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走进意大利翡冷翠,欣赏一篇优美的山水画作《翡冷翠山居闲话》。
通过欣赏画作,让学生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感受意大利山水的美丽与宁静。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画作背景;2. 欣赏画作,感受意大利山居的美丽与宁静;3.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及画作背景介绍2.1 作者介绍本节课将介绍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莱昂纳多·达·芬奇。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全才”。
2.2 画作背景介绍《翡冷翠山居闲话》是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一幅代表作,描绘了意大利翡冷翠地区优美的山水风光。
画作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三章:画作欣赏与分析3.1 画作欣赏让学生观赏《翡冷翠山居闲话》,感受画作的优美线条、色彩搭配和意境。
3.2 画作分析分析画作中的构图、人物、景物、氛围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作。
第四章:互动讨论4.1 讨论话题1. 你会如何描述这幅画作的美丽?2. 画作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3. 画作中的山水、建筑、人物等元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2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心得,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要求1. 绘制一幅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画作;2. 写一篇关于《翡冷翠山居闲话》的观后感。
5.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画作创作和观后感写作方面的表现,鼓励创意和个性。
第六章:教学活动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本节课将拓展学生对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了解,包括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如《蒙娜丽莎》、《的晚餐》等,以及他在科学、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贡献。
6.2 观看相关视频播放关于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平和成就。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翡冷翠山居闲话》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领会作者对翡冷翠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热爱。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朱自清的了解相对较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翡冷翠山居生活的情感表达。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
提问: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3 合作探讨:小组讨论: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4 教师讲解: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5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想象课文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6 课堂小结: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章: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分析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大自然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高考语文 第13课《翡冷翠山居闲话》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第13课《翡冷翠山居闲话》课堂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徐志摩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请从文章中勾画出类似的富有诗意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对营造优美的抒情意境所起到的作用。
【提示】第1节:“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这段描写营造了一种明净清朗的意境,“不生烟”“不起霭”,用否定语式强调明净的“空气”是“美秀风景”的必要背景,表达了赏景者对纯明净洁美好境界的由衷赞美之情。
第4节:“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这段文字中,林中的莺燕吟唱春光,漫长的山径开拓胸襟,澄蓝的天空静定心地,澄澈的泉水洗滤心灵;激荡活力,一切都那么明洁和美好,充满生机,诸种自然物象共同营构出一个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拥抱自然、融合自然的淳美感情。
第5节:“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气里寻得?”这里,风籁、云彩、起伏的山、香气洋溢的花草等,是一切美好情思的孕育之腹,人的身心投入其中,则物我交融无间,其境是何等的幽美?作者用反问句式表达了一种“自然崇拜”的感情:人的一切伟大的思想、清明的情愫、优美的灵感都源于自然,或者说,都得拜自然万物之赐。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第一章:翡冷翠山居的由来1.1 翡冷翠山居的地理位置1.2 翡冷翠山居的历史背景1.3 翡冷翠山居的命名原因第二章:翡冷翠山居的自然环境2.1 翡冷翠山居的地形地貌2.2 翡冷翠山居的气候特点2.3 翡冷翠山居的植被资源第三章:翡冷翠山居的动植物资源3.1 翡冷翠山居的野生动物种类及特点3.2 翡冷翠山居的植物种类及特点3.3 翡冷翠山居的生态保护意义第四章:翡冷翠山居的人文景观4.1 翡冷翠山居的建筑风格与特点4.2 翡冷翠山居的历史文化遗迹4.3 翡冷翠山居的传说与故事第五章:翡冷翠山居的旅游资源与开发5.1 翡冷翠山居的旅游资源概述5.2 翡冷翠山居的旅游开发策略5.3 翡冷翠山居的旅游推广活动第六章:翡冷翠山居的居民生活6.1 翡冷翠山居的居民组成6.2 翡冷翠山居的居民生活方式6.3 翡冷翠山居的居民传统习俗第七章:翡冷翠山居的文化艺术7.1 翡冷翠山居的传统艺术形式7.2 翡冷翠山居的文化活动7.3 翡冷翠山居的艺术传承与创新第八章:翡冷翠山居的社会发展8.1 翡冷翠山居的经济发展8.2 翡冷翠山居的教育事业8.3 翡冷翠山居的公共卫生与社会福利第九章:翡冷翠山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翡冷翠山居的环境保护9.2 翡冷翠山居的生态旅游发展9.3 翡冷翠山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十章:翡冷翠山居的未来展望10.1 翡冷翠山居的发展规划10.2 翡冷翠山居的挑战与机遇10.3 翡冷翠山居的美好愿景第十一章:翡冷翠山居的旅游体验11.1 翡冷翠山居的旅游路线规划11.2 翡冷翠山居的旅游活动推荐11.3 翡冷翠山居的旅游注意事项第十二章:翡冷翠山居的生态环境教育12.1 翡冷翠山居的生态环境教育意义12.2 翡冷翠山居的生态环境教育实践12.3 翡冷翠山居的生态环境教育成效第十三章:翡冷翠山居的社区参与与共建13.1 翡冷翠山居的社区参与方式13.2 翡冷翠山居的社区共建项目13.3 翡冷翠山居的社区参与成效第十四章:翡冷翠山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4.1 翡冷翠山居的国际交流活动14.2 翡冷翠山居的国际合作项目14.3 翡冷翠山居的国际交流意义第十五章:翡冷翠山居的个案研究15.1 翡冷翠山居的个案选取与分析15.2 翡冷翠山居的个案解决策略15.3 翡冷翠山居的个案研究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翡冷翠山居闲话》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全面介绍了翡冷翠山居的历史、自然、文化、社会、旅游、保护、发展等多个方面。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翡冷翠山居闲话》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1.2 教学内容简介《翡冷翠山居闲话》的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主题及风格1.3 教学活动提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教师分享个人对《翡冷翠山居闲话》的阅读体会学生自由讨论并对作品产生兴趣第二章: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的文学特点2.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的文学风格、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翡冷翠山居闲话》进行深入阅读学生分享对作品的见解和感受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角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主要角色及性格特点3.