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文学批评史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上提出“文学批评”这一概念,分为现当代和古代。
中国古代理论和批评在狭义上是评论、赏析。
“中国文论”、“古代文论”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与西方相比)一、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文论起始早,内容丰富。
1、西方文论大致情况(1)、西方文论在18世纪以前,其经典著作寥寥无几,不发达,除了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诗艺》。
“诗学”这个概念不仅仅是研究诗歌的,而是相当于文艺学、艺术学。
十八世纪以后,西方文论如雨后春笋,十分繁荣。
尤其是二十世纪,这一个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例如:康德、黑格尔;康德提出“三大批判”,他的《判断力批判》是相当重要的美学著作。
(2)、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的大致发展脉络:俄国(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批)俄国的“形式学派”二十世纪初出现。
所谓“形式学派”,注重文艺形式、语言形式,主要是研究诗歌。
它重新追问“什么是文学”,追寻文学的本质,追问什么是文学的性质,确立文学的本质性特征,也就追问了“什么是文学性”。
它从语言本身来看,文学的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从中确定了文学性。
例:“腿不仅可以用来走路,也可以用来跳舞的。
”说明文学性语言不是指向功利性的目的,日常语言则带有实用性、目的性,文学语言是指向审美的本身。
文学作品有实用功能,但不是它的本质性目的。
这一学派突破了以前的观点。
俄国的“形式学派”对后来西方文论产生重要影响,英国的“新批评派”(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批)、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受俄派的影响。
英、法英、法则不局限于诗歌,而是拓展到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戏剧。
(相比较,中国的先锋派和新写实派在对一题材、内容展现时,则采用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方式。
例如:莫言小说)(3)、六十年代以后的西方文论六十年代以后,西方产生了接受美学也叫读者学。
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
后现代主义提倡的解构,不同于以往的建构和结构。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读书笔记

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
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文学批评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2、内容丰富3、富有特色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1、草创(20s)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开端。
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第一次高潮(30-40s)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34,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40年代中后期,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著下卷、罗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陆续推出。
3、平稳发展(50-60s)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4、辉煌发展(70s末以来)通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读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读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作者:邬国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6期清末民初,随着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改革,大学开始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课程。
有课程就需要教材,于是催生出我国最早的一批文学批评史讲义、著作。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类著作中的第一部,与作者在东南大学讲授相关课程可能不无关系。
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前身都是他们在大学授课使用的讲义。
说明我国文学批评史早期成果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
在这些著作中,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有特色的,也是重要的一部。
它的产生与闻一多、任憨忱、李笠(雁晴)有关,尤其与闻一多关系密切。
朱东润先生1929年应武汉大学之聘担任教职,闻一多是文学院院长,任憨忱、李笠是他同事。
朱先生开始在武汉大学预科教英文,不久,闻一多希望他“担任大学一年级英文教学,同时准备英文国学论著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两门课”。
