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陋室铭》(导学案和答案)

合集下载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十 陋室铭一、目标导学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2. 二读课文,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3. 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斯.是陋室 ( ) 惟吾德馨.( )有鸿.儒 (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案牍..之劳形.(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三)解析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陋室的什么特点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与写作者的陋室有什么关系5.引用孔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四)课堂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一、新课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语句,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二、预习设计及检查(一)熟悉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3、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陋室铭》导学案3篇

《陋室铭》导学案3篇

《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1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按要求默写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陋室铭是刘禹锡所写的一篇以表现自己不爱慕名利,安贫乐道至高品德的散文。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一,出示复习目标: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1)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2)文体复习: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背诵默写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 (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习(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有名灵:灵验(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入:映入(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金经:佛经(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中考链接:(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十 陋室铭一、目标导学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2. 二读课文,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3. 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斯.是陋室 (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案牍..之劳形.(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三)解析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陋室的什么特点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与写作者的陋室有什么关系5.引用孔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四)课堂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一、标学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1.结合预习和课题说出两篇短文的文体。

2.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翻译两篇短文疏通文意。

3.通过事物、写作目的、关键词判断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1.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情感、抱负和志趣的写作方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通过写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赞扬不畏艰难困苦、坚贞不屈、洁身自豪、清清白白、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

郑燮(xiè谢的音)的《竹石音》通过吟咏竹子坚韧挺拔赞扬顽强执着坚韧的优秀品质。

例文:《落花生》《荷叶母亲》韵文:讲究格律,大多使用同韵母的字做句子结尾,力求押韵的文体。

所同的“韵母”就是所押的韵,押韵的字就是韵脚。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陋室铭.:_______ ②德馨..:_______..:________ ④白丁..:_________ ③鸿儒⑤有仙则名.:_______ ⑥案牍...:________..:_________ ⑧调素琴..:___________ ⑦劳行3.翻译下列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互学★1.陋室真的陋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其不陋的?★★2.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了,为什么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呢?分别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陋室铭导学案带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16.《短文两篇》《陋室铭》一.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的含义,翻译课文。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目标1、2三.学习难点:目标3四.学习过程(一)预学1.字音、字形陋室铭()德xīn()鸿儒()案牍()苔痕()2.了解“铭”这种文体,见课下注释①,一般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其中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3.刘禹锡与《陋室铭》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

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地方官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4.参照课下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并翻译整篇文章。

5.文章哪句话能概括全文主旨?本文是从哪三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课文从三方面写“陋室”不陋:陋室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来往客人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室中事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讨论探究1.本文通过写“陋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托物言志的写法。

2.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用了比兴的手法,用“仙”“龙”类比自己,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

3、根据课下注解掌握“铭”的文体知识。

自学检测一:
1、本文作者(),字梦得,()代文学家。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属于古代的骈体文。

常见的铭有()()。

答案:刘禹锡,唐代,“诗豪”《秋词》
2、警戒自己,称颂功德座右铭墓志铭
任务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二: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
()西蜀()
、解释字词。

(包括课下注解和已经学过的字词)2 )。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室,()是陋((3)斯)。

)吾德馨((4)惟(
),)儒((5)谈笑有鸿(
)。

白丁( 6()往来无),(7)可以调()素琴()。

金经((8)阅)之乱耳,((9)无丝()竹)。

)之劳形((10)无案牍()陋之有?”(11)孔子云():“何( 3、古今异义词。

今义:样子。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4、掌握活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释义:①有仙则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释义:②有龙则灵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释义:③苔痕上阶绿
释义:④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释义:⑤无安牍之劳形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5、一词多义)助词,用于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之:(标明前置宾语。

(宾语前置的标志。

)找出课文的“之”的句子,判断是哪一种用法。

答案:1、míng,xīn , rú, dú, tái,shǔ
2、(1)就出名,有名(2)灵验(3)这简陋(4)只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大读书人
(6)平民(7)调弄,弹奏不加装饰的琴(8)佛经(9)弦乐器管乐器(10)官府文书形体,身体(11)说什么
3、答案:形体、躯体。

4、答案:①出名,有名。

②灵验。

③爬上,长上。

④使……受到扰乱。

⑤使……受到劳累。

5、(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何陋之有:助词,用于标明前置宾语。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任务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

2、朗读指导。

①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②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③“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④“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4
、按上述要求自由朗读全文。

2.
3、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请按照直译法和意译法疏通文意,并指出哪些句子必须用意译法。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如:苔痕上阶绿,直译为苔痕爬上台阶,台阶碧绿。

意译为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自学检测三:
1、根据扩字法翻译字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
(5)草色入()帘()青。

(6)谈笑()有鸿儒,
(7)往来()无白丁。

(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9)无()丝竹之乱()耳(),
(10)无案牍之劳()形。

2、掌握特殊句式翻译。

何陋之有?属于()句,应这么翻译:
3、请指出哪些句子必须用意译法。

4、按照课文的理解填空。

(1)表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描写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4)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6)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7)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并表现淡泊心境的句子是:,。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答案
1、(1)在于仙人(2)居室(3)品德,德行(4)爬上,长上窗帘)映入5台阶(.
(6)说说笑笑(7)来来往往(8)阅读(9)没有使......扰乱耳朵(10)使......劳累
2、宾语前置句,翻译:有什么简陋呢?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任务四: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

自学检测四: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三个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
的情趣。

3.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6.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自学检测答案:
1.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3.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4.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5.
6.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7.最后一句,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一方面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表明: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8.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特点:恬静,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