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课件教案
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思考感悟:
阅读教材第27页“链接阅读”思考: 这部作品作者是谁?它的主题是什么?分析其产生 的社会背景? 作者:汤显祖 主题:讴歌青年女子追求个性解放和婚 姻自由的斗 争。 背景:明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 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个性解放的 时代呼声。
三、思考讨论:清代的京剧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第 6课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成 就。
【重点】
中国古典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的特 色和成就。
【难点】 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
自学指导:
1、简述我国戏曲发展过程。 2、我国京剧出现、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战国的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的。 春秋时期出现了优伶,元杂剧把戏曲艺 术推向了成熟。
1、南戏艺术从萌芽兴起到发展成熟的进程是漫长的。 温州等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用村坊小曲演唱,戏剧结构比较简单粗糙,出场角色只有三、 四个人物。 2、随着活动地区的扩展,南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诸宫调、唱赚、宋杂剧,特别是宋 词演唱艺术的影响,迅速得到提高,这在《张协状元》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北方杂剧南 下,南北艺术有了交流,使南戏舞台艺术逐渐成熟,剧本结构也日趋严谨和完整。宋元 南戏剧本在结构布局和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上,都有特定的规格。 3、南戏在宫调和套曲运用上,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比较自由灵活,并采取了分场的 形式。一般交代情节的场子则一笔带过,而需要集中刻画人物和表现戏剧冲突的场面, 就刻意求工,多施笔墨。在场次的安排上,南戏剧本开头有一段介绍作者创作意图和叙 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这一形式,一直保存在明清传奇里。它的正戏,从第二场开始。 围绕着生、旦戏主线的进行,分别穿插了许多净、丑、末插科打诨的戏剧情节,使热闹 轻松的喜剧场面和冷静严肃的正剧或悲剧场面交替出现。 4、在每一场戏里,运用歌唱、念白和科介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在剧本文学上, 就出现了曲、白、科介相间的文学形式。不过这些表现手段的具体运用,南戏与北方杂 剧又有所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杂剧由一人(末或旦)主唱,而南戏的各行脚色 都可以唱。这就使南戏的演唱灵活自如,并且给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有利 于舞台演出的条件,从而显示了南戏剧本形式的优越性。 5、南戏剧本的形式,随着南戏的不断发展,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完善起来。南戏与北方
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学习目标]一、从参军戏到元杂剧1.戏曲的产生:中国戏曲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乐舞戏谑的艺人,称为优伶。
唐代产生了“参军戏”,演起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2.元杂剧(1)形成: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艺术特色:专为表演历史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一般分为四折一楔子,角色分为旦、末、净等。
(3)代表作家及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最为著名,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1.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原因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提示(1)兴盛的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③具体的政治环境。
(2)衰落的原因:形式僵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启示:①艺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要不断进行创新。
②一切艺术形式首先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也必须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近代百戏之祖”——昆曲1.形成与发展(1)形成: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南戏,明代发展为传奇。
到明中期,逐步形成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2)发展: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浣纱记》,大获成功。
形成新昆腔一统传奇的局面。
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鼎盛: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新作品层出不穷。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都是昆曲名作。
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1.产生与发展(1)乾隆年间,地方戏曲继续发展,昆曲日渐衰落。
(2)乾隆末年,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3)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课件1北师大版必修3

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
三、“国粹”京剧
1、“花雅之争” 2、形成 A 乾隆末年: 徽班进京 (二黄调风行) B 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西皮调与二黄调融合) 3、成熟:同光年间 (同光十三绝) ——京剧形成
4、艺术特色 (1)内容: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
工作,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 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 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
(三)历史使命
◆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 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上。
陕西抽样调查:
72%
55岁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妇女
63%
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50 岁以上 54% , 60 岁以上 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
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课件 北师大版

开 关
答案 元杂剧。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地
位低下,对社会不满的宣泄。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
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
合。
互动·探究区
学案7
[重点精讲]
本
元杂剧流行的原因有哪些?
