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名著论文范文

名著论文范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绘贵族社会生活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形象鲜明的人物为主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家族故事。
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为一部小说,《红楼梦》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
它以虚构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形象塑造不仅在描写细致入微,而且在塑造深刻的心理描写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社会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其次,《红楼梦》在社会意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小说,《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朽现象,对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也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悲剧,对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这些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探讨,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最后,《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和探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风貌和特点,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也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和命运悲剧,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我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

我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近年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各类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对其中蕴藏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几部经典作品的研究与解读。
《红楼梦》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第一次研究对象。
这部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个世俗家庭的衰败和儿女情长。
我深入分析了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通过这部著作,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活理念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也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接着,我转向了《西游记》的研究。
这部作品以孙悟空等人物的冒险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以及取得真经的旅程。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和民间信仰。
我对作者吴承恩的笔下所刻画出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和启迪人性的寓意。
另外,《水浒传》也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部作品以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击贪官污吏、保护百姓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英雄的世界。
通过对《水浒传》的研究,我深入探讨了作者施耐庵对古代社会政治的批判和对正义与权谋的思考。
我还对每个好汉的形象和特点进行了剖析,展现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和各具特色的个性。
通过对以上几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还增进了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研究之旅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名著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我自己的成长与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我也加深了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包括了众多经典之作。
这些文学作品凝聚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感悟,不仅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聚焦于人性的探讨,更展现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进行欣赏,旨在深入了解其中的魅力,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意义。
一、《红楼梦》——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是一部千古传世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世袭豪门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衰落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生活、情感与命运。
作品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以纯真的爱情与悲剧结局打动了读者。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曹雪芹凭借其独到的观察力和文学才华,以细腻如画的描绘和精湛的用词,塑造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形象。
其中,描写黛玉哭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及宝玉入梦的片段“一半在水、一半在霞,不是人间烟火”的描述,更是成为了经典之笔。
这部作品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一个思考现实、探索人性的镜子。
它对于现代作家来说,具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引导着文坛向着更为深入的内涵发展。
二、《西游记》——中国古代神话文学的巨星《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佛教思想与人性困境的碰撞。
作品将中土视为修行者的试练场,描述了孙悟空等形象鲜明的人物在旅途中经历了一系列考验和战斗,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人与妖魔的斗争。
《西游记》中的鲜明形象和精彩故事,令人深感震撼。
比如孙悟空的机智与能力、猪八戒的懒散与单纯、沙僧的忠诚与沉稳以及唐僧的智慧与不屈不挠,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作品中还融入了戏曲艺术和讽刺元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当代文化的宝库。
它所展现的人性善良与悲凉,对于我们思考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篇1相信大家都认识诸葛亮吧,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他是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军师。
他料事如神,在每回故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
现在,我们便可以怀着神圣而崇高的心情翻开这本历史悠远的书了。
刚翻开书,便看见开头那神圣的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也肯定了我看这本书的心态。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以自己机智的思想,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
大家肯定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吧。
对,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秘计黄盖受刑”。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这一回我看了有好多次,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都记忆犹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使我感受深刻:周瑜是那样的小心眼,是那样嫉妒诸葛亮;而诸葛亮却那样的镇定自若,神机妙算,面对周瑜的刁难,他只是机智的面对,连鲁肃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和正直。
这也正是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以诸葛亮为榜样的原因,了解了诸葛亮,也使我真正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在赤壁决战中,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

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导语: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
下面是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仅供参考!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一在茫茫人生中,人们做过很多事,也肯定读过不少书。
我就读过一些,我觉得最具有影响力,印象最深刻的是名著。
阅读名著,就像品味一瓶珍藏的美酒,要细细地品,才能知晓作者的用意。
“尘海苍茫沈百感”“鲁迅的文章,是需要细读的。
”这是很多书中说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也确实需要细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从生活回忆中选取的若干有意义的片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她一脚踏死隐鼠的事让我记忆犹新。
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的细心与爱心。
《朝花夕拾》中,讽刺的文字不少,而且有些地方,讽刺的更加隐秘,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
永远的洋车夫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骆驼祥子》写的是老北京洋车夫祥子的故事。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是祥子买第一辆车的时候,他卖了三年的苦力,终于买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高兴地不得了。
通读全文,我领会到了老舍给我们的启示,你是否也能读出来呢?他们胜了世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充满了艺术,带给大家启迪。
《贝多芬传》让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不为人知的一面,《米开朗琪罗传》让我们懂得了梦境比阴暗的现实幸福无比,《托尔斯泰传》让我们明白了托尔斯泰认定的事实:生命就是痛苦,但我们要战胜痛苦,取得成功。
阅读名著,就像是欣赏一首美妙的歌曲,要认真地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二读名著,对于我们中学生有很大帮助。
首先在文学语言上得到品味;其次在精神上受到启发。
读《骆驼祥子》,你可以品味到老舍先生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描写天气的时候,那么形象的说法让你身临其境,也感到天气的恶劣。
不断品味中,会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让你的语言越来越好!这说明,应该读名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你所体会到的不仅仅再是语言上的优美,而是精神上的洗涤。
文学作品的赏析 精选作文2篇

