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生态园水体景观近自然度评价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300--2004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water park2004-04-20发布2004-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前言为科学评价水利风景区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等标准规定,制定《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本《标准》共4章17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术语——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计分细则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华、吴秀荣、詹卫华、白静媛、董青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何文垣、乔世珊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1)3 评价内容 (1)3.1 资源评价 (1)3.2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 (2)3.3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2)3.4 管理评价 (2)4 评价方法 (3)附录A 水利风景区评价计分细则 (4)标准用词说明 (6)条文说明 (7)1 总则1.0.1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水利风景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范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利用、保护和管理,科学评价水利风景区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管理和保护范围明确、权属清楚、管理机构健全的水利风景区的评价。
1.0.3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1995)《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1.0.4在水利风景区评价工作中,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郊野公园评价标准

郊野公园评价标准
郊野公园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用地率: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郊野公园或者是森林公园、生态公园的生态用地率,本文依据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生态性,野趣性的特点,以及上海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实地调研情况,认为,相对而言,生态用地率越高,生态性越好。
2. 植被与生态:作为郊野公园,其资源独特性较高,与颐和园、圆明园等历史名园的景观风格明显不同,而且质量也较高。
由于种植的植被在数量和种类上的规模都很大,景观的季节性明显,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可以看到不同的美景。
3. 游憩景观评分:包括植物景观美观度、水体景观美感度以及人文景观协调性等。
植物景观美观度从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观赏性和色彩变化等进行综合评判;水体景观美感度对水体的自身形态类型和驳岸景观进行评判;人文景观协调性最能体现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以上是郊野公园的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时还需考虑公园的具体情况。
此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评价也是重要内容,具体可查阅关于郊野公园评价的文献报告或政府文件。
湿地自然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标准

湿地自然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标准摘要:一、引言二、湿地自然公园建设的重要性1.生态环境改善2.生物多样性保护3.水资源调控三、湿地自然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标准1.生态效益评价1) 水质改善2) 土壤质量提升3) 生态系统稳定性2.社会效益评价1) 旅游产业发展2) 科普教育推广3) 社区参与度3.经济效益评价1) 投资回报率2) 产业结构优化3) 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案例分析五、我国湿地自然公园建设现状与挑战1.湿地自然公园数量与分布2.建设过程中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2) 管理体制不健全3) 生态环境破坏六、应对策略与建议1.政策支持与保障2.加强资金投入与监管3.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4.推动多方合作与参与七、结论正文:一、引言湿地自然公园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自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对湿地自然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分析湿地自然公园建设的意义及其成效评价指标,以期为我国湿地自然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二、湿地自然公园建设的重要性1.生态环境改善湿地自然公园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水质、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恢复与提升。
湿地具有天然的净化水质功能,通过植物吸收氮、磷等污染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湿地还是天然的“海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资源,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
2.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自然公园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为水生、湿生、陆生等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建设湿地自然公园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3.水资源调控湿地自然公园在调节水文循环、补充地下水、减缓径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此外,湿地还具有蓄洪抗旱的功能,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三、湿地自然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标准1.生态效益评价(1)水质改善:通过监测湿地出水口的水质,评价湿地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河南省平顶山市白龟湖国家湿地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河南省平顶山市白龟湖国家湿地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更需要学生走进自然,发现地理,感受知识,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实物”。
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更加重视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的能力养成,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实现学生从课本——户外,从知识——实践的目的,为更好的学习知识提供平台,为提高地理成绩提供帮助。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研学课程设计,以白龟湖国家湿地生态研学课程为例。
