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老王课堂实录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师:今天学《老王》。
先学字词。
生:愧怍翳生:镶嵌生:骷髅攥师:伛,yú。
师:杨绛有两段话。
(幻灯展示)生:(读)“生死有命是老话。
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杨绛”师:人有命运吗?生:有。
师: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
师:杨绛又说了一段话。
生:(读)“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
凭什么呢?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讲理的。
杨绛”师:她是不是迷信啊?生:不是。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
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
”师:不幸的人是谁?生:老王。
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老师说对了吗?生:不对。
生: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呢?(幻灯片,一个大大的“运”字。
)生:“运”。
师:“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
“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
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
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
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先看他的“身份”。
他是干什么的?生:蹬三轮的。
师: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生:个体户。
师: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
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生:“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师:脑袋慢,没抓住时机,运气差,这是“时运”!他身体是否很棒、很健全?生:不。
老王有一只田螺眼。
生:“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师:他住的房子很华美吗?生:(读课文)“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败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第10课《老王》教学实录

以朗读知“老王”,懂“愧怍”——《老王》教学实录一、初识“老王”——朗读就是理解课堂镜头一:师:好文在手,须得琅琅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朗读这篇名家名文。
(板书:朗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师: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生:“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屏显】师:注意“愧怍”的读音,再读生:愧怍师:愧怍就是惭愧、羞愧,就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不安。
批注下来。
我们先不谈愧怍,先来思考,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呢?生:老王是不幸者,杨绛是幸运的人。
师:是吗?老王是不幸者。
那好,让我们读一读文本,感知一下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生:老王是不幸的。
从文中——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他感叹自己:——生:人老了,没用了师: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老王很不幸,生活的很不好,是个孤苦,无依无靠的人。
师:你很敏锐。
他的苦不仅于此呀,回到文中再去看。
生:“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师:身有残疾。
怎么瞎的?生:有人说他年轻时不老实,得了恶病,瞎的师:都已经瞎了,竟然还有人说风凉话,唉!不幸的老王呀。
生: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塌败的小屋”中师:居住条件差。
大家注意到了吗?当我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他是如何回答的?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再来读。
生:住那儿多年了师:这个问题回答的好奇怪呀!你发现了吗?生:老王认为那里只是住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家生:我认为家不只是住的地方,而是应该亲人相伴的地方,而老王是没什么亲人的,所以在他看来那只是他住的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10课《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授课:范长新整理:范长新桂彩丽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请坐!生:我们的口号是:一目十行不是梦快速阅读我能行!师:肢体语言示意生:头正肩平腰直足安师:播放眼脑机能训练师:请大家传阅试卷。
生:快速传阅试卷。
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高效课堂。
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
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关注弱势群体,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他的作品,梁晓声的作品当中写了平凡的善良的有自尊的人,当我们对平凡的善良的有自尊的人施以一些善意的施舍的时候,有时候对她却是一种伤害。
今天我们就开始阅读这篇文章。
师:在你桌子上是这份材料,请大家准备好,老师说开始的时候你再翻开。
开始,请你在阅读完后记上阅读速度,然后举手示意老师,准备按记叙文六要素概括复述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生:计时阅读。
师:停。
我看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
我们阅读的这篇文章题目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出示幻灯片)生:老妪梁晓声师:请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复述故事情节。
(出示幻灯片)生:在12 月的一个冷天,我带着儿子在北京龙庆峡附近“体验生活”,我们看见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她的生意很冷清,我由于一时的同情买了她几个茶鸡蛋,佯装没有算清小账,带着儿子就走了,两个小时后,我带着儿子从公园里出来,那个卖茶蛋的老妪找我们还了那两毛钱,旁边的人说她为了还这两毛钱等了我们很长时间。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请坐。
她复述抓住了细节,非常好!王宇航我看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用了多长时间?生:0.8师:字数呢?生:1017师:当我接到这两毛钱的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感想呢?生:老妪没有因为生意冷清,而违背自己的高尚品德。
师:高尚品德体现在哪?生:体现在为了还那两毛钱,自己的生意不好,钱挣得也不多,但是也没有贪那两毛钱。
