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1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器)从之。

《礼记乐记》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4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5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诗的怨情说的源头)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1“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一.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诗言志的当代阐释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学家周敦颐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的。

这里的“道”指得是儒家的传统道德。

他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的好坏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不会流传。

诗言志:“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种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志”也就是人的思想、意愿、志趣。

“志”还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

诗缘情是从诗歌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此语出于西晋陆机《文赋》,抛开了儒家的诗歌政教作用,只强调诗歌的审美特征。

讲求诗歌发乎内心情感,追求诗歌的美好动人的作用。

这是文学独立性的表现。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既是“诗言志”说发展演进的历史之必然,又是人们的诗歌观念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充分说明魏晋时代人们的诗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的新的变革,说明人们对诗歌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从此,“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学说相互交通,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

滋味说南北朝梁钟嵘提出的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

《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有“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思无邪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包咸注曰:“归于正”,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这里的“正”和“无邪”固然有其鲜明的阶级内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诗经》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孔子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

(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

(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

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

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孔门文学——文章、博学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

)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

)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风:民歌雅:正声颂:祭祀(三用):赋:陈述、铺叙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诗的“滋味”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细致,切指描写深刻,它要求诗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使诗歌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文采,耐人寻味,感染力强。

7、别材别趣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

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反映生活。

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提倡兴趣,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强调了诗的情感性、审美性,揭示了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规律。

8、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绝假纯真,一念之本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必须抒真情记真事;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9、性灵说: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他在《随园诗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

性灵说要求抒写真实的性情,表现个性,提倡独创;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要真实地表现各人不同的情,把真实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10.格调说:由沈德潜所倡导。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工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11、隔与不隔之说:是王国维对境界说的补充。

在创作时语言雕琢,遣词过于造作,多用典故、情感虚假、形象不鲜明的为隔。

反之,语言自然,感情真实,形象鲜明的为不隔。

隔与不隔的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

12、《诗品》:钟嵘的《诗品》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著作。

全书把自汉代到梁代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这些诗人的创作艺术风貌特色和渊源流变都进行了论述,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上品:11曹植、左思、刘琨中品:39陶潜、沈约下品:72曹操、班固13、《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对各种体裁的文章、文学作品以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了精当的评论,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简答题(重要的文学规律、文学理论、古代的文体理论等),如: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

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2.孔子文论的文学批评标准:⑴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好的作品应该把美和善相结合,使二者和谐统一。

⑵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2)、从《明诗》到《书记》20篇是文体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神思》至《总术》19篇加上《物色》共20篇为创作论。

(4)、《时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为批评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4.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

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5.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的正确批评方法。

⑴、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⑵、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⑶、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⑷、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

6.《文心雕龙》的贡献:(1)史:树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如《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通变》中表达的是:文学史是发展变化的,文学的发展变化放映生活的发展变化。

(2)内:树立了质文并重,质先于文的观念。

如《情采》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

(3)作:全面总结了创作经验。

如《神思》《体性》。

(4)方: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

如《知音》里的“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

7.试述《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2)六义说: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3)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等,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主文而谲谏”,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应委婉表达进谏之意;“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

8.李清照《词论》的文学思想《词论》是文学批评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式的词学论文。

(1)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反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和曾巩的“以文为词”。

提倡词的内容应该是娱宾遣兴,艺术上重视音律,风格上追求婉约典雅。

(2)创作方面,她提出词要高雅、典重、铺叙、故实、协乐。

9.简述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基本观点(1)主张自得,反对模拟。

“眼处心生句自神”(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

“一语天然万古新”(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

“纵横诗笔见高情”(4)主张刚健,反对纤弱。

“曹刘坐啸虎生风”(5)主张真诚,反对伪饰。

“心画心声总失真”材料分析:用古代文论知识分析实践文学现象、分析或梳理古代文论典籍中的文论思想(首先指出材料的作者,然后指出其提出了什么文论观点,并结合文学史谈谈你的理解)1.材料示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中的观点以及出处。

观点:知人论世出处:《孟子·万章下》。

解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2、材料示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的观点以及出处。

观点:诗言志出处:《尚书·尧典》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理论价值:⑴诗的认识作用⑵诗的教育作用⑶诗、乐、舞三合一3、诗缘情而绮靡:(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诗歌表达情感一定要注重形式的华美。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4、材料示例:《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