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小故事-国学礼仪小故事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三饮食之礼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四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五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六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七人生仪礼: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典故: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战国后期,秦将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楚汉之争时,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背水一战:又称,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着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国学经典小故事1、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着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4、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5、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6、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7、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8、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9、卜式牧羊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着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10、相煎何急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11、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国学经典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导语】学会亲近好的⽼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之长补⼰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的头脑。
下⾯是⽆忧考分享其中⼏句经典的句⼦的解析。
欢迎阅读参考!为⼈⼦⽅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拼⾳】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解释】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学会亲近好的⽼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之长补⼰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的头脑。
【注释】⼦:做⼈的孩⼦或⼉⼥。
⽅:正当,刚,正值。
少时:⼩时侯。
亲:亲近。
师:良师。
友:益友。
习:学习。
礼仪:礼节仪态。
⾹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拼⾳】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孝敬⽗母,这是做⼈的准则。
要知道⽗母的⽢苦,才能孝顺⽗母,并激励⾃⼰刻苦学习。
【注释】⾹:黄⾹,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
传说他九岁时就懂得孝顺⽗母。
冬天⽤⾃⼰的⾝体暖和⽗母的被窝,夏天为⽗母扇凉枕席。
他是“⼆⼗四孝”中的⼀个孝⼦。
龄:岁。
温:暖,暖和。
亲:指⽗母。
执:遵循,应该做的事。
【故事】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孩——黄⾹。
他⾮常的孝顺⽗亲,为了不让⽗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动⼿做的。
夏天时,他会⽤扇⼦把席⼦给扇凉了,再请⽗亲上床睡觉。
天⽓变冷了,黄⾹总会在⽗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亲⼊睡。
黄⾹这种孝⾏,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家都夸黄⾹是个孝顺的孩⼦。
这种孝顺的⾏为,的确很令⼈钦佩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拼⾳】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解释】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古代礼仪小故事集锦

古代礼仪小故事集锦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礼仪小故事集锦,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礼仪小故事一:玉帛成干戈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
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
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
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
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
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古代礼仪小故事二:孟子休妻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早在孟子幼年时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
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的琐事等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
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
文明礼仪国学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
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
经典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
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赏文学作品。
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第一章不学礼无以立一、礼仪辨(一)诚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
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
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礼仪故事简短五篇

礼仪故事简短五篇千百年来的⽂明礼仪之风传承⾄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明古国”之称。
⼀个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明⼈,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明。
这⾥给⼤家分享⼀些关于礼仪故事,供⼤家参考。
礼仪故事1礼仪是⼀种美德,礼仪包括语⾔之美、礼貌之美和习惯之美。
有⼀次,我早上起床上学的时候。
妈妈送我上学来到学校,我⼀进校门,我就被我们学校的王校长被拦住了,然后校长叫我重头再⾛⼀遍,我还不知道怎么了。
然后直到第三次,我才知道,原来是没有跟⽼师们问好。
我赶紧改过来。
跟⽼师说声早上好。
这就是⼩学⽣必须拥有的礼仪之美。
还有⼀次,我的同学到我家⾥玩。
这位同学很有礼貌的,他⼀进门就向奶奶说“奶奶好”!奶奶刚刚做好了⼏个茶叶蛋,我问:“你要不要吃茶叶蛋?”同学回答说:“我的妈妈有时候也给我做,可好久都没吃了。
这茶叶蛋看来好好吃”,“那好吧。
”我给了同学递了⼀个茶叶蛋,同学吃得津津有味。
同学还会跟奶奶说“奶奶,你做的茶叶蛋真好吃,好美味!谢谢奶奶。
”同学⼀直玩到下午6:00钟了,我同学跟我们说,“我要回家了,妈妈在家等我,我下次再来玩,谢谢奶奶的茶叶蛋,谢谢!”我的同学可真有礼貌!礼仪是最美好的。
如果⼤家都不讲礼仪了。
那这社会就太丑陋了。
所以我们⼀定要懂礼仪。
我已经懂得礼仪之美是多么的美好,多好的幸福。
现在我⼀进门都会跟爸爸妈妈问好,出门时也会跟爸爸妈妈道再见,在学校会跟⽼师同学问好。
我很⾼兴,⾃⼰已经拥有礼仪之美了!礼仪故事2礼仪之美,体现⼈的⾼雅的魅⼒。
礼仪的美,是代表着最必要的⼈⽣课程。
礼仪之美,包含了多种现象,如:语⾔的美、礼貌的美、肢体的美、卫⽣之美……⽽在我们的班上有⼀些⼈,特别喜欢接⽼师的话,我觉得,这是⼀件特别没礼貌的⼀件事。
因为每当他们接嘴时,⽼师都会停下来说,“⼜接嘴了,都说你们不要接嘴……”这就会浪费时间,捣乱课堂效率。
更让⼈觉得礼仪之美很重要!最近,同学们特爱说话,尤其在上数学课,都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还有个同学说:“⽼师,每节课都要⼩测试,好烦啊!……”⽽我觉得这也是⼀件没礼貌的事,因为⽼师天天都出测试题,⼀是对我们好,⼆是对我们学过的知识再巩固,所以这⼀种现象不礼貌,我们不能跟⽼师顶嘴。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下面小编分享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国学经典胎教故事七则