师:还花费了很长时间。
我们这两位同学的复述内容合在一起,大家对故事的梗概就了解了呀?师:文章的中心句是哪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幻灯片)你还记得原文在哪个位置吗?齐安冉生:大概在结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老王》课堂实录

善良的三重境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的名作《老王》。
这是杨绛和老王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乘客和一个车夫的故事。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屏显】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二、素描人物师:因为常坐,也因为一路上说着闲话,所以,这个故事,又不仅仅是乘客和车夫的故事。
通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们可以先在课文中圈点批注,然后交流。
【屏显】老王素描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的车夫,你看他。
杨绛素描老王说,杨先生真是一个的乘客,你看她。
(学生圈点批注)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老实的车夫,你看他从来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热情的车夫,他每天给我们送冰,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师:这里,也更多是说老王的老实。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善良的车夫,你看他送给我们好香油和大鸡蛋。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车夫,你看他免费送钱先生上医院。
生:杨绛说,老王真是一个悲惨的车夫,你看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那在老王的眼里,杨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过,老王不会叫她杨绛,老王会叫什么?生:杨先生。
师:先生,是当时对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春秋时期的——生:子。
生:老王说,杨先生真是一个善良的人。
你看我送钱先生上医院本来不要钱,她坚持给我钱。
师:孩子们,这里能够说善良吗?你坐了车,给钱是天经地义的哦。
其他同学呢?生:没有想好。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你们很容易评价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很难对杨绛做出一个评价。
这很正常,这篇课文意蕴很深,而且你们是初读。
随着对课文了解的深入,我们会更多认识杨绛。
不过有一点,我们现在就可以确定,杨绛是一个——生:是一个好人。
师:人这一辈子啊,能够得到“这是一个好人”的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老王》课堂实录

以朗读知“老王”,懂“愧怍”——《老王》优质课课堂实录《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同时编入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中。
《老王》一文的末段是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有高度,有气势,耐人寻味。
围绕“愧怍”,各路名师大做文章,各类文本解读及课堂实录常见诸语文报刊,但总感觉对这篇课文挖掘有余而设计不足,教学过程老师灌输多、学生理解少,老师个人解读多、学生主动品味少。
解文深,还得教学巧。
作为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解读和教学如何相得益彰?如何更贴近学生的原生理解,巧妙地走近文本,走近人物,走近作者?笔者通过反复的阅读,精心的设计,也借鉴窦桂梅老师对“朗读”教学的理解,认为以朗读来理解文本,以朗读来体味情感可以成为七年级的学生来理解本文的有效抓手。
一、初识“老王”——朗读就是理解师:好文在手,须得琅琅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朗读这篇名家名文。
(板书:朗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师: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生:“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屏显】师:注意“愧怍”的读音,再读生:愧怍师:愧怍就是惭愧、羞愧,就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不安。
批注下来。
我们先不谈愧怍,先来思考,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呢?生:老王是不幸者,杨绛是幸运的人。
师:是吗?老王是不幸者。
那好,让我们读一读文本,感知一下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生:老王是不幸的。
从文中——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9篇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9篇老王教学实录 1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
一堂课紧张而有序。
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
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
如: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
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老王教学实录 2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1.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教案简案及实录(含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理解:把握《老王》一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刻画传达的关爱、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语言运用: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重要句子,能运用到口语交际和写作中。
-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举例:
-故事情节:分析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过程,理解老王的善良与作者的关爱。
-人物形象:通过课文描述,深入认识老王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语言运用:如“残疾”、“孤僻”等词语的用法,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2.教学难点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老王》这篇文章的主题、人物描写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老王》这篇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如何关爱他人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思维拓展:探讨课文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问题。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教学目的:1.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情感。
