金补助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购买商品,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如图3—3所示。
图3—3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在图中,AB是按实物补助折算的货币量等于现金补助情况下的预算线。
在现金补助的预算线AB上,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商品1和商品2的购买量分别为*1X 和*2X ,从而实现了最大的效用水平U2,即在图3—3中表现为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的均衡点E。
U+以及市场的需求曲线如图3—4所示。
图3-4消费者A 和B 各自的需求曲线以及市场的需求曲线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场需求曲线有一个折点,该点发生在价格P =5和需求量Q d =5的坐标点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引论
1.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经济学
1.经济学的定义
关于经济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稀缺
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因此,现实生活中便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出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任务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稀缺的或有限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为了有效率地使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任何社会或国家都必须解
决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多少?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类需要权衡各种需求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求。
(2)用什么方法去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很多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但它们的生产效率却不尽相同。
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确定哪一种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
(3)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因为资源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因此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分配产品。
(4)何时生产?何时生产是指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
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必须做好动态规划,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四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解决这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与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即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经济理论。
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而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称为外生变量。
2.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
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外生变量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
例如,在单个市场的均衡分析中,当供求函数的外生变量被赋予确定值时,则可求得相应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动态分析:对经济中发生变动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中的变动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的变动速率等。
4.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三、理性人假定和经济原理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西方经济学家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人,即经济主体追求
利益最大化或目标最优化。
更一般地,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他们试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理性人假定的前提下,可得出一些重要的经济原理,包括:
(1)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2)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利益,必然导致分工,且分工离不开交易。
(4)市场是联系与组织人类分工和交易的纽带。
(5)制度是人们从事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行为规则,符合理性人假定要求的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6)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适度干预。
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小经济学”。
它以对经济个体的行为分析为基础,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相关的改善途径。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一般均衡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
这种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价格的同时
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大经济学”。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森林整体。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宏观经济学对总体经济单位的考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微观经济学采取个量分析的方法,它假定资源利用已解决,以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宏观经济学则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
它们互相把对方所考
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同时它们又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总量是由个量构成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个量总是在一定的总量中运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观经济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
这两个领域一度界限分明,但近来,这两个子学科逐渐融合起来,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
1.2 课后习题详解
本章无课后习题。
本章是全书的一个导言,主要要求读者对微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在以后各章的学习中逐渐深化认识。
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稀缺(scarcity)[中央财大2000研;安徽大学2016研]
答: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因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