朱先生表示教中国文学批评史“得好好准备资料”,匆匆忙忙开不了。
闻一多说批评史课排在四年级,还有一年可作准备。
于是朱东润先生就接了任务,开始写讲义。
如果没有闻一多的信任和“逼促”,大概就不会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史上有些著作所以会产生,有些人所以成为了专家,也经常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朱东润先生在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过程中,搜寻资料方面得到任憨忱、李笠不少帮助。
任憨忱,湖南湘阴人,留学英国,研究中国经济史,喜欢购买古籍、旧书,爱好版本目录学,他协同朱东润先生搜集资料,朱先生在《自序》里特别对此表示深切感谢。
李笠,浙江瑞安人,长于目录、校勘,也是朱先生搜集文学批评史资料经常请益的友人。
以上这些情形在《朱东润自传》第八章《武汉大学前八年》中都有讲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着眼于整体介绍我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演衍,对各家文学批评渊源、流变、异同的分析简明扼要。
此书在讲义阶段几经作者修改,其依历史顺序,以批评家为纲讲叙文学批评发展过程的框架始终没变。
[笔记]中国文学批评史-简单
![[笔记]中国文学批评史-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4067b0292af90242a895e56b.png)
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题剑阁)崔与之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
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
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
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
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
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
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
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
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
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
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
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
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
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
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作为一本对自己一生回忆与总结的书,完全是骗钱。
或许有纪念意义,但是那是对作者而言,对读者而言,除了要忍受同一件事四五次地出现时的煎熬,还要忍受这些事重复出现时不改一个字地进行叙述。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前半卷看的太慢,后半卷看的太快。
先秦孔门:1.尚用 2.尚用影响:1.美善合一2.文道合一3.知几:防微杜渐4.正名主义之修辞:春秋笔法5.评:体悟与触类旁通——演绎法<1>知人<2>论事孟子:1.知言见上5. 尚文<1>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以主观体会分析文章<2>论世:时代背景2 . 养气:解文之锐气与行文之气魄荀卿:论文:尚用而不废尚文汉儒之学出荀子,宋儒之学出孟子;汉人解诗本孟子,宋儒论文本荀子墨家:功利之尚用墨:言必立仪荀:凡议必将立隆正三表:有本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用之根据有原之者—。
原之?上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用之对象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用之成绩本之于天鬼之志:以宗教批判文学两汉《诗·大序》之重点:1.明诗乐的关系2.明诗的起源3.明诗与时代的关系4.明诗的公用5.诗的体类:体则:风雅颂归类文学原则:赋比兴推理复古:扬雄:早年:文学之立场——尚文晚年:博学之立场——尚用论文:1.立隆正→2.征圣→3.宗经→4.原道1而2而3而4革新:王充1.主真:疾虚妄2.主善、主史:载人行;传人名3.尚用4.立真伪之平——抒发思想5.定善恶之实——记载事实魏晋曹丕曹植:儒家旧说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批评之嚆矢,文心雕龙之渊薮Q: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论文:1.文体之区分2.文气:风格与气势——内为才性,外为语势曹植:个性之分:(奏议、书记、铭诔、诗赋)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惟通才备其体陆机《文赋》积极:1.选辞2.谋篇: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3.择体4.定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消极:1.勿模袭2.去疵累诱因为文之要领:1.天才 2.情感(实感) 3.想象 4.感兴承上启下:1.文体的辨析2.骈偶的主张3.音律的问题左思:1.赋家之影响 2.批评家之影响——疾虚妄葛洪与同时代之人之优处:1.尊子书而忽文艺,由二者比较所得出2.能明文学进化之观点南朝文学批评之重要地位:1.所讨论的问题空前启后,不囿于传统之思想,而能范围后来的作者,指导后来的批评家2.