【白龟湖湿地简介】白龟湖,又名平西湖,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距中心市区约6公里处的白龟山水库,东经112°50′至113°15′及北纬33°40′至33°50′之间,因拦河坝和顺河坝(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
是座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是人们游憩览胜之所。
水库始建于1958年,东西长15.5公里,南北宽4.2公里,占地近70平方公里,库容量6.49亿立方米。
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位于平顶山白龟山水库北缘中心位置,湿地地处丘陵,紧邻城市,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
湿地公园规划区水系与白龟山水库水体相通,湿地用水得到充分保障。
白龟山水库是平顶山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
1.研学活动安排1.活动主题:树立湿地保护意识,构建生态绿色水源2.活动时间:2021年2月2日——2月5日参与人员:高二级学生(25人)、家长(3人)、教师(7人),共35人4.研学流程:2月2日(世界湿地日)组织学生观看和学习湿地保护宣传片;2月3-2月4日组织学生到白龟湖湿地进行研学活动;2月5日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总结。
1.研学活动目标本次研学旅行主要通过湿地实地研学的方式,针对平顶山市某高中高二年级学生设计,选址白龟湖为研学基地,使学生在自然环境、河湖水文、植被景观、水系发育等方面有全面的感知。
活动内容参考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在巩固升学考点的基础上,发展并提升社会竞争和户外生存能力,拓展视野和知识范围。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一、引言生态修复是指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旨在恢复其生态功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效,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二、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该区域曾经受到具体的破坏因素,如过度开发、污染等的影响,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态修复措施在该区域实施的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恢复通过种植本地适宜的树种和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2、水土保持修建梯田、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3、水域治理对受污染的河流和湖泊进行清淤、截污和生态补水,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4、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生态廊道,连接破碎的生态斑块,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
四、评估指标与方法(一)评估指标1、植被覆盖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计算植被覆盖的面积占评估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2、物种多样性采用样方法对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
3、土壤质量检测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土壤质地、肥力、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等。
4、水质监测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氮磷含量、浮游生物数量等。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
(二)评估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与生态修复项目相关的规划设计文件、监测数据、研究报告等资料。
2、实地调查在评估区域设置样地和监测点,进行植被、土壤、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3、模型评估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如 InVEST 模型、ARIES 模型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4、公众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周边居民对生态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五、评估结果(一)植被覆盖度经过生态修复,评估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从修复前的X%增加到修复后的Y%。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4.06.07•【字号】豫环审〔2024〕39号•【施行日期】2024.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平顶山市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建设管理局:你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410400MB1P598752)上报的由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的《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
该项目环评审批事项已在我厅网站公示期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经研究,批复如下:一、该项目是《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的组成部分,《报告书》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评价结论总体可信。
我厅批准该《报告书》,原则同意你单位按照《报告书》所列项目的建设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建设。
二、你单位应向社会公众主动公开已经批准的《报告书》,并接受相关方的垂询。
三、你单位应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建成后按规定程序实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一)向设计单位提供《报告书》和本批复文件,确保项目设计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求,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措施及环保设施投资概算。
(二)在10个工作日内,向平顶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报告书》和本批复文件,并按规定接受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监督检查。
(三)依据《报告书》和本批复文件,对项目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以及因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及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水公园网评100字

水公园网评100字
苏州市新浪河水公园,位于苏州市番禺区流汉镇,是苏州连接湖流、
风情迷人、景色秀丽的国家湿地公园(绿色走廊)。
一、地处优美。
苏州新浪河水公园植被繁茂,位于番禺区汉江上游,
湿地公园内河流曲折,自然景色优美。
二、公园景色优美。
公园内景观丰富,古木苍翠、清水流转、松柏丛林,可将汉江与新浪河风景完美结合,营造出新鲜的湿地休闲游憩氛围。
三、环境清雅。
新浪河水公园环境清幽,空气清新。
穿行其间,可聆
听百鸟欢叫,可欣赏河水清波,可仰望山川明媚,是一处最适宜湿地
植物生长、鸟类栖息和自然生态风貌营造的天然保护地。
四、水质纯净。
新浪河属于淡水河,水质纯净,被汉江上游缓缓流来,溪水清澈见底,鱼类有哲罗鱼、花骨朴鱼等。
五、功能完善。
苏州新浪河水公园功能完善,植物繁多,鸟类栖息。
另外,公园内建有健身设施,游客可登山、骑自行车及钓鱼休闲,小
朋友可在toy屋里玩耍,精彩纷呈。
六、人文魅力。
苏州新浪河水公园的庭院、假山池塘、廊桥和书院,在古朴文化的依托下,又有了新的人文价值。
