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听雨》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填写古诗文名句或作品名称。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2),恨别鸟惊心。
(杜甫《》)(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4),铜雀春深锁二乔。
( 杜牧《赤壁》)(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6)《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誓死报国的诗句是,。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悄然(qiǎo) 镌刻(juàn) 诚惶诚恐合颜悦色B.遒劲(jìng) 瞻仰(zhān) 抑扬顿挫惨绝人寰C.鲜腴(yú) 炽热(zhi) 震聋发聩春寒料峭D.倔强(juè) 濒临(bīn) 坦荡如砥眼花瞭乱根据语境作答。
百草枯黄的暮秋,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
庭院园圃,多是圆头肥脑的菊,隆隆盛放仿佛戏里的花旦。
()的妆容下,占尽舞台上的风光,但这并不代表生活里的幸福。
我喜欢野外的小黄菊,鹅黄的瓣如细薄的鳞,一朵就是一只小太阳。
卑微渺小,却可以活得明媚自洽。
老杜说“秋野日疏芜”,有了一片小黄菊就足以灿烂秋野。
而原野上的乌柏树,霜降后,一棵棵如绿孔雀“嚯”地开屏,待斑斓的树叶落尽,柏子在铁黒的枝丫上炸裂,如白梅傲放。
若非有霜,成不了这番风流蕴藉。
心底里,我们总会欣赏苦难中的甘甜、冰冷里的温暖、霜冻下的()。
人生于世,难免困厄—— 一颗心只要经得起霜意,才不觉得冬天难捱。
3.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4.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隔窗听雨眠 不觉流年浅全诗

隔窗听雨眠不觉流年浅全诗
隔窗听雨眠,不觉流年浅全诗:
隔窗听雨眠,不觉流年浅全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隔窗听雨眠不觉流年浅的意思是临窗听雨隔着窗看雨,不知道时间。
隔窗听雨眠不觉流年浅出自《虞美人·听雨》,《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出自《虞美人·听雨》,《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
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
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
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
有《竹山词》。
文学类文本刘江滨《满窗名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窗明月刘江滨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
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②窗是家的象征。
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
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
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
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③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
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
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
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
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
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
④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
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来名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
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
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
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
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
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
"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
合集:听雨三篇(季羡林、初国卿、余光中)

合集:听雨三篇〔季羡林、初国卿、余光中〕当年,初国卿先生曾在报上发表的一篇《听雨》,让众多读者爱不释手,到处找这张报纸,并成为许多大学生传抄的文本。
《听雨》一篇,确实清婉明丽,韵致可人,在诸多写听雨的作品中,可谓翘楚之作。
有人曾将初国卿的《听雨》与季羡林的《听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誉为当代“听雨三篇”,是写听雨最好的三篇散文。
听雨季羡林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如今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刘江滨《满窗明月》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窗明月刘江滨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
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子然孤独无处躲藏。
②这种感觉恐怕人人都会有吧。
③窗是家的象征。
《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窗,从穴。
”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
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
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
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蕴含了诸多审美要素。
④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
窗呼哒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
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
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
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
遇到凛列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打架。
这时没有更好的办去,只好找些旧棉衣棉裤塞到窗格,待风儿消歇了,再重新糊上窗纸。
⑤因为窗纸薄而脆,故留下一句歇后语,事情即如窗户纸——一捅就破。
⑥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
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名来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
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
隔窗听雨优美散文

隔窗听雨优美散文隔窗听雨优美散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隔窗听雨优美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隔窗听雨优美散文篇1喜欢,隔窗听雨。
如坐在一个人的心槛上,听她用喜怒哀乐来诠释自己的心事。
又是一个雨夜。
“滴答、滴答”,一串忧伤的脚步,把我从梦中唤回。
我赤脚轻轻走到窗前,静静的聆听,怕惊扰了这如烟似雾的吟唱。
我裹了几层粉尘的心,一下子被融化澄清。
透过尘世的窗口,雨声跌宕起伏,由远而近,又有近而远。
重重叠叠,错落有致。
喜欢听雨,是因为懂它的全部,与它的灵魂犀犀相通。
我原本是不喜欢下雨的,因为有雨的日子,心是凉的,情绪是低落的,连呼吸也变得格外沉重。
多愁善感,是一个人的天性,还是走火入魔?这样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深陷进去,是无奈,还是无病呻吟?到了还是处在做梦的时期,不管时光怎样打磨和沉淀,都无法将我稳定成听风是风,听雨是雨的状态。
夜是孤独的,雨,便是最好的陪伴。
徜徉在清灵的境界里,尽收眼底的是雨的精彩。
这一串串透着灵气的珍珠,穿过前世今生的记忆,从天堂上滑落尘间,惊艳了孤独的心。
雨滴没过夜的指尖,不停的跳动着,如一串串闪烁的音符,拨开夜色的弦,跳动在雨的心底。
思念江南的雨,便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戴望舒诗中的雨巷。
一行行沾了雨露的诗句,飘着丁香,婉延在姑苏城内。
镀了墨的青石板,一如既往地等待着那把油纸伞,不想再次错过。
听雨,不只是听雨声,而是听弦外之音。
雨,像是受了惊吓,越下越大。
那混乱的脚步,不停地撞击着偶尔闪过的车辆,和眼前的这扇窗。
我收敛了目光,按了按浮起的内心,起身离开。
因为,怕打扰,更担心会有雷电来偷袭。
世间总是那么多的不如意,不管活得怎样谨终如始,大度大量,都难逃一劫。
回到床上,心还留在雨里。
有人说,喜欢听雨的人,心里装满了思念。
我不知道该思念谁,会有一个让我久久等待,满心欢喜的人吗?我不知道,这个人该有多好,甚至完美无缺,无限度地占据我整个内心的容量。
高二语文: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2018年3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这就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命题。
文化与旅游,既有互补性也有差异性。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既不能是“文化+旅游”的简单连接,也不能是两个行业的“全体合并”。
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分析其融合的内在逻辑。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能离开旅游者个体对于旅游资源的能动创造。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旅游本质上是个体感情与旅游资源之间的交互过程。
旅游者个体借助于旅游资源,通过“沉浸”“凝视”和“认同”体验,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
沉浸体验是一种深度需求被挖掘与认知、人们全身心投入而产生愉悦的感觉。
如果旅游者目标明确,日程安排清晰;旅游者往往全神贯注于旅游活动,行动与意识相融合,对其他事情会无暇顾及,会出现暂时的自我意识的弱化或消失,自觉和不自觉地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获得身心的愉悦。
在没有任何外部奖赏的情况下,旅游活动本身就能够提供内在激励,使旅游者个人得以身心满足。
旅游凝视。
“凝视”不仅指一种专注的、审慎的、长时间的观看,还包含着主客体关系的探察。
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带着个体身份意识和思维定式,在与旅游资源之间,建构主客体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散文隔窗听雨看雪