3.悟读语言,感悟高贵担当。
教学重难点:1.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3.悟读语言,学习高贵担当。
教学过程:一、导入1.很高兴在美丽的泗水认识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散文《老王》,他的职业是?作者杨绛(1911—2016),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清华学者。
他们的生活轨迹不同,但是在中国颠倒是非的文革时期,他们彼此出现在了对方的生活里,时隔多年,86岁高龄的作者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读---不幸遇见幸运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文中的那句话说明了作者对老王的特殊情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学生读,单独学生先不提醒,然后提醒语速放慢,然后齐读。
)为更好的理解这种感情,我们先来理解句子中“幸运和不幸运”含义,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从思考老王的不幸和作者的幸运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1.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有个哥哥,却已经死了。
有两个侄儿,却没出息。
有邻居,却没有好朋友。
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却没有一个家。
有一双眼睛,却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还患有夜盲症。
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却因“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只能单干。
有一条命,却是不健康的、不强壮的。
师:小结,这是一个孤独、贫穷、残疾、悲苦、挣扎在社会低层活命的老人。
2.作者自认为自己幸运,她相对于老王来说,她幸运在什么地方?有丈夫有女儿有家。
有够糊口的钱。
有一个健康的生命。
师:那么,她真的就是幸运的吗?文中有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自己的丈夫生病了,自己却不敢乘三轮车陪丈夫看病,只能挤公交车,那个时代怎么了?补充资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唯一的女儿钱瑗回家看父母都要先贴上大字报,说和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划清界限,方可进屋探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朗读知“老王”,懂“愧怍”——《老王》优质课课堂实录《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同时编入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中。
《老王》一文的末段是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有高度,有气势,耐人寻味。
围绕“愧怍”,各路名师大做文章,各类文本解读及课堂实录常见诸语文报刊,但总感觉对这篇课文挖掘有余而设计不足,教学过程老师灌输多、学生理解少,老师个人解读多、学生主动品味少。
解文深,还得教学巧。
作为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解读和教学如何相得益彰?如何更贴近学生的原生理解,巧妙地走近文本,走近人物,走近作者?笔者通过反复的阅读,精心的设计,也借鉴窦桂梅老师对“朗读”教学的理解,认为以朗读来理解文本,以朗读来体味情感可以成为七年级的学生来理解本文的有效抓手。
一、初识“老王”——朗读就是理解师:好文在手,须得琅琅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朗读这篇名家名文。
(板书:朗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师: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生:“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屏显】师:注意“愧怍”的读音,再读生:愧怍师:愧怍就是惭愧、羞愧,就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不安。
批注下来。
我们先不谈愧怍,先来思考,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呢?生:老王是不幸者,杨绛是幸运的人。
师:是吗?老王是不幸者。
那好,让我们读一读文本,感知一下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生:老王是不幸的。
从文中——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他感叹自己:——生:人老了,没用了师: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老王很不幸,生活的很不好,是个孤苦,无依无靠的人。
师:你很敏锐。
他的苦不仅于此呀,回到文中再去看。
生:“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师:身有残疾。
怎么瞎的?生:有人说他年轻时不老实,得了恶病,瞎的师:都已经瞎了,竟然还有人说风凉话,唉!不幸的老王呀。
生: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塌败的小屋”中师:居住条件差。
大家注意到了吗?当我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他是如何回答的?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再来读。
生:住那儿多年了师:这个问题回答的好奇怪呀!你发现了吗?生:老王认为那里只是住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家生:我认为家不只是住的地方,而是应该亲人相伴的地方,而老王是没什么亲人的,所以在他看来那只是他住的地方。
师:家应该是心灵的避风港,是可以得到安慰和关心的地方,这些老王没有!“住那儿多年了”字字饱含的孤苦无依的老王内心的酸楚。
老王的结局如何?生:死的很惨,“埋在什么沟里”。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生:死无葬身之地。
师:文中说了老王是回民,对于回民来说,死后是要带着洁净的身体去拥抱他们所向往的天堂的,而老王居然被埋到了沟里。
生得如此狼狈,死得又是如此屈辱,老王的一生可谓不幸至极。
(师结合学生回答指导朗读和文意,并板书出“不幸”、“苦难”) 师:然而,老师觉得老王又是幸运的,他在活着时,得到了作者一家的关照。
杨绛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读出文中的语句。
生:“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句话你读到杨绛对老王的关爱了?生:“我”常坐他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而且“我”还和他说着闲话。
师:你的回答挺有意思,“闲话”是多余的、无聊的话,你怎么就觉得作者是在关心老王呢?生:对于像老王这样孤苦无亲的人,跟他说说话就是对他的关心,是对他精神的最大安慰了。
师:你的见解洋溢着人性的温暖。
那同学们,如果我们现在再来读题目,你会这样读?生:老王师:读出来一点同情。
生:老王师:读出了一些怜悯。
“老王”后面可以再加一句话生:老王,你真不容易啊!生:老王,你真不幸啊!生:老王,我们都应该帮助你呀!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对人物的理解就跳到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看到老王的不幸、苦难的一生,我们也读到了杨绛一家的善良。
我们更发现了通过朗读获得了理解,也可以说——朗读就是理解。
老王,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众多的不幸加诸其身,在那个苦难的时代中苟延喘息。
