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选读

西方文论选读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就4个小人+一个人但丁4个人分别是:1.波伊修斯,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哲学的安慰》(安慰波在狱中)2.安瑟伦,神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厄里根那之后第一个重要思想家”。

3.托马斯阿奎那,法国的《神学大全》,主张最高的美属于最高的神4.阿伯拉尔,法国的《认识你自己》《我的苦难史》,他认为苦难是具有安慰他人,净化自己的作用。

一个人:但丁著作:《神曲》《致大亲王书》《论俗语》《论帝制》俗语观:(1)对俗语大力倡导,包含他对未来的民族国家、对进步民族文化期待与希望。

倡导的俗语是自然的,是活生生的感性的、人本主义的。

(2)他充分估价了语言文化的社会改造意义,估价了它在建设新的社会及其文化中的伟大作用,显示了他的敏锐。

如何理解“但丁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表诗人”(1)但丁作为历史~,他的作品和文学政治论著表达了深刻的变革意识,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以往历史的严肃批判,也融汇了对未来的崇高理想。

(2)他对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是与整个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了,他高度评价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预言了人“获得全部的胜利”(3)值得重视的是他对俗语的大力倡导,(把上面的一说)第三章就三个人:锡德尼、达芬奇、卡斯特尔维屈罗1.锡德尼:《星星》《女郎》《为诗辩护》理论:(1)肯定诗人是创造者,诗人则不受自然束缚,诗人虽然模仿自然,但它却能够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事物或形象,借此使人升入另一种自然,进而与自然携手并进。

(2)真正诗人的标志是通过怡悦性情的虚构启发德行(3)任何事物都有滥用和正当使用之分2.达芬奇诗学思想(1)在探讨绘画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绘画模仿自然,但又胜过自然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学,尤其是在看到文学施法自然的同时,而注意到具有创造性的特征。

(2)在对诗画作比较时,达芬奇虽有扬画抑诗的倾向,但他开创了对各门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同时在这种比较中,从各种角度比较准确的揭示了文学的特点。

3.卡斯特尔维屈罗“三一律”(1)对悲剧和史诗进行比较,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做了极大的发挥,提出了三一律的主张。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作:梦幻寓意小说:《天路历程》
•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 • 长诗《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纪》被认为“欧洲文
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 《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人子耶稣) • 《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
孙是大力士)
a
6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 术语解释古典主义: • 1.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
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 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 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 2. 基本特征: • (1)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 (2)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 (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主张“三一律”)
• 《伪君子》五幕诗体讽刺喜剧,代表了莫里哀一生创作的
最高成就。
• 《伪君子》主要人物:答尔丢夫、欧米尔太太、达米斯、
玛丽亚娜、桃丽娜。丢夫的形象及其 社会意义。
• 分析答尔丢夫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 答尔丢夫为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
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 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法国古典主义 戏剧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恪守“三一律”。
• 思想: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庭发生利益冲突产生
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
a
10
让•拉辛:悲剧家
• 让•拉辛代表作 • 《安德洛玛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取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

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第八章:18世纪文学第八章第一节:18世纪文学概述18世纪欧洲文坛存在着多种文学,有封建贵族文学,有古典主义文学,有感伤主义文学,还有启蒙主义文学。

而后者——启蒙主义文学,则是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

一、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产物。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这两次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文艺复兴运动侧重于批判文化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封建精神束缚,而启蒙运动则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作舆论准备。

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在某些国家(如法国)已经成熟壮大,他们试图取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而代之,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进行“启蒙”,即“启迪蒙昧”,用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知识去“照亮”人们的头脑,唤起民众觉醒。

文学创作因而便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进行启蒙的工具,成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作家同时就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他们自觉地把文学当作反封建的武器,当作启蒙的工具。

这一点,决定了启蒙主义文学的突出思想特征。

1.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迷信,主张以“理性”为唯一尺度。

这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思想内容。

启蒙主义文学家根据建立“理性的王国”的政治理想,主张以“理性”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反对一切封建的宗教的权威。

2.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启蒙主义文学倾向鲜明,战斗性强。

启蒙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揭露其罪恶和反动实质,甚至指名道姓地攻击其代表人物。

此外,对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启蒙主义文学家也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3.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

启蒙主义文学之前的资产阶级文学,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但主人公的身份却往往是王公贵族。

启蒙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则以资产阶级、平民为正面主人公,特别在英国的启蒙主义文学中,资产阶级和平民往往是斗争的胜利者。

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清教徒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 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 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 徒革命。 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 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 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 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 资产阶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 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 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顿。
尼古拉· 布瓦洛(1636—1711)



尼古拉·布瓦洛是古典主 义的发言人和立法者。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用诗体 写成的文艺理论《诗的艺 术》(1674)。 在《诗的艺术》中,他阐 明了古典主义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对法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和概括。
让· 拉封丹(1621—1695)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