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及情感变化3.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角色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角色的理解和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析第四章:情节梳理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情节的梳理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的情节安排及发展4.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的情节安排及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及转折点4.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节学生分享对情节的梳理和理解第五章:主题探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探讨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的主题思想5.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深层含义5.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主题的理解和探讨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象征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6.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象征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意象及寓意6.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手法分析第七章:作品与环境的关系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自然环境与人物心情的关联7.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物心情、命运的相互关系7.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分享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第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现实意义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2 教学内容分析《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现实意义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及人物命运8.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和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分析第九章:创意写作练习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手法和技巧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文学创作热情9.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文学手法和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短文9.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写作任务和要求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发挥想象和创作能力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创作成果10.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10.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本课程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程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翡冷翠山居闲话》的背景及作者,建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认知。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题解读1.1 课题背景《翡冷翠山居闲话》是意大利作家、诗人但丁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共生。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翡冷翠山居闲话》,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学习《翡冷翠山居闲话》全文,了解作者山居生活的情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2 写作手法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景物、表现情感等,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翡冷翠山居闲话》的主题思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4.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以大自然为题材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大自然的文学作品,如《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日历》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课堂实践6.1 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翡冷翠山居闲话》所描绘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饰文中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作者山居生活,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翡翠冷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活动导学案编写:王伟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2.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概括语段;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作者(自主阅读,画出重要信息,积累文学常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
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
”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学案文化:爱,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一、知识链接1、解题:《翡冷翠山居闲话》,“翡冷翠”是作者对今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遐想。
“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此城的山中呆过一段时间。
2、徐志摩,浙江海宁人,1897年1月15日生。
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夜》及散文、翻译等多种。
3、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5年7月,“五卅”空前的血案,社会沉重的黑暗,高涨的革命运动,使徐志摩非常沉闷、惊恐从他自身而言,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与之热恋,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使得徐志摩十分痛苦和矛盾所以,1925年他出游欧洲,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住了一段时间,将他的伤悲、感触托付于纸,结集为《翡冷翠的一夜》,其中《翡冷翠山居闲话》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二、预习检测字音、字形xuàn()染清chè()xiāo()闹jī()绊怪pǐ()温驯()摩挲()雾霭()摇曳()苔藓()诡()异二、自主学习(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明确:2、作者向我们“闲话”“山居”的妙处,他最看重哪一点?明确:三、合作探究:1.“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培养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兴趣。
2、学会概括语段和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
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翻译了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诗集,陪同泰戈尔访问中国,并一同去欧洲漫游;他,与胡适是朋友,胡适评价他:一生追求美、自由与爱;他,是梁启超的学生;他,才情横溢的诗人、作家,却英年早逝,35岁时因飞机失事而魂归自然;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走近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