确实,“老”已是人生的憾事,一贫半盲,孤苦伶仃,病如残烛,更足以让我们为这样一个羸弱悲惨的小人物掬一把同情之泪。
要懂作者之“愧怍”,就必须深刻感悟文中人物的不幸。
想象并变换“闲话”,还原人物对话,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体会感情,文本背后的东西就会渐渐浮现,而且教学开场就快速地建立了阅读文章的情感氛围,学生对年代有相隔的小人物的苦难就有了真切的同情与感动。
如,“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几句闲聊,就可以读出深意。
“那儿”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实则蕴含孤苦贫寒之深痛,看似闲聊而过,却不能不让我们心酸。
在教学中引导孩子找到闲话,从闲话中读出老王的不幸,老王的善良,作者一家人的善良与温暖。
而这些教学环节都是通过不断地朗读让孩子体味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抓住对人物看似闲笔的描写,细细的读,人物就活起来了。
二、读懂“老王”——朗读就是发现师:是啊,杨绛一家在那个年代也是不幸的呀,可是他们却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着老王。
不幸的老王又是怎样做的。
师:你朗读的是老王为“我”送香油鸡蛋的样子,瞧这副模样,真可以称得上是病入膏肓。
咱们好好读读人物的外貌。
把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读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镶嵌的意思是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
这里为什么要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呢”?生:说明了老王当时的身体虚弱,他已经不能站着了。
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老王身体的极度虚弱生:形象地写出了老王重病在身、身体僵直的样子,也暗示了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不久于人世的老王那羸弱的样子。
继续读文章。
【生读“我”与老王的对话】师:好文,要老老实实地走进去,逐字逐句读。
先让我们细读第一句——生: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师:注意,是“吃惊”地说,体会“啊呀”的读法,再来。
生: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师:有什么体会?生:我很吃惊老王病的这么重了,因为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老王了,不知道老王已经病的这么重了师:是啊,没有想到老王的病重,更想不通老王病的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会到自己家里来。
再读,读出吃惊和疑惑。
生: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师:老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字——生:“嗯”师:“嗯”是包含着什么意思生:我觉得是病的太重,说不出话来了。
师:是啊,他是拖着残躯来的呀,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的呀!继续读生:“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师:老王送给我多少个鸡蛋?生:十个、二十个。
师:“二十”这个数目不大呀,为什么数不清呢??生:因为他很感激,感激是没法数的。
生:因为老王送来的不仅仅是鸡蛋,而是他的心意和情意,而情意是没有办法数清的师:你理解地真深刻。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作者记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鸡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情谊。
这份情谊无法用冷冰冰的数字表示。
继续读生: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师:“强笑”是什么意思?生:“强笑”一词,用的非常准确,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生:我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对于老王所处境地十分同情与惋惜,甚至有一些悲悯。
但作者不忍让老王辛苦赶来却看到自己悲伤的神色,所以强笑着对老王说话师:杨绛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一句生: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师:老王为什么不吃呢?生:我认为老王辛辛苦苦攒下了香油和鸡蛋,不舍得吃,在他临死之前用这个来报答杨绛对自己的照顾。
师:我们对他好,他帮我们送送冰,送送人就好了嘛,为什么临终还要给我们送来香油和鸡蛋呢?师: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才积攒下这鸡蛋和香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为什么要给我们呢?生:因为我们对他比他的侄子还好师:也就是说,在他的眼中他的侄子和我们谁才是他的亲人?生:杨绛一家师: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啊!杨绛尊重他,理解他。
所以老王也是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同学们,那时的作者一家就像患了瘟疫一般,别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老王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诚心、真心相待,把在当时极其珍贵的香油鸡蛋临死前送给作者,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生:知恩图报生:金子般的心生:老王是个善良的人师:老王是个善良的、知恩图报的,有金子般的心的好人。
(板书)继续读师:前面通过朗读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理解,现在进一步的朗读我们又发现杨绛在他尽心帮助老王的背后也有那么不幸的遭遇;我们也发现了老王不仅仅是不幸的,他更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的心;我们更发现,我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关爱、尊重!(指板书)如果前面我们说朗读就是理解的过程,现在我们还可以说——生:朗读更是发现(板书)师:是的,同学们。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朗读来理解人物,品味主旨,希望这种读书的方法对大家以后的语文学习有用处,请你把它标注下来。
散文以表现性灵与内心见长,看似浅白平淡的散文,作者的心性与情感往往深蕴其中。
杨绛先生以沉静淡定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与老王交往的一些往事,展示了老王一生大致的际遇,唯独写他去世的前一天硬撑着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的肖像和语言是如此细腻逼真。
惜墨如金的杨绛极尽描摹之能事,甚至是用直白到不近人情的笔法去展示这个凄苦的底层人。
这让彼此的话语很直观地很具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说话时的表情神态都如在眼前。
这段对话,让作者在未来的岁月里“一再追忆”,对作者“愧怍”情感的触发起了决定性作用,值得师生们细细品味咀嚼,一读再读。
老王拼着余生的力量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是把善良、温暖、渴望做最后一次传递。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此时此境下唯有的这句最朴实的表达让我们唏嘘于浑浊天地间仅有的善良与温暖,也会让我们渐渐读出日后想来的自责与惭愧。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