法国卢浮宫
[学习要求]


了解:17世纪文学特点 重点掌握: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图 为 查 理 一 世 被 送 上 断 头 台
第一节 概述
17世纪社会文化掠影
古典史诗的终结



弥尔顿的两部史诗,特别是《失乐园》,是古典 史诗的最后一部杰作。西方古典史诗从荷马史诗 开始,形成了写英雄史诗的传统。《失乐园》直 接继承了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史诗的传统。它不仅 是宗教史诗,也是一部心理叙事诗,探索精神道 德。它标志着英雄史诗的结束。 黑格尔在《美学》中总结史诗,提出史诗在18 世纪被小说替代。 西方史诗自弥尔顿之后让位于小说。欧美小说 继承了史诗传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史诗。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 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 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 太阳王"的路易十四, "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 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 动荡纷争已过去, 动荡纷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 人心思定, 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 占据上风, 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 围.
太 阳 王 路 易 十 四
二,文学概况
17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的成就最为突 17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的成就最为突 出.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一,古典主义文学 二,巴罗克文学 三,清教徒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 17 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 妥胁的产物. 妥胁的产物.
贝尼尼: 贝尼尼:彼得大教堂祭坛上的青铜华盖
巴洛克美术将建 雕刻, 筑,雕刻,绘画融为 一体, 一体,造成一种特殊 的舞台幻觉效果. 的舞台幻觉效果.贝 尼尼为彼得大教堂祭 坛创作的青铜华盖 1624-1633) (1624-1633)具有 巴洛克美术的突出特 点.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兴盛于法国
贝尼尼: 贝尼尼:圣彼得广场
贝尼尼(1598-1680) 贝尼尼(1598-1680)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首席 代表.1655年 代表.1655年,他受教皇 之托, 之托,在圣彼得大教堂前 修建一个与教堂雄伟气势 相称的广场. 相称的广场.广场由两个 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 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造 型奔放而具有动感, 型奔放而具有动感,彷佛 环抱着的手臂, 环抱着的手臂,象征天主 教对信徒的庇护. 教对信徒的庇护.气势恢 光影效果强烈. 弘,光影效果强烈.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是清教徒派的作家,主 要思想和作品内容都是 宣传清教徒思想的。
《天路历程》



在第二次入狱之前,班杨已开始写他的名著《天 路历程》(第一部1678年,第二部1684 )。 描写主人公“基督徒”逃出“将亡城”,途径 “失望”泥潭、“名利场”、“疑惑”城堡,历 经磨难,终于到达“愉快山”。 《天路历程》采用 “梦境寓意”的故事结构和将 抽象概念形象化、拟人化的方法进行创作。
(2)三个部分:
“两个高大挺秀的华贵形象 俨然神的挺立 以本身原有的光彩,披在庄重的 裸体上, 那神样的容颜,映照出 造物主的光辉影子:真理、智慧、 严肃、清纯的神圣 ……”
(2)三个部分:

第四章中撒旦到达地球,看到了人的形象。撒旦 看了美好的人类形象,也曾动过恻隐之心,但马 上又坚定了复仇的信念。已经知道撒旦计划的上 帝派来天使,把撒旦赶跑了。
《失乐园》

《失乐园》(1667)根 据《圣经》题材改编,诗 中塑造了撒旦形象,他是 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 功的人物之一。
(1)创作过程


《失乐园》(1667,12卷)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人类始祖的原罪史。借用了 《旧约· 创世纪》第2、3章,魔鬼撒旦引诱人类始 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天条,被上帝逐出伊甸 园的神话故事。 第二条线索是撒旦的斗争史。是弥尔顿根据《新 约· 启示录》第20章第1至10节的故事所创作。
《熙德》中的理性与感情冲突


人物:男主角罗狄克、女主角施曼娜、罗父杰 葛、施父高迈斯、施曼娜的追求者桑士、国王。 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与伯爵女儿施曼娜相爱。 施曼娜的父亲因忌妒打了罗狄克父亲的耳光, 罗狄克有为父报仇的义务。他的内心充满痛苦:
罗狄克的内心矛盾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四章第一节:17世纪文学概述古典主义文学是17-18世纪文学的主潮。

它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继而影响了全欧,统治欧洲文坛几近两个世纪。

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总体上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反映出下述鲜明特征:1.政治上拥护王权法国专制君主制(绝对王权)是古典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法国的“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马克思语),因此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因素。

在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它是两个阶级之间的“表面上的调停人”(恩格斯语),不但制止了割据和纷争,统一了国家,而且还保护过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它的发展。

这样一种情况导致: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权,需要文学为王权服务;资产阶级作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得到王权的扶持和庇护。

因此,从本质讲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王权和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在相互妥协的情况下走到一起了。