文学作品的赏析精选作文2篇第一篇作文:《红楼梦》的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作品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首先,从艺术角度看,《红楼梦》描绘了清代贵族社会的风流人物和家族命运,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林黛玉、贾宝玉等等,塑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深刻而丰富的艺术印记。
其次,从思想内涵上来看,《红楼梦》融汇了道教、佛教哲理,探讨了人生、命运、情感等诸多重要议题。
通过对宿命、爱情、财富等方面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使得读者在欣赏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得到精神的陶冶。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思想内涵上,《红楼梦》都堪称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的影响力持久而深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第二篇作文:《小王子》的赏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蕴含丰富哲学及人性思考的优秀文学作品。
首先,该作品通过小王子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小王子在星球之间的冒险经历,所遇到的各种奇特的人物以及与他们的交谈,无不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世界的多样。
这些故事情节以及小王子对于世界的观察,给读者带来了对人性和自然的深刻反思。
其次,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的语言清新简洁,情节曲折精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它既能引发儿童天真的想象力,又能引领成年读者进入深邃的思辨世界,展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技巧。
总而言之,《小王子》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儿童化的文学语言,深受读者喜爱,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本文发表于《百度文库》,请转载时务必注明转载来源。
中国的文学名著

中国的文学名著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学传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影响深远的主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文将就中国的文学名著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以展示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全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以细腻描绘人性、家庭、爱情等为特色。
小说以贾家的衰落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虚伪背后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完美的结构,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深深地触动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以佛教为基础的神话小说,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
小说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兄弟共同保护唐朝的故事。
《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形象塑造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批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离奇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正义、善良的弘扬,使其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另一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描绘了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及其手下义士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的反抗精神。
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吸引了无数读者。
《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深刻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特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以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为主角,讲述了他们与曹操等政治家之间的斗争和智慧战略。
《三国演义》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壮丽景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历史素材、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对人性复杂性的准确把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的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体现。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创作艺术和丰富的人文背景,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思考。
西游记的毕业论文

