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1.白体:(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XXX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XXX称等先后研究XXX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
(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3)XXX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XXX指玉山。
3.晚唐体:(1)指宋初模仿唐代XXX、XXX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XXX。
4.XXX:(1)即指XXX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他的七绝清丽精美,XXX豪放。
(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具一格起了关键性作用。
5.XXX:(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施展阐发形式上极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性。
6.半山诗:(1)半山,是XXX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
(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XXX,要以学问为诗。
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XXX,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煞费苦心之作,其锤炼辛劳处与XXX无异。
9.简斋体:(1)即指XXX的诗歌特征。
(2)XXX先后研究XXX、XXX及XXX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总:1、西昆诗派(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立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此集共收诗人十七人,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2、半山诗(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晚年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宋诗诗体时有“王荆公体”。
3、苏门四学士: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在此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5、山谷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
6、简斋体: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他的诗被称“简斋体”。
7、“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8、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其特点是:(1)偏于阴柔之美。
(2)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
(3)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4)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9、东坡体:苏轼的诗歌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同光体—--由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而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一直延续至民国。
同光体诗人崇尚宋诗,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他们师法“力破余地”的精神。
同光体分为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以陈三立代表的赣派。
谴责小说-----指清末出现的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的作品。
它们对现实肆意夸大,言过其实;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绪渲染强烈,理性和冷静的立场不彰。
鲁迅认为这样的作品称不上讽刺文学,为之另立名目,称其为“谴责小说”。
代表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鸳鸯蝴蝶派----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这一派小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个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致颓废堕落的心路历程。
以上海为大本营,主要阵地是《礼拜六》,故此又称“礼拜六派”,主要成员有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王纯银、刘半农等。
梅村体――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农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
“神”是指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
合起来讲,所谓“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景美。
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加工。
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格调说-----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禛“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求蕴籍,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桐城派-----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白体:即白乐天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
特点是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代表作《西昆酬唱集》收录“更迭唱和”的诗作。
晚唐体:这是指宋初诗人们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种诗体,代表人物潘阆、魏野、林逋、寇准。
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半山体: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学习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文学史文学史是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它是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家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历史的考察和研究,以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某种文学思潮或文学风格的影响,形成的一类文学作品的集合。
文学流派有很多种,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三、文学家文学家是指在文学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人。
他们的作品或思想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家有很多,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
四、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想倾向。
文学思潮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思潮有很多,如唐宋诗歌的豪放派、宋元戏曲的南戏北曲、明清小说的艳情派等。
五、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人类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品。
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六、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形式、思想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学家的个性和时代的特点。
七、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活动。
它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有很多种方法和理论,如传统的“诗经三义”、“六艺之一”的“词章”、“八股文”等,以及现代的“新批评”、“阐释学”等。
总之,古代文学史中的这些名词和概念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史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名词和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代码0053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5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晏殊的词集是A.《漱玉词》B.《珠玉词》C.《乐章集》D.《片玉集》2.与梅尧臣齐名,时号“苏梅”的是A.苏轼B.苏舜钦C.苏洵D.苏辙3.王安石晚期诗歌的主要体裁是A.绝句B.律诗C.歌行D.乐府4.下列属于苏轼作品的是A.《望海潮》“东南形胜”B.《踏莎行》“雾失楼台”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六州歌头》“少年侠气”5.南宋中叶功利派散文创作的代表人物是A.朱熹B.真德秀C.吕祖谦D.陈亮6.“永嘉四灵”主要学习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杜甫B.元稹、白居易C.贾岛、姚合D.温庭筠、韦庄7.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克庄B.文天祥C.周密D.王沂孙8.《救风尘》塑造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A.赵盼儿B.谢天香C.韩玉箫D.张倩女9.下列不属于四大南戏的是A.《荆钗记》B.《拜月亭》C.《白兔记》D.《琵琶记》10.张养浩散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怀古之作B.讽刺官场之作C.隐居之作D.赞美田园之作11.“铁崖体”的艺术特点是A.古朴儒雅B.婉秀顿挫C.绚丽瑰奇D.闲婉冲淡12.《醒世恒言》的编者是A.冯梦龙B.凌濛初C.徐渭D.施耐庵13.李东阳论诗主张宗法A.汉魏诗歌B.唐代诗歌C.宋代诗歌D.元代诗歌14.下列作品不属于“临川四梦”的是A.《邯郸记》B.《紫钗记》C.《牡丹亭》D.《宝剑记》15.明初散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的是A.刘基B.杨士奇C.康海D.李攀龙16.《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A.归有光B.王慎中C.茅坤D.唐顺之17.下列作家主张“性灵说”的是A.李贽B.袁宏道C.钟惺D.张岱18.唐寅诗歌的创作特点是A.自由挥酒B.格律谨严C.锤炼字句D.追求典雅19.翁方纲的诗学主张是A.神韵说B.格调说C.肌理说D.童心说20.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是A.侯方域B.方苞C.魏禧D.汪琬21.清代词坛推崇苏轼、辛弃疾的是A.阳羡词派B.浙西词派C.常州词派D.临桂词派22.汪中骈文的代表作是A.《登泰山记》B.《左忠毅公逸事》C.《大铁椎传》D.《哀盐船文》23.下列人物出自《镜花缘》的是A.贾雨村B.蒋干C.唐敖D.公孙胜24.在戏剧结构理论方面,李渔提出的是A.“贵显浅”B.“立主脑”C.“重机趣”D.“忌填塞”25.清代弹词的代表作是A.《海上花列传》B.《天雨花》C.《孽海花》D.《荡寇志》26.最能代表黄遵宪“新派诗”的是A.记述中法、中日战争的作品B.谴责侵略者罪行的作品C.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D.描写异域风物的作品27.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是A.“春柳社”B.“春阳社”C.“进化团”D.“南社”28.况周颐的词学著作是A.《白雨斋词话》B.《蕙风词话》C.《复堂词话》D.《艺概·词概》29.《三侠五义》是A.侠义公案小说B.狭邪小说C.谴责小说D.鸳鸯蝴蝶派小说3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A.李宝嘉B.吴沃尧C.曾朴D.刘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以锤炼字句为能。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梅、鹤为伴,称梅妻鹤子,以咏梅诗着称,传世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2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