散文隔窗听雨看雪扯开窗帷,惊喜间,揉揉疏松的睡眼,迫不及待的向窗外张望。
哦,满世界洁白,把裸露在天幕之下的道路、土地,能覆盖的都覆盖上了,一丁点都没留下。
顾及不上什么,趿拉上鞋子,打开门跳入雪地中。
冬晨还早,马路上只有几道车痕,清晰的轮花像印刷出来的一般。
人行道上一两串脚窝曲延向前,太远,没法看清它拐向哪个方向,消失在洁白的、并不遥远的远方。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雪,在昨夜悄然而至,今年年的冬天,矜持了太久太久。
这场雪还是来了,不想怪罪雪姑娘太矫情,姗姗来迟或许是为了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是的,至少这场雪给我是带来莫大的喜悦,否则,我怎会穿着拖鞋站立在雪地中?发觉冷了,才笑自己如此忘情。
我喜欢这洁白的世界,所有的喧嚣都被隔绝,我喜欢这洁白世界里的透彻,它会让人的心灵轻盈、宽远。
南风稍纵,代替了北风的潇寒,雪地里站立并不久,足下冰冷,不得不返回屋子,门前留下几颗清晰的脚印。
记得那个下午两点十分,天空忽然雪花飞落,如春花乍现,惊喜了多少人们,惊喜了多少憧憬的内心?当我们还未来得及彻底绽放脸上的笑意,戛然而止的雪花在阳光中消散落地成泥。
多少有一些惋惜,短短不到二十分钟的来去,就在顷刻间化为记忆。
远去的终将远去,着实让我们体会一把昙花一现。
沿着旧日的背影,盼来今日雪疆无际。
时间总是奔忙,岁月好像没有忘记,迟来的一场雪,一不小心把世界美成这样。
阳光出来了,雪地折射出无数个微小的光点,汇成一片,使人不得不眯上双眼。
这让久盼的人啊,陶醉得喜上眉梢,笑得合不拢嘴。
快,一起出来看雪,你的心情也会飞扬。
多美的一场雪,在阳光下能停留多久?不想错过它,约上自己出来看雪,让这第一场冬雪把我们的心情愉悦,将昨天以前留在心中的寂寥一键删除,给心田画出一片湛蓝的天。
久违的冬雪,溅起我的兴致,心底泛起的激情没办法抑制。
我喜欢旷野中看雪,容不得半点迟疑,棉衣棉鞋一通武装,锁好房门挎着相机踩着雪迎风而去。
脚下“咔吱吱、咔吱吱”的踏雪声,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心弦上起舞;脚下趟起的雪雾,在身后欢呼,奔跑着述说,打着滚的欢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隔窗听雨
刊物名称发表日期
正文:
窗外“沙沙”的声音不间断响起,仔细一听,原来是下雨了。
我赶忙大步走到窗前,拉开纱窗,看着渐大的雨点密密麻麻的坠落,有几滴雨点搭乘着风飞进了窗户,我伸出手臂,掌心朝上,瞬间好多雨点挤进来了,触碰着手心,凉凉的,软软的,仿佛清凉直底心里,瞬间将多日的烦躁一扫而光。
下雨果然是好的。
记得以前的自己不喜欢下雨,尤其是瓢泼大雨,密密麻麻地占领了整个世界,甚是嚣张。
现在却尤爱下雨天,喜爱软绵绵的细雨,淅沥沥的小雨,倾盆而下的大雨。
喜爱在朦胧细雨中尽情的张开手臂,让雨丝尽情的挂在我的头发上、脸庞上、衣服上,即使最后弄的全身湿漉漉,那也是极高兴的。
喜爱在淅沥沥的小雨中撑着伞,望着前方,进入眼底的是雨又非雨,想象着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喜爱如注般的大雨,羡慕它的无所顾忌和自由疯狂,嚣张又理所应当地掌控了整个世界,这时的我失去了一起奔跑的勇气,站在窗前、停在屋檐下欣赏着大珠小珠落玉盘。
文人墨客总是对春雨情有独钟,不管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的细腻、轻柔显而易见。
“春雨贵如油”更是彰显了春雨的可贵。
我喜欢春雨的含蓄,更爱夏雨的直接,想象着偌大的雨点直立立的砸落到地上,沉浸在泥土里,一点一滴慢慢地渗透着,直到农家果树的根处,晒蔫的树叶如饥似渴的允吸着雨水,慢慢地挺直了腰身,在阳光下
闪耀着绿光……
这样的雨岂不更好。
(大华山镇信息员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