1635年,路易十三朝的首相黎塞留倡导成立了法兰西学士院,并把它当作推行官方文化政策的机构。

它所制定的政策,它的决议,形同法律。

同时,政府还用颁发作家年金、建立书刊检查制度等办法,控制文艺创作活动。

正由于王权的干预,法国文坛的混乱局面逐步减弱,雕琢夸饰的贵族沙龙文学、粗犷浅俗的市民文学受到遏制,古典主义便很快取得了文坛的统治地位。

古典主义作家如莫里哀、高乃依等,往往直接歌颂贤明君主及其“丰功伟业”,或通过描写感情与义务的冲突,表现个人服从国家的思想。

他们高度自觉地把文艺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把欧洲文学的政治功利性推到空前高度,表现出极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当然,在上述政治倾向的前提下,他们也尽可能地表达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要求。

2.思想上崇尚理性17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69-1650)提倡唯理主义,强调理性万能,认为理性既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强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的权威。

他还认为人类的各种情欲会使人抛弃真理,因此他主张以理性来克制情感。

古典主义者接受了笛卡儿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

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1636-1711)]在他的法典性的著作《诗的艺术》(1674)中要求作家:首先必须爱理性;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蒋承勇主编《外国文学》指出:古典主义的“理性”,既是一种思想尺度,也是审美尺度。

在思想上,它指符合王权要求的种种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与个人情欲形成对照或对立,强调必须用理性克制情欲。

在艺术上,指作家必须恪守的艺术教条和审美规范。

如“三一律”,题材与体裁的严格划分,语言的准确、简洁,结构的明晰和合乎逻辑等。

3.创作上遵循古典古典主义作家如同中世纪的但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特别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

这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他们基本上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二是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某些方法奉为不可冒犯的清规戒律。

就后者而言,前面提到的“三一律”就是典型一例。

在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情节一致”基础上,古典主义者进而规定,在戏剧创作中,要做到时间、地点和动作的三个整一。

布瓦洛说,一部剧本——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这意思是说,一个剧本只能表现同一事件,剧情应该发生于同一地点,发生于二十四小时之内。

这一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任何人不可逾越。

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般把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30-50年代,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期;60-70年代,古典主义文学的鼎盛期;70年代之后至18世纪末,古典主义文学的衰落期。

[本节只介绍前两个阶段的创作成就。

](一)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期的成就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诗人法兰索亚·马莱伯(1555—1628)。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准确、规范化,艺术形式要完美。

布瓦洛称马莱伯为“诗宗”,要求作家以之为楷模。

1634年,剧作家梅莱(1604—1686)在悲剧《索福尼斯伯》中首次严格遵循了“三一律”,得到黎塞留的赞许。

1635年,黎塞留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制定了语言文学方面的规范。

1636年,高乃依的悲剧《熙德》上演。

夏普兰(1595—1654)遵黎塞留之命写了《法兰西学士院对<熙德>的批评》一文,严厉指责高乃依不遵守“三一律”。

此后,“三一律”便成为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创作准则。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高乃依。

1.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冲突:高乃依的《熙德》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被看成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30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

代表作是悲剧《熙德》(1636)。

《熙德》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吉伦·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悲剧中讲:贵族青年罗狄克与贵族小姐施曼娜倾心相爱。

但由于他们的父亲发生了可怕的争执,一对恋人陷入了悲剧的情境。

罗狄克的父亲杰葛和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

国王任命杰葛为王子之师,引起高迈斯的嫉妒,打了杰葛一耳光。

杰葛年事已高,要儿子罗狄克替他报仇雪耻。

罗狄克在经过一番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在决斗中杀死了高迈斯。

施曼娜在父亲被杀后,内心同样充满了矛盾。

她恳求国王处死罗狄克,但当罗狄克来到她的面前让她亲手处置自己时,她又借故予以拒绝。

这时,宿敌摩尔人入侵。

罗狄克主动迎敌,一举打败了敌人,还俘虏了摩尔人的两个国王,因此被摩尔人称为“熙德”(意为“君王”)。

罗狄克为国立功,施曼娜的心理矛盾达到了极点:她觉得罗狄克更可爱,同时又担心父仇更难报。

她要求国王准许为他报仇的桑士与罗狄克决斗。

罗狄克打败了对手。

按照当时的律例,施曼娜应与获胜的罗狄克结婚。

但施曼娜不乐于从命。

国王体谅她的矛盾心情,命令罗狄克出击摩尔人,待凯旋之日再婚配。

施曼娜同意国王的决定。

剧本主要描写发生于男女主人公身上的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的矛盾冲突。

罗狄克为了维护家族荣誉,不得不杀死爱人的父亲,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爱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在这种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罗狄克以理智战胜了情感,为了尽义务而牺牲了个人幸福。