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亦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6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其诗于风格多样。
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7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杨万“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求生避熟,求雅脱俗。
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8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中首倡。
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
学其诗法,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不久,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二十五人,“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图中所列人物并非都是江西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图中所列均为他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关系密切的人,故称。
可见此诗派的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依据,而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此诗派只有一个观念性的社集,“三宗”之一,著有《后山集》。
他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摈弃华丽辞藻。
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但因其缺乏华采而唯余瘦硬。
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11义的诗。
“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
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
他虽也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以直致、浅语入诗,去繁缛,尚简洁,注重白描和诗歌的恢弘圆融,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为当时诗坛新添一格。
他的诗歌被称为“简12苏轼,风格趋于自然,所谓“活法医”说,即是他后期所提出的作诗主张。
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
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诗训,虽有规则可循,但亦极易受个束缚。
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以苏济黄”,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和“夺胎换骨”,意在用典方面力求创新,即就是成黄故字面上再求新意。
“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授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力发挥,营造新的意境。
14宦要职,有“太平宰相”之称,但其在政治上无大建树,而以词传名。
他一生生活优裕,生活态度雍容闲雅。
其词多祝寿、咏物和歌颂升平,这类词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在过分满足的生活里找一点春花秋月的闲愁来吟咏,虽无镂金错彩的刻意藻饰,但掩盖不住其骨子里的富贵之气,总体而论,尚未摆脱五代绮艳词风的窠臼,”之称。
儒。
他们都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在北宋都有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并且都已是稍有名气的词人。
靖康之变以后,他们也被迫南渡,由于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词风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习惯把宋室南渡唱的生活体验,故情词在其词作中占有极大比重,而其中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渲泄的艳情之作。
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与柳永很相似,早年词以写男女艳情为主。
由于多写儿女之情,尽管词中无柳词中那些淫词荡语,但后人还是往往把他和柳永相提并论,南宋末期的张炎就屡用“周情柳故其词,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的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较浓的虚无思想色彩。
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这种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的风格物色,被称为“朱希真体”。
又因其词集为《樵歌》,故亦”。
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补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
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
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健诗独立存在。
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包罗万象”。
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为“稼轩体”早于辛弃疾的南渡初期作家张元幹、颖孝祥等,也包括和辛弃疾同时或后于辛弃疾在作词方面追步辛弃疾的作家陈亮、刘过等人。
他们都以浓郁有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共同促成了苏、辛词派的形成,成为词史上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词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美活的特点。
“诚斋体”们继承南宋前期主战派与主和派激烈论争而产生的论辩文的传统,文章以评论时事和讲治乱兴衰为特色,干预现实,讲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文章富于鼓动性、逻辑性和感染力,风格气势雄赡豪迈,近于东们的文章主要是宣传儒家理学和道学家的文论思想;其中以吕祖谦为代表的一些人,论文既主颖以文贯道,又讲究章法,实为唐宋古文的嫡嗣和正宗。
他们的文章语言畅达明快,平易简洁,多讲学之文和语录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
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
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26吴文英号梦窗,其词集为《梦。
二人同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词的内容也多为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且往往融入哀时伤世的黍离之悲,艺术上二人均追求清丽工巧,旨趣相近。
故时人并称,最新资讯王沂孙、周密均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蒋捷词虽较少束缚,有自然之趣,且时有豪放,风格多样,但在炼字、求声律及追求隽婉方面,仍不脱姜夔、吴文英的影响。
由于他们词风有相近之处,又都是宋末元初词坛上的佼佼者,故清人称他”。
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他们都是永嘉人,字号中又都有一个“灵”字,诗风“永嘉四灵”。
《江湖集》而得名。
其宗师是当时文坛领袖刘克庄。
其成员大都是落策的布衣之士和官场提失意的小吏。
他们功名失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于江湖,靠献卖艺为生。
他们或奔走于遏于公卿权贵之间,或招群结友于市井乡间,结诗社,推盟首,相互酬唱应和,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
后人以《江湖集》中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国朝文派”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唱歌与说白相同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
33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34祖。
因为他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35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36集、杨载、范椁和揭傒。
他们均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林院,并以较为出色的诗文创作成为京师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享誉诗坛。
其中尤以虞集名声最大,是元代中期37时极为流行。
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者”或“铁体”。
38”,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39小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成,故开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40、《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元代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奇”字样。
至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本,以别于北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