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
”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1、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2、徐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特点,而选择“冥想”为基石,思维的野马才能纵蹄奔驰。
这是否意味着该文各部分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3、“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滩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者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它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它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在这段话中,你如何理解“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一)阅读能力培养:见《预习学案》“自读援疑”部分。
(二)挖主题,练表达:一、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慨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之乐;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了自由的感觉,独处的妙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尽情享受作客山中的妙处,获得身心的自由;他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律,即:要追求诗意般的生活和自由的感觉,就必须远离现实,回归自然。
而现实就是现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不可能永远脱离现实,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自然的又少之又少,那么我们是不是都处在苦恼之中,不能自拔?请思考、说出你的见解。
二、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体会,但没有展开。
请你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随笔,表达你阅读自然这本书的体验。
200字左右。
平时多知一点,写作深刻一点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是徐志摩的生命。
诗人自己说,这些抒情诗是“从性灵暖出来的诗句”,它们给了诗人萌发与解脱情感冲突的“供氧器”。
借助它,诗人从内心发出强烈的呐喊、祈祷与情感表白,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抗争,对人性真爱的争取。
《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惜,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含着深沉的犹豫和难言的苦闷。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桥留给了他不可磨灭的情怀。
快乐的求学生活,西式的思想文化修养,与林徽音浪漫情怀的欢畅等,在诗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钟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缘,志摩与康桥是先有默契的?……”后人在设问着、感叹着。
“康桥是因为有了志摩,才成就了他的灵性,才能径自走入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灿烂的一页;志摩则因为有了康桥,才找到真正的精神皈依与寄托,才能向神妙的诗性敞开自己的生命。
”此话有理,康桥的确有了志摩的存在才被更多的中国人广为人知,大放“光彩”。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浪漫孤独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名诗《再别康桥》的末段,谁能料到他竟带着年纪轻轻的生命,也静静的走了呢。
徐志摩的一生是浪漫的,首先从其死亡的方式上来说。
1931年11月19日志摩乘坐由南京飞往北平的“济南号”邮机,上午10点左右因天雨雾大误触济南党家庄开山失事身亡。
志摩的身躯随着火光在云端消散,总让人不由的想起他的散文《想飞》中的那几句话“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志摩,难道你是先知,难道你早就预感到你的幻灭,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志摩走后总让人不由行想起他的诗作《黄鹂》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是的,志摩正如“黄鹂”(云雀)一样,如春光、火焰、热情,给我们带来了诗意的信仰,但却转瞬之间飞了,不见了,没了,这或许就是生活中美与时空的一种矛盾与无奈吧。
志摩在上海与其夫人陆小曼分别前有一段对话,亦说明他性格的浪漫。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坐飞机。
”小曼着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欢飞啊,你看人家雪莱,死得多么风流。
”其实志摩并非一定要坐那架给他带来厄运的飞机,他只是想赶上林徽因在11月19日晚在北京协合小礼堂给外国使节讲授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场演讲。
可以说志摩是死在追求爱、美与自由的旅途上的。
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死亦不乏浪漫。
正如蔡元培在挽联中所写的:“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然志摩的死除了以上因素,更有经济原因,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海宁县硖石镇富商,在当地颇有声望,担任硖石商会会长,设有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人和绸庄等企业。
然他大为反对志摩和小曼的婚姻,认为这是一件有辱门弟的事情,在经济上一刀两断,不肯接济。
而小曼嫁志摩后跳舞、喝酒、吸烟、唱戏、吸鸦片,对于钱是不知节俭的。
志摩为供奉这位娇妻,只得在上海、北平之间到处兼课,拼命挣钱,以博小曼一笑。
以至在上海和北平之间来往甚密,据志摩生平大事年表所记,31年上半年志摩往返北平上海间八次,以至差旅费也成为一笔较大开销。
后来就找朋友弄到了免费邮机机票,最终酿成了这样一个后果。
在死亡方式上徐志摩是浪漫的,他选择了如云雀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云游而转瞬逝去,只留给人们以浪漫而长久的追忆。
然在情感上他又是痛苦而孤独的,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瓣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这种爱最好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一旦这种爱变成了现实,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了白开水,淡而无味。
而小曼在婚后未能有所改变,对志摩生活的窘状未能给予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志摩不得不承受的婚姻的痛苦。
另外,徐志摩所最爱的是林徽因,特别是泰戈尔访华期间,由林徽因主持,志摩担任翻译,当时京都各家报纸均辟醒目版目介绍,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林徽因的纯情美貌,徐志摩的翩翩风度,与泰戈尔老人相映生辉,一时成为京城美谈,这种富有性灵和诗情画意的爱情应该是为志摩所追求和渴望的。
然最后林徽因却成了他的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妻子。
这种结局对志摩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而志摩和他的老师之间也因此不十分愉快,其一是在志摩和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为他证婚,却当着众人,给了他们一顿严厉的教训。
其二梁启超廉洁志摩和张幼仪离婚一中,写了一封长信,言词剧烈地批评了志摩:“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而志摩却不买帐回信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或许是志摩的这句话应验了他的情感历程——痛苦而孤独。
感情生活如此,然因情感和其父其师的争执,直接导致他生活的失意,从文学的角度说,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从“人”的角度说,他却是一个浪漫而注定孤独的人。
因为社会注定是现实的,浪漫只能是诗人笔下和心中的一片想象的美丽的云朵,正如胡适先生在《追悼志摩》一文中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自己承认是失败的。
又如他的诗《生活》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我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如胡适先生所言是“暗惨可怕”的。
这样的现实生活给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注定只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只能是在“梦的轻波里低洄,迷醉”而现实却连梦也不放过,“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