这样的矛盾同样也纠缠着施曼娜。

她一方面出于义务不能不向国王控告罗狄克,另一方面又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罗狄克的爱情之中。

这些矛盾最后都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得到解决。

就这样,《熙德》张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性原则,也给个人感情以充分肯定。

由于《熙德》的题材重大,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情节集中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上演时受到巴黎观众的热烈欢迎。

但黎塞留对它却很不满意。

黎塞留不仅对高乃依的成功表示妒意,而且他不能容忍剧中国王以理性的方式而不是以专制的手段来统治国家,不能容忍剧中三次通过决斗来解决纠纷的做法(黎塞留一向严令禁止决斗)。

因此,他授意法兰西学士院的负责人夏普兰撰文《法兰西学士院对<熙德>的批评》,无理责难高乃依抄袭他人,并违背了“三一律”。

高乃依愤而停笔三年。

此后他所写的剧本,均符合“三一律”,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是,高乃依因此再没有写出比《熙德》更为优秀的作品。

这说明,古典主义对于某些作家的艺术才能起到了束缚作用。

(二)古典主义文学鼎盛期的成就60-70年代是古典主义的鼎盛期。

莫里哀的喜剧,拉辛的悲剧,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使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成果蔚为大观。

莫里哀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

他的喜剧创作,形成了自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以来的又一座高峰,显示出古典主义在喜剧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2.理性与情欲(非理性)之间的冲突:拉辛的《安德洛玛刻》、《费德尔》让·拉辛(1639-1699)被看成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其作品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

拉辛一生共写了11部悲剧。

其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A.《安德洛玛刻》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1667)的题材来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

剧中写:特洛亚城陷落之后,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成了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奴。

皮洛斯钟情于安德洛玛刻,因此迟迟不与热恋他的斯巴达公主赫耳弥俄涅结婚。

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节俄瑞斯忒斯来到皮洛斯王宫,传令皮洛斯王交出赫克托耳的遗孤以绝后患。

为保全儿子的生命,复兴特洛亚,安德洛玛刻假意允诺与皮洛斯结婚。

赫耳弥俄涅妒恨不已。

她利用俄瑞斯忒斯对自己的感情,唆使俄瑞斯忒斯杀死了皮洛斯,然后自杀而死。

俄瑞斯忒斯也因绝望而发了疯。

安德洛玛刻及其儿子得以保全。

由于生活于法国专制政体由盛而衰阶段,因此拉辛的悲剧与高乃依迥然有别:他不写理智战胜感情、忠君报国的英雄,而写情欲压倒理性、私利至上之人,由此暴露路易十四后期贵族上流社会人欲横流、人性堕落的现实。

在《安德洛玛刻》中,拉辛对人性中的恶进行了深入挖掘,谴责了人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阶级。

皮洛斯对未婚妻赫耳弥俄涅背信弃义,不惜抹掉自己的光荣历史,作出危害希腊人利益的勾当,甚至在神庙宣布特洛亚的敌人是自己的敌人。

俄瑞斯忒斯身为希腊使节,却希望皮洛斯拒绝交出安德洛玛刻的儿子,因为这对他有利,可以使他有可能得到赫耳弥俄涅。

甚至,他在情网中越陷越深,犯下弑君渎神大罪。

皮洛斯也好,俄瑞斯忒斯也好,在拉辛看来,都是情欲的俘虏,理性对他们的心灵不起作用。

在拉辛笔下,赫耳弥俄涅性格复杂。

她热烈地爱着皮洛斯,到厄庇洛斯等候结婚,却被冷淡了数年,最后甚至被抛弃。

因此,她又十分怨恨皮洛斯。

最不能使她忍受的是,她这样一个公主,竟然败在了一个女奴之手。

这又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

既恨且妒,促使赫耳弥俄涅决心杀死皮洛斯。

但她不择手段,卑鄙地利用了俄瑞斯忒斯。

最后,她跪在神庙前,在皮洛斯的尸体旁自杀而死,以表示她对皮洛斯的爱。

在拉辛看来,赫耳弥俄涅也是情欲的俘虏,也缺乏理性。

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与上述人物不同。

她怀念丈夫赫克托耳,要为赫克托耳守节。

她爱儿子,要为赫克托耳保全遗孤。

她的感情是强烈的,是无可非议的。

同时,她又有高度的理性。

在苦苦哀求也感动不了皮洛斯的铁石心肠,眼看自己的儿子就要成为刀下之鬼时,安德洛玛刻假意答应了皮洛斯,但要求皮洛斯在神庙宣誓,把她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帮助他重建特洛亚城。

她决定在皮洛斯宣誓后自杀,这样既保全了儿子,也保全了自己的贞操。

安德洛玛刻的行为,与皮洛斯、俄瑞斯忒斯、赫耳弥俄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她身上,感情与理性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在艺术方面,《安德洛玛刻》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充分体现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