至是方有文学批评的专著3.批评方式殆无不备:归纳的批评,推理的批评,判断的批评,历史的批评,道德的批评,审美的批评,考证的批评,赏鉴的批评4.纯粹之批评家始出时代之弊反观:于作者:骈俪,重藻饰——故使人认清文学的性质,辨识了文学的道路于批评家:当时之批评家也有许多反对极端文胜以匡时之针砭者此期重要之原因:1.推本昔人文学批评的见解而加以阐发2.时势之要求时人对文学批评所重之原因:1.需文学作品之指导者2.文学批评之指导者文学批评之态度:1.取评选 2.取品第 3.取比较此时期之特殊性:1.汉魏批评风气重论才性故重矜门第;东晋、南朝之批评风气,重在严流别而不重在伸清义2.专重褒贬,显优劣,有品第钟刘之特色:1.使局部散漫者得有纲领:弥纶群言2.使漫无标准者得以折衷:擘肌分理钟嵘《诗品》1.比较批评法:三品裁人理想:文质、雅怨、丹彩、骨气、《诗》《辞》《风》《赋》风格:秀骨、风云气、儿女情、深密、清浅、芙蓉出水、错彩镂金、文雅、仄危2.历史批评法深从六艺溯流别如品诗人皆归于《诗经》《楚辞》两大系统3.摘句批评法4.本事批评法5.知人论事批评法6.形象喻事批评法刘勰《文心》1.声文2.情文——性灵、意思3.形文:声情色寓于文中风格之分:1.情文方见作者才性 2.形文声文方见文章体势《文心》文体之分类:文——韵——纯文学:诗、乐府、赋etc.体——散——杂文学:檄、封禅、章奏etc.所依据有三:1.文笔之分 2.性质之分 3.无可分别为一类萧统《文选》之阐说: 1.关于各体之释义2.论述各体之体制3.论述各体之源流4.所述各体之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此期之重点:音律说——沈约历史观——钟嵘文与道——刘勰四声八病:太泥太易附《文心·声律》:平头:第一二句开头两字平仄不得相同;一二、五六不同声上尾:第一二句末字平仄不得相同;五、十不同声,连韵非病蜂腰:二、五不同声另说:仄仄平仄仄蜂腰鹤膝:五、十五不同声平平仄平平鹤膝(?)大韵:句中之字不得与句末的韵相同小韵:句中字不得同韵旁纽:一句中不得隔字双声正纽:一句中不得隔字同音依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Q:欲宫商相变,低昂变节,若前有浮而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音律说反响——陆厥之意见:1.古人未尝不明音律 2.昔人亦有论及音律处 3.昔人重在情物而缓于章句,故不重在音律的考究 4.一人之文思有迟速工拙北朝:江左重音律,偏主藻饰,而深识文学之性质;河朔尚质朴,体归典制,泥于文学之面貌。
不同之因:1.地域之关系 2.习俗之关系 3.政治社会上之关系故可知北朝文学批评:1.不如南朝之发达 2.不会有南朝之纯艺术倾向刘勰原道开唐文风气,颜之推重韵为唐文先声此期重研问题:1.文学进化观念 2.文学流别窥测 3.文学与历史关系隋唐五代三期:1.酝酿——隋及唐初,艳 2.高潮——盛唐,质 3.消沉——晚唐五代,艳刘知几《史通》:史家之复古说:1.繁简 2.模拟史家复古说:陈李杜禅僧主张:皎然上人:1.论诗之风格 2.以禅论诗白元之复古:1.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2.元白风格因平易而尚质3.根情实义——苗言,华声柳冕之主张:教化(风俗)—人心—文—道—教化(王道)环境——人性——作品——内容——作用韩愈论文主道,白居易论文主义韩愈之主张:1.汉人以训诂为学在说明——唐人文章在体会——宋人义理在解悟2.因文而及道,作文而归于道,文道合一说3.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因循渐进,无迷其途柳宗元之主张:以文为神志之主尚文:以文翼道韩门二端:李翱:新皇甫湜:文、奇韩柳之余:斐度主自然李德裕:1.以气救藻饰之尚文 2.以自然的音调易人工的音律纯文学批评主张:1.标榜的批评 2.象征的批评晚唐之承先风气:1.论格论例之著——修辞 2.论诗本事之著——小说3.摘句评选之著——总集晚唐古文运动之尾声:皮日休:求知求用附:古文运动:1.唐韩柳 2.宋欧阳修 3.明前后七子与公安派 4.清桐城派司空图之《诗品》:别开生面,迥异前论之固1.诗至中晚以后,一般人视诗是“艺术的”,而不是为人生的2.只在诗中体会其韵味,故其主张与李杜不同五代:刘昫:明白文学之性质明白文学之进化标新:1.不使文混于行,使不与善相混2.不使文混于学,使不与真相混破俗:1.打破文学界是古非今说2.打破文学界的则古说北宋宋初文统道统论柳开赵湘之明道论石介孙复之致用论王文偁之易穆修重文重道宋祁之主张未及欧苏之故:1.于文力有未逮 2.严于用字 3.后继无人论文不论道三派:苏轼——古文家所重在文——立言二程——道学家所重在道——立德政治家重用而不废文与道——政治家之折衷——立功——司马光偏道,王安石偏文古文家:积极:1.明道 2.宗唐曾巩之承前,曾巩后刘弇之尚气养道说苏洵:以文学文,文道兼求,神化妙境苏辙:论气——理直则气壮,气盛则言宜,言宜则神通、一而修养,二而阅历道学家主张之评论:1.由时代背景所造成,学术演进所趋之结果2.有价值及影响因:①有其思想之根据,重原因之讨论。
而非方法之考究②道说外,以文论文亦有见地周敦颐之以文载道说,重道而不废文二程:承周说而益,重道而尽弃文二程门人:1.文所以重道之理由 2.道所以影响于文的地方重体会而不局于文辞,尚实行则无须文辞:①玩味②涵养③践履政治家:马王宗经明道道在用——礼教治政,文在识釋家文论:文以益政北宋诗论唐作宋评论诗之诗流行于宋之缘故:1.宋诗宜于文学批评 2.宋诗风气之故:唱酬赠达,往返次韵,累叠不休欧阳修重要于论诗之因:1.始创诗话体裁 2.与梅尧臣对于论诗诗的尝试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用僻典,炼生字,重自立;换骨;取法乎上;忠以禅解诗;以才学为诗道学家之诗论:特殊:1.不重在作诗,而重在知诗或论诗2.作诗不重雕琢,而重自然3.知诗论诗,不重在作法,不泥于体制,重原理的探索邵雍:怀其时发其志言成章时——→志——→言——→诗感其物扬其声成其文物——→情——→声——→音如何情动于中:1.身 2.时道之优处:解义合乐故可:1.诗之通俗化 2.诗之歌化南宋文论朱熹:1.时文,古文均害于道 2.以文载道 3.以气为材料,以理为形式真德秀:气、志、文、学魏了翁:学——驳、粹→志——小、大→气——薄、厚→性才→辞——险邪、易正沧浪:禅悟 1.沧浪以禅喻诗 2.禅与诗的问题 3.诗禅说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②从上而悟,以汉魏盛唐为诗主张:别材别趣求江西末流之弊读书,穷理Q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