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题目解读“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朗读并背诵课文。
4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②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课文是如何来表现这一主旨的呢?(1)作者怎样描写陋室?(2 )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a.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b.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C.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d可以看出室王人的志趣如何?3、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4、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目的是什么?5、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第一组提问: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第二组提问: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一、新课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并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难点)
3、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抑扬顿挫读铭文
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赛读,读准字音、节奏。
四、精推细敲译铭文
1、结合注释翻译重点字词及译文,先自学5分钟,然后同桌对学交流,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
(提示:把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意思写下来,加强记忆。
)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五、熟读成诵背铭文
六、堂清检测
1、本文作者,代诗人、哲学家,字。
2、注音
))())痕
))素琴)室
3、解释重点词语
)())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的语句
是,。
(2)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语句
是,。
(3)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
是,。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写陋室,为何从山水写起?结尾为何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的话有何深意?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4、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的?你认为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高尚哪个更重要?。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课题《陋室铭》授课人刘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一些文言词用法及“铭”的体裁特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陋室铭》选自____,作者____,字___,___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2.解题: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_____。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或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3.自读课文并注意读准字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知识链接关于“铭”: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
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刻在碑上放于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闲居草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整体感知合活动一:朗读——读通文章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划分课文节奏活动二:品读——读懂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内翻译课文并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德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译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研读课文,小组分任务合作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组提问: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2、“陋室”为什么“不陋”?3、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陋室不陋”的原因?作探究第二组提问: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结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①找出描写刘禹锡陋室及其周围环境的语句。
《陋室铭》导学案六篇

《陋室铭》导学案六篇《陋室铭》导学案六篇《陋室铭》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2.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韵文和对偶句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思想。
学法指导:以读为主,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1.背景资料:(1)《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
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
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中学语文在线(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
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
作者以扬雄德高不论室陋自比,可见作者之志。
知识巩固: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体裁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试写出本文的对偶句(至少两句)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6.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意图是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拓展延伸:阅读刘禹锡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词,完成练习。
《陋室铭》 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导读指导】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题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南北,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偏要乐。
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心,实在难能可贵啊!【知识衔接】1、“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陋室铭》导学案(通用12篇)

《陋室铭》导学案(通用12篇)《陋室铭》导学案篇1班级姓名座号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无丝竹
..之
..之乱耳案牍
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②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
2、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3、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4、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参考材料: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
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4、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5、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7、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
(板书:暗含、志向)
10、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