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初探摘要:当今时代,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能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而计算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计算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过去枯燥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被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计算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计算课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教学历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

众所周知,计算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计算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懂算法,又明算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

而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地提高,整个教学模式就是呆板、枯燥、单调,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现以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的“退位减法”为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多样化的计算情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在新授课时,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要设置好新课的导入环节,创设好最理想的情景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新课的知识。

疑乃思之源,质疑便是创新的开始,教师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知识学习的情景,通过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加以链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散思维,产生疑问。

从而引发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主题图“去动物园”的情境动态化:舒缓的音乐,动物漫步,小鸟飞翔,白云飘荡,绿树成荫。

学生身临其境,兴奋异常,纷纷举手,交流信息,使数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和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算理和算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

算理是指数学计算中的基本原理,包括加减乘除等。

这些原理是数学计算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其他数学知识的必要前提。

而算法是指具体计算过程,它是根据算理原则设计出来的一种计算方法,用于解决具体数学问题。

算法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应用算理原则,完成各种数学计算任务。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算理和算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数学计算的原理,同时也能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具体来说,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要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俗易懂地讲解二者的概念和关系。

在讲解算理原理时,可以采用生动的故事和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加减法时,可以用小动物的故事来说明,并通过举例演示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在讲解算法时,可以进行一些具体数学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

其次,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购物、旅游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原理和算法。

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教师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部分学生可能在算理方面较为弱势,需要进行一些基础练习来提高他们的算理能力。

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比较擅长算理,需要更多地练习算法,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讨摘要: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15-01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学生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后续数学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如何加在教学中做好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需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

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摘要】从刚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这几年也深刻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例;计算how to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students of computing powerli li【abstract】work from the beginning to now,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primary grade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also deeply appreciate: a child if computing power is not strong, the child’s overall math scores have a very big impact. therefore, in the usual teaching, 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ents computing ability. how do students of computing power,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raining.【key words】interest;habit; example; calculation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淡化计算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急剧下降,这也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头痛的一大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抓住重点、难点的训练。

教学的重点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弱点。

突出重点、难点的练习,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计算教学的每个层次上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把握了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如抓住“凑十法”“破十法”的运用,学生就能快速地进行计算,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至于其他计算过程就无须花费多少时间了教师若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抓住重点和难点,就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了。

二、注重口算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多次强调了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段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要“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口算就是心算,它基于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因此口算是用脑子算,而不是在脑子里算。

口算不是笔算的台阶,它是一种不同的训练,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并根据内容的要求,围绕重点,经常组织有效的系列训练,持之以恒,以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例如,在第一学段,要加强“凑整”的训练,如17+3、9+6、73+27、100-24等。

要训练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

到第二学段的小数计算教学中,凑整方法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多位数乘除计算时,教师要重点训练乘加口算练习,像6×6+4、7×8+5等,因为这种口算的熟练程度完全影响着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浅谈对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对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对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

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

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计算教学也存在着如下误区。

1、计算教学情境化。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

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

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

3、口算练习去传统化。

重视口算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但有些教师去掉这一优良传统,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导致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4、计算练习淡化。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面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运算教学应在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的同时,着力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的做法如下:一、计算教学形式非程式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计算教学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要避免将运算及实际运用割裂开,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理解计算算理。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计算是基础、是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教师强调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这种有效结合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思考。

本文将从算理和算法的概念、教学目的、有效结合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希望能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所启发。

一、算理和算法的概念算理是指运用数学原理和规律进行问题分析、推理和解决的过程。

算法是指特定问题的数学计算步骤和方法。

算理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而算法则是数学计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二、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目的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计算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数学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方法1. 增强算理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在加法运算中,教师可以通过物品的分组、集合的运算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规律,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乘法表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背诵乘法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乘法表的规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3. 举一反三,丰富题目类型,提高解题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不同的题目类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怎样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怎样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项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日常的学习、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就笔者的一些教学心得以及学习体会,简要谈一下我的一点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经验策略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原因,他们对于学习重要性往往认识不到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的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

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

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

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

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让学生掌握算理是关键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

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首先,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目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

而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

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而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实验班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如以前娴熟。

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我曾经有过困惑,也尝试了计算教学的改革,以下粗浅地谈谈我对计算教学的认识。

一、计算教学与情境创设。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1、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

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

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

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
习氛围。

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

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正确区分情景在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计算而教,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

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

那么,计算课要不要情景,怎样用情景,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

我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景,更要合理使用情景。

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有这样一个情景。

(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2)二(3)班和二(4)班能吗?这块计算内容,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设计情景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

提出问题后重点解决31+23和32+39是怎么计算的,如前者先算1+3=4,再算30+20=50,最后算50+4=54,后者先算32+30=62,再算62+9=71。

即重点研究算理和算法。

如果把这个情景放在解决问题的课上,那么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31+23,是因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合乘一条船,所以要用加法做,即分析所谓的数量关系,两者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教学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而解决问题要从具体
情景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计算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二、关于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

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

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

也符合认知的规律。

比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23+31=,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在后面的32+39=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

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

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

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在教学时我是采用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进行教学。

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知识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发现的我都决定不包办代办,把自己定位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自立性、创造性。

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就广。

三、估算教学,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答案是否正确,是一种很好的体现估算实用价值的方法。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

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

将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只是体现估算价值的一种途径,还需要我们去探究更多的途径,以充分发挥估算的价值。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的。

四、多样化的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延伸。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

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

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

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

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
考虑学生的兴趣。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

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

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

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等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课改初期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