国学经典胎教故事七则国学经典胎教故事七则:孔融让梨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故事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国学经典胎教故事七则:木兰从军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
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0则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0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古代礼仪故事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导大家关于一些礼仪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都有哪些吧!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一: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二: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礼仪小故事|国学礼仪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
导语:国学经典小故事,即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国学经典的深厚底蕴,读来饶有趣味,蕴含哲理。
那么,国学经典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整理国学礼仪小故事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孟母三迁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
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
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
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
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
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
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
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
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
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
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
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
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
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
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
缇萦(Tí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yú,复姓)意的小女儿。
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
者盈(yíng)门。
有一次,他在门上贴了告示:“这两天有事出门,不看病。
”恰好有个地方大官来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门外。
死者家属诬告淳于意行医害人,当地官府准备判处刖(yuè)刑,就是把脚砍掉。
但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长,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经皇帝批准,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师去定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
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缇萦到父亲面前说:“我护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尽心照顾您。
”说完就背起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辞别姐姐门,护着父亲上路去。
到京城,她冒死给皇帝写信,大意说:我父亲为官清廉,行医有术,现被人诬告要受刖刑。
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残疾,永难复原,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
我宁可入官为奴婢(bì),替父亲赎罪
汉文帝见缇萦人不大,孝心却不小,受到感动,赦(shè)免了淳于意,让他领着小缇萦回家去。
后来,汉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坏处,冤枉好人后无法纠正,就下令废除了肉刑?
程门立雪
北宋的哲学家杨时(1053-1135)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
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
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
这时,下起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雪地里等候。
到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我做了多年的赵国大将,攻城野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
蔺相如只靠动动嘴皮子,一下子职位比我还高。
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管鲍之交
管仲(?-前645)和鲍(Bào)叔牙交谊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他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结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
长大后两人分属于齐国互相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鲍叔牙拥戴的齐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宰相。
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纠失败,被逼自杀,管仲成了俘虏。
齐桓公准备将管仲处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远远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非重用他不可。
”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为管仲的
助手,两人同心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
齐桓公用了管仲的谋略,很快成为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qì)。
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属,代表坚固;兰,指兰花,代表美好。
金兰,形容交情的信诚。
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
管宁割席
管宁(158-241)是三国时魏国隐士,曾经与朋友华歆(xīn)同在菜园锄地,他们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就像看到瓦石一样,毫不动心,照样挥锄,而华歆把金子拾起来后又扔下。
他们两人坐在同一张垫席上读书,有大官的车轿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埋头读书,而华歆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
从这两件事管宁感到华歆还不能淡泊金钱和权位,有贪财之心,有羡慕富贵荣华之意,与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华歆割席分坐,拒绝再和他做好朋友。
古人席地而坐,把连在一起的坐席割断就表示绝交。
管宁“割席”、“拒华歆”被当作交友之道的美谈,他的态度或许过于严厉,但他重视朋友的品行和志向这一原则是可以借鉴的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是东汉末年鲁县(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
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7个弟兄中他数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
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
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凿壁偷光
汉朝人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可是家中贫困,夜读无灯。
邻居家每晚都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使邻家的烛光照入,借以读书。
由于他刻苦攻读,后来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
孙康、顾欢、祖莹、匡衡他们读书的客观条件极端困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尽力去创造条件,坚持学习。
如今我们学习条件与他们相比是何其优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