学 案
元杂剧得以流行,一是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壮
栏 目
大。二是与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不愿在元朝做
大要素之一的“舞”。
互动·探究区
探究主题一 从参军戏到元杂剧
本 学
知识主线
案
栏
目
开
关
学案7
互动·探究区
学案7
情境材料 《西厢记》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
会响亮地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
本 探究思考
学 案
材料反映了什么戏剧形式?并指出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为什
栏 目
么说它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展为传奇。
本
(2)到明中期,逐步形成_昆__山__腔____。
栏 目
(3)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__新__昆__腔___。
开 关
(4) 传 奇 作 家 梁 辰 鱼 利 用 改 革 后 的 新 昆 腔 创 作
《___浣__纱__记_____》,演出大获成功。民间艺人和士大夫竞
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
开 关
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 20 日,
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互动·探究区
相仿效,形成____一___统__传__奇_____的局面。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精品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5) 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 , Nhomakorabea声情并茂。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2011 年 12 月 31 日,
一代戏曲名家、北方昆曲代表人之一、著名昆 曲表演艺术家李淑君逝世。下面有关昆曲说法 不 正确的是( . )
A.《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剧目 B.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乾隆 末年,是 (4)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 ________ 昆曲的鼎盛时期。
2.代表作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_________ 牡丹亭 》和清代戏 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 3.影响: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很多剧 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国粹”京剧 1.发展历程 (1) ________ 乾隆 年间,呈现“雅部”与“花部” 争雄的局面。 徽剧戏班 进京演出,二黄调 (2)乾隆末年, ___________
郑光祖。
二、“近代百戏之祖”——昆曲 1.发展历程
(1)元朝末年,江浙一带流行一种 _______ 南戏 ,到
明代发展为传奇。 (2) 明朝中期 ,逐步形成四大声腔 —— 弋阳腔、 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3)嘉靖年间, _________ 魏良辅 改革昆山腔,形成徐
舒婉转的新昆腔。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人,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
逐渐形成了京剧。 (4)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2.特点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 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
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4) 多采用虚拟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 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 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史料三]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 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史料解读] 注意“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 反映了戏曲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3)根据史料二和史料三,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京剧的艺术特色 京剧是古代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1.角色划分 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2.动作 表演艺术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将唱、念、做、打 有机结合。
3.乐器 用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4.内容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吸纳众多地方剧种的优点。 (2)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相当多的剧目 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质。
A.京剧是在融合了各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属于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A [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 剧是多剧种互相吸收融合的产物,故选A项。]
6.“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 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 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 反映了( )
2.产生:___清__初__,昆曲的名称正式产生。 3.鼎盛 (1)时间:从明朝__万__历__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 (2)代表作家及作品:明代汤显祖的《_牡__丹___亭_》,清代朱素臣的《_十__五__贯__》。 4.地位 昆曲是“_近___代__百__戏__之__祖__”,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27张ppt)

“傩”是什么?
原始时代,人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 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三星堆铜人面具
一、从参军戏到元杂剧:
1.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
2.发展:
1)春秋战国的优伶: 2)唐朝的参军戏: 3)宋金时期的杂剧:
1、京剧之前的戏剧
【问题】元代以前,中国戏曲的 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原始歌舞 春秋战 国优伶 元杂剧 明代昆曲
关 羽
曹
操
包
拯
程咬金
丑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梅兰芳(左)演出霸王别姬
唱
念
做
打
戏曲知识
京剧脸谱
红脸表示赤胆忠心 黑色表示忠耿正直 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 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 黄色表示骁勇善战、凶狠残暴 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京剧表演特色
(1)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 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2)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 定的谱式。
(3)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 色的艺术体系。 (4 )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 神兼备。
生
老 生
小 生
武 生
旦
老 旦
花 旦
刀马旦
正 旦
净
1.形成过程: 2.鼎盛: 1)时间: 2)代表作家及作品:
昆 曲 牡 丹 亭 剧 照
·
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明代著名的戏曲作 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汤显祖 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 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 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 情故事,表达了在封建专制主义 的重压之下,青年男女追求个性 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 《牡丹亭》剧照 的呼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和腐朽。作品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曲文写得 清新流丽,语言丰富多彩,是我国戏曲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杰作。
北师版历史必修3讲义:第2单元 第6课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教材整理1从参军戏到元杂剧1.原始歌舞(1)产生:原始社会。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艺人,称为优伶。
2.参军戏(1)产生时间:唐朝。
(2)特点: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3.元杂剧(1)形成:宋金时期形成,是一种专为表演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
(2)特点: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
(3)代表人物1.兴起(1)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南戏。
到明代发展为传奇。
(2)明中期,逐步形成地域色彩不同的各种声腔。
其中,以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影响最大。
(3)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
(4)传奇作家梁辰鱼利用改革后的新昆腔创作《浣纱记》,演出大获成功。
2.产生清初,昆曲的名称正式产生。
3.鼎盛(1)时间: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
(2)代表作家及作品: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朱素臣的《十五贯》。
4.地位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材整理3“国粹”京剧1.逐步形成(1)乾隆年间:昆曲衰落,地方戏曲发展。
(2)乾隆末年: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二黄调风靡一时。
(3)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
后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2.走向成熟清末,京剧走向成熟,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大剧种。