西游记的毕业论文《西游记的毕业论文》前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智慧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娱乐读物,更是一本可以引发深思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以《西游记》为主题,探讨其作为一篇毕业论文的可能性。
一、题目选择:作为一篇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
《西游记》涵盖了众多的主题,如佛教与道教的较量、人性的善恶、命运与自由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如“《西游记》中的人性探索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引言:引言部分需要引出《西游记》的背景和重要性。
我们可以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创作目的和历史背景。
同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为后续的论述做铺垫。
三、人性探索:《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等主要人物,探讨他们的人性特点和成长过程。
例如,孙悟空作为一个聪明机智、狡猾机灵的猴子,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感、勇敢无畏的大圣。
这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探讨人性的善恶、成长的过程以及人性的可塑性。
四、佛教与道教的较量:在《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的较量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僧师徒与妖魔鬼怪的斗争,探讨佛教与道教的理念和价值观。
例如,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代表着佛教的慈悲和智慧,而牛魔王和蜘蛛精等妖魔鬼怪则代表着人性的欲望和邪恶。
通过这种较量,我们可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善恶对立和人性的选择。
五、命运与自由:《西游记》中的角色命运多舛,他们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的遭遇,探讨命运与自由的关系。
例如,唐僧作为一个被命运束缚的人,一直受到各种考验和困难的困扰。
而孙悟空则代表着自由和反抗命运的力量,他通过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这可以引发我们对命运和自由的思考,探讨人生的选择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成绩:
(论文首页纸)
—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名着欣赏
任课教师:亢巧霞
论文题目:品《阿Q正传》
学号:MDA08049
姓名:景亚旭
年级: 3
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班级: 1
提交日期:2011年 1 月 4 日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这边《阿Q正传》描述了阿Q这一个典型人物来反应当时社会状态,通过阿Q主义讽刺了人的劣根性。
小说的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很好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思想。
关键词:阿Q主义艺术表现心理描写
一阿Q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读完《阿Q正传》这篇小说,或许会觉得阿Q这人一生很悲惨,有点同情。
然而我们有不难发现,阿Q这人物的悲剧又是当时时代的必然所趋。
阿Q主义这种思想意识与阿Q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Q却反而把它当成护身法宝,这正表现了阿Q的不觉悟。
鲁迅写农民的不觉悟,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要考察农民和革命的关系,寻找妨碍他们起来革命的原因。
他批判阿Q的阿Q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Q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摆脱它的道理,同时也提醒革命者注意,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农民的觉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阿Q主义是阿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
鲁迅写阿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思想的弱点,他所要鞭挞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是为了“提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精神胜利法”既然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
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
阿Q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就是它找到的国民的弱点,即他要画出的国民的魂灵。
阿Q的阿Q主义,比实际生活中的“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事实上阿Q 的形象在各阶层人们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也可以说,阿Q是一面镜子,不论哪个阶层的人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弱点,从而引起警觉。
阿Q的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阿Q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这个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无法解决的,当时的鲁迅也不能解决。
但小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以后发表,形象地宣告了资产阶级政党不能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对于人们思考革命的出路,在客观上有着重大意义。
二、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阿Q就是从许多人身上吸取了相似的东西,进行艺术联想和想象而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概括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
鲁迅善于用白描、富于动态的描写手法,简洁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对阿Q的外貌,作者没有集中地、静止地描绘,而是在阿Q行动的过程中逐步地展现出来。
可以用鲁迅的一句话概括:“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
作品把阿Q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的环境中生活,让他在复杂的人物环境中行动,与各种人发生关系,从而多方面地展示
出他的性格,充分地揭示出阿Q主义的各种表现。
《阿Q正传》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塑造了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与悲剧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Q的阿Q主义是无价值的东西,用喜剧的手法将其撕毁,能引起人们的反省。
然而,存在着阿Q主义的阿Q 是一个勤劳、质朴的雇农,他也有好的品质,有革命的积极性,他的性格中也有有价值的东西。
他终生劳动却不得温饱,最后做了无辜的牺牲品。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结局另人同情。
阿Q性格中交织着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本来不协调的,但他的不觉悟,使他们得到了统一。
作品获得了喜剧效果,引人发笑;但读者在笑的时候,感到难过,嘲笑中含着眼泪,对主人公的愚昧,麻木感到气愤、焦急,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悲痛容和不平。
喜剧的外形中包含着悲剧的实质,揭示着严肃的社会主题。
而构成作品喜剧风格的重要手段是讽刺。
《阿Q正传》表现了用讽刺格调写小说的高超艺术。
《阿Q正传》讽刺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夸张的、漫画式的表现手法。
阿Q与小D的“龙虎斗”,阿Q与王胡的比赛捉虱子,就像一幅幅漫画。
作品中的一幅幅的讽刺的漫画联在一起,构成了旧中国悲凉人生的巨幅画卷。
三、描写心理活动的技法丰富多采
鲁迅先生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
运用丰富多彩的技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构成《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
这里我想从丰富多采的技法中举出几例略加说明,作为认识这一艺术特色之一斑。
1、通过绘制心理图画,传达心理信息。
作者在表现阿Q的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绘画的方法,描写出来的心理活动给人以浓烈的图画感。
最能体现阿Q“革命”要求的是阿Q宣布“造反”的当天晚上在土谷祠里迸跳出来的一系列思想。
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一幅形象鲜明的图画。
这些画面传达出重要的心理信息,是我们认识阿Q思想性格的主要依据。
他把革命党想象得很威武,并且亲切地招唤他参加,这反映了他参加革命党的热切愿望,但他把革命党想象成“白盔白甲”,手拿“钢鞭”、“钩镰枪”,这又反映出他对革命党的无知,表现了封建文化对他的很深的影响。
他想象自己参加革命党后在政治上翻身的痛快劲儿,那种威风凛凛的神气,反映了他受压迫之深重,翻身愿望之强烈,但他要把自己凌驾于一切人之上,不分敌友的乱杀一气,说明他只不过把政治上的翻身看成是泄私怨而已。
他对改变长期拮据的经济状况也有强烈的要求,但从画面上传达出的心理信息看,他只不过是把经济上的翻身看成是自己便于拿东西,并要奴役同自己一样长期被奴役的小D,实际上他不过是把革命看成是谋一己之私利罢了。
革命成功了,要有比较理想的配偶,这也无可厚非,但他的挑选却浸透了封建的道德观念和封建审美意识。
我们说他始终不觉悟,主要是指他对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始终没有正确的认
识。
认为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而又始终不觉悟是阿Q思想性格的核心,这是对心理画面传达的心理信息作了分析、抽象之后而得出的结论。
也正是这一矛盾的思想性格决定了阿Q悲剧的结局。
从画面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运用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多地体现了民族的风格,从而形成了阿Q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
2、通过推动人物触发联想,丰富和深化心理内含。
在阿Q被押赴刑场游街示众之际,有一段关于他的极精采的心理描写: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人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
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
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这段心理活动由相似联想构成。
作者在这里是通过联想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更深入更彻底地透视了人生世相,有力地揭露和鞭
挞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昭示了愚昧、麻木的严重危害性:不仅帮助封建势力吃掉了阿Q的肉体,而且吃掉了阿Q的灵魂。
这就是中国革命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
3、运用切合情景的语言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当阿Q高兴地想开去时,就用“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引出。
当他去“结识”假洋鬼子受挫时,发出愁思,就用“于是心里涌起了忧愁”引出。
当他被押赴刑场,就用“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引出。
这些提起式的语言,富于变化,新颖、别致,切合情景。
它们或烘托心情,或点染心境,是心理描写的辅助笔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其形象性、生动性是那些满篇“你想”、“我想”、“他想”的失血语言无法比拟的。
《阿Q正传》的结构严谨完整,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波澜起伏;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安排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有中国传记体章回小说的特点,又有新的变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