公园内古建筑一派老派风情,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古老建筑中,心潮澎湃,享受苏州文化的沁人心脾。
总而言之,苏州新浪河水公园实为一处绿色湿地,既可以让游人回归自然,又能让游人感受到历史人文的气息。
每当晴天,游客可从边境上望见苏州人文历史的映声,景色壮美动人。
欢迎大家前往苏州新浪河水公园游玩、放松,与自然连接!。
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

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一、引言在现代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其中河道水生态系统是受到最严重破坏的环境之一。
为了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状况,需要进行系统的修复工作,并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
本报告旨在对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背景介绍河道水生态系统包括水体、河岸、河床、湿地等多个组成部分,其承载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污染物的排放,河道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下降等问题。
三、方法与数据为了评估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1. 水质监测:对河道中多个采样点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包括pH 值、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的测定。
2. 河岸植被调查:记录河岸植被的种类、覆盖率、生物量等信息,评估河道边缘地带的生态修复效果。
3. 河床沉积物分析:采集河床沉积物样品,进行有机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分析,评估修复效果。
4. 生物监测:通过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的采样和分析,了解河道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 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在修复前后,河道水体的水质指标有所改善,溶解氧含量增加,氨氮和总磷浓度下降,水体酸碱性得到调节。
2. 河岸植被调查结果显示,生态修复工作使河岸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得到了恢复,覆盖率提高,生物量增加。
3. 河床沉积物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前后河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减少,重金属含量下降,表明污染物得到了有效控制。
4. 生物监测结果显示,河道中的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种类数量增加,说明生物资源逐渐得到保护和恢复。
综合以上的评估结果,可以得出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较好的结论。
修复工作对水质改善、河岸植被恢复、沉积物污染控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持续监测:继续定期对河道水质、河岸植被、河床沉积物和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及时了解修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选取平顶山市生态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园区水体景观及绿地景观进行生态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以明确园区植被选取、景观配置、后期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从而获取该园区规划布局、设计方式、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情况。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该湿地公园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生态园区的生态评价最终结果等级为较好。
【关键字】生态自然度评价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生态规划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在各种公园环境中进行休闲娱乐和身心再生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求,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和健全城市生态效益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但是,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园林面积逐渐萎缩,因而加强改善城市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2研究区概况平顶山市生态园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建设路与稻田路交叉口的西北侧,于2005年开始建设,总占地面积1350亩。
该园区主要是以煤矿塌陷区所形成的天然湿地为基础,既保留原有湿地面貌,又结合现代造园技术而开发建设形成的。
园区规划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和美学原理,维护物种多样性,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
园内绿地植被涵盖多种乔、灌、草本植被,其中乔木20多种、灌木10多种、草本植被近10种,并融合多种水生植被,如芦苇、菖蒲、荷花等,以满足景观效果。
园区整体布局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天人合一的理念。
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分区本文选取水体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园区各景观的区位特性、规划程度及景观效果并通过实地调查,将水体景观分成五个区域,并在各分区内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3.2样方设置及样地调查水体景观样方设置是分别在五个区域内设置5个1 m ×1 m 的样方。
记录每个样方内植被的种类、数量、生活型、季相型、健康状况以及景观协调度等,并以一个区内各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数据。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分标准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PH )建立景观自然度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且在指标的选择上遵循客观性、全面性、代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
[4]本研究以景观的多样变化为基本内容和宗旨,选择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水生植物景观质量的相关定量指标,统计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观赏特性多样性和季相多样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决定了水体景观的结构与外貌,丰富程度与时序变化,直接影响景观质量及其观赏效果。
同时,水生植物景观效果及其观赏也受周围环境或其他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水生植物景观与其生长环境的和谐以及与整体环境的协调等。
此外,植物的健康状况和可达性也对水生植物的景观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构成了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内容。
由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部分形成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具体的计算中,物种多样性指标根据设计空间单位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和株数计算获得,且选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数据作为计算的基础数据。