3.表演特色(1)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
(3)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4)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5)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4.影响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陇西县第二中学历史教研组陈强内容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参军戏,元杂剧,昆曲,京剧。
理解: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的成熟,昆曲是百戏之祖,京剧被称为国粹艺术。
运用:了解古代戏曲的发展背景,能够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与文化娱乐的关系进行理性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角度分析戏曲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感受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
学习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成就,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中国古典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2012年元宵晚会戏曲节目片段”(视频片段)。
师:你知道的戏曲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发源于什么地方?生:豫剧、川剧、越剧、粤剧、黄梅戏、秦腔、京剧等;河南、四川、浙江、广东、安徽、陕西、北京等。
师:什么是戏曲?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中国戏剧的源头在哪里?一、从参军戏到元杂剧1.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原始歌舞、傩“傩”是什么?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原始时代,人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拼音:nuó)。
这种仪式后来发展为即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称为“傩戏”。
2.发展(1)春秋战国的优伶。
优伶:专门从事乐舞戏谑的艺人,如楚国的优孟。
(2)唐朝参军戏。
参军戏:一般有两个角色,一叫“参军”,一叫“苍鹘”,表演时一机智,一故作痴呆愚蠢,演起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3)宋金时期杂剧。
宋金时期,一种成熟的杂剧终于形成,这种杂剧把先前的滑稽、歌舞、说唱和角抵等多种舞台艺术综合起来,形成一种专为表演历史故事服务的演出形式。
3.成熟: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元杂剧。
多媒体展示《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教师解读: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角色分工,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元杂剧的特点:①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一幕,楔子,就是过场)②角色:旦、末、净、杂(主角:旦或末一人)③代表: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教师介绍关汉卿与《窦娥冤》,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
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探究活动一:为什么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谈谈你的理解。
元杂剧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二、“近代百戏之祖”——昆曲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的繁荣时期。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理清昆曲形成的过程。
1.形成过程(1)元末:江浙南戏。
江浙一带流行南戏,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
(2)明初:传奇。
内容通俗,形式比较自由活泼,每本长短不拘,可以独唱、对唱和合唱,因而深受江南人民的喜爱,在民间广泛流行。
(“传奇”这种明清时的戏曲形式,与唐代文言小说传奇不是一回事,教师可以酌情介绍)(3)明中期: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形成。
嘉靖年间:新昆腔形成。
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形成了徐舒婉转的新昆腔。
作家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了《浣沙溪》,演出大获成功。
后来新昆曲压倒了其他诸腔,广泛流传,形成了一统传奇的局面。
(4)清初:昆曲得名。
2.传世佳作明:汤显祖和《牡丹亭》清:朱素臣和《十五贯》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昆曲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探究活动二:昆曲得以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专制统治的强化,阶级矛盾的激化。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活跃。
思想上:理学日益禁锢人们的思想。
实践上:不断吸收融合其别的艺术,魏良辅等人的改革。
三、“国粹”京剧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总结京剧发展的过程。
1.形成过程(1)花雅争雄清代前期,各种地方戏曲也在继续发展。
到乾隆年间,呈现“雅部”与“花部”争雄的局面。
雅部是指昆曲,它原本来自民间,后来受到文人学士的欣赏和重视,作品多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曲文雅致,逐渐远离群众,因而日渐衰败。
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正所谓曲高和寡。
花部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又称“乱弹”。
乱弹曲文不如昆曲雅致,但语言丰富,音调优美,表演生动,深受群众欢迎。
这是种通俗的艺术。
(2)徽汉合流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高朗亭等人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徽调的表现力愈加丰富。
随后,又有徽剧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徽调在北京逐渐扎根。
道光初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李六、王洪贵、余三胜、龙德云等入京,进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把西皮调融入徽剧之中,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3)博采众长后来,徽汉艺人不断实践,吸收昆曲、秦腔和其他民间戏曲的长处,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4)走向成熟中国京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在戏曲发展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京剧走向成熟。
(5)广泛流传此后,京剧不断传播到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传的大剧种。
京剧也不断走向世界。
2.艺术特色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京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1)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可以近期播放的电视剧或京剧节目说明,如《红鬃烈马》《五典坡》等。
(2)乐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多媒体出示先关乐器,如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锣、铙钹、堂鼓、中阮、大阮、唢呐等。
(3)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四种。
老生如《定军山》之黄忠,小生如《西厢记》之张珙、《群英会》的周瑜,武生如《长坂坡》之赵云,红生如三国戏中的关羽。
“旦”分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
例如,《武家坡》的王宝钏、《玉堂春》的苏三,《穆柯寨》之穆桂英。
净俗称大花脸,分铜锤、架子、武花、摔打和二花脸等类。
例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群英会》中的曹操。
丑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类。
文丑如《群英会》之蒋干、武丑如水浒戏中的时迁。
多媒体出示四大行当形象。
(4)脸谱: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多媒体出示基本的脸谱。
红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
黑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白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黄色脸,勇猛、暴躁,如三国里典韦。
蓝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5)动作: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多媒体出示四大基本动作。
3.代表人物同光十三绝。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
包括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13人中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不同的角色。
梅兰芳是哪个角色出生?(旦角)京剧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请会的同学现场唱一段)有没有会的?给大家来一段。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传统京剧,如《包龙图打坐开封府》。
探究活动三:中国古典戏曲绚丽多彩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1)创新是中国古典戏曲绚丽多彩的重要原因。
(2)植根于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中国戏曲发展之源泉。
(3)内容上看,惩恶扬善,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课堂小结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厚的戏剧遗产。
繁花似锦,悠扬悦耳的戏曲,正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将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传统戏曲面临许多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让传统的戏曲立足于现代,还是要不断创新,利用新的舞台技术手段,发扬传统艺术。
这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国粹。
结束语:播放《说唱脸谱》。
延伸阅读建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吴国钦:《中国戏曲史漫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