水生植物生活型多样性以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加以归类统计,计算多样性指数。
观赏特性多样性和时序多样性应用同样的方法加以计算,其中观赏特性分为观花、观叶、观果或其他等4种观赏类型进行统计。
景观季相多样性主要以观花植物开花季节分布来反映。
3.3.1定量评价模型及其指标的标准化由于指标间量纲不统一,缺乏可比性,须对参评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杨娟等,2006),以克服参数间的不可比性,参评因子标准化公式如下:minmax minx x x x S i i --=式中,i S 为参评因子标准化值,i x 为参评因子实测值,max x 为实测最大值,min x 为实测最小值。
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自然度评价模型,即:∑∑=--=--⨯+⨯=mj C B j B A n i C B i B A ji W S W W S W A 1121式中,A 为景观自然度综合指数,1BA W -、2B A W -分别为二层指标权重,iC B W -、jC B W - 分别为三层指标权重,iS 为参评因子标准化值,n 、m 分别为二层指标下的三层指标个数。
3.3.2定性评价评分标准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分值采用10分制,以“10,8,6”的等级分值代表好、较好、差,如有介于两个等级之间的打分为9,7,5等表示。
其中植被的健康状况、植被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植被与生境的和谐性、植被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植被景观的可达性等指标都是做定性的评价。
3.5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依据各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分级评价标准建立判断矩阵从而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水体景观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目标层(A)准则层(B)A-B权重值指标层(C)B-C权重值物种多样性指数(C11)0.333水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C12)0.238 体植被质量指标0.647 植被景观季相多样性(C13)0.095 景(B1)植被生活型多样性(C14)0.191 观植被的健康状况(C15)0.143自然植被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C21)0.167度植被协调性指标0.353 植被与生境的和谐性(C22)0.333指数(B2)植被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C23)0.444植被景观的可达性(C24)0.0563.6水体景观综合指数分级与评判标准依据得出的数据所存在的分布区间情况,以及借鉴以往文章的研究成果[5],本文对景观自然度指数评价等级进行如下的划分,并设定一定的评判标准。
表4近自然度指数分级及评判标准水体景观综合指数值等级评判标准0.8~1.0 Ⅰ优0.6~0.8 Ⅱ良0.4~0.6 Ⅲ中等0.2~0.4 Ⅳ较差0~0.2 Ⅴ差4结果与分析4.1水体景观自然度评价结果及分析在水体景观的五个分区内共调查得到水生植被7种,其中挺水植物有芦苇、菖蒲、荷花,浮水植物有浮萍、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苦草。
对指标体系中各参评因子计算得出的结果以及各水体景观分区的自然度水平评价,具体见表5、表6。
表5水体景观指标分析三级指标L1 L2 L3 L4 L5物种多样性指数 1.083 1.135 0.942 1.023 1.025 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0.485 0.129 0.052 0.326 0.102 植被景观季相多样性0.654 0.530 0.543 0.551 0.526 植被生活型多样性0.854 0.634 0.454 0.509 0.524 植被健康状况8 6 8 7 9植被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8 7 7 6 7植被与生境的和谐性7 6 6 5 6植被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7 6 8 6 8植被景观的可达性 6 6 4 6 7 从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角度来讲,L1区为最高为0.485,因为该区域水生植被种类最多,包括芦苇、菖蒲、荷花,睡莲、浮萍,金鱼藻等,涵盖所有水生植被的85.71%,其观赏价值最高。
而其他区域仅有芦苇及少量菖蒲或金鱼藻,植被的单一性使得观赏价值降低。
五个区域的景观季相多样性指数不算太高且相差不大,均处于0.5-0.7之间,其主要在于水生植被均在春夏季景观较好,而秋冬季节则无景色可言。
由表5可知,园区水生植被分布极不均匀,每个区的生活型多样性指数不尽相同,其中数L1、L2区生活型多样性高,分别为0.854、0.634,其景观层次相对较强。
而其他区域植被分布均为单一的芦苇或少量的菖蒲,因而植被的生活型多样性指数偏低。
尤其是L3区,仅为0.454。
表6 水体景观分区的自然度评价结果及分级水体景观分区植被质量指标指数植被协调性指标指数水体景观自然度综合指数等级L1区0.863 0.759 0.826 ⅠL2区0.464 0.287 0.402 ⅢL3区0.108 0.694 0.315 ⅣL4区0.383 0.037 0.261 ⅣL5区0.347 0.750 0.489 Ⅲ由表6数据可知该园区水体景观的自然度处于四个等级中,其中L1区自然度指数最高为0.826,处于Ⅰ等级;L2、L5区处于Ⅲ等级,;L3、L4区均处于Ⅳ等级。
由于水生植被的种类仅7种,因此水生植被观赏性特性多样性、景观季相多样性以及生活型多样性为水体景观近自然度的重要影响因子。
植被的质量指标L1区最高为0.863,其他区域均处于0.5以下,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水体景观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被观赏特性多样性所占权重稍大,分别为0.333、0.238,而只有L1区在这两项指标中占优势。
另外,除了L2、L4区的植被协调性指标指数低之外(分别为0.287、0.037),其他区域的该指数均较高,主要在于这两个区域中植被与硬质景观、生境及整体环境的和谐性较差。
5水体景观规划5.1水体景观的分区治理L1区为自然度最高的区域,则应重点保护起来,并逐渐提高其生态性。
L2、L3、L4、L5等区植被种类不多且其生活型较单一,尤其是L3区,其生活型多样性指数仅为0.454。
对该部分的区域应根据各区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加以合理的规划种植。
并且在各区植被的种植上应做到植被的多样、丰富,并以本土的水生植被为主,充分达到增加水体景观近自然度水平的目的,如荷花、睡莲、海寿花、水仙、石菖蒲、花叶芦竹、美人蕉、水葱、水毛茛、黑藻等成为首选植被。
其规划重点在于达到水生植被丰富的同时使其景观效果达到最佳,并且可以吸引各种水鸟的栖息,增加园区的生态性以及灵动性。
5.2湿地护坡改善及整体景观规划湿地公园的湖岸为水泥护坡,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极不生态的做法。
因此需要将水泥护坡拆除,改为草皮护坡,并在湖岸周边种植芦苇、水草及观赏性水生植被。
对于园区水体景观的整体规划,则可以采用北京“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建设湿地水景观光廊道,将湖岸与湖心岛连接起来以充分做到景观可达性。
并且该设计理念已应用于国内多个湿地景观的建设。
该设计不仅仅保护了湿地的生态,更为人们提供了观赏湿地整体景观的途径,并且建成的廊道更是园区的一大景观,丰富了园区的景观效果。
6结论本文通过对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度评价,明确了园区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及自然度水平,具体结果如下:水体景观分区L1、L2、L3、L4、L5的自然度指数分别为0.826、0.402、0.315、0.261、0.489,所属等级分别为Ⅰ、Ⅲ、Ⅳ、Ⅳ、Ⅲ级。
文中针对各区自然度较低的影响因子,综合分析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近自然规划措施,以期达到改善景观近自然的目的。
然而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在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还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